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杂记文 > 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88 题号:1806715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宗建炎元年五月甲午,召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六月己未朔,李纲至行在,奏曰:“金人不道,专以诈谋取胜。中国不悟,一切堕其计中。赖天命未改,陛下总帅于外,为天下臣民所推戴,还二圣,抚万邦,责在陛下。”甲子,以李纲兼御营使。纲入对,言曰:“今国势不逮靖康间远甚至于所当急而先者则在于料理河北河东料理稍就然后中原可保而东南可安帝善其言,问谁可任者,纲荐张所、傅亮。时帝手诏择日巡幸东南,纲言:“车驾巡幸之所,关中为上,襄阳次之,建康为下。陛下纵未能行上策,犹当且适襄、邓,示不忘故都,以系天下之心。”帝乃谕两京以还都之意。已而帝意复变,纲又极言其不可,且曰:“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起于东南则不能复中原而有西北,盖天下精兵健马皆在西北。若委中原而弃之,岂惟金人将乘间以扰内陆,盗贼亦将蜂起为乱,跨州连邑,陛下虽欲还阙,不可得矣,况欲治兵胜敌,以归二圣哉!况尝降诏,许留中原,人心悦服,奈何诏墨未干,遽失大信?”帝然之。而汪伯彦、黄潜善阴主扬州之议。或谓纲曰:“外论汹汹,咸谓东幸已决。”纲曰:“国之存亡,于是焉分,吾当以去就争之!”乙亥,召河东经制副使傅亮还行在。纲言:“圣意必欲罢亮,乞付黄潜善施行,臣得乞身归田里。”泣辞而退。或曰:“公决于进退,于义得矣,如谗者何?”纲曰:“吾知尽事君之道,不可则全进退之节,祸患非所恤也。”会侍御史张浚劾纲以私意杀宋齐愈,且论其招军买马之非,潜善、伯彦等复力排纲,请帝去之,遂罢纲为观文殿大学士。浚论纲不已,乃落职提举洞霄宫。凡在相位七十七日。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李纲辅政》)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国势不逮靖康间远甚/至于所当急/而先者则在于料理河北/河东/料理稍就然后中原/可保而东南可安
B.今国势不逮靖康间远/甚至于所当急而先者/则在于料理河北/河东/料理稍就然后中原/可保而东南可安
C.今国势不逮靖康间远甚/至于所当急而先者/则在于料理河北/河东/料理稍就/然后中原可保/而东南可安
D.今国势不逮靖康间远/甚至于所当急/而先者则在于料理河北/河东/料理稍就/然后中原可保/而东南可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午,古代用天干地支相配来纪年、纪月、纪日,文中的“甲午”和“己未”同是用干支来纪月。
B.行在,也称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或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文中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C.二圣,文中指宋徽宗、宋钦宗。靖康元年,金军攻破汴梁城,将徽钦二帝俘虏,并押往北方。
D.关中,指“四关”之中,是秦国故地。与《过秦论》中“自以为关中之固”中的“关中”范围大致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纲上奏高宗,说天命没有改变,皇帝在外统帅大军,应该担当起迎接二圣、安抚诸国的大任。
B.当皇帝还都之意发生变化时,李纲直言皇帝曾经下诏,答应留驻中原,怎可出尔反尔、失信于民。
C.汪伯彦、黄潜善暗中主张迁都扬州,外面纷纷议论皇帝将巡幸东南时,李纲决定用辞职来据理力争。
D.李纲因受张浚等人排斥被降为观文殿大学士,但张浚也因不停地控告李纲而被降职为提举洞霄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金人不道,专以诈谋取胜。中国不悟,一切堕其计中。
(2)吾知尽事君之道,不可则全进退之节,祸患非所恤也。
5.请结合文本,概括李纲在相位仅七十七天就遭免职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尹公亭记

曾巩

①君子之于己,自得而已矣,非有待于外也。然而曰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者,所以与人同其行也。人之于君子,潜心而已矣,非有待于外也。然而有表其闾,名其乡,欲其风声气烈暴于世之耳目而无穷者,所以与人同其好也。内有以得诸己,外有以与人同其好,此所以为先王之道,而异乎百家之说也。

②随为州,去京师远,其地僻绝。庆历之间,起居舍人、直龙图阁河南尹公洙以不为在势者所容谪是州,居于城东五里开元佛寺之金灯院。尹公有行义文学,长于辨论,一时与之游者,皆世之闻人,而人人自以为不能及。于是时,尹公之名震天下,而其所学,盖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故其居于随,日以考图书、通古今为事,而不知其官之为谪也。尝于其居之北阜,竹柏之间,结茅为亭,以茇而嬉,岁余乃去。既去,而人不忍废坏,辄理之,因名之曰尹公之亭。州从事谢景平刻石记其事。至治平四年,司农少卿赞皇李公禹卿为是州,始因其故基,增庳益狭,斩材以易之,陶瓦以覆之,既成,而宽深亢爽,环随之山皆在几席。又以其旧亭峙之于北,于是随人皆喜慰其思,而又获游观之美。其冬,李公以图走京师,属予记之。

③盖尹公之行见于事、言见于书者,固已赫然动人;而李公于是又侈而大之者,岂独慰随人之思于一时,而与之共其乐□!亦将使夫荒遐僻绝之境,至于后人见闻之所不及,而传其名、览其迹者,莫不低回俯仰,想尹公之风声气烈,至于愈远而弥新,是可谓与人同其好也。则李公之传于世,亦岂有已乎?故予为之书,时熙宁元年正月日也。

〔注〕①茇():草根,此指在草间住宿。

1.下列对第①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介绍了尹公之亭的建亭缘由。
B.阐述了作者写这篇记的原因。
C.批判了旌表君子住处的行为。
D.以议发端阐明了作者的观点。
2.第②段画线部分的语言很有特点,请加以赏析。
3.可填入第③段画线句方框中的虚词是(     
A.乎B.耶C.哉D.焉
4.评析本文写作的思想意义。
2023-08-13更新 | 4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皲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皲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

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

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

(节选自《庄子·山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B.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C.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D.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惠王是谥号,谥号始于西周,是朝廷在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去世后,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给出的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
B.子,是象形字,甲骨文字形为,像小儿在襁褓中。在文中指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多指男子,如孔子、庄子、先秦诸子。
C.牺牛,古代祭祀用的毛色纯一的牛,如《礼记·曲礼下》中的“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其中“牺”是形声字,从牛,羲声,“色纯、体全”之意。
D.竖子,在文中指的是童仆,这与《史记·项羽本纪》中“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中的“竖子”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楚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送给他丰厚的礼物,并请他做卿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了自己“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的立场。
B.材料二中,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五石之瓠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五石之瓠的独特价值,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C.材料三中,山木指“山中之木”,隐喻世上之人。山木成材者被取伐,不材者幸免,人生世上只可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才得幸存,但最终还得归顺自然。
D.材料三中,庄子认为有得必有失、有成必有败、有贤德就会遭到嫉妒,无德无贤便可免于灾祸,因此凡事不必争高低,顺乎天理地生活,一切归于自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2)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5.这三则材料体现了庄子哪些处世哲学,请联系材料加以简要分析。
2021-11-29更新 | 25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选文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也,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选文二:

先王之教,莫荣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学者师达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集释》,有改动)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尝而望矣       跂:踮起脚跟
B.非能也         水:游泳
C.德行矣         彰:清楚
D.圣人生于学       疾:急切从事
2.下列四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如须臾之学也      求尽得
B.绝江河          学者师达有材
C.善假物也         莫荣
D.蚓无爪牙利        人君人亲所甚欲也
3.下列对两段选文有关内容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分别从学习的作用和学习的方法、态度,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这一全文的中心论点。
B.选文一以常见的事物或现象设喻,深入浅出地阐述道理,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地表现出来,让读者更容易接受。
C.选文二认为国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臣下、子女都希望求得“显荣”,而要实现这些,只有通过学习。
D.选文二所写内容“不争轻重尊卑贫富”,与《师说》中所言“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都意在强调:谁懂“道”就拜谁为师。
4.翻译下列句子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2022-11-27更新 | 7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