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孟子(前372-前289)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08 题号:1867397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兔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B.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C.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D.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能进于是矣”中的“进”和《庖丁解牛》“进乎技矣”的“进”意义不同。
B.明君,文中是对有名位者的尊称,和“明公”“圣上”“陛下”等意思相近。
C.庠序是古代的地方学校,“设庠序以化于邑”,有别于后世的太学、国子监。
D.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儒家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主张重视农耕,认为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就不可能要求人民保持一定道德水准:“民无恒产因无恒心”。
B.孟子提出实行王道的良策是“制民之产”。合理地发展生产,使百姓吃得好穿得暖,老者有人照拂,这样就可以“王天下”。
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与原文开头的“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相呼应,形成完整的结构。
D.以“明君制民之产”和“今也制民之产”两种不同措施下的不同情况的对比,反映了人民生活困苦的社会现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从选文内容看,孟子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请加以概括。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本一: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矣,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文本二: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於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B.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C.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D.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夫,先秦时代职官等级名称,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后世以大夫为一般官职之称。秦汉以后,有谏议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官职。
B.乘,一车四马为一乘。当时战争的形式主要是车战,一车上有三名武装战士,后有若干步兵。古代常以兵车的多少衡量诸侯国或卿大夫封邑的大小。
C.合从连衡,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政策。秦国联合一些诸侯国进攻另外诸侯国,称为“合从”;六国诸侯联合抗击秦国,称为“连衡”。
D.唐、虞,即唐尧、虞舜。尧,原封于唐,故称陶唐氏,谥号为尧,史称“唐尧”。舜,号有虞氏,史称“虞舜”。尧在晚年禅位,由舜继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面对远道而来的孟子,希望孟子能够提出对他的国家有利的主张,可见梁惠王希望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B.孟子认为如果从王到百姓都只讲利,那么国家就危险了,也就会出现下一级的杀害上一级的悲惨现象。
C.司马迁读《孟子》颇有感触,认为从天子到百姓,好利带来的弊端不同,依据利益做事,会招致怨恨。
D.商鞅、吴起等被当时的君主委以重任,是因为时代需要他们这样的人,而孟子的主张不符合当时国君的需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2)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5.围绕“利”这一话题,孔子、孟子和司马迁都表达了各自看法。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三人对“利”的认识。
2022-01-14更新 | 13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

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

(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

文本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B.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C.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D.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麻,丝指蚕丝,是绸缎的原料;麻指麻类植物的茎皮纤维,可制绳索、织布。
B.左右,左边和右边,意思是“身旁,身边”,代指在身边侍候的人,有时指近臣。
C.百姓,这个词语有“庶民,人民”和“百官”等义项,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二个。
D.孟子,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以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出在上位的人,地位越高就越担心有灾患,这就为后文不要失政的论述提供了依据。
B.“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在提醒君子进行统治的时候千万不要苛刻,而要本着宽容、与人为善的原则处理事务,这两句颇有哲理意义,已成名句。
C.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用正确道理进行教化、忠诚而有信义,都是在上位者应该做到的,这样才会有良好的政局。
D.“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数句,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是人的基本属性,读来气势酣畅。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022-10-21更新 | 5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谷不可食也                    胜:尽。
B.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同“斑"。
C.然而不                       王:称王。
D.非我也,                    兵:士兵。
2.下列各项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申之孝悌之义
A.树之B.斧斤时人山林
C.其无礼于晋D.樊哙侧其盾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排比句式,为梁惠王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美好的“王道"政治蓝图。
B.施行“王道”的初始,就应让百姓“养生丧死无憾"与伦理道德教化同步进行。
C.孟子描绘“王道"理想后,指出统治者的错误做法,对梁惠王进行旁敲侧击。
D.孟子劝说梁惠王施行“王道",语言情感充沛,气势夺人,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2020-05-20更新 | 4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