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刘长卿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42 题号:17822975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访问贾谊故宅,明知贾谊已逝,却仍独自在秋草中寻找陈迹,表现出他对贾谊深切的怀想。
B.诗歌在首联把悲伤的情绪表达得突兀而强烈,但当转入对贾谊故宅景物的描写时,写法委婉含蓄。
C.诗人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秋感兴巧妙地融入到诗歌的形象中,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
D.一个“过”字,既是本诗的诗眼,统领全诗,直贯篇末,又奠定了全诗抑郁沉重的感情基调。
2.清人赵臣瑗曾评价此诗“笔法顿挫,言外有无穷感慨,不愧中唐高调”。本诗是如何抒写“无穷感慨”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知识点】 刘长卿 咏史怀古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严士元①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②,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注: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士元去湖南。①严士元,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员外郎。②阖闾城,苏州城。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1.对刘长卿《送严士元》一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倚”字,把春天拟人化,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寒”字写出春寒料峭,为诗人与朋友相别营造了氛围。
B.颔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得听不到。诗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
C.“日斜江上孤帆影”一句描写落日去帆的景象;暗含作者与友人盘桓到薄暮时分恋恋不舍之事;还寄托了与友人相遇又别离的复杂情思。
D.“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蕴含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试比较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与刘诗的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2020-06-13更新 | 61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元中丞【注】

刘长卿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度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唯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两诗均作于诗人被贬南巴途中。夏口、汉口,今属湖北武汉,岳阳今属湖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与作者自己的迁谪生涯有关。诗人将对自己身世遭遇的感怀,巧妙地与被贬途中的所见所闻结合起来,情感真挚动人。
B.两诗首联“楚客”均指贾谊。《自》诗写鹦鹉洲水面平静、空气澄明,楚客思渺,《长沙》诗写“三年谪宦”,楚客只落得“万古留悲”。
C.两诗均用典。《自》诗借“古今怜”表明在诗人看来士人遭贬是种古今共通的悲剧,《长沙》诗用“有道”和“无情”,暗讽笔触指向当世。
D.两诗皆写深秋景象。《自》诗中写“秋水远连天”,透着凄冷寒意,《长沙》诗借“秋草”“寒林”描写贾谊故宅萧条冷落的景色。
2.两首诗颔联均寓情于景,请具体分析其在情感和景物描写手法上的不同。
2019-12-06更新 | 95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路少府使东京便应制举①

[唐] 刘长卿

故人西奉使,胡骑正纷纷。

旧国无来信,春江独送君。

五言凌白雪,六翮向青云。

谁念沧洲吏,忘机鸥鸟群②。


①时梁宋初失守。一题作送骆三少府西山应制。
②《列子》:海上之人有好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纷纷”这一叠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社会动荡、战乱纷扰的时代背景。
B.“青云”意象既表达了对友人的真诚祝福,也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渴望。
C.本诗综合运用叙述、描写和抒情等表达方式,显示了诗人的艺术造诣。
D.诗人和友人情谊深厚,不忍分别,惜别的情景恰似柳永的《雨霖铃》。
2.本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思想感情和表达效果。
2019-06-23更新 | 14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