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洵(1009-106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03 题号:1781730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古之善军者,以刑使人,以赏使人,以怒使人。而其中必有以义附者焉。不以战,不以掠,而以备急难。韩【注】之战,秦之斗士倍于晋,而出穆公于淖者,赦食马者也。

兵或寡而易危,或众而易叛,莫难于用众,莫危于用孤寡。治众者法欲繁,繁则士难以动;治寡者法欲,简则士易以察。不,则士不任战矣。惟众而繁,虽劳不害为强。

以众入险阻,必分军而疏行。夫险阻必有伏,伏必有约。军分则伏不知所击,而其约携矣。险阻惧蹙,疏行以纾士气。

兵莫危于攻,莫难于守,客主之势然也。故地有二不可守;兵少不足以实城,城小不足以容兵。夫惟贤将能以寡为众,以小为大。敌之冲,人莫不守,我以疑兵,彼愕不进;虽告之曰此无人,彼不信也。度彼所袭,潜兵以备,彼不我测,谓我有余,夫何患兵少?偃旗仆鼓,寂若无气,严戢兵士,敢哗者斩,时令老弱登埤示怯,乘懈突击,其众可走矣,何患城小?

古之善攻者不尽兵以攻坚城善守者不尽兵以守敌冲夫尽兵以攻坚城则钝兵费粮而缓于成功尽兵以守敌冲则兵不分而彼间行袭我无备故攻敌所不守,守敌所不攻。

背城而战,阵欲方,欲踞,欲密,欲缓。夫方而踞,密而缓,则士心固,固而不慑。背城而战,欲其不慑。面城而战,阵欲直,欲锐,欲疏,欲速。夫直而锐,疏而速,则士心危,危则致死。面城而战,欲其致死。

平居与人言,一语不循故,犹在愕而忌。敌以形形我,恬而不怪,亦已矣。是故,智者视敌有无故之形,必谨察之,勿动。疑形二:可疑于心,则疑而为之谋,心固得其实也;可疑于目,勿疑,彼敌疑我也。是故,心疑以谋应,目疑以静应。彼诚欲有所为邪,不使吾得之目矣。

(摘编自苏洵《权书》)

【注】韩,韩原,地名,在今山西省河津、万泉两县交界处。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善攻者/不尽兵以攻坚城/善守者/不尽兵以守敌冲/夫尽兵以攻坚城/则钝兵费粮而缓于成功/尽兵以守敌冲/则兵不分/而彼间行/袭我无备/
B.古之善攻者不尽兵/以攻坚城/善守者不尽兵/以守敌冲/夫尽兵以攻坚城/则钝兵费粮而缓于成功/尽兵以守敌冲/则兵不分/而彼间行/袭我无备/
C.古之善攻者/不尽兵以攻坚城/善守者/不尽兵以守敌冲/夫尽兵以攻坚城/则钝兵费粮而缓于成功尽兵/以守敌冲/则兵不分/而彼间行/袭我无备/
D.古之善攻者不尽兵/以攻坚城/善守者不尽兵/以守敌冲/夫尽兵以攻坚城/则钝兵费粮而缓于成功尽兵/以守敌冲/则兵不分/而彼间行/袭我无备/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寡者法欲简”中“简”与《出师表》“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的“简”含义不同。
B.“不然,则士不任战矣”中“然”与《逍遥游》“虽然,犹有未树也”的“然”含义相同。
C.“当敌之冲”的“当”与《苏武传》“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的“当”含义相同。
D.“亦已固矣”中的“固”与《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固止之”中的“固”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善于治军的人,会使用多种方法让士兵效命,但其中都有符合道义的内容;他们还认为军队不是用来发动战争和进行掠夺的工具。
B.率领人数众多的军队进入艰险环境,要分散兵力并缓慢行进,分散兵力可以消除士兵的恐惧心理,缓慢前行的目的则是扰乱敌军计划。
C.在背靠城墙进行防御作战时,要让士兵认为阵形牢不可破,以此坚定信心;在进攻时,要使士兵觉得有危险,这样他们更会拼死作战。
D.在战场上,敌人会故意用一些行为迷惑我方,这时我们需要冷静观察,切勿盲动,因为敌人真要有所行动,是不会让我们轻易发现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兵或寡而易危,或众而易叛,莫难于用众,莫危于用寡。
(2)度彼所袭,潜兵以备,彼不我测,谓我有余,夫何患兵少?
【知识点】 苏洵(1009-1066) 议论类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管仲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叛。管仲死,竖习、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习、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

吾观史䲡,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二、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节选自《论语·宪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B.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C.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D.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且死”与“臣死且不避”(《鸿门宴》)两句中的“且”字含义不同。
B.“色不绝于目”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两句中的“绝”字含义不同。
C.“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与“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两句中的“微”字含义相同。
D.“管仲相桓公”与“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两句中的“相”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文中第一段概言管仲生前强齐之功和死后齐乱之祸。认为管仲生前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使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反叛;但是管仲死后齐国陷入祸乱。
B.苏洵认为,齐国之乱,祸由管仲。桓公固然有责,但由于管仲临终未能荐贤,齐桓公后来任用竖刁、易牙、开方而导致国家祸乱。
C.苏文强调要选贤举能防止奸佞当国。援引春秋卫国大夫史䲡和汉丞相萧何临殁举荐贤才为例证,说明大臣能否荐贤,关系国家兴亡。
D.子贡认为管仲没有以身殉主,不能算是行仁义的人。孔子批评了他,认为管仲不是死守小节,而是辅佐桓公建功立业,使百姓受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
(2)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5.文本中苏洵认为管仲的过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023-06-21更新 | 4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明论

(宋)苏洵

天下有大知,有小知。人之智虑有所及,有所不及。圣人以其大知而兼其小知之功,贤人其所及而其所不及,愚者不知大知,而以其所不及丧其所及。故圣人之治天下也以常,而贤人之治天下也以时。既不能常又不能时悲夫殆哉夫惟大知而后可以常以其所及济其所不及而后可以时。常也者,无治而不治者也。时也者,无乱而不治者也。

日月经乎中天,大可以四海,而小或不能入一室之下,彼固无用此区区小明也。故天下视日月之光,俨其若君父之威。故自有天地而有日月,以至于今而未尝可以一日无焉。天下尝有言曰:叛父母,亵神明,则雷霆下击之。雷霆固不能为天下尽击此等辈也,而天下之所以兢兢然不敢犯者,有时而不测也。使雷霆日轰轰绕天下以求夫叛父母、亵神明之人而击之,则其人未必能尽,而雷霆之威无乃亵乎!故夫知日月雷霆之分者,可以用其明矣。

圣人之明,吾不得而知也。吾独爱夫贤者之用其心而成功博也,吾独怪夫愚者之用其心劳功不成也。是无他也,专于其所及而及之,则其及必精,兼于其所不及而及之,则其及必粗。及之而精,人将曰是惟无及,及则精矣。不然,吾恐奸雄之窃笑也。

齐威王即位,大乱三载,威王一奋而诸侯震惧二十年。是何修何营邪?夫齐国之贤者,非独一即墨大夫,明矣。乱齐国者,非独一阿大夫,与左右誉阿而即墨者几人,亦明矣。一即墨大夫易知也,一阿大夫易知也,左右誉阿而毁即墨者几人易知也,従其易知而精之,故用心甚约而成功博也。

天下之事,譬如有物十焉,吾举其一,而人不知吾不知其九也。历数之至于九,而不知其一,不如举一之不可测也,而况乎不至于九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人以其所及而其所不及                  济:帮助
B.日月经乎中天,大可以四海               被:覆盖
C.吾独爱夫贤者之用其心而成功博也     :节约
D.与左右誉阿而即墨者几人                  毁:诽谤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贤人其所及而济其所不及                  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B.其若君父之威                                即今之傫在墓者也
C.而人不知吾不知其九也                      不知东方既白
D.吾独怪夫愚者之用其心劳功不成也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作者将治国者分为“圣人”“贤人”“愚人”三个层次,目的是为下文议论张本。
B.第二段运用比喻论证,提出论题:治国不能只凭“雷霆轰轰”,而应“用其明”。
C.后三段作者扣住“精”字,反复论证了愚者“功不成”是因为“兼于其所不及而及之”。
D.文末以举其一而可知九的道理,强调了齐威王“易知而精之”,含有明显的讽谏意义。
4.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既 不 能 常 又 不 能 时 悲 夫 殆 哉 夫 惟 大 知 而 后 可 以 常 以其 所 及 济 其 所 不 及 而 后 可 以 时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雷霆固不能为天下尽击此等辈也,而天下之所以兢兢然不敢犯者,有时而不测也。
(2)是无他也,专于其所及而及之,则其及必精,兼于其所不及而及之,则其及必粗。
2018-01-02更新 | 7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上韩昭文论山陵书

苏洵


昭文相公执事:

洵本布衣书生,才无所长,相公不察而收之,使与百执事之末。平居思所以仰报盛德,而不获其所。今者先帝新弃万国,天子始亲政事,海内倾耳侧目之秋;而相国实为社稷柱石,有百世不磨之功,伏惟相公将何处之?

古者天子即位,天下之政,必有所不及安席而先行之者。盖汉昭即位,休息百役,故其为天子曾未逾月,而恩泽下布于海内。窃惟当今之事,天下之所谓最急,而天子之所宜先行者,辄敢以告于左右:窃见先帝以俭德临天下,在位四十余年,而官室游观,无所增加;帏薄器皿,弊陋而不易。天下称颂,以为文景之所不若。今一旦奄弃臣下,而有司乃欲以末世葬送无益之费,侵削先帝休息长养之民,掇取厚葬之名而之。故洵以为当今之议,莫若薄葬。

窃闻顷者癸赦书既出,郡县无以赏兵,例皆贷钱于民,民之有钱者,皆莫肯自输,于是有威之以刀锯,驱之以答棰,为国结怨。小民无知,不知国同忧,方且狼顾而不宁;而山陵一切配率之科,又以不下,计今不过秋冬之间,海内必将骚然。且使今府库之中,财用有余,一物不取于民,尽公力而为之,以称遂臣子不忍之心,犹且获讥于圣;况复空虚无有,一金以上,非取于民不获,而冒行不顾,以徇近世失中之礼,亦已惑矣!

然议者必将以为古者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以天下之大,而不足于先帝之葬,于人情有所不顺,洵亦以为不然。使今俭葬而用墨子之说,则是过也。不废先王之礼,而去近世无益之费,是不过矣:古之人所由以尽其诚信者,不敢有略也,外是者则略之。

昔者华元厚葬其君,君子以为不臣;汉文葬于霸陵,木不改列,藏无金玉,天下以为圣明,而后世安于泰山。故曰莫若薄葬之议,上以遂先帝恭俭之诚,下以纾百姓目前之患,内以解华元不臣之议,而万世之后,以固山陵不拔之安。

如曰诏敕已行,制度已定,虽知不便,而不可复改,则此又过矣!盖唐太宗之葬高祖也欲为九丈之坟百事务从丰厚及群臣建议以为不可于是改从光武之陵高不过六丈而每事俭约。夫君子以为政,与其坐视百姓之艰难,而重改令之非,孰若改令以救百姓之急?不胜区区之心,敢辄以告,惟恕其狂易之诛。幸甚!幸甚!

(选自《容斋随笔》,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公不察而收之                    辱:谦辞,承蒙
B.掇取厚葬之名而                    遗:丢弃
C.故曰莫若薄葬之议                    建:提出
D.不胜区区之心                    区区:诚恳深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伏惟相公将何处之                    醉则更相枕
B.不知国同忧                    备他盗之出入非常也
C.非取于民不获                    告诉不许
D.外是者则略之                    且举世而誉之不加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作者先感谢对方的提掖之恩,接着提出作为相国在新君亲政之时“何以处之”的问题,为下文进言造势。
B.第二段称颂先帝以俭治天下,批评当下“有司”的做法,巧妙避去直指韩相国之嫌,提出了“莫若薄葬”的主张。
C.作者赞成实行墨子的俭葬主张,认为君主应该体恤百姓,尤其是国库空虚之时,更应避免大兴土木以免引起民怨。
D.本文是建议书,极有针对性地就时政问题提出主张,并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例证丰富,说理委婉而态度坚决。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盖 唐 太 宗 之 葬 高 祖 也 欲 为 九 丈 之 坟 百 事 务 从 丰 厚 及 群 臣 建 议 以 为 不 可 于 是 改 从 光 武 之 陵 高 不 过 六 丈 而 每 事 俭 约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盖汉昭即位,休息百役,故其为天子曾未逾月,而恩泽下布于海内。
(2)不废先王之礼,而去近世无益之费,是不过矣。
2021-09-18更新 | 17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