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西钦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广西 高二 期末 2023-02-10 8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实践中孕育出来的独特文化形态。革命文化与今天大力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高度契合之处,这使得继承革命文化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同文化源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之,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价值追求。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天下为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诚信互助、上善若水、天人合一等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的美德追求。这些优秀道德基因和价值元素在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就革命文化而言,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都体现了爱国、为公、自强、勤廉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时期的继承与弘扬。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论,其基本理念和内容如爱国、诚信、友善、和谐等,也都充分体现了对忧国忧民、讲信修睦、与人为善、崇尚和合等中华传统美德的辩证汲取和发展,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创新。

从内容上看,革命文化内容丰富,既是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理想、人格、心理、精神、行为方式的综合,又是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国革命实践和文化心理的重大文化成果。可以说,革命文化不仅凝结着高尚的道德资源,还是一种价值体系和真理文化。它从形式到内容,从表面到深层都蕴含着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等政治目标,社会自由民主平等正义等共产主义价值诉求,敬业奉献、艰苦朴素等精神品格,这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内容都有着相通和契合之处。这意味弘扬革命文化其实就是在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和精髓,促进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理解。

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属精神文化系统,虽然在不同时空出场,但若将它们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个历史进程中进行考察,便会发现,二者在目标导向上有着共同的交汇点。这个交汇点就是致力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革命文化在革命实践中形成,在革命时期其存在的价值就是坚定革命信念,凝聚革命力量,齐心协力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提供支撑。在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时期,重温和发扬革命精神,是为了激励民众克服改革阻力和困难,进行伟大斗争,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其宗旨就是引领与整合多元价值,树立共同的价值标杆,抵制各种错误价值观,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准,为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汇聚精神动力,从而助推民族复兴目标实现。由此可见,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有着共同的文化根基,还有着共同的长远价值目标,在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两个重要方面保持了高度统一。这样的内在统一性有助于彼此产生深度共鸣,从而助推革命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编自田旭明《革命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

材料二

怎样传承和弘扬红色革命文化,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是一项极其复杂艰难的系统工程。认真做好这一工作,要在思想认识和实际工作中下苦功夫。

第一,在认识上增强对红色革命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强。特别是增强对红色革命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重点任务、方法途径的认识,打好认识上的前提和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做好文化工作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使得我们对文化自觉、自信、自强,增添了新的认识。

第二,在实践上做扎扎实实的工作。从本质上说,红色革命文化是一种精神存在。只有通过人们的实践,才能将其转化为推动历史前进的物质力量。也只有当红色革命文化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且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的时候,才能形成为综合国力中的文化软实力,成为让更多的人主动接受、让更多的国家民族愿意分享的文化。所以传承和弘扬红色革命文化,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个在实践中的复杂工作过程。建设这一过程起码要经过发掘→制作(研究、创作等)→传播(平面媒体、电子媒体、立体媒体等)→接受→行动→成效→影响这样几个主要环节。而在这一中心链条周围,还要有若干辅助链条,如组织管理、资金支持、技术设备等等。

总之,凡是有利于发展繁荣中国红色革命文化的事,都应当而且积极主动地开展起来。传承弘扬红色革命文化之事也和干其他任何事情一样,重在实践,重在行动,重在从我做起,重在从当下做起。

(摘编自荣开明《红色革命文化:内涵、特征与弘扬》)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革命文化是在革命实践中孕育出来的文化形态,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源头。
B.革命文化不仅在革命时期继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在当代凸显了创新性。
C.传承和弘扬红色革命文化,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着手。
D.当革命文化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时,就能成为综合国力中的文化软实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共同的文化根基与思想源头,这使得彼此能更好地产生对话与相互作用。
B.革命文化的价值观念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如今,时代变化了,革命文化依然有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革命文化有着共同的文化根基和长远目标,革命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D.让红色革命文化成为更多的国家民族愿意分享的文化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要达成这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在具体实践中传承和弘扬红色革命文化的一项是(       
A.某企业组织人员学习习总书记关于“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的论述。
B.钦州市组织小学生瞻仰牛圩坡革命烈士纪念碑,聆听牛圩坡革命烈士的故事。
C.瑞金市利用本地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开发“红色文化新体验”的红色旅游线路。
D.党员先锋队奔赴全州县开展“赓续湘江战役精神”活动,探寻红军长征革命历史。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请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谈谈作为当代中学生应如何传承与弘扬红色革命文化。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桥边的老人

[美]海明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扳着轮辐在帮着推车。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绑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抛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抛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我想我现在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注】①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②埃布罗河:西班牙境内最长的一条河。③托尔托萨;西班牙塔拉戈纳省城市。④巴塞罗那:西班牙最大的港口城市。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谈到家乡的时候,老人“露出笑容”“高兴起来,微笑了”,表现出老人的朴实、憨厚,以及对家园充满热爱。
B.从“我”的“劝离”与老人的“不动”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老人难以动身的原因只是体力不支和对家园的留恋之情。
C.这篇文章通过“我”与老人的谈话以及“我”多次催促老人离开等细节可以看出,“我”既同情老人又厌恶战争。
D.“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老人似乎已经陷入绝望,不想再走,想以中断谈话的方式谢绝“我”的好意。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我”凝视着浮桥,寻思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并且一直期待着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爆发,表明“我”既期待战争快点到来又厌恶战争的残酷。
B.“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的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在人们竞相逃命之际,一个疲惫不堪、难以前行的老人形象。
C.本文作者主要描写了两个人物,桥边的老人和“我”。从“我”的叙述视角带给读者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这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可以增加小说的真实感。
D.本文和《老人与海》均以“老人”为主人公。前者通过战争惨烈场面的正面描写,旨在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后者展现了人类的精神尊严。
8.文章开篇描写车和人“涌过桥去”的场景,有什么作用?
9.海明威说:“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他认为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结合这一观点,请指出文中画线的语句里所隐藏的语言和情感内涵。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对曰:“请之魏,约伐韩。”王令向寿辅行,甘茂至魏,谓向寿曰:“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

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宜阳未得,秦死伤者众,甘茂欲息兵。左成谓甘茂曰:“公内攻于樗里疾、公孙衍,而外与韩侈为怨,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矣。”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秦之右将有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仲以韩穷我于外,是无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有改动)


【注】①三川,韩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灵宝以东,此处指宜阳。②韩侈,即公仲侈,任韩国相国。③公仲,即公仲侈。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B.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C.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D.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春秋末年思想家,师从孔子,提出“三省吾身”“士不可不弘毅”等观点。
B.“穷”意思是处于困境,“穷”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穷”字含义相同。
C.尉,古代官职名,一般指武官,掌管军事的叫“军尉”,管刑狱的叫“廷尉”。
D.“伐”意思是功绩,“伐”与《〈老子〉四章》中“自伐者无功”的“伐”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武王野心勃勃,想出兵向东进攻三川,觊觎周王室,与《过秦论》中所说惠文、武、昭襄“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相互印证。
B.甘茂想通过“曾参杀人”的事例,向武王说明“人言可畏、三人成虎”的道理,为下文实现君主定盟奠定基础。
C.宜阳久攻不下,樗里疾、公孙衍二人意见一致,反对甘茂攻打宜阳。导致武王对战争胜利信心不足,准备停止进攻。
D.甘茂攻宜阳,连续三次擂鼓进军,士兵不前进,他在下属军官的提醒下,拿出自己的钱来激励士兵,最终获胜。
13.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14.甘茂起初为何不想攻打三川?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节选)

李白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下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意为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
B.“秋复春”“与谁邻”包含对月中神物、仙女的深切同情,亦流露出诗人高洁的情怀。
C.中间三、四两句“人”“月”“古”“今”反复出现,使诗句呈现出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D.结尾两句中,诗人对酒当歌,看到皎洁的月光照入酒杯,不禁产生了消极的悲观情绪。
16.本诗的中间四句与《春江花月夜》中的几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这四句表达了怎样的哲思。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