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现代 > 鲁迅(1881-1936)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313 题号:17981042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迅的情感和精神气质是非常复杂的,是多层次的。比如跟魏晋的关系,他既有刘伶式的颓唐、放达的一面,同时有阮籍、嵇康的愤激、冷峻的一面。鲁迅是异端者,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他是最守礼的。他既是漂泊者,但同时他又坚守。

鲁迅最具代表性的小说都具有一种自我辩驳的性质,这种自我辩驳最能显示鲁迅多疑思维的特点。我们都说鲁迅是多疑的,其实他的多疑主要是指向自己的。日本学者木山英雄先生说,鲁迅有一种内攻性冲动。鲁迅对自己全部的情感、观念、选择都有多疑的审问。学者们认为鲁迅是漂泊者,但《在酒楼上》里他对漂泊者是质疑的,他同时提出漂泊和坚守这两个对立的命题;在《孤独者》里,他又提出两个对立的命题:希望和绝望。在来回的质疑、旋进中,他的思维更加深入,更加复杂化,这显示出鲁迅作为永远的探索者的精神气质。鲁迅永远在探索,探索中也会有些结论,但他从不把这些结论凝固化、绝对化,而是同时加入质疑。

这种多疑的思维所形成的复杂性、辩驳性,以及他的精神气质的多层次性,就形成了学术界经常提到的鲁迅小说的复调性。他的作品总有多种声音在那里互相争吵着,消解着,颠覆着,补充着;有多种感情在那里互相纠缠着,激荡着,扭结着,我称之为一种“撕裂的文本”。撕裂的文本具有一种内在的紧张,这样内在紧张的作品,艺术表现上很容易陷入急促,但鲁迅又追求从容。这也是一个矛盾:他整个的情绪、思想、情感、心理是紧张的,但表达上又追求一种从容。《在酒楼上》《孔乙己》两篇小说,能把紧张的内容包容在一种舒缓的节奏中。这就是鲁迅小说的魅力:很好地处理了内在的紧张和表达的舒缓、从容之间的关系。即使是冲突,最后也转化成一种平静,是心灵的平静,也是叙事的平静。

鲁迅的小说具有多重蕴涵。他不仅仅关注人的历史的、现实的命运,更进行人存在本身的追问。读《孤独者》,读《在酒楼上》,你可以感受到鲁迅强烈的现实关怀,但没有停留在现实层面上,而是提高到形而上的层面。他把现实的关怀和形而上的关怀有机地统一起来。在我看来,大作家和一般作家的区别,就在这里。

(节选自钱理群《作为小说家的鲁迅》)

1.下列表述不能充分表现鲁迅多疑思维特点的一项是(     
A.鲁迅既有颓唐、放达的一面,又有愤激、冷峻的一面。
B.鲁迅的小说代表作总有一种自我辩驳的性质
C.鲁迅有一种内攻性冲动,常常在作品中体现自审。
D.鲁迅在探索中形成结论,但是从不把结论凝固化、绝对化。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鲁迅的情感和精神气质是非常复杂和多层次的,他是异端者中最守礼教的。
B.鲁迅具有的指向自己的多疑思维,形成了作品的复杂性、辩驳性和复调性。
C.艺术表现上,鲁迅将“撕裂的文本”的内在的紧张处理成从容舒缓的节奏。
D.能否呈现对现实的关怀和对形而上的关怀是大作家和一般作家的根本区别。

材料二

几乎每一位认真仔细地读过鲁迅小说的人,都会感到他的许多作品有一种特别的不大容易把握好的滋味,让人久久思索。这特别之处在于:鲁迅小说里常常回响着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声音。而且这两种不同的声音,并非来自两个不同的对立着的人物,竟是包含在作品的基调或总体倾向之中的。日本的文学批评家的内好认为:鲁迅小说里仿佛“有两个中心。它们既像椭圆的焦点,又像平行线,是那种有既相约、又相斥的作用力的东西。”

以《狂人日记》为例,同一个主人公的日记,就既是疯子的千真万确的病态思维和胡言乱语,又能清醒深刻、振聋发聩地揭示出封建社会历史的某种真相;当然,这还只是表层的。在深层内容上,同样也响着两种声音:主人公一方面在激昂地愤怒地控诉礼教和家族制度“吃人”的罪行,另一方面,又在沉痛地发人深思地反省自身无意中也“吃人”的悲剧,惭愧到了觉得“难见真的人”。战斗感与赎罪感同时并存。

这种复调性即是鲁迅为现代小说创作做出的很大贡献。这种复调小说,很有“交光互影,彼此摄入”的境况,这也许就是鲁迅式感受世界、体验世界的独特方式吧!是什么因素决定鲁迅小说成为复调小说呢?

首先,由鲁迅个人经历和体验所决定的思想复杂性。

鲁迅在《<呐喊>自序》《<自选集>自序》中都曾经说到过自己创作的起因。鲁迅的小说发端于对自己的绝望的怀疑,也就是感到自己对于历史过程的经验毕竟有限,变有理由将个人经验范围内的“绝望”当做整个世界的“绝望”。______对“绝望”的怀疑,又不意味着肯定“希望”。在鲁迅看来,“绝望”与“希望”都有点虚妄,____对“绝望”的反抗才具有真实的意义。所以他说:“我的反抗,却不过是与黑暗捣乱。”而这种作为反抗对象的“黑暗”,既存在于客观历史之中,又内在于作家个人的心中,“万难破毁的铁屋子”既是中国社会的象征,又是自身灵魂里的存在。他既要对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进行批判,又试图挣脱内心的“大毒蛇”的缠绕。鲁迅前期思想的基础是个性主义,但他同时也感到了作为思想武器的个性主义的脆弱。后来他接受了集体主义,但又从实践中似乎预感到某种条件下它可能成为专制主义的别称。这种种困扰着他的矛盾外化为作品时,就带来他小说的极大丰富性与复杂性。

其次,为了表现一些相当复杂的思想体验,小说家鲁迅运用了多种不同的创作方法。他在运用写实主义的同时,还根据不同的需要,运用了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其他方法。

例如,《药》是一篇写实主义的作品,但它并没有排斥象征手法的运用,没有排斥象征主义的某些成分。小说是这样开头的:“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这除了交代华老栓去买人血馒头的时间以外,也象征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代,告诉读者这是深夜,是最昏黑的时候,是人们还在沉睡的年代。“什么都睡着”五个字,作者决不是随便落笔的,它是一种暗示。接下去写老栓买到人血馒头时的高兴心情,用暗喻笔法反衬出老栓迷信思想的严重,预示悲剧的即将到来。作者没有把《药》的悲剧仅仅看做两个家庭的悲剧,而是看成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剧,是全民族千千万万个家庭的悲剧。因此,在写实之外,又增加了象征的色彩:两个悲剧的主人公一家姓“华”,一家姓“夏”,合起来恰恰是中国的古称“华夏”。这是淡淡的不显眼的一笔,然而这一笔把悲剧的普遍而深广的意义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三,是叙事角度的自由变化。

我们以《阿Q正传》为例分析。《阿Q正传》从“序”开头,有个仿佛是作者的人总在那里唠叨“我要给阿Q做传,已经不止一两年了。”还插科打诨地说:“传的名目很繁多:列传、内传、外传、别传、家传、小传……,而可惜都不合。”读者如果当真以为这小说是第一人称,那就上当了。随着正文叙事的越来越深入,这个“我”就逐渐隐去或者淡出,慢慢就变成了第三人称,因而能写到阿Q的性苦闷,阿Q参加革命的梦,等等。临刑前还写到了阿Q多年前看到而留下印象极深的那匹饿狼的眼睛,他觉得周围看客们的“可怕的眼睛”“穿透了他的皮肉”,就跟那匹饿狼一样。这些都是第一人称的“我”所无法完成的。显然,当小说越来越从喜剧变成悲剧的时候,作者必须更换叙事者身份,让真正的第三人称登场。

此类情况还很多。例如《风波》,有一处忽然插入“文豪”的“诗兴大发”以及对他的批评,这是第三人称的小说,而其中央入着作者主观议论或说明,显得“不统一”。其实这是作者有意为之。这在西方的表现主义文学中经常出现,作品常常以插话或评论提醒读者:这是小说而不是现实,竭力拉开读者和作品的距离,不像传统的小说那样竭力将读者引入艺术的境界,给人“逼真”而“动情”的感觉。鲁迅小说的叙事者经常是很自由的。他自己曾经说过:如果艺术的殿堂里竟有那么多清规戒律的话,他宁可不进去。这话也适用于他的叙事艺术。

(节选自严家炎《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

3.请根据文意,在划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虚词。

鲁迅在《<呐喊>自序》《<自选集>自序》中都曾经说到过自己创作的起因。鲁迅的小说发端于对自己的绝望的怀疑,也就是感到自己对于历史过程的经验毕竟有限,___没有理由将个人经验范围内的“绝望”当做整个世界的“绝望”。____对“绝望”的怀疑,又不意味着肯定“希望”。在鲁迅看来,“绝望”与“希望”都有点虚妄,____对“绝望”的反抗才具有真实的意义。所以他说:“我的反抗,却不过是与黑暗捣乱。”

4.下列词语在文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狂人日记》为例,同一个主人公的日记,就既是疯子的千真万确的病态思维和胡言乱语,又能清醒深刻、振聋发聩地揭示出封建社会历史的某种真相。
振聋发聩:比喻《狂人日记》中的某些话语深刻而警醒,有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的力量。
B.在鲁迅看来,“绝望”与“希望”都有点虚妄,只有对“绝望”的反抗才具有真实的意义。
虚妄:指鲁迅认为“希望”和“绝望”都有点故弄玄虚、荒诞无稽。
C.“我要给阿Q做传,已经不止一两年了。”还插科打诨地说:“传的名目很繁多:列传、内传、外传、别传、家传、小传……,而可惜都不合。”
插科打诨:指鲁迅在行文中穿插进去看上去引人发笑的语言。
D.如果艺术的殿堂里竟有那么多清规戒律的话,他宁可不进去。这话也适用于他的叙事艺术。
清规戒律:比喻艺术领域里束缚人的繁琐不合理的规章。
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日本的文学批评家竹内好用“椭圆”和“平行线”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鲁迅小说中两种声音既相约又相斥的特点。
B.鲁迅的复调小说中,主人公往往具有相互矛盾的言行举止和思考认识,这是鲁迅小说复调性的一种表现。
C.鲁迅的思想基础是个性主义,后来又接受了集体主义,这两者就构成了他小说极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D.鲁迅对小说《药》中“华”家、“夏”家姓氏的安排,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将悲剧普遍而深广的意义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6.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分条概括鲁迅小说复调性的基本特征。
7.请结合《呐喊》文本,对鲁迅作品的“复调性”进行赏析。(不得重复上述材料中所涉及的事例,篇目可以相同)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奔月(节选)

鲁迅

过了一夜就是第二天。

羿忽然睁开眼睛,只见一道阳光针射在西壁上,知道时候不早了;看看嫦娥,兀自摊开了四肢沉睡着。他悄悄地披上衣服,爬下豹皮榻,躄出堂前,一面洗脸,一面叫女庚去吩咐王升备马。

他因为事情忙,是早就废止了朝食的;女乙将五个炊饼、五株葱和一包辣酱都放在网兜里,并弓箭一齐替他系在腰间,他将腰带紧了一紧,轻轻地跨出堂外面,一面告诉那正从对面进来的女庚道——

“我今天打算到远地方去寻食物去,回来也许晚一些。看太太醒后,用过早点心,有些高兴的时候,你便去禀告,说晚饭请她等一等,对不起得很。记得么?你说:对不起得很。”

他快步出门,跨上马,将站班的家将们扔在脑后,不一会便跑出村庄了。前面是天天走熟的高粱田,他毫不注意,早知道什么也没有的。加上两鞭,一径飞奔前去,一气就跑了六十里上下,望见前面有一簇很茂盛的树林,马也喘气不迭,浑身流汗,自然慢下去了。大约又走了十多里,这才接近树林,然而满眼是胡蜂、粉蝶、蚂蚁、蚱蜢,那里有一点禽兽的踪迹。他望见这一块新地方时,本以为至少总可以有一两匹狐儿兔儿的,现在才知道又是梦想。他只得绕出树林,看那后面却又是碧绿的高粱田,远处散点着几间小小的土屋。风和日暖,鸦雀无声。

“倒楣!”他尽量地大叫了一声,出出闷气,但再前行了十多步,他即刻心花怒放了,远远地望见一间土屋外面的平地上,的确停着一匹飞禽,一步一啄,像是很大的鸽子,他慌忙拈弓搭箭,引满弦,将手一放,那箭便流星般出去了。

这是无须迟疑的,向来有发必中;他只要策马跟着箭路飞跑前去,便可以拾得猎物,谁知道他将要临近,却已有一个老婆子捧着带箭的大鸽子,大声嚷着,正对着他的马头抢过来。

“你是谁哪?怎么把我家的顶好的黑母鸡射死了?你的手怎的有这么闲哪?……”

羿的心不觉跳了一跳,赶紧勒住马。

“阿呀!鸡么?我只道是一只鹁鸪。”他惶恐地说。

“瞎了你的眼睛!看你也有四十多岁了罢。”

“是的。老太太。我去年就有四十五岁了。”

“你真是枉长白大!连母鸡也不认识,会当作鹁鸪!你究竟是谁哪?”

“我就是羿。”他说着,看看自己所射的箭,是正贯了母鸡的心,当然死了,末后的两个字便说得不大响亮;一面从马上跨下来。

“羿?……谁呢?我不知道。”她看着他的脸,说。

“有些人是一听就知道的。尧爷的时候,我曾经射死过几匹野猪,几条蛇……”

“哈哈,骗子!那是逢蒙老爷和别人合伙射死的。也许有你在内罢;但你倒说是你自己了,好不识羞!”

“阿阿,老太太。逢蒙那人,不过近几年时常到我那里来走走,我并没有和他合伙,全不相干的。”

“说诳。近来常有人说,我一月就听到四五回。”

“那也好。我们且谈正经事罢。这鸡怎么办呢?”

“赔。这是我家最好的母鸡,天天生蛋。你得赔我两柄锄头,三个纺锤。”

“老太太,你瞧我这模样,是不耕不织的,那里来的锄头和纺锤。我身边又没有钱,只有五个炊饼,倒是白面做的,就拿来赔了你的鸡,还添上五株葱和一包甜辣酱。你以为怎样?……”他一只手去网兜里掏炊饼,伸出那一只手去取鸡。

老婆子看见白面的炊饼,定要十五个。磋商的结果,好容易才定为十个,约好至迟明天正午送到,就用那射鸡的箭作抵押。羿这时才放了心,将死鸡塞进网兜里,跨上鞍桥,回马就走,虽然肚饿,心里却很喜欢,他们不喝鸡汤实在已经有一年多了。

他绕出树林时,还是下午,于是赶紧加鞭向家里走;但是马力乏了,刚到走惯的高粱田近旁,已是黄昏时候。只见对面远处有人影子一闪,接着就有一枝箭忽地向他飞来。

羿并不勒住马,任它跑着,一面却也拈弓搭箭,只一发,只听得铮的一声,箭尖正触着箭尖,在空中发出几点火花,两枝箭便向上挤成一个“人”字,又翻身落在地上了。第一箭刚刚相触,两面立刻又来了第二箭,还是铮的一声,相触在半空中。那样地射了九箭,羿的箭都用尽了;但他这时已经看清逢蒙得意地站在对面,却还有一枝箭搭在弦上正在瞄准他的咽喉。

那时快,对面是弓如满月,箭似流星。飕的一声,径向羿的咽喉飞过来。也许是瞄准差了一点了,却正中了他的嘴;一个筋斗,他带箭掉下马去了,马也就站住。

逢蒙见羿已死,便慢慢地躄过来,微笑着去看他的死脸,当作喝一杯胜利的白干。刚在定睛看时,只见羿张开眼,忽然直坐起来。

“你真是白来了一百多回。”他吐出箭,笑着说,“难道连我的‘啮镞法’都没有知道么?这怎么行。你闹这些小玩艺儿是不行的,偷去的拳头打不死本人,要自己练练才好。”

“即以其人之道,反诸其人之身……”胜者低声说。

“哈哈哈!”他一面大笑,一面站了起来,“又是引经据典。但这些话你只可以哄哄老婆子,本人面前捣什么鬼?俺向来就只是打猎,没有弄过你似的剪径的玩艺儿……”他说着,又看看网兜里的母鸡,倒并没有压坏,便跨上马,径自走了。

“……你打了丧钟!……”远远地还送来叫骂。

“真不料有这样没出息。青青年纪,倒学会了诅咒,怪不得那老婆子会那么相信他。”羿想着,不觉在马上绝望地摇了摇头。

(有删改)


【注】①羿,即后羿,擅长射箭,在民间流传着“后羿射日”的故事。羿为太阳神的臣子,嫦娥的丈夫。羿为了成仙,从西王母之处得到不死灵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蒙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在危急之时将药一口吞了下去,而飞上了天。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逢蒙杀羿”的传说见于《孟子•高娄》:“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②剪径,拦路抢劫。

文本二:

《奔月》选自鲁迅的《故事新编》,《奔月》与鲁迅亲历的一场人事纠葛有关。这场纠葛由“狂飙社”的高长虹挑起,这位曾经与鲁迅过从甚密的青年,在《给鲁迅先生》《给韦素园先生》两封公开信和《1925北京出版界形势指掌图》《请大家认清界限》《公理与正义的谈话》《时代的命运》等文章中多次公开挑衅,指责鲁迅为“世故的老人”“已不着言语而敲了旧时代的丧钟”等,面对高长虹的造谣生事、诋毁攻击,鲁迅刚开始置之不理,但后来愈演愈烈,甚至流言波及许广平,鲁迅终于怒不可遏,予以反击,写下了《奔月》。

(摘编自瑞文网)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羿醒后,忙着到远地方去寻食物,而嫦娥“兀自摊开了四肢沉睡着”。羿虽然没有说什么,但内心却感到非常不满和愤怒。
B.“尧爷的时候,我曾经射死过几匹野猪,几条蛇……”,羿的这种叙述是一种“精神胜利法”,是为了追忆自己当年的荣耀。
C.老太太指责羿“说诳”,羿答到“那也好”,而不做过多的申辩与陈述,这是因为他看不起老太太,对她的指责不屑一顾。
D.羿误杀母鸡,他在与老太太交涉过程中,却发现自己的功绩早被弟子逢蒙冒领,老太太所代表的民众的相关认知也被误导。
2.结合两则文本,下列对小说《奔月》(节选)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老太太的形象鲜明,小说叙写老太太谩骂羿,细致描绘她的心理、神态,形象地勾勒出老太太的泼辣和喜好算计。
B.“五个炊饼”“五株葱和一包辣酱”在文中出现两次,且将数目写得如此详细准确,看似闲笔,实际上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
C.“躄过来”“微笑着去看他的死脸,当作喝一杯胜利的白干”,作者运用戏的语言讽刺了逢蒙的小人得志、冷醋绝情。
D.《奔月》取材于神话传说,但其创作与现实有关。面对高长虹的造谣生事、诋毁攻击,鲁迅最终怒不可遏,写下了《奔月》。
3.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羿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4.《奔月》选自鲁迅的《故事新编》。有评论认为,《奔月》讲述的故事由历史、新编、自我三个层面构成,内容丰富。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分析。
2022-05-31更新 | 14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补天

鲁迅

女娲忽然醒来了。

似乎是从梦中惊醒的,然而已经记不清做了什么梦;只是很懊恼,觉得有什么不足。煽动的和风,暖瞰的将伊的气力吹得弥漫在宇宙里。

伊揉一揉自己的眼睛。

粉红的天空中,曲曲折折的飘着许多条石绿色的浮云,星便是在那后面忽明忽灭的眼。地上都嫩绿了,便是不很换叶的松柏也显得格外的娇嫩。

“唉唉,我从来没有这样的无聊过!”伊想着,猛然间站立起来了,擎上那非常圆满而精力洋溢的臂膊,向天打一个欠伸。

伊走到海边,全身的曲线都消融在淡玫瑰似的光海里,只是不由的跪下一足,伸手掬起带水的软泥来,同时又揉捏几回,便有一个和自己差不多的小东西在两手里。

“阿,阿!”伊固然以为是自己做的,但也疑心这东西就白薯似的原在泥土里,禁不住很诧异了。然而这诧异使伊喜欢,以未曾有的勇往和愉快继续着伊的事业,呼吸吹嘘着,汗混和着………

“阿阿,可爱的宝贝。”伊看定他们,伸出带着泥土的手指去拨他肥白的脸。

伊一面抚弄他们,一面还是做,被做的都在伊的身边打圈,但他们渐渐的走得远,说得多了,伊也渐渐的懂不得,只觉得耳朵边满是嘈杂的嚷,嚷得颇有些头昏。

伊在长久的欢喜中,早已带着疲乏了。几乎吹完了呼吸,流完了汗,而况又头昏,两眼便萦胧起来,两颊也渐渐的发了热,自己觉得无所谓了,而且不耐烦。然而伊还是照旧的不歇手,不自觉的只是做。

终于,腰腿的酸痛逼得伊站立起来,倚在一座较为光滑的高山上,伊焦躁的伸出手去,信手一拉,拔起一株从山上长到天边的紫藤,一摆手,紫藤便在泥和水里一翻身,同时也溅出拌着水的泥土来,待到落在地上,就成了许多伊先前做过了一般的小东西。伊愈抡愈飞速了,那藤便拖泥带水的在地上滚,像一条给沸水烫伤了的赤练蛇。泥点也就暴雨似的从藤身上飞溅开来,还在空中便成了哇哇地啼哭的小东西,爬来爬去的撒得满地。

伊近于失神了,更其抡,但是不独腰腿痛,连两条臂膊也都乏了力,伊于是不由的蹲下身子去,将头靠着高山,头发漆黑的搭在山顶上,喘息一回之后,叹一口气,两眼就合上了。紫藤从伊的手里落了下来,也困顿不堪似的懒洋洋的躺在地面上。

轰!!!!

在这天崩地塌的声音中,女娲猛然醒来,同时也就向东南方直溜下去了。连忙一舒臂揪住了山峰,这才没有再向下滑的形势。

水和沙石都从背后向伊头上和身边滚泼过去了,略一回头,便灌了一口和两耳朵的水,伊赶紧低了头,又只见地面不住的动摇。伊坐稳身子,拭去额角上和眼睛边的水,细看是怎样的情形。

遍地是瀑布般的流水;大概是海里罢,有几处更站起很尖的波浪来。几座山奔流过来,一面又在波浪堆里打旋子。向四处看,便看见有一队巨鳌正在海面上游玩,伊不由的喜出望外,立刻将那些山都搁在他们的脊梁上,嘱咐道,“给我驮到平稳点的地方去罢!"巨鳌们似乎点一点头,成群结队的驮远了。

女娲仰了脸去看天。天上一条大裂纹,非常深,也非常阔。伊站起来,用指甲去一弹,一点不清脆,竟和破碗的声音相差无几了。伊皱着眉心,向四面察看一番,又想了一会,便拧去头发里的水,分开了搭在左右肩膀上,打起精神来向各处拔芦柴:伊已经打定了“修补起来再说”的主意了。

伊从此日日夜夜堆芦柴,柴堆高多少,伊也就瘦多少,因为情形不比先前,——仰面是歪斜开裂的天,低头是龌龊破烂的地,毫没有一些可以赏心悦目的东西了。

芦柴堆到裂口,伊才去寻青石头。当初本想用和天一色的纯青石的,然而地上没有这么多,大山又舍不得用,有时到热闹处所去寻些零碎,看见的又冷笑,痛骂,或者抢回去,甚而至于还咬伊的手。伊于是只好搀些白石,再不够,便凑上些红黄的和灰黑的,后来总算将就的填满了裂口,止要一点火,一熔化,事情便完成,然而伊也累得眼花耳响,支持不住了。

“唉唉,我从来没有这样的无聊过。”伊坐在一座山顶上,两手捧着头,上气不接下气的说。

这时昆仑山上的古森林的大火还没有熄,西边的天际都通红。伊决计从那里拿过一株带火的大树来点芦柴积,火势并不旺,那芦柴是没有干透的,但居然也烘烘的响。

很久很久,终于伸出无数火焰的舌头来,一伸一缩的向上舔,又很久,便合成火焰的重台花,又成了火焰的柱,赫赫的压倒了昆仑山上的红光。大风忽地起来,火柱旋转着发吼,青的和杂色的石块都一色通红了,饴糖似的流布在裂缝中间,像一条不灭的闪电。

火柱逐渐上升了,只留下一堆芦柴灰。伊待到天上一色青碧的时候,才伸手去一摸,指面上却觉得还很有些参差。

“养回了力气,再来罢。……”伊自己想。

伊于是弯腰去捧芦灰了,一捧一捧的填在地上的大水里,芦灰还未冷透,蒸得水渐渐的沸涌,灰水泼满了伊的周身。大风又不肯停,夹着灰扑来,使伊成了灰土的颜色。

“吁!……”伊吐出最后的呼吸来。伊用尽了一切的躯壳,躺倒且不再呼吸了。

上下四方是死灭以上的寂静。

(有删改)


【注】①伊:五四运动前后有的文学作品中用“伊”专指女性,后来改用“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大胆的想象、奇特的夸张、丰富的比喻,以浪漫主义笔法描写女娲造人、补天的过程,塑造了生动的形象。
B.画线句子两次提到了女娲的“无聊”,第一次代表寂寞,揭示了她造人的原因,第二次则流露出她辛苦补天时的疲乏和无助。
C.文中女娲让巨鳌将大山驮走、从昆仑山拿来带火的大树等内容,都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增强了故事的奇幻色彩和可读性。
D.女娲为了补天,“有时到热闹处所去寻些零碎”,却遭遇了人类的不理解甚至攻击,这一描写对女娲形象起到了反衬的作用。
2.文中女娲这个人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品质,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分析。
3.文章开头关于天空大地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020-12-26更新 | 13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阿Q正传(节选)

我要给阿Q做正传,已经不止一两年了。然而要做这一篇文章,才下笔,便感到万分的困难了。第一是文章的名目。传的名目很繁多:列传,自传,外传……,而可惜都不合。“列传”么,这一篇并非和许多阔人排在“正史”里;“自传”么,我又并非就是阿Q。说是“外传”,“内传”在那里呢?便从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所谓“闲话休题言归正传”这一句套话里,取出“正传”两个字来,作为名目。

第二,立传的通例,开首大抵该是“某,字某,某地人也”,而我并不知道阿Q姓什么。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那是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锣声镗镗的报到村里来,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的说,这于他也很光彩,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细细的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其时几个旁听人倒也肃然的有些起敬了。那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阿Q到赵太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而可惜“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

阿Q不开口。

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

阿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

“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阿Q并没有抗(biàn 他确凿姓赵,只用手摸着左颊,和地保退出去了;外面又被地保训斥了一番,谢了地保二百文酒钱。知道的人都说阿Q太荒唐,自己去招打;他大约未必姓赵,即使真姓赵,有赵太爷在这里,也不该如此胡说的。此后便再没有人提起他的氏族来,所以我终于不知道阿Q究竟什么姓。

第三,我又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写的。他活着的时候,人都叫他阿Quei,我曾仔细想:阿Quei,阿桂还是阿贵呢?倘使他号叫月亭,或者在八月间做过生日,那一定是阿桂了;而他既没有号,又未尝散过生日征文的帖子:写作阿桂,是武断的。又倘若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富,那一定是阿贵了;而他又只是一个人:写作阿贵,也没有佐证的。其余音Quei的偏僻字样,更加凑不上了。

第四,是阿Q的籍贯了。倘他姓赵,可以照《郡名百家姓》上的注解,说是“陇西天水人也”,但可惜这姓是不甚可靠的,因此籍贯也就有些决不定。他虽然多住未庄,然而也常常宿在别处,不能说是未庄人。

阿Q不独是姓名籍贯有些渺茫,连他先前的“行状”也渺茫。因为未庄的人们之于阿Q,只要他帮忙,只拿他玩笑,从来没有留心他的“行状”的。而阿Q自己也不说,独有和别人口角的时候,间或瞪着眼睛道:

“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工作略长久时,他也或住在临时主人的家里,但一完就走了。所以,人们忙碌的时候,也还记起阿Q来;一闲空,连阿Q都早忘却,更不必说“行状”了。只是有一回,有一个老头子颂扬说:“阿Q真能做!”这时阿Q赤着膊,懒洋洋的瘦伶仃的正在他面前,别人也摸不着这话是真心还是讥笑,然而阿Q很喜欢。

阿Q又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甚而至于对于两位“文童”也有以为不值一笑的神情。赵太爷钱太爷大受居民的尊敬,除有钱之外,就因为都是文童的爹爹,而阿Q在精神上独不表格外的崇奉,他想:我的⼉子会阔得多啦!加以进了几回城,阿Q自然更自负,然而他又很鄙薄城里人,譬如用三尺长三寸宽的⽊板做成的凳子,未庄叫“长凳”,他也叫“长凳”,城里人却叫“条凳”,他想:这是错的,可笑!油煎大头鱼,未庄都加上半寸长的葱叶,城里却加上切细的葱丝,他想:这也是错的,可笑!然而未庄人真是不见世面的可笑的乡下人呵,他们没有见过城里的煎鱼!

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但可惜他体质上还有一些缺点。最恼人的是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

谁知道阿Q采用怒目主义之后,未庄的闲人们便愈喜欢玩笑他。一见面,他们便假作吃惊的说:

“哙,亮起来了。”

阿Q照例的发了怒,他怒目而视了。

“原来有保险灯在这里!”他们并不怕。

阿Q没有法,只得另外想出报复的话来:

“你还不配……”这时候,又仿佛在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癞头疮,并非平常的癞头疮了。

闲人还不完,只撩他,于是终而至于打。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阿Q想在心里的,后来每每说出口来,所以凡有和阿Q玩笑的人们,几乎全知道他有这一种精神上的胜利法,此后每逢揪住他黄辫子的时候,人就先一着对他说:

“阿Q,这不是⼉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自己说:人打畜生!”

阿Q两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辫根,歪着头,说道:

“打虫⾘,好不好?我是虫⾘——还不放么?”

但虽然是虫⾘,闲人也并不放,仍旧在就近什么地方给他碰了五六个响头,这才⼼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以为阿Q这回可遭了瘟。然而不到十秒钟,阿Q也⼼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你算是什么东西”呢?!

阿Q以如是等等妙法克服怨敌之后,便愉快的跑到酒店里喝几碗酒,愉快的回到土谷祠,放倒头睡着了。假使有钱,他便去押牌宝,一堆人蹲在地面上,阿Q即汗流满面的夹在这中间,声音他最响。

“咳——开——啦!”桩家揭开盒子盖,也是汗流满面的唱。“阿Q的铜钱拿过来——!”

阿Q的钱便在这样的歌吟之下,渐渐的输⼊别个汗流满面的人物的腰间。他终于只好挤出堆外,站在后面看,替别人着急,一直到散场,然后恋恋的回到土谷祠,第二天,肿着眼睛去工作。

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

这是未庄赛神的晚上。这晚上照例有一台戏,戏台左近,也照例有许多的赌摊。做戏的锣鼓,在阿Q耳朵里仿佛在十里之外;他只听得桩家的歌唱了。他赢而又赢,铜钱变成角洋,角洋变成大洋,大洋又成了叠。他兴高采烈得非常。

他不知道谁和谁为什么打起架来了。骂声打声脚步声,昏头昏脑的一大阵,他才爬起来,赌摊不见了,人们也不见了,身上有几处很似乎有些痛,似乎也挨了几拳几脚似的,几个人诧异的对他看。他如有所失的走进土谷祠,定一定神,知道他的一堆洋钱不见了。

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说是算被儿子拿去了罢,总还是忽忽不乐;说自己是虫⾘罢,也还是忽忽不乐:他这回才有些感到失败的苦痛了。

但他立刻转败为胜了。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辣辣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虽然还有些热辣辣,——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

他睡着了。

(取材于《阿Q正传》的第一、第二章)

1.下列填在横线上的汉字以及对句中加点词语的注音、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阿Q并没有抗(biàn)      他确凿姓赵,只⽤手摸着左……
②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的他便打……
A.横线上应填“辨”;“颊”读作“xiá”;“讷”读作“nà”,“口讷”的意思是“言语迟钝”。
B.横线上应填“辩”;“颊”读作“jiá”;“讷”读作“nè”,“口讷”的意思是“言语迟钝”。
C.横线上应填“辨”;“颊”读作“xiá”;“讷”读作“nè”,“口讷”的意思是“无法说话”。
D.横线上应填“辩”;“颊”读作“jiá”;“讷”读作“nà”,“口讷”的意思是“无法说话”。
2.下列有关阿Q这一人物的描述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阿Q本姓赵,但在透露自己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之后,被赵太爷责打痛骂,于是再也不敢说自己姓赵了。这表现了他对地主乡绅的畏惧。
B.阿Q在未庄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未庄的人们只在忙碌的时候会记起他,可见他在未庄没有社会地位,不被人重视。
C.阿Q其实是很无知的,但是他在很多问题上既看不起未庄的人,也看不起城里的人,这说明当时的社会民众比阿Q更愚昧无知。
D.阿Q以自己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而骄傲,这种“精神上的胜利”实际上是一种自我麻醉,这使他不能正视自己的处境。
3.积累与整合是语文学习很重要的方法,在积累的过程中要注重梳理,把阅读与以往的学习经验联系起来。有人认为,许多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具有阿Q的特点,我们初中学过的孔乙己这个人物也是如此。请你结合《阿Q正传》(节选),分析下面文字中孔乙己身上体现了阿Q怎样的特点。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2020-07-18更新 | 26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