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韩愈(768-824)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9 题号:1128784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日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下列加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故圣益                            圣:圣明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惑:困惑
C.不耻相                                师:学习
D.君子不齿                                齿:并列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耻学于师                    舍之
B.皆出于此乎                 曲中规
C.师道不复可知矣          蚓无爪牙
D.今其智反不能及          不知有汉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道,从师求学的道理。文中层层对比抨击了“耻于相师”的世态,主张恢复从师求学。
B.圣人,指品格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物,如孔子从汉朝以后被历代帝王推崇为圣人。
C.句读,语意未尽须停顿的地方为“句”,语意已尽为“读”,同“逗”。文中泛指文字的诵读。
D.巫医,巫师和医师,古代巫、医不分,巫的职业为祝祷、占卜等,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4.翻译文段中的句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声非加          疾:劲疾
B.而江河             绝:干涸
C.是故贵无贱       无:无论
D.则耻师焉,   惑:糊涂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篇文章都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但甲文强调学习不可以停止,乙文强调应该从师学习。
B.两篇文章都采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但甲文多采用比喻论证,乙文连用三个对比论证。
C.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如“积善成德”。
D.在韩愈看来,从师的标准就是不论地位高还是低,不论年龄大还是小,道存在的地方,老师也就在那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020-11-20更新 | 2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胡安定公瑗,字翼之,隋唐以来仕进尚文辞而遗经业,苟趋利禄,其教学者必以明体达用为本。初与孙明复、石守道同读书泰山,攻苦食淡,终夜不寝。一坐十年不归得家书见上有平安二字即投之涧中不复展读。及为苏、湖二州教授,严条约,以身先之。虽大暑,必公服终日以见诸生,严师弟子之礼。解经至有要义,恳恳为诸生言其所以治己而后治乎人者。学徒千数,日月刮劘。文章皆传经义,必以理胜,信其师说,敦尚行实。

其在湖州学,置经义斋、治事斋。经义斋者,择疏通有器局者居之:治事斋者,人各治一事,又兼一事,如治民、治兵、水利书数之类。其在太学亦然。其子弟散在四方,随其人贤愚,皆循循雅饬;其言谈举止,遇之不问,知为先生弟子。

明道、景祐间与孙明复、石守道三人以师道自任,而先生之徒独盛。其教学之法最备,行之数年,东南之士,莫不以仁义礼乐为学。庆历间,建太学于京师,有司下湖州学,取先生学法,行之太学。皇祐、至和间,以先生判国子监,执经座下生徒千余人。每讲罢,或引当世之事以明之。

(节选自《言行龟鉴·学问门》,有删节)

材料二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节选自《师说》)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把标号填到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一坐A十年不归B得家书见C上有平安D二字E即投之涧中F不复展读。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患,指“以……为患”,与《劝学》“非能水也”中的“水”用法相同。
B.为,指写作,与《琵琶行并序》“因为长句”中的“为”词义相同。
C.固,指本来,与《赤壁赋》“固一世之雄也”中的“固”词义相同。
D.师,指学习,与《登泰山记》“明烛天南”中的“烛”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瑗对待学生既能言传身教又能严格教导,讲解经书能够抓住要点,写文章能够以理取胜。
B.胡瑗的学生,无论贤能还是愚笨,都能守规矩,恭敬严谨,他们的言谈举止都有胡瑗的风范。
C.庆历年间,朝廷派官员到湖州学习胡瑗的教学方法,并在国子监加以推行,培养了很多学生。
D.韩愈认为疑惑是人们难以避免的,领会道理的时间不分先后,因此选择老师应不限于年龄大小。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大暑,必公服终日以见诸生,严师弟子之礼。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材料一中,胡瑗在教学中的哪些做法值得学习与推广?
2024-03-06更新 | 6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其智反不能及                         乃:却,竟然
B.或师焉,或                            不:通“否”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齿:同“耻”
D.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出人:超过一般人
2.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闻道也固先乎吾
A.皆出于此乎?B.吾未见明也
C.可怪也欤D.为惑也
3.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于其身也,耻师焉/群聚而笑之
B.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
4.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何陋之有B.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不拘于时,学于余
5.下列对语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段运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习气。
B.语段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众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
C.语段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
D.语段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得出了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结论。
6.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022-02-15更新 | 24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