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5 题号:1800688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村文化建设既是乡村建设的难点,也是乡村建设的灵魂,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途径。以往一些乡村文化建设项目之所以流于形式或者难以取得理想效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乡村文化知之甚少。提高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性,需要清晰认识三个问题,即乡村有哪些文化,乡村文化保存在哪里,如何建设乡村文化。

乡村是文化的宝库。乡村文化总体而言可分为四大类。一是农耕文化。这是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知识、技术、理念的综合,包括农学思想、栽培方式、耕作制度、农业技术等。二是乡村手艺。像木匠、石匠、篾匠、刺绣、酿造等技艺,凝结了先人的生存智慧,反映着村民们的精神信仰与心理诉求。三是乡村景观文化。乡村景观以农业活动为基础,以大地景观为背景,由聚落景观、田园景观、社会生活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等共同构成,集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四是乡村节日与习俗。生活习俗作为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包括衣食住行的方式,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的习俗,以及民间信仰与禁忌等广泛内容,也包括乡村艺术和娱乐活动等。

任何文化都需要特定载体,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在乡村。由于传统文化的复杂性,每一类文化的存在空间、呈现形态都不尽相同。以下三个方面对乡村文化建设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乡村的空间形态。乡村空间形态是乡村文化得以存在的物质载体。乡村空间由村落、民居、院落及公共空间等构成。村落空间具有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感化、感染或教育功能。二是乡村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是传承农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农具的使用、地方品种的延续与更新、传统栽培措施、特殊的农业制度等都存在于特定农业生产过程之中。三是乡村生活。村民日常生活的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民间信仰以及街谈巷议、饮食习惯等都是传统文化载体。失去了乡村生活,再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会成为“展品”和记忆。农耕文明所孕育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等,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共享、低碳等理念十分契合。在理解乡村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乡村文化建设要特别注意遵守以下两个原则。

一是坚持农民主体原则。农民是乡村的主人,他们既是乡村文化的建设者,也是乡村文化的受益者,只有农民最理解乡村文化与自身生产、生活的关系。任何排斥农民主体地位,试图越俎代庖,把本来的主人变成看客的做法,都必然失败。因此,要尊重农民的创造,如倡导德孝文化、弘扬优秀家风、通过村规民约移风易俗等,均是来自基层行之有效的乡村文化建设经验。

二是坚持保护好村落原则。丰富的农业文化以及尊老爱幼、诚实守信、邻里互助、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存在于乡村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之中,农家院落及其特定的排列方式构成的村落形态、村落公共空间,乡村的劳动与消费方式、节日与交往习俗,以及乡村的家庭、家族、邻里、亲缘关系等,都是乡村文化得以存在和延续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正是要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的重要原因。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乡村文化建设只有从保护村落开始,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避免出现建设性破坏。

(摘编自朱启臻《乡土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

材料二: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都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侯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关于乡村文化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文化存在于乡村空间形态中,其功能是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感化或教育。
B.乡村文化由农耕文化、乡村手艺、乡村景观文化、乡村节日与习俗组成,缺一不可。
C.清晰地认识乡村文化的三个问题是提高乡村文化建设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D.乡村文化建设者和受益者只能是农民,他们最能理解乡村文化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途径,其首要任务是弄清乡村文化的类别、内涵等。
B.现在的和谐、共享、低碳理念,与农耕文明孕育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一脉相承。
C.作者运用史禄国先生所述的例子,证明了中国人的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
D.土地是种地人赖以生存的资本,但它的不可流动性,也会使之成为种地人的束缚。
3.下列行为不能直接体现乡村文化建设的一项是(     
A.浦北大成镇修缮甘子根第一党支部等革命旧址,依托红色旅游资源,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B.钦州市贵台镇那逻村仿制了一座宋朝龙窑,每次开窑“抢”陶的盛况成为了该村独特的文化现象。
C.平睦镇大塘村委周德芳与草编艺术的四十载情缘,带动当地6500多名妇女就业增收。
D.灵山县“巧妇9妹”甘有琴农产品直播带货,灵山荔枝干、瓜皮等农特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述思路。
5.材料二画横线的句子“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中的“乡土性”怎么理解?并请结合材料一谈谈如何在乡村文化建设中体现其乡土性。
【知识点】 学术论文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返朴回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这种想法也并不限于老子。就是在现代交通之下,全世界的经济已密切相关到成为一体时,美国还有大多数人信奉着古典经济学里的自由竞争的理想,反对用人为的“计划”和“统制”来维持经济秩序,而认为在自由竞争下,冥冥之中,自有一双看不见的手,会为人们理出一个合于道德的经济秩序来的。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好像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恻隐之心并没有使孔子同意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人们要满足需要相互合作的法并不是由每个人自行设计,或者临时规划出来的。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在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术,向环境获取资源。这套方法并不是由每个人自行设计,或临时聚集了若干人加以规划的。人们有学习的能力,上一代所实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的累积出一套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从每个人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了。

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里不需要外在规范,人们可自觉维系社会秩序。
B.维持乡土社会“礼治”规范传统力量的比重比有形的政治权力机构力量要大很多。
C.礼和法律在其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是两者维持规范的力量有所不同。
D.社会的任务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生活需要,人们只要相互合作就能更好地达成目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基于对乡土社会的理解,提出了关于乡土秩序维持属“礼治”这一判断。
B.文章援引古今中外例子,力图深入论证乡土秩序与现代社会秩序维持的不同。
C.文章引用孔子和子贡的对话,目的是论证“礼”作为行为规范并不排斥残酷行为。
D.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补充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典经济学里的自由竞争认为,因为是自由竞争,所以要借助有形的力量来维持秩序。
B.礼治社会中,“礼”是社会公认的合式的行为规范,并不一定排斥残酷的内容。
C.传统是社会累积的经验,是可以遵守的成法,其可让人们获得处理事务的方法。
D.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事务,在乡土社会中依靠传统效力,可让人不需事事费心。
2020-10-15更新 | 4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儒商”一词始于何时何地已难于确证。最早把儒和商这两个概念结合起来大体源于明清之际。其时,“儒商”一词除了指称那些或因世俗经商之风的诱惑,或因仕途无望以求出路而“下海”经商的人以外,主要是指括那些以儒家思想作为自己的经营理念和行为风范的商人。这些商人在自己长期的商业实践中,把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同商品经济法则互补整合,形成了一种具有东方特色的商业文化精神——儒商精神。“儒商精神”的核心是义利统一,它集中地体现了儒和商相结合的本质和特征,也是贯穿于鞭商业价值观、工作伦理、商业道德、经营理念、管理思想和经商风格等诸多方面的精神中的灵魂。儒商精神的存在和发展有力地驳斥了一些西方学者宣扬的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不可能发展现代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走向现代化的观点,它启示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对传统儒商精神进行“创造性的传承,创新性的发展”。

重构儒商精神,首先必须对传统儒商精神进行一番现代透视,即用现代的眼光对其进行一番辨析、清理和评价。儒商精神无疑是一种具有一定优越性的商人精神,这不仅在于它是属于作为高层次的商人——儒商的精神,更在于它的精神内蕴着某种优越的特质,这主要表现在它的自觉性和辩证性上。所谓自觉性,就是说它并不是在自发地反映商品经济要求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是儒商在商品经济过程中自觉地确立起来的,因而它不仅仅是对商品经济的适应,而且包含着对自发的商品经济的超越和规范。我们知道,不论是亚当•斯密所揭示的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还是马克斯•韦伯指出的新教徒企业家出于“天职”伦理对金钱无止尽的追逐,这种商人精神实质上都只不过是对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竞争法则的一种自发反映,其功能也只是去适应市场。而儒商精神却不是这样,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儒商自觉地处理商品交换关系时,把儒家精神与商品经济法则结合起来而形成的。因此,它一开始就具有某种对商品经济的超越性,它力求在适应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时又能正确地去引导商品交换。这在儒商精神的核心“义利统一”原则上得到最充分体现。“利”是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义”则是对商人行为的规范与升华。儒商精神一方面肯定“利”的合理性,一方面又强调“以义取利”,“富而好德”,强调以一种自觉的道德理性来引导和规范对利的求取。儒商精神这种自觉性正是现代市场经济所需要的。现代市场经济与早期自发的市场经济已有很大的不同,它强调不能只是靠市场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自发调节,而必须同时运用法律、政策、伦理等自觉的理性方式来引导和调控。这样才可能使市场运行得到优化,真正实现效用的最优化。

儒商精神的另一优越之处是它的辩证性,即它的一些基本精神较少片面性而能注重不同方面的协调与统一。如儒商精神承认竞争的意义,同时又注重合作与和谐,提倡“和气生财”;承认个人的利益和作用,又提倡群体的价值和利益;强调稳健,又注重趋时而变;注重物质利益,又提倡超然态度等。儒商精神受中国文化的辩证法传统的深刻影响,注重从事物的对立统一和整体联系中去认识和处理商业经营中的问题,因而较少片面性,较少失误。它与现代化大生产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客观要求比较适应,与现代经营所要求的系统策略相一致,无疑是具有现代价值的。

(摘编自唐凯麟《传统儒商精神的现代构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儒商是指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形成的以儒家思想作为自己的经营理念和行为风范的高层次的商人。
B.儒商精神根植于中国文化传统中,体现了儒家文化同商品经济法则的互补整合,具有东方特色。
C.只要具有传统儒商精神,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就能发展现代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走向现代化。
D.儒商精神的核心是义利统一,既肯定利的合理性,又强调运用道德等自觉的理性方式引导和规范对利的求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由“儒商”一词的出现及内涵引出“儒商精神”,并强调在现代中国市场条件下重构儒商精神的必要性。
B.文章从两个方面论述传统儒商精神内蕴的优越特质,即自觉性和辩证性,彰显出传统儒商精神的现代价值。
C.文章将“经济人”“新教徒企业家”的商人精神的自发性与儒商精神的自觉性对比,突出儒商精神对商品经济不是适应,而是超越与规范。
D.文章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说明儒商精神深受中国文化的辩证法传统的影响,注重不同方面的协调统一,较少片面性,较少失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站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高度,用现代的眼光对儒商精神进行具体分析、辨别、清理、评价,是重构儒商精神的基本前提。
B.儒商精神具有自觉性力求在适应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时又能正确地去引导商品交换,所以它才可能使市场运行得到优化,真正实现效用的最优化。
C.儒商精神注重从事物的对立中去认识和处理商业经营中的问题,比较适应现代化生产相互联系依存的客观要求,与现代经营的系统策略一致。
D.传统儒商精神毕竟是在过去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有优越之处,也有历史局限性。因此,对传统儒商精神应该“创造性地传承,创新性地发展”。
2017-10-15更新 | 9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是一个经历了起源、形成以及连续发展的独特文明,虽然存在复杂多样、非单线的进化,甚至某些文明进程出现“断裂”,但整体上仍是“螺旋式”持续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个别断裂的区域文明并非彻底消失,其中一些重要的文明因素多被其他区域文明吸收、融合、改造,作为文明基因被传承下来。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绵不断、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史前时期,每一个地理单元或地区如燕辽地区、海岱地区、长江中游、长江下游、中原地区等都有着各自区域内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区域文化各有特色,有着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而且这些不同区域在各自文化或连续,或间隔,或中断地演进变化的同时,文化之间存在互动交流。如良渚文明以玉器为核心的宗教信仰及礼制系统,显然与早于良渚同样玉器发达、宗教色彩浓厚的江淮地区的凌家滩文化有着密切关系。中国史前文化的多样与多元,使得不同文化在互动、交流与传播中逐渐形成了较为开放、融合的文明特质。

而在4300多年前,经历之前神性“务虚”的阵痛与冲击后,世俗的“务实”品质成为文化与社会的主流。最能反映文化与社会务实特质的是这一时期的中原地区,尤其是以陶寺遗址为代表的陶寺文化中少见宗教性大型建筑,却舍得耗费力量“筑城造郭”,用于防御外敌入侵,还发现了具有系统“观象授时”功用的大型夯土建筑,该建筑经过多年实测与研究,推测当时可以观测20个节气。显然,陶寺文化时期,重视农业生产就是最大的“务实”。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史前区域文化对外来文明因素的吸收融合大多不是简单的复制性效仿,而是进行了相当程度的创新。如良渚文化玉器最具特色的神人兽面纹之外的乌纹及变体乌纹应是源于大汶口文化,进入良渚社会后与神人兽面纹组合相融成一个整体。

中华文明在其文明发展历程中复杂多样,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其他古老文明,难以用任何一个已有文明模式来概括与比附,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随着各个区域考古材料的不断丰富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看到中国各区域文明形成过程中社会形态表现出不同的特质,进而呈现出不同的“模式”,有“红山模式”和“良渚模式”,也有“陶寺模式”“石峁模式”等,这些“多元文明”最终走向了“一体”。就中原地区而言,龙山文化末期至二里头文化二期以后,中原地区作为中华文明中心的地位才开始确立,周围地区的文明化进程或多或少地改变了方向,从原来以自己独立发展为主的轨道,改变为以中原地区为核心共同发展,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开始初步形成,再经商周各地逐渐融入了以中原为主体的华夏文明之中。所以,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是从“无中心的元”到“有中心的多元一体”,这正是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演进的最大特色。百年中国考古实践告诉我们,中华文明在其起源、形成与发展演进过程中逐渐展现海纳百川、务实创新、多元一体等特质与风格,这些都是坚定文化自信的精神渊源和宝贵财富,是高度文化自信的“基因”。

(摘编自高江涛《从百年考古学看中华文明独特文化基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中华文明中的某些文明已断裂,但从整个文明进程来看,中华文明所受影响不是很大,还是在持续不断地发展。
B.史前时期,中华文明中所包含的各区域文化有自己的特点和考古学文化序列,它们在演进变化的同时进行互动交流。
C.从陶寺遗址的考古中发现,当时人们的力量耗费在“筑城造郭”等具有实用价值建筑上,而不涉及宗教性大型建筑。
D.中国各区域文明在形成的过程中呈现了很多种“模式”,这些文明最终都走向了“一体”,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贡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先阐述中华文明的发展状况,再指出其中的一些区域文明因素作为文明基因被传承下来,为下文论证张本。
B.文章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从海纳百川、务实创新、多元一体等特质与风格方面对中华文明独特文化基因进行论证。
C.文章列举了经过考古所得出来的事例,并从当时的历史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论证了观点,说服力强。
D.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主体部分分述,结尾进行总结并指出中华文明独特文化基因的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地域辽阔,史前文化多样与多元,而这些文化中的开放、融合的文明特质促成了不同文化间的互动、交流与传播。
B.陶寺文化时期的某些地区文化以世俗的“务实”为主,也将外来文明的某些因素加以吸收融合,并进行了相当程度的创新。
C.中原地区的文明占据主导地位后,周围地区的文明化进程或多或少地改变了自己的发展方向,改变了独立发展为主的轨道。
D.从起源、形成与发展角度看,中华文明先是“无中心的多元”,然后才发展成以“华夏文明”为核心的“有中心的多元一体”。
2022-06-29更新 | 4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