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4 题号:1792199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篇浪漫主义抒情诗,也是开了中国浪漫主义诗歌之先河。最能代表“楚辞”的辞格。由此,世人称“楚辞”为“骚体诗”,并与《诗经》并称“诗骚”。后人又把“诗骚”称为“风骚”。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多以叙事为主,体现着现实主义精神;骚指《离骚》,代表《楚辞》,多以抒发内心情怀为主,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因此风、骚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的两大流派。

战国史籍、先秦文献对楚辞及屈原的研究的重要意义鲜有提及。最早而且权威的对于屈原生平、创作及其思想进行关注的是司马迁的《史记》。

但是在司马迁之后,出现了研究楚辞以及屈原非常繁荣的景象。在汉代,对于楚辞学研究代表著作为王逸的《楚辞章句》。“王氏训释,多有所本,或本于经书故训,或本于方言楚语,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段玉裁《广雅疏证序》)。也就是说,汉代主要倾向于对于作品的阐释、解释,帮助后人理解其作品。朱熹《楚辞集注》是承前启后的一部堪称伟大的著作,其伟大之处在于他是最早全面的从文学艺术的视角来研究楚辞。比如说,他对于屈原作品中文学意象的分析以及最早指出了“以灵修、美人目君,盖托为男女之辞而寓意于君”的含蓄象征手法。到了明代时研究的代表著作有汪瑗《楚辞集解》、王夫之《楚辞通释》等,以及近现代的国学大师廖平、王国维等人。还有最为繁盛的20世纪景观:郭沫若、鲁迅、胡适、朱自清等前辈的研究成就。而且20世纪还有一个较以往不同的显著特点:即向各个领域的渗透和蔓延。比如说,在美学领域引起的关注,拿著名美学家李泽厚为例,他更倾向于屈原的死亡意识,他认为,死亡才是构成屈原作品和思想最重要的主题。他认为把屈原提升到无比深邃程度的正是这个死亡,自杀的人性主题。还有像郭沫若的新编历史剧《屈原》,就涉足于戏剧领域。更重要的是这个剧作的目的在于它的教育意义,呼唤爱国主义。还有后来的电影文本创作,都在说明着屈原一直是而且现在仍是炙手可热的研究主题。

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对于楚辞以及屈原的研究以至于达到炙手可热的地步呢,主要还在于以屈原生平及其作品为主要对象的研究的模糊性,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令人神往而又望而却步的谜团。

(节选自《屈原及楚辞研究》,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人称“楚辞”为“骚体诗”的原因是屈原的《离骚》最能代表“楚辞”的辞格。
B.司马迁的《史记》是最早的而且权威的对屈原生平、创作及其思想进行关注的典籍。
C.汉代对“楚辞”的研究内容都是对作品的阐释、解释,目的是帮助后人理解其作品。
D.朱熹《楚辞集注》伟大之处在于它是最早全面的从文学艺术的视角来研究楚辞的作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的重点是在司马迁之后,对楚辞以及屈原的研究出现的繁荣景象。
B.文章是基于“楚辞”和《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而引出论述话题的。
C.文章在论述时主要采用了例证法和引证法,具有很强的论证力和说服力。
D.文章列举李泽厚和郭沫若的例子,在于说明对屈原的研究进入了文学领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风、骚之所以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的两大流派,是因为风都以叙事为主,体现着现实主义精神;骚都以抒发内心情怀为主,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
B.在司马迁之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出现了研究楚辞以及屈原非常繁荣的景象。研究的人越来越多,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广,研究的形式越来越多样,研究的价值也越来越大。
C.文章认为郭沫若的新编历史剧《屈原》,不仅拓宽了对楚辞和屈原的研究领域,更重要的是这个剧作创作的目的在于它的教育意义,这就是对爱国主义的呼唤。
D.对楚辞以及屈原的研究之所以达到炙手可热的地步,是因为把屈原生平及其作品作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有很强的模糊性,能给后人的研究留下许多想象的空间,可随意发挥、自成观点。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信数据得永生

数据主义认为,宇宙由数据流组成,任何现象或实体的价值就在于对数据处理的贡献。读者可能觉得这实在是胡言乱语,但事实上,大部分的科学机构都已经改信了数据主义。数据主义是由两大科学潮流爆炸性汇流而成。在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150年后,生命科学已经认为生物体都是生化算法。此外,在图灵想出“图灵机”(Turing Machine)这个概念的80年后,信息科学家也已经学会写出越来越复杂的电子算法。数据主义指出,同样的数学定律同时适用于生化算法及电子算法,于是让两者合而为一,打破了动物和机器之间的隔阂,并期待电子算法终有一天能够解开甚至超越生化算法。

对于政府、企业或一般消费者来说,数据主义提供了突破性的技术和强大的全新力量。对于学者和知识分子来说,它也能提供几个世纪以来渴求的科学圣杯:从文学、音乐学、经济学到生物学,所有科学学科都能统一在单一理论之下。根据数据主义,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股市泡沫和流感病毒不过是数据流的三种不同模式,能够使用同样的基本概念和工具来分析。这个想法十分吸引人,可以让所有科学家讲一种共通的“语言”,在学术的鸿沟上搭起桥梁,并轻松让某种见解跨越不同学科。

终于,音乐学家、经济学家和细胞生物学家也能互相理解和沟通了。

在此过程中,数据主义将传统的学习金字塔彻底翻转。在这之前,大家认为数据只是智力活动这个漫长过程的第一步,我们要把数据转化为信息,信息转化为知识,最后把知识转化为智能。但数据主义者认为,数据的流动量已经大到非人所能处理,人类无法再将数据转化为信息,更不用说转化成知识或智能。于是,处理数据的工作应该交给能力远超人类大脑的电子算法。实际上,这也就代表着数据主义对人类知识和智能有所怀疑,因而倾向于信任大数据和计算机算法。

最坚信数据主义的正是它的两个母学科:计算机科学与生物学。两者之中,又以生物学更为重要。生物学拥抱了数据主义,才让计算机科学的小小突破撼动了整个世界,可能彻底改变生命的本质。要说所有生物都是算法,不管是长颈鹿、番茄或人类都只是不同的数据处理方式,你可能并不以为然。但这里必须强调,现在的科学教条就是如此,而且科学对整个世界的改变难以想象。

(节选自《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第十一章,[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大部分的科学机构都认为,宇宙由数据流组成,数据处理能对任何现象或实体的增值做出贡献。
B.数据主义提供了突破性的技术——让所有科学家用同一种语言来交流,从而形成跨学科的见解。
C.数据主义对人类知识和智能有所怀疑,因而倾向于把数据处理工作交给能力远超人类大脑的电子算法。
D.自从生物学接受了数据主义后,计算机科学的每个小小突破都能撼动整个世界,彻底改变了生命的本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选部分大体由“是什么”和“怎么样”两部分构成:第一段总说数据主义是什么,之后几段介绍了数据主义会有怎样的影响。
B.第二段举出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股市泡沫等实例,是作者提出“数据主义为各学科提供了突破性的技术”这一观点的立论前提。
C.第四段通过传统观念与数据主义思想的对比,说明未来数据处理在方法上的转变——由通过人类智力转化到用电子算法来处理。
D.最坚信数据主义的正是它的两个母学科——计算机科学与生物学,末段以此为例,从一个侧面说明科学对整个世界的改变难以想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图灵想出“图灵机”(Turing Machine)这个概念的80年后,数据主义指出,电子算法终于能够解开甚至超越生化算法。
B.对于学者和知识分子来说,数据主义能给他们提供一直以来渴求的科学圣杯——所有科学学科都可以统一在单一理论之下。
C.以前音乐学家、经济学家和细胞生物学家不能互相理解沟通,在他们通过数据达成理解的过程中,学习金字塔被彻底翻转。
D.数据主义认为,所有生物都是算法,长颈鹿、番茄、病毒或人类都只是不同的数据处理方式,作者认为这种认识过于教条。
2020-01-13更新 | 6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器官移植能够成功非常不容易,宿主抗移植物反应是影响移植物存活的重要因素。受者对供者组织器官产生的排斥反应称为宿主抗移植物反应,主要表现为三种不同的类型。超急性排斥反应一般发生在移植后24小时内,出现坏死性血管炎表现,移植物功能丧失,受者常伴有全身症状。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基本原因是受者循环内存在针对供者—HLA的抗体,常见于ABO血型不符、多次妊娠、反复输血、既往移植史等使受者体内存在抗HLA抗体,这些抗体与抗原结合,激活补体和凝血系统,导致血管内凝血。急性排斥反应多见于移植后一周到几个月内,但移植多年以后亦可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典型的急性排斥反应表现为发热、移植部位胀痛和移植器官功能减退等。急性排斥是否出现和反应的轻重与供受者HLA相容程度直接相关,相容性越低,发生排斥反应的可能性越大,症状也会更重。慢性排斥反应属于迟发型变态反应,发生于移植后数月甚至数年之后,表现为进行性移植器官的功能减退直至丧失。该反应的发生大体是由急性排斥细胞坏死、炎性细胞慢性炎症等因素导致。本型反应虽然发生缓慢,但用免疫抑制治疗无明显的临床效果。

(摘编自《医学免疫学》)

材料二: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脏器衰竭患者对器官移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由于传统观念,自愿死后捐献器官的人寥寥无几,人体器官来源不足已严重制约了人体器官移植的发展。这促使科学家开始研究不同物种之间的器官移植,经过无款次的尝试,科学家们发现猪可能是更为理想的器官供体。但猪作为供体,面临着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异种器官移植所造成的免疫排斥;二是猪自身携带有病毒,如果将其器官移植到人体,可能会带来安全隐患。由于存在上述原因,上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表示,在找到解决办法之前,停止一切异种器官移植的临床试验。

异种器官移植的发展历程跌宕起伏,但随着基因编辑技术进步和新药研发加快,实验受体的存活时间大幅延长,现已进入到初期临床试验阶段。2017年杨璐菡及其研究团队成功克隆一批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失活的猪。不仅消除了猪供体所携带的病毒,同时也展示出基因编辑技术对解决器官匮乏问题的推动作用。20221月,Griffith等人进一步尝试将多基因敲除猪心脏,移植到一名晚期心脏病患者,该患者存活了长达两个月。因此,进一步制定监管政策,规范移植行为;开展临床试验,寻求技术突破,将会为异种移植赢得明天,为解决人类重大健康需求提供帮助。

(摘编自《基因编辑猪有望成为人的器官来源》)

材料三:

科学家研究证实,人体的主要器官拥有细胞记忆的功能,会随着器官移植将记忆转移到他人身上,使接受器官移植的人的自我认同感遭到破坏。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前苏联和美国都开展了大脑移植的研究,科学家认为器官移植技术一旦用于人类,就会面临类似于王子鞋匠互换大脑后到底谁是王子谁是鞋匠的困惑。

据报道,还有一些接受器官移植的人在手术后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尤其是接受了死囚的组织、器官(比如脸、肢体)的受体。如同其他疾病治疗和生命研究一样,器官移植也要遵循有利、尊重、公正、互助等原则,解决好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摘编自《器官移植引发的伦理问题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早晚可以将宿主抗移植物反应分为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和慢性排斥反应三种类型。
B.在器官移植后,移植物受者体内的预存抗体可能与抗原结合,引起超急性排斥反应,导致坏死性血管炎,移植物功能丧失。
C.上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停止一切异种器官移植临床试验的做法体现了对人类安全负责任的审慎态度。
D.接受器官移植的人会因器官“细胞记忆”功能拥有他人记忆,从而破坏自我认同感,由此面临伦理困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器官移植的过程中,如果供者和受者血型不符或者受者有既往移植史,容易造成排斥反应,从而导致移植失败。
B.慢性排斥反应属于迟发型变态反应,在器官移植几月甚至几年后产生,虽然发生缓慢,但用免疫抑制治疗无明显临床效果。
C.科学家们经过不断的尝试发现,猪是最为理想的器官供体,但必须解决好免疫排斥和猪自身携带的病毒问题。
D.基因编辑技术的进步和新药研发的加快,推动了异种器官移植领域在临床上的应用,有助于解决人体器官来源不足问题。
3.在器官移植工作方面还存在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3-01-07更新 | 13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古代的农业文明经过近代的工业文明到当代的生态文明,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否定之否定”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形成过程。

农业文明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自然为中心的。这种文明的主要生产方式是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就是它的“自然性”:这种生产是由“自然生命”直接进行的,而不是由人直接进行的,因而是一种“自然性生产”——粮食是庄稼自己长出来的,而不是由人在生产过程中制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庄稼”才是真正的“生产者”。而农民的劳动只是为这种生产创造一个比较好的外部条件,“帮助庄稼”进行生产而已。农民在生产中的作用,只是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在这种生产中,决定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的主要条件是自然条件(如种子的优劣,土地的肥瘠,气候的好坏)。农业生产中这种特殊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根本上决定了人与自然的全部关系都是以自然为中心的关系。

工业文明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到了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从农业文明时代的以自然为中心逐步转变为以人类为中心。工业生产的生产方式所具有的特殊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工业生产已经不是人对自然的顺从,而是对自然界的改造,从而创造一个在自然界本来不存在的“人造物”;整个生产过程都是由人进行的,人真正成为生产的主体,让自然服从人的意志。从个别人的观点看来,似乎“自动化生产”没有人的参与,仅仅是自然物(机器、电脑)在进行生产。而实际上,在生产中劳动资料的运动,不过是人的“过去劳动”在运动,因而是人的“过去劳动”在进行生产,生产的全部产品,都是人的劳动的结果。因此,人们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意识,也从农业文明时代的自然中心主义转向人类中心主义。工业文明时代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与伦理意识,否定和取代了农业文明时代的自然中心主义的哲学与伦理意识。在这种哲学看来,自然不可脱离人而独立存在,而只能依赖于主体(人)。

在当代,我们所要构建的生态文明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现在,人类已经开始从人类中心主义的盲目自信中走出来,用一种新的哲学反思自己、批判自己,力图找到一条能够解决当前所面临的生存困境的正确道路。这时,人们既看到了人类为了生存而改造自然的必要性,也重新认识到了维护自然生命系统的稳定与平衡的必要性。我们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工业文明中形成的那种以人类为中心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否定,也是对农业文明的以自然为中心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否定,其中每一次否定都不是简单的抛弃,而是在吸收对立面所包含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克服对立、走向和谐统一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经过了否定之否定的曲折道路之后,我们要创建的新的文明,应当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在这种文明中,人与自然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而不是争夺各自利益的敌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生态哲学的最为重要的价值。

(摘编自刘福森《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哲学意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的农业文明、近代的工业文明和当代的生态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各不相同。
B.在农业文明中,农业生产是一种“自然性生产”,自然条件决定了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C.工业生产的主体是人,它通过对自然界的改造来创造自然界里本不存在的“人造物”。
D.生态哲学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新的生态文明或能解决人类当前面临的生存困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先点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形成过程,再逐层论述。
B.文章以粮食来源为例阐述农业生产基本特征是“自然性”,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C.文章在论述工业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人类为中心时,反驳了个别人的观点。
D.文章在否定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基础上倡导生态文明,先破后立,论证有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庄稼才是粮食的真正“生产者”,农民只是帮助庄稼进行生产,作用远小于庄稼自身。
B.“自动化生产”看似没有人的参与,但实际上生产过程和生产产品中都包含人的劳动。
C.“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很典型地体现了以自然为中心的人与自然关系。
D.生态文明是人类运用生态哲学反思自己、批判自己的产物,有助于人类摆脱盲目自信。
2021-12-18更新 | 10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