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44 题号:180073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谈起如何欣赏一幅中国山水画,卧游一词最为常用。但有些人对卧游一词有误解,认为是年龄大了,躺在床上回味自己亲身游历过的风景。事实并非如此,卧游与真实的山水没有太大的关系。欣赏中国山水画时所说的卧游,是一种身居斗室,通过画家构建的山水世界去体味万物、思考古今和人生,进而提高自身精神境界的过程。

如何能做到卧游呢?有一些外部的条件要满足。鉴赏者首先要偷得浮生半日闲,让自己从外到内安静下来。只有安静下来,才能走进山水画的世界。其次,书房要小,即所谓斗室。如果你去过故宫博物院,见过乾隆皇帝著名的书房三希堂,就会对斗室有更直观的感受。在偌大的紫禁城内,位于养心殿西暖阁的三希堂仅有五平方米大小。可以想象,乾隆从繁忙的政务中偷得半日的清闲,在这个小而雅致的房间中静坐榻上,展卷鉴赏书画。三希堂内,墙上悬挂的对联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仿佛是对卧游一词的注解。再次,展卷也有讲究。宋元以前流传下来的画作,更多的是一卷卷小而精致的长卷作品,更适合在斗室之内欣赏。鉴赏这样的长卷时,一边展开一边卷起,让人产生移步换景的观感。明代中晚期之后,大幅立轴的作品增多,被用来悬挂在壁上。鉴赏这些作品,选择适宜的高度和距离,观者便能按照画家的设定走进其所营造的山水世界。

有人要问,即使我满足了以上这些外部的条件,但在欣赏中国山水画时,依然难以取得卧游的效果,怎么办呢?其实,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体现在画家对笔墨的锤炼上。想要欣赏画家透过笔墨所传达的意境,需要具备一定的绘画和书法知识。通过欣赏画面中的运笔和用墨,观者不仅能判断出画家技法水准的高低,也能判断出画家的审美旨趣。影响深远的画家,不仅能创造出自己独有的图式和笔墨语言,更重要的是能创造出独特的审美意境。因此,当我们欣赏一幅中国山水画时,最值得玩味的便是画家的笔墨,以及笔墨所传达出的审美意境。

千百年来,中国的画家,尤其是文人画家一边从自然界学得山石、树木、云水的画法,一边通过自己的心裁,让画面传达出更加深远的意境。因此,与西方风景画不同,中国山水画不是对真实世界的写照,而是营造了一个能让观众卧游的山水世界,从而让人完成一次充满诗意的心灵之旅。

(摘编自刘亚刚《中国山水画中的诗意与审美境界》)

材料二:

意境,是指中国画中的境界与情调,是绘画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形象与情感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也是情与景、意与境交融相合所幻变而成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鉴赏一幅山水画的意境,必须从三个方面进行。

意境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作者自身的艺术修养及人格魅力。画是由人创作的,作品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作者本人。一个没有文化修养的人,画一辈子画,也未必会创作出一幅好的作品。若从整个绘画史去审定,大凡历史上能流传下来的画家,除了在绘画价值上具有独特风貌之外,在诗文、书法、画学上必有一定造诣。

意境全由笔墨而生。意境,除了由作者本身的文化修养和人格力量所致之外,更是由具体的笔墨运行去体现。中国画的笔墨之道,已不纯粹是一种技法技巧。它不但是每位画家的必修功力,更是每位画家人格修炼的直接反映。山水画因其笔法和墨法的运用变化,可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形态、空间、层次和趣味,以达到表现作者某种情韵意蕴的目的,才使作品呈现出一定的审美价值,展现出意境之美。

意境是通过鉴赏活动完成后实现的一种艺术总汇。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而这灵魂除了创作者本身的因素和笔墨生成的原因之外,还在于景与情的结合。山水作品只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才能达到天人合一、诗画融合的艺术境界。山水画与真实的山水不一样,一位画家所创作的作品与另一位画家所作的作品也会不一样,就是同一位画家所作的同一题材的作品也会不一样,这里面既有画家本身的问题,也有鉴赏者欣赏能力的问题,也就是鉴赏者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眼光的问题。大凡一位大画家,其眼力必高。一位大鉴赏家,其修养必深厚。知人论画,知画论鉴,这是起码的品鉴道理。

一幅成功的山水画除了蕴含着理想和情感的空间镜像外,必须给观赏者以充分的联想和再创造的余地。如此,判断一幅山水画有无意境,必须通过鉴赏者的鉴赏才能去鉴别。意境既是画家的终点,也是鉴赏者再创造的起点,是画家与鉴赏者之间互相沟通的桥梁。

(摘编自刘建《认识意境在山水画鉴定中的审美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卧游与真实的山水没有太大的关系,鉴赏者只要身居斗室且能安静下来欣赏,就能取得卧游的效果。
B.鉴赏大幅立轴的作品时,如果选择适宜的高度和距离,欣赏者便能更好地走进其所营造的山水世界。
C.文人画家学得山水意象的画法又通过心裁让画面有更深远的意境,营造能让观众“卧游”的山水世界。
D.纵观整个绘画史,历史上流传的画家,除其绘画价值具有独特风貌外,还在于其艺术修养和人格魅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举乾隆皇帝著名的书房“三希堂”的例子,是为了阐述身居斗室是欣赏中国山水取得“卧游”效果的条件之一。
B.材料二采用总分结构,分别从作者的艺术修养、笔墨运行和鉴赏活动三个方面论证了鉴赏山水画的意境具备的条件。
C.材料二指出中国画的笔墨之道,已不纯粹是技法技巧,而是每位画家人格修炼的直接反映,这是画家最应该重视的。
D.材料二从画家本身和鉴赏者的欣赏能力两个方面分析了不同画家的作品与同一画家所作同一题材作品不一样的原因。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卧游”观点的一项是(     
A.赵希鹄撰写的《洞天清录》曾介绍道:“择画之名笔,一室止可三四轴,观玩三五日别易名笔。则诸轴皆见风日,决不蒸湿。又轮次挂之,则不惹尘埃。
B.南宋的袁燮特地在住所的东侧,建了一个小轩,取名“卧雪”。他把收藏的名画环挂四周,点上一炉香,就在卧雪里遍览山野泉林,亭台楼榭。
C.清代画家王武《唐寅落花诗图》取唐寅《落花诗》诗意,以细腻的笔法勾勒出辽阔的平静湖面,烟波迷蒙,令人犹如置身江南山水之间。
D.《潇湘卧游图卷》为禅僧云谷禅师而绘。全卷以淡墨为主,大面积留白,描绘了水雾朦胧的广阔潇湘山水,将潇湘之景描绘的淋漓尽致。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欣赏者怎样才能鉴定一幅山水画的审美价值?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韦应物的五言诗写得好,可是七言绝句《滁州西涧》其实也写得很好。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是写得却是非常地闲静高远。“独怜幽草涧边生”,这个青草跟这个山涧真的可以说是可爱,而且还可以听到“上有黄鹂深树鸣”,可是一般的大众所追逐的都是声色犬马和功名利禄,不会注重到这样自然的美好的景色,“春潮带雨晚来急”,春潮带着雨声,晚上你听到雨声加上湖水,在山石上流过的声音是很急的,“急”,是雨的急,水流的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在那个没有人注意的山野之间的一个渡口的码头,有一只小船,因为今天下大雨所以那个渡船上没有人,于是小船自己就横在涧边了。

一般说起来诗分成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属于感官的感受,我们看见的外界景物就是一种感官上的感受。感官的感受表现的常常是一种情趣,觉得这个景物很美,很有意思,这是人类审美过程中最初的一层感受。第二个层次是感情的感动,就是你有非常真诚的一种感情,给人一种情感上的感动。第三个层次,我以为就是感发的联想。这一类诗是超于写实、超于具体的情事以上,它使你不止是感动,感动以后给你兴发,就是给你一个引申和引发。

那么韦应物的这首《滁州西涧》从外表上看起来,他所写的是写实的景物,可是他没有停止在写实的景物之间,这首诗是很妙的,就是说在景物之间有一种不只是感官上的感受,还有一种言外的感受,有一种情致。就是说他会透过耳目的感受给你某一种心灵上的感受,而这种感受不是很强烈也不是很具体,这正是韦应物诗的一个特色。

(摘编自叶嘉莹《说中晚唐诗》)

材料二:

就韦诗的整体风格而言,闲雅简淡自是一大特色,但若以此论《滁州西涧》,则犹嫌未足。《滁州西涧》语言堪称简淡,意趣则非闲雅所能尽括。那是貌似闲雅简淡,实则满怀忧愤的格调。韦应物早已送走了血气方刚的青年时代,在写《滁州西涧》时,人世的不平,社会的险恶,宦海的浮沉,理想、抱负、失望、苦闷,一齐兜上心头。他不再慷慨疾呼、切直倾吐了。他将涌动于心的一切,都用那枝生花妙笔隐含于平淡简古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那里跳动着的其实是一颗并不自甘寂寞而渴求用世的心。苏东坡说韦诗“寄至味于淡泊”,《滁州西涧》亦然。

历来人们好将韦应物比陶渊明,但注重陶韦诗风相似者多,而深究二人气节相近者少。如陶渊明辞彭泽令千古传为美谈,那韦应物辞栎阳令也是该享令誉的。韦应物自有其不“等陶”处。建中二年,他被任为尚书比部员外郎。接到任命,他立即“摄衣辞田里”,那“华簪耀颓颜”一语,于感慨之中溢露欣喜之色,便是明证。那一段“投迹在田中,日出照茅屋”“时伐南涧竹,夜还沣水东”的闲居岁月,他并不特别留恋难舍。而这,始终是成年后韦应物思想的主流。

(摘编自应德民《伤心人别有怀抱——韦应物〈滁州西涧〉解读》)

材料三:

站在当代文艺理论建设的立场重新审视“诗言志”理念,有这样几点值得注意:首先,今天我们更注重从文艺创作与文艺批评的层面来看待“诗言志”。“诗言志”作为贯穿我国长期文艺发展实践的基础命题,已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理论内涵,即它的核心在于指明为什么进行创作以及文艺创作主要传达什么的问题。不论“言志”曾经有着怎样的宗教仪式背景和政治伦理背景,这些都只是我们用来丰富“诗言志”理论的参照。我们当然不能忽略“诗言志”在先秦时期的历史意义,但我们今天需要的不是一个文献上的“诗言志”观念,而是仍然充满理论活力且具有很强实践指引意义的“诗言志”理念,而这必然是与当下的文艺创作活动密切相关的。

其次,要注意到“诗言志”理念的丰富内涵。我们认为,“诗言志”理念要在相关概念群中才能更好的理解,性、情、志在“诗言志”中都具有重要意义,三者统一于“诗言志”的理论框架之下。其中,“性”既是情志的产生根源,也是情志活动的底层逻辑,具有根本性,而“情”面对的是当下,是眼前所见所闻所感,具有现实性。“志”是主体对客体以及自身的超越,“志”面向身心之外,指向高远之处,具有超越性。“志”赋予有限的人生以意义,如果没有“志”,生活只有“眼前的苟且”,人永远束缚于当下的局限性中。“志”,给予了人类孤独面对浩瀚宇宙的勇气,概而言之,对于文艺创作而言,可以说是出于“性”、显于“情”、成于“志”,三者缺一不可。

最后,“诗言志”依然是当今文艺实践的根本追求。“志”是文艺创作的源动力,是文艺创作的主导,也是实现文艺价值的关键。“志”体现的是我们对主客观世界的深度体认,包含着自觉的价值判断,指向的是未来的路径,它是主体意识最强烈的显现。“志”一旦形成,便有强烈的表达倾向与行动倾向。所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核心在于主体在困顿之中逐渐形成了明确的人生追求,进而借创作来表达内心之志、实现内心之志,“言志”是创作主体一种自发自觉的行为,而“情”本身是散乱的,只有在某种“志”的引领下,才能汇聚成可以被表达、被抒发的“情感之流”,才能进入文艺作品之中。

今天,我们不像先秦时期那样强调“志”所代表的政治伦理观念,但“志”所传递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同样是文艺作品必须要承载的重要使命。文艺作品不是仅仅吐露创作者内心之“志”,还要试图提高“志”的层次。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文艺活动都要“言志”,但“言志”至少应该是具有“诗性”追求的文艺作品的核心目标。

(摘编自罗家湘林天泉《“诗言志”的理论内涵与当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怜幽草涧边生”中的“怜”,除了可爱,还有可惜的意思,可惜大多数人只追逐功名利禄而忽视了大自然的美好景色。
B.材料二借用苏东坡“寄至味于淡泊”的说法,认为韦应物将自己不甘寂寞而渴求用世的心隐含于平淡简古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
C.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陶韦诗风相似、气节相近,韦应物辞栎阳令的行为与陶渊明辞彭泽令的行为都是享有美誉的。
D.性、情、志在文艺创作中都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志”是主体对客体以及自身的超越,指向高远之处,在创作中是主导。
2.根据材料内容,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材料一中,作者借助于阅读《滁州西涧》的丰富感受,证明诗的第三个层次不止使读者感动,感动之后还给读者一种言外的感受。
B.材料一、材料二的观点基本相同,都认为《滁州西涧》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闲雅简淡的实景,深层次上满怀忧愤的格调。
C.在材料三中,作者通过文王、仲尼、屈原等事例,有力地论证了“言志”是明确人生追求的创作主体一种自发自觉的行为。
D.用材料三中的观点审视韦应物的诗,可以说,《滁州西涧》表达了一种面向身心之外、指向高远之处、具有超越性的“志”。
3.下列诗句所言之“志”不符合积极用世的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一项是(     
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D.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4.材料一选自叶嘉莹的《说中晚唐诗》,作者是如何“说”韦应物诗的?请从行文思路与语言特色两方面作简要分析。
5.某中学的初一学生正在学《滁州西涧》,为了让他们的学习更得法,你会提供哪些学习建议?请结合材料简述。
2023-06-30更新 | 6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ChatGPT是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研发的最新聊天机器人模型。现实生活中,各种应用软件里的机器人客服,以及苹果手机的Siri,国产智能音箱里的小度、小爱、天猫精灵等,广义上都是与ChatGPT类似的人工智能产品。它们能够通过理解人类语言与互动者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上下文进行互动等。只不过,ChatGPT学习能力最强,“智慧”等级最高,能够回答人类提出的各种远超以往难度的复杂问题,这使其火爆全球。

ChatGPT在和全球网友的互动中,有着各种令人吃惊的成绩。参加了美国高校的入学资格考试(SAT),成绩为中等学生水平;用《坎特伯雷故事集》风格改写了90年代热门歌曲《Baby GotBck》;用《老友记》主角口吻创作了剧本对白;根据文字素材撰写文章;根据关键词输出一幅基本功扎实的画作;简要阐释了经济学理论;给出了消除经济不平等的六点计划……ChatGPT甚至能够按照预设的道德准则,从“人类反馈中强化学习”,以此识别恶意信息并拒绝给出有效回答。

就目前现实来看,在某种意义上,ChatGPT越来越像一个“真实的人”。理论上,只要算力足够强大,ChatGPT与人类的互动越多,它就将“成长”越快。虽然大型语言模型无法像人类一样思考,但基于模型算法得出的答案,在传播理论的助推下,越来越具有迷惑性,也越来越真实。这意味着ChatGPT能够形成具备一定逻辑的“思考”结果,而基于这一能力,已经有很多人开始通过ChatGPT取巧逃避本应需要人类大脑思考进行的工作。

让人工智能不断进化演变,最终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本是这一科研领域的终极目标。只要时间足够长,人工智能必然能够发展出科幻电影里所描绘的能力。但正如科幻电影里的人工智能总会超出人类控制一样,当前基于大数据学习和给定模型下的人工智能始终存在着近乎无解的“黑箱”弊端——人们无法理解算法背后的各种逻辑,以及在这些逻辑下运行的程序将会对人造成的影响。

故而,虽然ChatGPT的出现并不令人意外,但还是让人类社会有点措手不及。可以预见的是,“真实的人”群体只会在未来社会中越来越多地出现,充当各种各样的角色。也因此,每当有更为先进的人工智能产品面世,人们都会想要从伦理、法律等多重角度对它进行审视。宏观层面对人工智能发展进行必要约束,已经在人类社会取得共识。这正说明,能够始终保持独立冷静思考的人类,最终将会把控住人工智能乃至科技发展的方向。基于这份清醒,人工智能的不断迭代发展就有望保持平衡,算法“黑箱”最终也有望破解。

(摘编自光明网评论员《ChatGPT会影响到人类社会吗》)

材料二: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未来人类社会构成治理挑战的是,社会技术系统对公共生存领域的广泛嵌入与重构,这涉及智能机器的自主权与人类控制权之间的新型分配秩序问题。近年来,随着自动驾驶、手术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招聘、智能问诊等算法决策系统的商业化与社会化应用的日益普及,人类主体在关键决策领域不断让渡控制权,而智能机器自主权扩大的同时,又相应带来了人工智能的伦理、法律与社会监管问题。在此情境下,人工智能治理重新强调人类必须保证对智能机器自主决策行为的控制。但在如今非直接操作意义上,如何界定更为抽象的控制关系?如何保持道德规范和明确人类责任?对此,便有了“有意义的人类控制”(Meaningful Human Control,简称MHC)这一新兴人工智能伦理治理原则及其理论框架来指导实践。德西奥和范登霍温就MHC的道德哲学基础进行了开创性论证。他们基于当代相容论的论证理路与认知科学、心灵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提供了一种社会技术系统视域下“追踪—追溯”双重条件的规则性框架。

MHC作为伦理原则的意蕴是要重申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人类安全权,其理论旨趣及实践目标是要解决技术的控制问题,从而充分反映人类的理由与意图。MHC研究的迅速推进,预示着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进入新的阶段。智能系统的操作者可能不再被视为最主要的追责主体,在智能系统控制链上的代理人的参与程度将决定其责任地位。我国正处于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机遇期,需要关注国际社会前沿的人工智能伦理研究,及时借鉴并完善适用本土的政策法规。在MHC的道德哲学框架中,可以纳入本土的伦理要素与问责机制来拓展理论基础,进而指导、监督人工智能的全生命发展周期。

(摘编自俞鼎《“有意义的人类控制”——一项新的人工智能伦理治理原则》)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ChatGPT火爆全球的原因是能够理解人类语言,互动聊天,并且回答人类提出的各种复杂问题。
B.能够始终保持独立冷静思考的人类,有望破解人工智能的算法“黑箱”,把控人工智能发展方向。
C.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未来人类社会构成最大治理挑战的将是人类对决策控制权的让渡。
D.人工智能的非直接操作引发了更为抽象的控制关系,故保持道德规范、明确人类责任非常重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ChatGPT在算力足够强大的情况下,“成长”越快,就与人类的互动越来越多,会越来越像一个“真实的人”。
B.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已经意识到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规范和引导人工智能的发展。
C.德西奥和范登霍温就MHC的道德哲学基础进行了开创性论证,并提供了“追踪—追溯双重条件的规则性框架。
D.MHC研究的迅速推进,预示着人工智能领域全球治理进入新的阶段,人类安全权也将可能在该领域得到重申。
3.下列选项表述的活动中,最不易被人工智能技术取代的一项是(       
A.整理并归纳大量工作文件,为某公司职员写一份复述工作内容的年度总结报告。
B.根据《蜀道难》里对剑门关的描述,如“剑阁峥嵘而崔嵬”,画出一幅风景图。
C.撰写有关“无人机”话题的原创论文,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D.根据前方记者发回的文字素材,为神舟十五号顺利返航发布会创作一篇新闻稿。
4.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唐代吴兢曾言:“若能思其所以危,则安矣;思其所以乱,则治矣。”面对人工智能可能超出人类控制的危险,如何做到“有意义的人类控制”?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2023-07-21更新 | 6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唐代诗人善于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现人生共同感受,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在百代之下犹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这是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之一。人类的社会生活、阶级属性、时代环境虽然千变万化,但是总有一些共通的至少是本民族共有的情感体验,例如乡情、亲情和节物之感等等。

中国古诗为大众接受度最高的多数是盛唐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乡太久以致儿童不识的情景寄寓着人生易老的深刻感触,这正是多少人老来还乡的共同体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这句诗家喻户晓,也是因为诗中望月思乡的情景是天下游子都经历过的时刻;“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去春来、花开花落的无限启示,是人们在节物变换时常有的感慨;“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既是王维的心情,又超出了时空地域的局限,为后人所共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高适勉励友人的高唱,又成为后代留别题赠的格言;“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日落归山、黄河入海的壮伟景象,激起诗人再上一层、放眼千里的万丈豪情,又蕴含着登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乱之中亲人的平安消息比什么都珍贵,这个道理高度提炼了人们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体会,因而成为后世常用的诗句。

这类诗歌多数是绝句,富有乐府民歌的新鲜风格。民歌本来大多就是人民的集体创作,表现的是当时个人还没有脱离民族生活及其旨趣的思想情感,因而“能代表一种民族情感”。盛唐绝句取法于民歌的这一创作原理,同时又比民歌更自觉地在人民生活中提炼出共同的民族情感,其语言之纯净,情韵之天然。体现了最高的诗应是最单纯、最概括并最富于启示的艺术本质。因而易记易诵,广布人口,历千百年之久仍能触动人心,又如才脱笔砚一般新鲜。

与这类表现人生共同感悟的作品同样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是唐代山水田园诗,其高峰也出现在盛唐。山水田园诗不仅以高雅的艺术品格成为后世绘画、园林等各种艺术的审美典范,而且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天人关系的理性精神。人与自然环境能否和谐共处,是全人类在任何时代都要面对的问题,这是唐代山水田因诗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的根本原因。

中国的山水诗和田园诗因玄学思潮的催化而形成于晋宋之际,因而自诞生之初,就包含了深刻的哲理内蕴。在老庄自然观的影响下,文人们认为宇宙万物的运转有自己的规律,自然之道蕴含在天地山水草木的变化之中。而要观察自然之道,必须使心胸澄明,在清虚静默的观照中“坐忘”,遗落一切,心灵与万化冥合。这就使山水田国诗形成人与自然合为一体的基本旨趣。因此表现人对大自然活跃生命的深沉体悟、向往回归自然的淳朴和纯真,是山水田园诗的基本主题。

从南朝到唐代,与其他题材相比,山水田园诗的表现艺术发展得最为充分,而且解决了中因美学中的虚实、形神、意境、兴象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为中国诗歌确立了一种极高的审美标准。尤其盛唐山水田园诗,意境优美,气势壮阔,反映了繁荣开明的盛世气象,能唤起人们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给人人以生活哲理的积极启示,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其成就更是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继的巅峰。

(节选自葛晓音《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歌备受青睐且流传甚广的原因之一,是它能够以透彻明白的话言概括人类普遍的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和情感体验。
B.中国山水出园诗受玄学思潮的催化而形成,其创作者受老庄思想影响,这类诗的基本旨趣是人与自然合为一体。
C.唐代山水田园诗体现了重视天人关系的理性精神,解决了人与自然能否和谐共处的问题,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D.人类的阶级属性、时代环境等会变,但本民族的情感体验总有一些超越时空的共通之处,这是盛唐诗歌传唱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开宗明义表明唐诗传诵百代仍能引起后人共鸣,是因为其善于提炼普遍人情,表达共同感受,富有哲理。
B.第三段引用贺知章、李白、王维、高适等盛唐名家诗句,对比论证了中国古诗为大众接受度最高的多数是盛唐诗的原因。
C.第四段论说山水田园诗拥有持久生命力的原因,第五段进一步阐述其以表现人对自然生命的体悟、向往回归自然的纯真为基本主题。
D.尾段承接四、五两段,突出强调盛唐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表现内容、艺术作用,以及“前无古人、后无来继”的地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创作取法于民歌,这使语言纯净、情韵天然的盛唐绝句比民歌更自觉地在人民生活中提炼出共同的民族情感。
B.富有乐府民歌的新鲜风格的盛唐绝句体现了诗歌艺术本质,是最高的诗,即使流传千百年,仍不失其新鲜。
C.盛唐山水田园诗境美气壮,既反映了盛唐繁荣开明气象,唤起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又给人以哲理启示,使心灵净化。
D.唐代山水田园诗既发展了多种艺术表现方式,又解决了中国美学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成为中国美学史上的巅峰。
2019-03-10更新 | 1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