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荀子(前313-前238)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1 题号:17879043
阅读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韩愈《师说》)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凌万顷之茫然。

(苏轼《赤壁赋》)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参_____________       (2)属_____________       (3)如______________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童子,即童生,凡中举以前,不论年龄大小,皆称童生。
B.句读,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句,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读。
C.壬戌,“壬”是天干,“戌”是地支;共十二个天干,十个地支。
D.白露,文中是指“白茫茫的水汽”,现在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乙]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注:①端而言,蝡而动:意思是说极细微的言行。端,微言;蝡,微动。②禽犊: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以小禽兽做礼物。
1.下列对[甲]文中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B.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C.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D.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2.下列对于本课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舆,原指造车的工匠,后多指车厢,并泛指车,又引申为“众人之论”。
B.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引申为举步、迈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C.金石,文中指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之属。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也就是对古器物的研究。
D.六艺,即六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六艺”有时是指礼、乐、射、御、书、术六种技艺。
3.下面对[乙]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从所选文段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但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D.所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020-11-10更新 | 3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民衣食之财,将安可得乎?即我以为未必然也。意舍此,今有大国即攻小国,有大家即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欺愚,贵傲贱,寇乱盗贼并兴,不可禁止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天下之乱也,将安可得而治与?即我未必然也。是故子墨子曰:姑尝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无补也。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今王公大人唯毋处高台厚榭之上而视之,钟犹是延鼎也,弗撞击,将何乐得焉哉!其说将必撞击之。

惟勿撞击,将必不使老与迟者。老与迟者,耳目不聪明,股肱不毕强,声不和调。将必使当年,因其耳目之聪明,股肱之毕强,声之和调。使丈夫为之,废丈夫耕稼蓺之时;使妇人为之,废妇人纺绩织纴之事。今王公大人,唯毋为乐,夺民衣食之财,以拊乐如此多也。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节选自《墨子·非乐》)

材料二:

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如是,则百姓莫不安其处,乐其乡,以至足其上矣。然后名声于是白光辉于是大四海之民莫不愿得以为师是王者之始也。乐姚冶以险,则民流侵鄙贱矣;流侵则乱,鄙贱则争;乱争则兵弱城犯,敌国危之如是,则百姓不安其处,不乐其乡,不足其上矣。故礼乐废而邪音起者,危削侮辱之本也。故先王贵礼乐而贱邪音。其在序官也,曰:修宪命,诗商,禁淫声,以时顺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太师之事也。

(节选自《荀子·承论》)


【注】①唯毋;同与下文的“惟勿”,发语词,多译为假如,如果。②延鼎:倒扣着鼎。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后名声于是A白B光辉于是C大D四海之民E莫不愿得F以为师G是H王者之始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伐,攻打,讨伐。与《老子》中“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伐”意思不同。
B.树,建立。与《五石之瓠》中“我树之成而实五石”的“树”意思不同。
C.亏,损耗,减少。与《六国论》中“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亏”意思相同。
D.审,推究。与《促织》中“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的“审”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乐,就是反对从事音乐活动。墨子认为百姓不能从音乐活动中获得衣食之财,国家不能从中得到天下安定的治理局面。
B.墨子主张非乐,“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可见墨子是站在当时统治者的立场上的。
C.荀子提倡礼乐教化,认为音乐影响人很深远,感化人也很迅速。选择中和平顺的音乐,有助于成就王业。
D.荀子对音乐的主张,与《劝学》里“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的观点有相似之处,即认为后天因素对身处其中的人具有重要的影响。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必使当年,因其耳目之聪明,股肱之毕强,声之和调。
(2)如是,则百姓莫不安其处,乐其乡,以至足其上矣。
5.材料一的第二段抨击了王公大人,简要概括其原因。
2023-12-10更新 | 8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劝学》(节选)和《师说》(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一)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下列加点的字词理解错误的一项(     
A.积土成山,风雨兴     焉:在这里B.吾从而            师:以……为师
C.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固:本来D.君子非异也        生:习惯
2.对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含义的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⑥蚓无爪牙之利
A.全不相同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②顺风呼,声非加疾也
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见者远   ④吾尝终日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致千里       ⑥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⑦蟹六跪二螯                         ⑧积善成德,神明自得
A.①③④/②/⑤⑦/⑥⑧B.①③⑤/②④/⑥/⑦/⑧
C.③/①④/⑧②/⑤⑥/⑦D.②③/①④/⑤/⑥/⑦⑧
4.从句式特征看,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一句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耻学于师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对下列关于《劝学》《师说》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是中唐散文家、诗人,字退之,以其祖籍,世称韩昌黎;以其官职,世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B.韩愈和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C.《荀子》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D.“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指后者。
6.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022-11-14更新 | 35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