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荀子(前313-前238)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6 题号:1797677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

(甲)劝学      

荀子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ニ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乙)劝学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B.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C.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D.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在文中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现在指人格高尚的人。
B.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即半步,跨出两脚为“步”。
C.“蚓无爪牙之利”的“利”指“锋利”,与“非利足也”的“利”用法相同。
D.滑稽:今指人的言语、动作令人发笑。此处指巧言善辩、言辞流利的人。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甲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像选文中的第一段,以生活现象设喻,从正面反复说明,强调观点。
B.选文甲的第二段,运用了比喻、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学习应该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C.选文乙中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不如从前。这和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受相同。
D.选文乙中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积土成山,风雨兴;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救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三: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夫读书之人,自羲、农已来,宇宙之下,凡识几人,凡见几事,生民之成败好恶,固不足论,天地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隐也。

(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

1.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纵不能增A益B德行C敦厉D风俗E犹为F一艺G得H以自资。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焉,兼词,相当于“于此”,与下文“蛟龙生焉”“圣心备焉”中的“焉”用法相同。
B.爪牙,指动物的爪脚和牙齿,也比喻卫士、武臣,现在常用来喻指坏人的党羽。
C.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D.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与《师说》中“六艺”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巧妙设喻,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两两对举,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
B.材料二以“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肯定地指出圣与愚的分界就在于是否从师而学。
C.材料二用“久矣”表达了作者对师道现状非常痛心,“惑矣”则表达了对耻于从师行为的批判。
D.材料三指出读书是广交朋友、见多识广的重要方法,只是很多人耽于空想,没有落实到行动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5.三段材料论述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但各有侧重,请分别加以概括。
2024-02-21更新 | 4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

(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

1.下列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能也(游水)                                   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B.而闻者(清楚)                                     士大夫之(类)
C.而学于师(以……为耻)                         江河(横渡)
D.吾尝而望矣(踮起脚后跟)                  今之众人(许多人)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巫医乐师百工                                                欲人无惑也难矣
B.非能水也,绝江河                                             耻学于师
C.授之书而习句读者                                             可怪也与
D.其身也,则耻师焉                                             善假物也
3.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齿相师作对比,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
B.韩愈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解惑之师”是有区别的,从师而学则前者“小”而后者“大”。
C.《劝学》选段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不断学习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例证法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 ,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4.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020-10-19更新 | 4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事圣君者,有听从,无谏争:事中君者,有谏争,无谄谀;事暴君者,有补削,无桥【注】拂。迫胁于乱时,居于暴国,而无所避之,则崇其美,扬其,违其恶,隐其败,言其所长,不称其所短.以为成俗。《诗》曰:“国有大命,不可以告人,妨其躬身。”此之谓也。恭敬而逊,听从而敏,不敢有以私决择也,不敢有以私取与也,以顺上为志,是事圣君之义也。忠信而不谀,谏争而不谄,端志而无倾侧之心案曰是,非案曰非,是事中君之义也。调而不流,柔而不屈,宽容而不乱,晓然以至道而无不调和也,而能化易,时关纳之,是事暴君之义也。若驭朴马,若养赤子,若食馁人。故因其惧也,而改其过;因其忧也,而变其故;因其喜也,而入其道;因其怒也,而除其怨:曲得所谓焉。《书》曰:“从命而不拂,微谏而不倦,为上则明,为下则逊。”此之谓也。

(节选自《荀子·臣道》)

材料二: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

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青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樽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仇。寇仇,何服之有?”

(节选自《孟子·君臣之道》)

【注】桥:通“矫”,纠正。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今也A为臣B谏则不C行D言E则不听F晋泽不下G于民。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穷,指处境艰难,与《赤壁赋》中“羡长江之无穷”中的“穷”词义不同。
B.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行,与《劝学》中“以为轮”的“”用法相同。
C.是,形容词,正确,与《琵琶行并序》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是”词性不同。
D.视,指对待、看待,与《登泰山记》中“回视日观以西峰”中的“视”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将君主分为“圣君”“中君”“暴君”三类,根据不同类型的君主分别陈述了相应类型的为臣之道。
B.想要改变暴君就要注意方式方法,学会利用不同情境对其进行不同的规劝,这样就能直接把自己的意愿实现。
C.臣子离开的时候,君主把他捆绑起来,使他去的地方困顿不堪,立刻收回他的封地,这样就会使君臣相仇。
D.相较于材料一荀子的文章,材料二孟子的文章语言平易近人,简洁生动,更易于读者理解。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忠信而不谀,谏争而不谄,端志而无倾侧之心。
(2)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
5.两则材料都在谈论“君臣之间的相处之道”,但是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作简要分析。
2024-01-18更新 | 11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