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 《新序》(《战国策》整理)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86 题号:1801405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对曰:“请之魏,约伐韩。”王令向寿辅行,甘茂至魏,谓向寿曰:“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

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宜阳未得,秦死伤者众,甘茂欲息兵。左成谓甘茂曰:“公内攻于樗里疾、公孙衍,而外与韩侈为怨,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矣。”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秦之右将有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仲以韩穷我于外,是无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有改动)


【注】①三川,韩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灵宝以东,此处指宜阳。②韩侈,即公仲侈,任韩国相国。③公仲,即公仲侈。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B.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C.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D.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春秋末年思想家,师从孔子,提出“三省吾身”“士不可不弘毅”等观点。
B.“穷”意思是处于困境,“穷”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穷”字含义相同。
C.尉,古代官职名,一般指武官,掌管军事的叫“军尉”,管刑狱的叫“廷尉”。
D.“伐”意思是功绩,“伐”与《〈老子〉四章》中“自伐者无功”的“伐”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武王野心勃勃,想出兵向东进攻三川,觊觎周王室,与《过秦论》中所说惠文、武、昭襄“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相互印证。
B.甘茂想通过“曾参杀人”的事例,向武王说明“人言可畏、三人成虎”的道理,为下文实现君主定盟奠定基础。
C.宜阳久攻不下,樗里疾、公孙衍二人意见一致,反对甘茂攻打宜阳。导致武王对战争胜利信心不足,准备停止进攻。
D.甘茂攻宜阳,连续三次擂鼓进军,士兵不前进,他在下属军官的提醒下,拿出自己的钱来激励士兵,最终获胜。
4.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5.甘茂起初为何不想攻打三川?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昭王复欲伐赵。武安君曰:不可。王曰:寡人息民以养士,蓄积粮食,三军之俸有倍于前,而曰不可,其说何也?武安君曰:长平之事,秦军大,赵军大破;秦人欢喜,赵人畏惧。秦民之死者厚葬伤者厚养饮食相馈以靡其财;赵人之死者不得收,伤者不得疗,涕泣相哀,勠力同忧,耕田疾作,以生其财。当今之时,赵未可伐也。王曰:寡人既以兴师矣。乃使五大夫王陵将而伐赵。陵战失利,王欲使武安君,武安君称疾不行,责之曰:楚地五千里,持戟百万,君前率数万之众入楚,拔鄢、郢,焚其庙,楚人震思,东徙而不敢西向。韩、魏相率,兴兵甚众,君所将之不能半之,而与战之于伊阙,大破二国之军,流血漂卤,斩首二十四万。韩、魏以故至今称东藩。此君之功,天下莫不闻。君尝以寡击众,取胜如神,况以强击弱,以众击寡乎?武安君曰:是时楚王恃其国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妒以功,谄谀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离,城池不修。既无良臣,又无守备,故起所以得引兵深入,多倍城邑,发梁焚舟以专民,以掠于郊野,以足军食。当此之时,秦中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楚人自战其地,咸顾其家,各有散心,莫有斗志。是以能有功也。伊阙之战,韩孤顾魏,不欲先用其众。魏恃韩之锐,欲推以为锋。二军争便之力不同,是以臣得设疑兵,以待韩阵,专军并锐,触魏之不意。魏军既败,韩军自溃,乘胜逐北,以是之故能立功。皆计利形势,自然之理,何神之有哉!

(节选自《战国策·中山策》)

【注】①昭王:秦昭王。②武安君:秦将白起的封号。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秦A民B之C死D者E厚F葬G伤H者I厚J养K饮L食M相N馈O以P靡Q其R财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是春秋战国时君王的谦称,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若寡人者”的“寡人”相同。
B.克的意思是攻克、战胜,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能克终者盖寡”中的“克”不同。
C.“不行”意思是不动身、不行动,与《六国论》中“刺客不行”中的“不行”相同。
D.“方”的意思是方圆,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方六七十”的“方”字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安君分析了赵国的现状,认为赵国不允许收殓战死的人,不允许疗治受伤的人,激发了国人的斗志和发展生产的决心,此时不宜攻打赵国。
B.武安君曾率军与兵力多出己方一倍多的韩、魏两国军队在伊阙交战,斩杀敌人二十四万,大败韩、魏两国军队,建立不世功劳,闻名天下。
C.武安君认为,打败楚国并非自己用兵如神,这是由于秦国士卒以军中为家,以将帅为父母,同心协力共赴事功,宁死也不后退,因而取得胜利。
D.武安君认为,伊阙之战,韩国想保存实力,而魏国又想让韩国为前锋,二军协作不力,因此才有机可乘,各个击破,最终打败了韩魏联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拔鄢、郢,焚其庙,楚人震恐,东徙而不敢西向。
(2)魏军既败,韩军自溃,乘胜逐北,以是之故能立功。
5.武安君认为楚国之所以败在自己手下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023-07-24更新 | 5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人。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辏,无有名山大川之阻。从郑至梁,不过百里;从陈至梁,二百余里。马驰人趋,不待倦而至梁。南与楚境,西与韩境,北与赵境,东与齐境,卒戍四方。守亭障者参列,粟粮漕庾,不下十万。魏之地势,故战场也。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且夫诸侯之为从者,以安社稷、尊主、强兵、显名也。合从者,一天下,约为兄弟,刑白马以盟于洹水之上,以相坚也。夫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苏秦之谋,其不可以成亦明矣。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拔卷、衍、燕、酸枣,劫卫取晋阳,则赵不南;赵不南则魏不北;魏不北,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求无危,不可得也。秦挟韩而攻魏,韩劫于秦,不敢不听。秦韩为一国,魏之亡可立而须也,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患也。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且夫秦之所欲弱莫如楚,而能弱楚者莫若魏。楚虽有富大之名,其实空虚;其卒虽众,多言而轻走,易,不敢坚战。魏之兵南面而伐,胜楚必矣。夫亏楚而益魏,攻楚而适秦,嫁祸安国,此善事也。大王不听臣,秦甲出而东,虽欲事秦而不可得也。且夫从人多奋辞而寡可信说一诸侯之王出而乘其车约一国而反成而封侯之基是故天下之游士,莫不日夜搤腕、瞋目、切齿以言从之便,以说人主。人主览其辞,牵其说,恶得无眩哉?臣闻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魏王曰:“寡人蠢愚,前计失之。请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效河外。”

(摘编自《战国策·魏策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夫从人/多奋辞而寡可信/说一诸侯之王/出而乘其车/约一国而反成/而封侯之基/
B.且夫从人/多奋辞而寡可信说/一诸侯之王/出而乘其车/约一国而反成/而封侯之基/
C.且夫从人/多奋辞而寡可信说/一诸侯之王/出而乘其车/约一国而反/成而封侯之基/
D.且夫从人/多奋辞而寡可信/说一诸侯之王/出而乘其车/约一国而反/成而封侯之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辐辏,辐指辐条,辏指车轮的辐条集中于毂上,常用来形容人或物聚集在一起。
B.亭障,也可以称作“亭鄣”,是指古代在边塞险要之处设置的堡垒,用以守御。
C.北,是“逃跑败退”之意,与《过秦论》中“追亡逐北”的“北”意思相同。
D.冠带,本义指帽子和腰带,又引申为礼仪、教化等意,文中代指封赏、官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国地势平坦,四通八达,缺少山川阻隔,与楚、韩、赵、齐多个诸侯国相邻,易受邻国进攻,地理条件不利。
B.如果秦韩结为一体,魏国灭亡就为期不远;如果魏国归顺秦国,魏王就可以高枕无忧,国家也一定不会有忧患。
C.楚国虽然有民富大国的名声,但实际上空虚,军队人多却不能打硬仗,张仪劝说魏王依仗秦国就可以战胜楚国。
D.张仪指出天下游说之士的话可信度低,他们大谈合纵的好处,以博取君王欢心,君王听了他们的说辞会被迷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合从者,一天下,约为兄弟,刑白马以盟于洹水之上,以相坚也。
②夫亏楚而益魏,攻楚而适秦,嫁祸安国,此善事也。
5.请简要概括张仪游说魏王使其相信合纵不可能成功的原因。
2022-11-20更新 | 15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臣请试之。张仪南见楚王,曰:弊邑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王;唯仪之所甚愿为臣者,亦无大王。弊邑之王所甚憎者,无大齐王;唯仪之甚憎者,亦无大齐王。今齐王之罪,其于弊邑之王甚厚,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而令仪不得为臣也。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陈轸曰:臣见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故不敢妄贺。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出地后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且必受欺于张仪。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至,称病不朝。楚王曰:张子以寡人不绝齐乎?乃使勇士往詈齐王。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曰:臣闻六百里,不闻六里。仪曰: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国不尚全乎?王今已绝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也,国必大伤。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韩氏从之,楚兵大败于杜陵。

(节选自《战国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
B.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
C.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
D.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币,文中指礼物。《说文•巾部》:“币,帛也。”“币”本是赠人的纺织品。
B.弊邑,古代对自己的国家以及出生或出守之地的谦称,还用于称臣于他国时自称。
C.寡人,是古代王侯对自己的专称,意指天下没有能够与之并列的人。
D.《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轸审时度势,进言劝谏楚王。面对秦国主动向楚国示好,陈轸不对楚王表示祝贺,并认为楚国会受张仪的欺骗,不可能得到商於之地。
B.陈轸头脑冷静,反对攻打秦国。楚国受骗后,楚王大怒,准备出兵攻打秦国。陈轸表示楚国已经跟齐国绝交,又去责备秦国失信,这样会使齐、秦两国联合起来。
C.张仪狡猾奸诈,离散齐楚联盟。他承诺给楚国土地,促使楚齐绝交。他不但称病不上朝,还辩解说自己本来就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不可能许诺楚国六百里土地。
D.楚王利令智昏,招致兵败杜陵。楚王不知道张仪分化瓦解之计,轻信张仪六百里土地的承诺,不听群臣劝告,一意孤行,结果楚军在杜陵被三国联军打得惨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
(2)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
2021-12-02更新 | 17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