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杂记文 > 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65 题号:4825880
根据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不全部属于古今异义现象的一组是( )
A.所见无非牛者                                      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B.其间一日,阻风不行                     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
C.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D.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2.对下列句子划线词词类活用类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良庖更刀,割也                  登临之胜
③皆以杏仁                                ④项王军垓下
⑤项王乃复引兵而                  ⑥纵江东父老怜而
                                             秦者秦也
⑨后人哀之而不
A.①⑤/②⑧⑨/③⑦/④⑥B.①⑤/②⑧/③⑦⑨/④⑥
C.①⑤/②⑨/③⑦⑧/④⑥D.①/②/⑦⑨/③⑥/④⑤⑧

3.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之所好者,道也
②麾下壮士骑从者百余人耳
③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④然今卒困于此
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⑥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⑦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⑧秦人不暇自哀
⑨戍卒叫,函谷举
A.①⑤/②⑧⑨/③⑦/④⑥B.①⑤/②⑧/③⑦⑨/④⑥
C.①⑤⑥/②③/⑦/⑧/④⑨D.①/②/⑦⑨/③⑥/④⑤⑧

4.请在横线处写出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庖丁
②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
山东为三处
④使秦复六国之人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老聃死,秦佚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爱,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①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②之县解。

(节选自《庄子·养生主》)


【注】①适,偶然。②帝,天,万物的主宰。
1.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佚       吊:吊丧
B.必有不言而言       蕲:祈求,希望
C.古者谓之天之刑       遁:逃避,违反
D.安时而处顺,哀不能入也       乐:音乐
2.比较下列句式特点,找出与“然则吊焉若此”句式结构相同的一项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C.而莫之夭阏者
D.何以伐为
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庄子认为人体秉承于自然,方才有生死,如果好生恶死,这就忘掉了受命于天的道理。
B.在庄子看来,忧乐不能入,死生不能系,做到“安时而处顺”,就自然地解除了困缚,犹如解脱了倒悬之苦。
C.庄子本人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与《逍遥游》所表现的哲学思想迥异。
D.老聃和秦佚都把生死看得很轻,在秦佚的眼里老聃的弟子也应都是超脱物外的人,但如此伤心地长久哭泣,显然哀痛过甚,有失老聃的遗风。
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
(2)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2017-08-18更新 | 6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选出下列各句加点词语活用现象与“欲其身”中的“洁”用法相同的一项
A.七十者帛食肉B.子路宿
C.必有忠信如丘者焉D.其杖而芸
2.选出对下列各句加点的“以”和“之”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杖荷蓧     ②子路行     ③长幼节,不可废也     ④君子仕也,行其义也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3.选出对文章的分析与理解不当的一项
A.孔子不因洁身自好而离开政治,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政治态度是积极的,是值得肯定。
B.荷蓧丈人隐退从事农业生产,这点要比孔子高明。但他避世隐居远离政治的态度是消极的。
C.子路“至,则行矣”,说明荷蓧丈人受了孔子的影响,也“知其不可而为之”去了,由此看出,荷蓧丈人对孔子是敬佩和赞赏的。
D.孔子虽然也深感自己的“道”不会被诸侯采纳,但是仍然率弟子周游列国。他认为不逃避现实,积极行道,是人臣应尽的职责。
4.翻译文中的划线的句子。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020-01-10更新 | 5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三峡》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峡

郦道元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沿阻绝                 溯:逆流而上B.则素绿潭             湍:急流
C.多趣味                 良:甚,很D.林寒涧                 肃:严肃,严厉
2.下面句子中通假字的一项是(     
A.略无阙处B.至于夏水襄陵C.清荣峻茂D.空谷传响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总体描写三峡概貌,写出了三峡的雄伟气象,为下文具体景物的描绘提供了大背景。
B.第②段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乘奔马、御风飞行作比,表现出江水一泻千里的气势。
C.文章结尾写渔人的歌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进一步突出了三峡秋天的凄凉冷落。
D.文章抓住季节特点,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描绘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2023-12-30更新 | 1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