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02 题号:17885135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民间文学作品大部分产生于农耕文明时期,由于它与今天的生活存在很大的距离,随着传承环境的改变和传承人的不断减少,难以传承下去。因此,在二十一世纪初设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民间文学被列为第一类。也就是说,很多民间文学作品已经或即将成为遗产,需要进行保护。由于民间文学作品是民众自发的、自娱自乐的精神生活的结晶,基本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民间文学类非遗的保护是难度最大的。

随着社会的急剧转型和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民间文学作品的消亡速度超出人们的想象。2002年我们到宁波高桥镇梁山伯庙调查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时,许多人已经不能完整地讲述梁祝传说,而且讲述的传说情节大多来自越剧和电影;去年到上海青浦区进行淀山湖民间传说调查,发现能够较为完整讲述一个或几个淀山湖传说的人已经非常少见了,而且能够讲述的年龄均在60岁以上。因此,抢救性的搜集整理仍然是民间文学类非遗保护的当务之急。之前对民间文学类非遗作品的搜集整理虽然已经花了大力气,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主要关注一些著名的作品,而对普通的作品较为忽视,搜集整理不够全面,没有进行文字化保护,因此遗漏较多;二是只关注把口述作品文字化,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如讲述时的录音、录像因条件所限很少进行,讲述人、演唱者的情况也很少介绍,因此,在当下应该抓紧弥补作品立体记录的缺陷,电子化地记录民间文学作品讲、唱的全貌,使它得到长久的保存。

民间文学作品的载体是口头语言,它们是在一定的场合中讲、唱的。传统的传承场往往与民众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是自发形成的。经过了几千年的传承,各地都形成了基本固定的传承场,如庙会广场、歌场、婚丧现场、劳作时的田间地头、休闲时的桥头等。这些传承场不仅是民间文学作品讲、唱的场所,也是故事家、歌手锻炼演述能力的地方,新的传承人也在不断听唱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传统的传承场逐渐萎缩乃至消失。任何活态的民间文学作品传承都离不开传承场,传承人的养育也离不开传承场。从现实情况看,传统传承场的萎缩是不能逆转的事实,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如果要让民间文学类非遗作品能够活态传承,重塑传承场是关键的一环。

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以来,各级政府部门都高度重视对非遗的活态传承,主要是采用培训的方式:一是进中小学课堂,希望通过学校教育来培养传承人;二是文化主管部门如群众艺术馆、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培训班;三是非遗传承人招收徒弟。这些培养措施对于普及、宣传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事实证明这种脱离传承场的培养模式,从传承人培养的角度而言效果都不太理想。因为这种方式是鱼缸里养鱼,违背了民间文学传承人自然天成的养成规律。那么,该怎样重塑有效的传承场呢?我们是否可以在传承场再生方面做些努力呢?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背景下,一些庙会、传统仪式、歌会陆续得以恢复,在一定程度上为民间文学作品提供了演述的场所,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如浙江省嘉善县刘王庙庙会,每年自发参与的赞神歌歌班达十几班,分别在庙宇的东西厢房、庙外水面的船上或是庙外租借的农家演唱。由此可见,有些带有信仰色彩的民间文学传承场可以自发恢复。有些传承场不可能再恢复,但可以采用移植的方法,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间文学传承场。如同是嘉善县的夏墓荡赛歌情境,时至今日,已不可能再恢复,但这种赛歌、对歌的形式可以引入民众生活以及新的民俗活动中。目前,各地都十分重视恢复传统的民俗节日、庙会等,但总体内容不够丰富,充分运用当地的民间文学资源,哪怕是采用借用”“组合的形式,都可以充实活动的内涵,同时也可以促进民间文学类非遗的活态传承。

近些年来,各地都在尝试运用民间文学类非遗作品的形式或某些元素为今天的社会服务,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依靠活化利用,取得了一些经验,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其一,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亲子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如2012年由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和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共同策划创办的上海故事汇,截至目前,已坚持了十年,每个场次听众有增无减。可见,在社区文体中心、乡村文化礼堂中引入民间文学演述内容,应该说是具有广阔前景的。其二,与旅游结合。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民间文学类非遗作品应该是一种非常好的旅游资源,因为民间文学作品往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不仅能为旅游增加文化内涵,而且有些风物传说能赋予实物以意义,增添旅游的趣味性。一些旅游景点为了吸引游客,往往组织各种各样的民俗表演,包括民间文学作品的演述。如在绍兴、周庄的游船上船工会唱当地的民歌,收取一些费用。其三,创新产品开发。创新是当今社会的一大主题,利用民间文学类非遗作为创新的资源或源泉应是途径之一。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葫芦娃》《宝莲灯》等作品,就是当时上海美术制片厂的一批导演运用民间文学资源创作的。如今风靡全世界的《花木兰》《功夫熊猫》也是根据中国民间故事而创作的。将民间文学类非遗作品的元素与现代生活结合、运用高科技的手段进行重新开发,无疑具有广阔的前景。

(选自郑土有的相关文章,有删改)

1.依据材料,下列对“民间文学作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出现于农耕文明时期B.能带来很高的经济效益
C.消亡速度出乎人们意料D.以口头语形式进行讲唱
2.依据材料,下列对传统“传承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民间自发形成B.场地基本上固定
C.培养新人的场所D.已完全消失殆尽
3.已有百年历史的京韵大鼓形成于京津两地,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需要培养传承人。依据材料内容,下列做法最佳的一项是(     
A.兴建专门学校,群体培养B.办多种培训班,定期培养
C.指定各传承人,收徒培养D.提供演述场所,天然养成
4.依据材料,下列对“民间文学类非遗”保护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难度大,但刻不容缓B.需要政府部门大力支持
C.大胆创新才是唯一途径D.借助高科技手段再开发
5.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民间文学的遗产化保护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文艺工作者积极投入文艺创作,诗歌、绘画、书法、舞蹈等呈现井喷之势,形成了特殊时期的“抗疫文艺”现象。

②如何深化“抗疫文艺”书写?笔者认为应向中国美学精神礼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直面灾难的大智大勇、顽强抗争的人文情怀;向抗疫现实靠拢,深入观察和把握党中央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策部署和显著成效,了解抗疫一线和身边可歌可泣的抗疫事迹,以及普通老百姓的悲欢离合故事;向灾难书写的纵深掘进,努力探寻“抗疫文艺”独特的内在美学意味和特定表达形式,在艺术追求中凸显当代中国“抗疫文艺”的风格特征和艺术气派。因此,应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高认知把握能力和提升艺术表现水平。

③国本,即一国之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在观察感悟和艺术反映防控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现实时,应自觉摒弃轻信谣言、恶意抹黑等创作歪风邪气,书写和记录这场举国上下同仇敌忾的疫情防控阻击的人民战争,彰显中国人民“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中国精神,为国家抗疫奉献艺术力量。

④人本,即以人为本,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次疫情来势凶猛、波及面广,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艺术触角须与生命关怀、人性美善融入,才可能发现患者、医护人员、志愿者以及隔离在家中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情绪,尤其是对逝者及其家庭成员的情感抚慰和精神激励,是文艺搭建安抚疏通渠道和体现人道情怀的特殊价值所在。“抗疫文艺”创作应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关心群众疾苦,通过“抗疫文艺”特有的感染力影响力,做到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凝聚起全民族众志成城抗疫情的磅礴力量。

⑤事本,即以客观事实为本,真实反映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现实。这次疫情影响之广前所未有。艺术的深度书写需要广泛采信、明白就里,许多事情尚在过程之中,切不可捕风捉影、罔顾事实、不求甚解。没有现场感,就难有艺术真实的感染力和穿透力,不能以偏概全、一叶障目。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写道:“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抗疫文艺”创作需要宏大的真理叙事与细微的客观描述完美结合,以一部部具体抗疫作品,反映整个国家和全体中华儿女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风貌。离开或曲解甚至为了所谓艺术虚构而挑战真实底线,这不是“抗疫文艺”的内涵规定性和美学基本要求,是难以做到“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的。

⑥文本,即以文艺作品为本。目前“抗疫文艺”出现激情有余而审美不足、表象叙事多于沉淀表达的问题,缘于创作者在疫情暴发特别是居家隔离之后,急于通过艺术创作尽快进入防控阻击战之中,表达创作者情系疫区、加油鼓劲的强烈愿望和关切之情。这种激情澎湃的创作现象与阶段,一般来看,在灾难到来之初都会经历。在持续和沉淀阶段,却需要理性思考和艺术思维的贯通。一场灾难对人民生命财产、经济社会发展的破坏及其给人们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极其深重的。灾难题材的特殊性,隐含着书写方式的独特性。需要艺术家对灾难本身的突发性、破坏性、震荡性等展开综合性系统性观察,对人类抗击灾难的信心和意志予以思考,对人类在与灾难的抗争中所体现出的自救互救、防控阻击的伟力和精神进行表现,把笔触深入到民众生活状态之中,深入到人性的各种表现情势之中,深入到家国关系与民族命运之中。只有这样,才会创作出能够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们思想共鸣的,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优秀作品。

⑦“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我们期待“抗疫文艺”讲好中国抗疫故事,涌现出更多生动反映抗疫一线感人事迹、书写中华民族不为任何艰难困苦所屈服的恢宏史诗。

选自李明泉《我们需要怎样的抗疫文艺》(《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文艺工作者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怀,向中国美学精神致敬。
B.作者认为,要想深化“抗疫文艺”创作,需要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高认知把握能力和提升艺术表现水平。
C.“抗疫文艺”扎根于现实生活,其创作必须客观描述、真实反映,不能因为艺术虚构而对客观事实有丝毫改动,否则就是罔顾事实。
D.在灾难刚刚来临的时候,文艺工作者把笔触深入到民众生活状态、任性的各种表达情势、家国关系和民族命运之中,为人民群众创作出所喜爱的作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整体采用并列式结构,为解决当前“抗议文艺”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式。
B.“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强调了国家政策对社会文艺创作的影响。
C.文章从政策倾向、创作核心、创作原则、创作使命四个角度为提高“抗疫文艺”书写水平指明了发展之路,论证有理有据,说服力强。
D.第⑤段引用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从反面论证了抗疫文艺创作必须以客观事实为本,否则就会失去艺术感染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抗疫文艺要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关心百姓利益,在作品中融入生命关怀和人性美善,才能发挥文艺作品特有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B.艺术创作既需要以客观事实为本,书写符合生活的真实,也要遵循文艺创作的规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酌奇”“玩华”。
C.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和群众心理都造成了无法抹平的伤害,抗疫文艺创作不应只停留在表象书写上,更应进行深度思考,创作出优质作品。
D.灾难题材与其他题材的艺术创作不同,它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作者呼吁“抗议文艺”讲好中国故事,涌现出更多的恢弘史诗。
2020-05-25更新 | 4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崇高与卑下

严歌苓

整条胡同的街坊都拿郑小三儿来发牢骚骂社会:“当今什么人能发?郑小三儿那号玩艺儿!”十号原先是个两进的院子,住七户,两年前院子归了郑小三儿,他买了。不久就再没见十号的住户上胡同口的茅房,他们一家有了一个抽水马桶。光马桶郑小三儿一月收他们七十块,房钱另算。两年里头,七户全搬了。街坊们当面就说郑小三儿:“你真缺德——人家住了几十年了,末了还是让你撵了!”

两个月前,天刚热那阵,郑小三儿的铺里进来个女孩。

“有商务印书馆刚出的音乐辞典吗?”女孩问,胸口上别着一个校徽。

她一看书后的标价就说:“高价呀?!”

郑小三儿说:“不高价我挣谁的钱?”“你挣了我的饭钱!下月我伙食费都没了!”她说。

然后她开始掏钱:连个钱包也没有,左一把右一把地掏了一台面的钥匙、硬币。他拈出其中的六张十元钞票。

“还差一半。”他说。

“你明儿来买,保证给您留着。”见她要抵押自己的手表,郑小三儿诚恳地说。

“这表不好,不过表带特值钱!”她说。

“你拿去吧。”

她便拿去了,连六十块钱也没付。

他说他不愿搜刮得她一个子儿也不剩;既然卖不了他理想的价钱,他宁可一分钱也不卖。

一个月后的一天晚上,女孩又来了。一来就把一张票拍在郑小三儿面前:“全世界最有名的歌星!唱得棒极了!……你这儿放的是什么呀?母猫叫!”

郑小三儿心里一股热乎:她来请我看戏!

他一嘴油腔滑调全没了,半天才问她道:“你买的?”

“买?这可买不着!他在北京一共演五场,全是义演!票半年前就卖完了!现在黑市上,一张票值五十块美金!……”

他不信她的话。但他说他知道。对这类事的知与无知象征着档次。这女孩既来邀他看戏,证明她没把他看得太低,他不能辜负她的抬举。

剧场门口早就没地方停车了,郑小三儿只好把他的奥迪停在五百米之外。

刚出车门,两个男人上来问:“您有富裕票吗?”一看就知道他俩不是看戏的。

他想,原来那女大学生说的是真话:这票真有赚头。在他走神的几秒钟里,两个男人相互咬,已把价钱咬到了“二百!”“二百二!”

郑小三儿走到剧场台阶下面,已经有不下十人问过他“有富裕票吗?”

一个少年从一群外国人中钻出来,显然刚刚成功地敲到一笔,兴奋得两眼贼亮。他一把逮住少年,问:“卖了多少?”

“一百!”

他心里突然一阵痛苦。像是一头猎犬被禁制而不能扑向猎物,那种对天性背叛的痛苦。还有五个台阶,就是那扇门——金的框,晶亮的大玻璃。里面像个殿堂,大理石的地、吊灯闪烁的天。先进去的人们都表情隆重、穿着隆重地聚在那儿,像是等待皇室接见。

一个学者样的洋老头靠近了郑小三儿。

“有富裕票么?”他用中文问道,“我的妻子有票,我没有。一百块,怎么样?美金!”郑小三儿飞快地换算:一百块几乎顶上了他一天的销售额。不过他还是摇头,向那扇宫殿一样的大门走去。老头看出他的动心,两步跨在他面前。

台阶下的人群早已留神到这里的苗头。他们很快包围上来。

郑小三儿觉得自己现在就是个大明星,一招一式,一个眨眼,一个微笑,都牵动这群人的神志。

“一百九!……”一个号啕般的声音重复道:“一百九!”号响渐渐变成了赌咒,最后变成了定音鼓一般自信而沉着地宣布:“一百九。”

郑小三儿却仍感到他还没榨干他们,还是对他们太手软。

幕前曲轰响起来。

那个被人群弃下良久的老学者这时走到郑小三儿面前,又红又大的鼻子上是油亮亮的汗。他低声却不容置疑地说:“两百!”

“两百。”老头知道再不会有人跟他拼,他掏出两张钞票。

音乐变得柔和,充满诱惑。他今晚为看这场歌剧兴奋得忘了吃饭。他还生怕吃了面条的肚皮把“皮尔卡丹”西服绷走了形。他这几个星期来一直等着的……心诚意笃等着的绝不是到这宫殿的大门口,出卖他进入宫殿的权力。啊,绝不是的!那些坐在宫殿内的人或许比他更短缺这两百美金。

女大学生完全可以拿这张票换取下月的……下面半年的伙食费。

他来,是为了走进那扇大门。

他突然意识到那女大学生和他之间荒唐的尊卑关系,原来是这扇大门所做的分野。

这是张很昂贵的进入许可。既然这样昂贵,我为什么要把它给你,你们?!……

音乐声拉开了红丝绒的大幕,他生平第一次走进如此的辉煌和庄严之中。

大歌星在唱出最著名的那段高音时,郑小三儿睡着了。直到一群大学生在演员谢幕时叫喊:“We LoveY ouPAVAROTTI!老帕!……”

郑小三儿还没醒。郑小三儿在空调中,在音乐歌声伴奏中,睡了多年来最踏实的一觉。

(有删改)

文本二:

叙事性的文学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讲故事,而故事的好坏主要是由故事的情节决定的。严歌苓在《主流与边缘》中曾写道:“我总想给读者讲一个好听的故事。好听的故事该有精彩的情节,有出其不意的发展,一个意外接一个意外,最主要的是通过所有的冲突,一个个人物活起来了,读者们与这些人物渐渐相处得难舍难分,因他们产生了爱、憎、怜、恶。”

——王莉《严歌苓小说艺术研究》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用许多细节塑造出了生动的人物形象,比如女学生为了买到商务印书馆的音乐词典,钱不够的时候甚至想要将手表抵押给郑小三儿,可见女孩对音乐的热爱。
B.作者借街坊邻居拿郑小三儿发财发的牢骚话来影射社会中有着追求金钱的强烈欲望的人们,他们虽然发了财,却并不被人看得起。
C.小说将郑小三儿在“卖票”和“不卖票”之间挣扎的情绪表达得非常饱满,很有张力,体现了人性的复杂,回味无穷。
D.当一群人围着郑小三儿飚价时,郑小三儿觉得自己像大明星,透露出其向往成为明星,能够引人注目,牵人心神。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音乐的直接描写“幕前曲轰响起来”“音乐变得柔和”“音乐声拉开了红丝绒大幕”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郑小三儿看到少年成功敲到一笔时突然感到“一阵痛苦”,此处凸显出郑小三儿追逐金钱的天性受到压抑时的心理状态。
C.小说通过郑小三儿开“奥迪”、穿“皮尔卡丹”等日常细节,表现了他想要通过炫富来赢得别人尊重的心理。
D.“我为什么要把它给你,你们?!……”句末连用三种标点,表现出郑小三儿在卑下与崇高中挣扎后的心灵突围。
3.郑小三儿为什么不愿意把票卖出,却又在音乐声中睡着了?简要分析其原因。
4.文本二中严歌苓指出:“好听的故事该有精彩的情节。”本文是如何设置情节使得故事精彩饱满的?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2022-11-27更新 | 15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温暖现实主义影视创作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而是基于现实题材影视创作多年来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弊端而做出的时代性回应。在现实题材影视创作中存在着两种“极端”倾向。一种是有意无意地回避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以概念化、口号化的表达状态,为观众描绘表面乃至浮浅的生活困景。这些抽取掉社会生活复杂而尖锐的矛盾问题,只留下表象真实的影视创作,可以称之为“悬空现实主义”。另一种倾向是虽然触碰到了社会现实中复杂尖锐的矛盾问题,也在某种程度上唤起了观众的某种共情,却沉迷于这些矛盾问题难以自拔,从而将人们的情感引入消极负面的状态,可以称之为“灰暗现实主义”。

温暖现实主义影视创作实践和理念的提出,恰恰是针对这两种“极端”倾向的反驳与回正。一方面,温暖现实主义影视创作浓郁的生活质感,有力地克服了“悬空现实主义”可能产生的“假大空”的弊端;另一方面,温暖现实主义所传达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也有效克服了“灰暗现实主义”给人们带来的种种思想情感的负面影响,对营造新时代影视创作风清气正、健康向上的良好生态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温暖现实主义影视创作还可以以影视艺术的方式参与到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的回应中。温暖现实主义影视创作能够紧扣时代脉搏,聚焦大时代不同群体的喜怒哀乐,真实呈现改革发展的生动图景,为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出独特贡献。温暖现实主义影视创作还可以以影视艺术的方式,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讲述丰富而生动的中国故事,贡献鲜活的中国智慧、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当然,要以温暖现实主义理念推出更多优秀影视作品,广大影视工作者需要以更加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投入艰苦工作当中方能实现。温暖现实主义创作需要用心、用情、用力,方能使作品获得应有的社会效应。所谓用心,即心怀天下、心怀国家、心怀人民。诗人艾青在国破家亡、山河破碎的20世纪30年代写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诗句。所谓用情,意味着有深情、用真情。《守岛人》中王继才与父亲、妻子、女儿之间多次互动的场景,令观者无不为之动容泪目,这是主创者与拍摄对象之间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真诚流露。所谓用力,指的是影视创作者要有艺术功力。善于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获取素材,进行独特的艺术再造,从而达到艺术化的境地。《没有过不去的年》主创者用戏内戏外相呼应的特殊方式在银幕上讲述了富于戏剧张力的故事,产生了较为强烈的视听新感受。

(摘编自胡智锋《新时代影视创作呼唤温暖现实主义》)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电影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紧跟时代潮流,反映人民关切,创作出一大批观照现实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的优秀作品。

“现实题材电影并不是让观众在两个小时内逃避现实,而是留下了这个时代的困顿、无奈,用温暖的方式来表述,给后世留下今天创作者的立场、态度和智慧。”著名导演尹力说,“现实主义创作应该具备共情的特点,同时有表达的锐度与锋芒。因此,‘温暖现实主义’的提出,为电影创作者打开了一扇窗,是当下现实主义创作的‘解决方案’。”

北京电影学院院长胡智锋认为,“当下的现实题材创作存在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一种表达方式是顶着生活的外包装,打着基于现实、超越现实的名义,实则是悬浮于现实、遮蔽现实的伪现实。第二种表达方式是以批判现实主义为名,以直面现实矛盾为由,过度地发掘社会的灰暗甚至黑暗面,让观众被扑面而来的负面信息、情绪、价值理念冲击得喘不过气来”。

他表示,“更多更主流的现实题材创作是第三种表达方式——在关注平民叙事、直面现实困境的同时,以温暖为主基调,表现人对真善美、光明和未来的追求,即温暖现实主义。在穿越、魔幻、宫斗题材逐渐隐退,一度呈现式微态势的现实题材创作逐渐走到影视舞台中央的当下,‘温暖现实主义’才是我们最需要的现实题材创作方法。”

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表示,不论什么年代,现实题材电影都是反映生活、与社会共情的一种重要类型,现实主义一直存在于电影血脉里。“温暖现实主义”既关注现实、关注时代的需求,还要关注观众和市场的选择,这是现实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平衡点。

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王海洲表示,人们希望在作品中看到他们的困难,并且从中得到安慰与引导,并看到光明与希望。因此,如果作品不能呈现现实,戏者呈现现实后不能给予观众温暖,这类作品是不能让人满意的。“温暖现实主义”作品顺应了当下中国观众的审美需要。

(摘编自李霆钧《以人民为中心与时代同步伐探寻温暖现实主义创作之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我国现实题材影视创作存在诸多问题和弊端,温暖现实主义影视创作实践和理念的提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做出的时代性回应。
B.“悬空现实主义”打着基于现实、超越现实的旗号,却回避了社会生活的中矛盾和冲突,实际上描绘的是一种脱离生活与时代的伪现实。
C.温暖现实主义以温暖为主基调,勇于直面困境,讴歌生活中的真善美,给人积极向上的引导,突破了传统现实主义的束缚,充满积极浪漫主义色彩。
D.文章引用多位学者和影视工作者的言论,揭示当下现实主义影视创作存在的弊端,阐述了温暖现实主义的重大意义,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温暖现实主义影视作品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正成为新时代影视创作的新风尚。
B.“悬空现实主义”回避社会生活复杂而尖锐的矛盾与冲突,势必导致作品的“假大空”。
C.新时代的温暖现实主义,找到了关注现实与满足市场的平衡点,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D.只有践行温暖现实主义创作,才有可能避免和回正“悬空”和“灰暗”两种极端倾向。
3.根据下面的叙述,下列各项不属于“温暖现实主义”创作的一项是(       
A.电影《穿过寒冬拥抱你》以武汉“新冠”疫情为背景,讲述快递员、外卖骑手、饭店经营者等一群普通人守望相助、抗击疫情的故事,充满烟火气,闪烁着真善美的光芒。
B.电影《老闺蜜》作品直面生、老、病、死等各种痛苦和困境,塑造了一组正向饱满而充满活力的老年女性群像,展现出新时代老年人对美好生活不断追求的精神风貌。
C.电视剧《人世间》以东北某市“光字片”周家三兄妹的生活轨迹为脉络,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了中国社会50年的巨大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引发观众关注。
D.电影《隐人尘埃》深度聚焦西北农村两个被各自家庭抛弃的孤独个体,讲述他们在众人的排斥和冷眼中相濡以沫,共建家园,最终却双双惨死的悲剧,令观众唏嘘不已。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述结构。
5.导演尹立说:“‘温暖现实主义’的提出,为电影创作者打开了一扇窗,是当下现实主义创作的‘解决方案’。”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3-05-07更新 | 6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