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北京市一零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北京 高二 期末 2023-02-01 177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迅的情感和精神气质是非常复杂的,是多层次的。比如跟魏晋的关系,他既有刘伶式的颓唐、放达的一面,同时有阮籍、嵇康的愤激、冷峻的一面。鲁迅是异端者,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他是最守礼的。他既是漂泊者,但同时他又坚守。

鲁迅最具代表性的小说都具有一种自我辩驳的性质,这种自我辩驳最能显示鲁迅多疑思维的特点。我们都说鲁迅是多疑的,其实他的多疑主要是指向自己的。日本学者木山英雄先生说,鲁迅有一种内攻性冲动。鲁迅对自己全部的情感、观念、选择都有多疑的审问。学者们认为鲁迅是漂泊者,但《在酒楼上》里他对漂泊者是质疑的,他同时提出漂泊和坚守这两个对立的命题;在《孤独者》里,他又提出两个对立的命题:希望和绝望。在来回的质疑、旋进中,他的思维更加深入,更加复杂化,这显示出鲁迅作为永远的探索者的精神气质。鲁迅永远在探索,探索中也会有些结论,但他从不把这些结论凝固化、绝对化,而是同时加入质疑。

这种多疑的思维所形成的复杂性、辩驳性,以及他的精神气质的多层次性,就形成了学术界经常提到的鲁迅小说的复调性。他的作品总有多种声音在那里互相争吵着,消解着,颠覆着,补充着;有多种感情在那里互相纠缠着,激荡着,扭结着,我称之为一种“撕裂的文本”。撕裂的文本具有一种内在的紧张,这样内在紧张的作品,艺术表现上很容易陷入急促,但鲁迅又追求从容。这也是一个矛盾:他整个的情绪、思想、情感、心理是紧张的,但表达上又追求一种从容。《在酒楼上》《孔乙己》两篇小说,能把紧张的内容包容在一种舒缓的节奏中。这就是鲁迅小说的魅力:很好地处理了内在的紧张和表达的舒缓、从容之间的关系。即使是冲突,最后也转化成一种平静,是心灵的平静,也是叙事的平静。

鲁迅的小说具有多重蕴涵。他不仅仅关注人的历史的、现实的命运,更进行人存在本身的追问。读《孤独者》,读《在酒楼上》,你可以感受到鲁迅强烈的现实关怀,但没有停留在现实层面上,而是提高到形而上的层面。他把现实的关怀和形而上的关怀有机地统一起来。在我看来,大作家和一般作家的区别,就在这里。

(节选自钱理群《作为小说家的鲁迅》)

1.下列表述不能充分表现鲁迅多疑思维特点的一项是(     
A.鲁迅既有颓唐、放达的一面,又有愤激、冷峻的一面。
B.鲁迅的小说代表作总有一种自我辩驳的性质
C.鲁迅有一种内攻性冲动,常常在作品中体现自审。
D.鲁迅在探索中形成结论,但是从不把结论凝固化、绝对化。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鲁迅的情感和精神气质是非常复杂和多层次的,他是异端者中最守礼教的。
B.鲁迅具有的指向自己的多疑思维,形成了作品的复杂性、辩驳性和复调性。
C.艺术表现上,鲁迅将“撕裂的文本”的内在的紧张处理成从容舒缓的节奏。
D.能否呈现对现实的关怀和对形而上的关怀是大作家和一般作家的根本区别。

材料二

几乎每一位认真仔细地读过鲁迅小说的人,都会感到他的许多作品有一种特别的不大容易把握好的滋味,让人久久思索。这特别之处在于:鲁迅小说里常常回响着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声音。而且这两种不同的声音,并非来自两个不同的对立着的人物,竟是包含在作品的基调或总体倾向之中的。日本的文学批评家的内好认为:鲁迅小说里仿佛“有两个中心。它们既像椭圆的焦点,又像平行线,是那种有既相约、又相斥的作用力的东西。”

以《狂人日记》为例,同一个主人公的日记,就既是疯子的千真万确的病态思维和胡言乱语,又能清醒深刻、振聋发聩地揭示出封建社会历史的某种真相;当然,这还只是表层的。在深层内容上,同样也响着两种声音:主人公一方面在激昂地愤怒地控诉礼教和家族制度“吃人”的罪行,另一方面,又在沉痛地发人深思地反省自身无意中也“吃人”的悲剧,惭愧到了觉得“难见真的人”。战斗感与赎罪感同时并存。

这种复调性即是鲁迅为现代小说创作做出的很大贡献。这种复调小说,很有“交光互影,彼此摄入”的境况,这也许就是鲁迅式感受世界、体验世界的独特方式吧!是什么因素决定鲁迅小说成为复调小说呢?

首先,由鲁迅个人经历和体验所决定的思想复杂性。

鲁迅在《<呐喊>自序》《<自选集>自序》中都曾经说到过自己创作的起因。鲁迅的小说发端于对自己的绝望的怀疑,也就是感到自己对于历史过程的经验毕竟有限,变有理由将个人经验范围内的“绝望”当做整个世界的“绝望”。______对“绝望”的怀疑,又不意味着肯定“希望”。在鲁迅看来,“绝望”与“希望”都有点虚妄,____对“绝望”的反抗才具有真实的意义。所以他说:“我的反抗,却不过是与黑暗捣乱。”而这种作为反抗对象的“黑暗”,既存在于客观历史之中,又内在于作家个人的心中,“万难破毁的铁屋子”既是中国社会的象征,又是自身灵魂里的存在。他既要对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进行批判,又试图挣脱内心的“大毒蛇”的缠绕。鲁迅前期思想的基础是个性主义,但他同时也感到了作为思想武器的个性主义的脆弱。后来他接受了集体主义,但又从实践中似乎预感到某种条件下它可能成为专制主义的别称。这种种困扰着他的矛盾外化为作品时,就带来他小说的极大丰富性与复杂性。

其次,为了表现一些相当复杂的思想体验,小说家鲁迅运用了多种不同的创作方法。他在运用写实主义的同时,还根据不同的需要,运用了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其他方法。

例如,《药》是一篇写实主义的作品,但它并没有排斥象征手法的运用,没有排斥象征主义的某些成分。小说是这样开头的:“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这除了交代华老栓去买人血馒头的时间以外,也象征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代,告诉读者这是深夜,是最昏黑的时候,是人们还在沉睡的年代。“什么都睡着”五个字,作者决不是随便落笔的,它是一种暗示。接下去写老栓买到人血馒头时的高兴心情,用暗喻笔法反衬出老栓迷信思想的严重,预示悲剧的即将到来。作者没有把《药》的悲剧仅仅看做两个家庭的悲剧,而是看成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剧,是全民族千千万万个家庭的悲剧。因此,在写实之外,又增加了象征的色彩:两个悲剧的主人公一家姓“华”,一家姓“夏”,合起来恰恰是中国的古称“华夏”。这是淡淡的不显眼的一笔,然而这一笔把悲剧的普遍而深广的意义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三,是叙事角度的自由变化。

我们以《阿Q正传》为例分析。《阿Q正传》从“序”开头,有个仿佛是作者的人总在那里唠叨“我要给阿Q做传,已经不止一两年了。”还插科打诨地说:“传的名目很繁多:列传、内传、外传、别传、家传、小传……,而可惜都不合。”读者如果当真以为这小说是第一人称,那就上当了。随着正文叙事的越来越深入,这个“我”就逐渐隐去或者淡出,慢慢就变成了第三人称,因而能写到阿Q的性苦闷,阿Q参加革命的梦,等等。临刑前还写到了阿Q多年前看到而留下印象极深的那匹饿狼的眼睛,他觉得周围看客们的“可怕的眼睛”“穿透了他的皮肉”,就跟那匹饿狼一样。这些都是第一人称的“我”所无法完成的。显然,当小说越来越从喜剧变成悲剧的时候,作者必须更换叙事者身份,让真正的第三人称登场。

此类情况还很多。例如《风波》,有一处忽然插入“文豪”的“诗兴大发”以及对他的批评,这是第三人称的小说,而其中央入着作者主观议论或说明,显得“不统一”。其实这是作者有意为之。这在西方的表现主义文学中经常出现,作品常常以插话或评论提醒读者:这是小说而不是现实,竭力拉开读者和作品的距离,不像传统的小说那样竭力将读者引入艺术的境界,给人“逼真”而“动情”的感觉。鲁迅小说的叙事者经常是很自由的。他自己曾经说过:如果艺术的殿堂里竟有那么多清规戒律的话,他宁可不进去。这话也适用于他的叙事艺术。

(节选自严家炎《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

3.请根据文意,在划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虚词。

鲁迅在《<呐喊>自序》《<自选集>自序》中都曾经说到过自己创作的起因。鲁迅的小说发端于对自己的绝望的怀疑,也就是感到自己对于历史过程的经验毕竟有限,___没有理由将个人经验范围内的“绝望”当做整个世界的“绝望”。____对“绝望”的怀疑,又不意味着肯定“希望”。在鲁迅看来,“绝望”与“希望”都有点虚妄,____对“绝望”的反抗才具有真实的意义。所以他说:“我的反抗,却不过是与黑暗捣乱。”

4.下列词语在文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狂人日记》为例,同一个主人公的日记,就既是疯子的千真万确的病态思维和胡言乱语,又能清醒深刻、振聋发聩地揭示出封建社会历史的某种真相。
振聋发聩:比喻《狂人日记》中的某些话语深刻而警醒,有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的力量。
B.在鲁迅看来,“绝望”与“希望”都有点虚妄,只有对“绝望”的反抗才具有真实的意义。
虚妄:指鲁迅认为“希望”和“绝望”都有点故弄玄虚、荒诞无稽。
C.“我要给阿Q做传,已经不止一两年了。”还插科打诨地说:“传的名目很繁多:列传、内传、外传、别传、家传、小传……,而可惜都不合。”
插科打诨:指鲁迅在行文中穿插进去看上去引人发笑的语言。
D.如果艺术的殿堂里竟有那么多清规戒律的话,他宁可不进去。这话也适用于他的叙事艺术。
清规戒律:比喻艺术领域里束缚人的繁琐不合理的规章。
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日本的文学批评家竹内好用“椭圆”和“平行线”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鲁迅小说中两种声音既相约又相斥的特点。
B.鲁迅的复调小说中,主人公往往具有相互矛盾的言行举止和思考认识,这是鲁迅小说复调性的一种表现。
C.鲁迅的思想基础是个性主义,后来又接受了集体主义,这两者就构成了他小说极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D.鲁迅对小说《药》中“华”家、“夏”家姓氏的安排,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将悲剧普遍而深广的意义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6.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分条概括鲁迅小说复调性的基本特征。
7.请结合《呐喊》文本,对鲁迅作品的“复调性”进行赏析。(不得重复上述材料中所涉及的事例,篇目可以相同)
2023-02-01更新 | 31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一零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利者义之和论

苏洵

义者,所以宜天下,而亦所以天下之心。苟宜也,宜其拂天下之心也。求宜小人邪,求宜乎君子邪?求宜乎君子也,吾未见其不至正而能也。至正而行,宜乎其拂天下之心也。然则义者,圣人天下之器也。伯夷、叔齐殉大义以饿于首阳之山,天下之人安视其死不悲也。天下果好义也,伯夷、叔齐其不以饿死矣。虽然,非义之罪也,徒义之罪也。武王以天命诛独夫纣,揭大义而行,夫何恤天下之人?而其发粟散财,何如此之汲汲也?意者虽武王亦不能以徒义加天下也。

《乾·文言》曰:“利者,义之和。”又曰:“利物足以和义。”呜呼!尽之矣。君子之耻言利,亦耻言夫徒利而已。圣人聚天下之刚以为义,支派分裂而四出者为直、为断、为勇、为怒,于五行为金,于五声为商。凡天下之言刚者,皆义属也。是为道决裂惨杀而难行者也。虽然,无之则天下将流荡忘反,而无以节制之也。故君子欲行之,必即于利。即于利,则其为力也易,戾于利,则其为力也艰。利在则义存,利亡则义丧。故君子乐趋徒义,而小人悦怿以奔利义。必也天下无小人,而后吾之徒义始行矣。呜呼难哉!圣人灭人国,杀人父,刑人子,而天下喜乐之,有利义也。与人千乘之富而人不奢,人以九命之贵而人不骄,有义利也。义利、利义相为用,而天下运诸掌矣。

五色必有丹而色和,五味必有甘而味和,义必有利而义和。《文言》之所云,虽以论天德,而《易》之道本因天以言人事。说《易》者不求之人,故吾犹有言也。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亦所以天下之心               拂:违逆
B.至正而行                            抗:坚持
C.圣人天下之器                      戕:伤害
D.人以九命之贵而人不骄        爵:爵位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宜其拂天下之心也                                     求宜小人邪
B.与人千乘之富而人不奢                              故君子乐趋徒义
C.天下之人安视其死不悲也                           天下果好义也
D.支派分裂而四出者为直、为断、为勇、为怒        为道决裂惨杀而难行者也。
10.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辩证地评价义的功用,认为它既可以有利于天下,也可能对天下有弊。
B.举伯夷、叔齐之例责备世人坐视他们饿死却不悲伤,证明了世人不爱道义。
C.天下的刚正之道汇集为道义,在人的品行、五行、五声中各有不同的呈现。
D.结尾作者用五色五味作类比,强调道义必须有义有利才能义利协和的道理。
11.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武王以天命诛独夫纣,揭大义而行,夫何恤天下之人?
12.结合文本,回答下列问题。
①请结合本文第二自然段内容,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利义”与“义利”的含义。
②请将符合下列名言内涵的概念(“义利”与“利义”)分别填写在相应的括号内。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君子周急不继富。(     
2023-01-16更新 | 25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一零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越人歌

无名氏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顽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九歌·湘夫人(节选)

屈原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注释:①搴:拔,这里指划。②訾:说人坏话。③薠:草名,多生在秋季沼泽地。④佳:佳人,指湘夫人。⑤罾:鱼网
1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人歌》起首两句中自问“今夕何夕”“今日何日”,意蕴丰富。这种句式为后人所取,如张孝祥《念奴娇 过洞庭》中“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B.《越人歌》中“蒙羞”句,意在表达自己高洁的志向,绝不阿谀奉承,讨好王子,使自己蒙羞,从而受到后世的辱骂和诟病。
C.《湘夫人》的意象和语言,都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如“洞庭湖”“沅水”“蘋”“芷”等,皆是楚地常见风物;又如“兮”字,也是楚地常用的感叹词。
D.《湘夫人》善于把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结合,构成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秋风缓缓吹拂,湖水娓娓起波,无一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14.请任选角度比较《越人歌》与《湘夫人》中划线句艺术手法上的异同。
2023-02-01更新 | 35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一零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