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姚鼐(1732-1815)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5 题号:181231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媚笔泉记

姚鼐

桐城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县治而迤平。其将平也,两崖忽合,屏矗墉回,崭横若不可径。龙溪曲流,出乎其间。

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溪上大声淙然,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复西循崖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也,或曰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

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邀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是日,姜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记。

【附】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龙溪曲流,出乎                                 ②听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B.①翼乎临溪右                                        ②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C.①为圆池,引坠溪内                                 ②今其智反不能及
D.①半山居雾若带然                                 ②吾尝终日思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西循崖可二里”与“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短歌行》)中的“可”字含义不同。
B.“日暮半阴,山风卒起”与“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中的“卒”字含义相同。
C.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所著《水经注》是中国古代最全面而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D.晦,指农历每月的末一天。类似的词有朔、望,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五。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
B.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
C.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
D.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桐城西北连绵的山峦,山崖忽合,地势险峭,难以行走,接着点出“曲流”,表现了山水的态势,悄然引出后文要写的媚笔泉。
B.第二段“积雨始霁”等五句写的是龙溪十余里间的景色,正值阳春三月,花草树木映着阳光,溪水潺潺在山间流淌,声色俱佳,令人神往。
C.文章写左学冲筑室未成时就邀客宴饮,强调了他特别重视宴饮活动的个性;而这种雅兴乃因媚笔泉而生,这增强了媚笔泉引人入胜的魅力。
D.《登泰山记》写日出:太阳纯红如丹砂,下面有红光荡漾,托其冉冉上升。富有动感,如在目前。寥寥数语,就把日出景象写得气势磅礴。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
(2)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宗室大臣议曰:“诸侯人来仕者,皆为其主游间耳,请一切逐之。”于是大索逐客。客卿楚人李斯亦在逐中行,且上书曰:“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诸侯亲服,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散六国之,使之事秦。昭王得范雎,强公室,杜私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夫色、乐、珠、玉不产于秦,而王服御者众;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所谓寇兵而赍盗粮者也。”王乃召李斯,复其官,除逐客之令。王卒用李斯之谋,阴遣辩士赍金玉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然后使良将随其后,数年之中,卒兼天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材料二: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何也?秦之不厌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

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节选自姚鼐《李斯传》)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
B.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
C.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
D.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通“纵”,即“合纵”,是战国时期六国合力抗秦的策略。“连横”与之相对。
B.藉,指枕着、垫着,与《赤壁赋》中“相与枕藉乎舟中”的“藉”字意思相同。
C.厌,指厌倦、厌烦,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何厌之有”的“厌”字意思不相同。
D.间,指其中、其间,与《鸿门宴》中的“道芷阳间行”的“间”字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客卿曾对秦国的富强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不能驱逐客卿。秦王采纳了他的建议,恢复了他的官职,废除了逐客之令,并采用了他的策略,最终兼并了天下。
B.姚鼐开篇便驳斥了苏轼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李斯并没有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秦使天下动乱的法度,在李斯之前已经存在,李斯并没有用他的学说为秦国办事。
C.姚鼐认为荀卿之学“虽间有得失”,但大体上还是找到了治理国家的关键,苏轼以此归咎于荀卿,距离真相太远了。文章顺势强调李斯是舍其学害秦,呼应前文“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的观点。
D.材料二重在论,先破后立,尖锐地鞭挞了阿附邀宠的政坛风气,又以史为鉴,得出结论,作者认为为臣者应探察君王内心,不能委屈自己迎合世人的喜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2)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
2023-04-28更新 | 10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食旧堂集序

姚鼐

丹徒王禹卿先生,少则以诗称于丹徒。长入京师,则称于京师。负气好奇,欲尽取天下异境以成其文。乾隆二十一年,翰林侍读全魁使琉球,邀先生同渡海,即欣然往。故人相聚,涕泣留,先生不听。入海覆其舟,幸得救,不死。乃益自喜,曰:“此天所以成吾诗也!”为之益多且奇。

鼐故不善诗,尝漫咏之,以自娱而已。遇先生于京师,顾称许以为可。后遂与交密,居闲盖无日不相求也。一日,值天寒晦,与先生及辽东朱子颍登城西黑窑厂,据地饮酒,相对悲歌至暮,见者皆怪之。其后,先生自海外归,以第三人登第,进至侍读。为云南临安府知府,赴任,过扬州。时鼐在扬州,赋诗别去。鼐旋仕京师,而子颍亦入蜀,皆不得见。时有人自西南来者传两人滇蜀间诗雄杰瑰异如不可测盖称其山川云。

先生在临安三年,以吏议降职,遂返丹徒,来往于吴、越,多徜徉之辞。久之,鼐被疾还江南,而子颍为两淮运使,兴建书院,邀余主之。于是与先生别十四年矣,而复于扬州相见,其聚散若此,岂非天邪?

先生好浮屠道,近所得日进,尝同宿使院,鼐又渡江,宿其家食旧堂内,共语穷日夜,教以屏欲澄心,返求本性。其言绝善,鼐生平不常闻诸人也。然先生豪纵之气,亦渐衰减,不如其少壮。然则昔者周历山水,伟丽奇变之篇,先生自是将不复作乎?鼐既尽读先生之诗,叹为古今所不易有。子颍乃俾人抄为十几卷,曰《食旧堂集》,将雕板传诸人,鼐因为之序。

(选自《惜抱轩全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有人/自西南来者传/两人滇蜀间诗/雄杰瑰异如不可测盖/称其山川云
B.时有人自西南来者/传两人滇/蜀间诗/雄杰瑰异/如不可测/盖称其山川云
C.时有人/自西南来者传/两人滇蜀间诗/雄杰瑰异/如不可测/盖称其山川云
D.时有人自西南来者/传两人滇/蜀间诗/雄杰瑰异如不可测盖/称其山川云
2.下列各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鼐”,系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槐并称为“桐城三祖”。
B.“翰林侍读”,指翰林院侍读,为皇帝及太子讲读经史,备顾问应对。
C.“出”,指京官外调,由侍读到出任地方官,可见王禹卿是出问题而被贬。
D.“浮屠”,指佛塔,与“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意同,说明禹卿还爱好佛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丹徒的王禹卿先生,年少时就凭借诗歌在丹徒被人称许。成年后到京师,在京师被人称许。
B.王禹卿跟随全魁出使琉球,在海上翻船,有幸得救,因而感叹上天这是要成就诗作。
C.姚鼐在京师遇到了王禹卿,得到称赞,便与王先生交往密切起来,每天都去求教。
D.王禹卿信奉佛教,后来豪放不羁的气概已渐渐地衰退,追求本性,从此决定不再写诗。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种树郭橐驼传》)
(3)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史记·太史公自序》)
2020-10-02更新 | 3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B.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C.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D.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未”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44个。前一位是丙午,后一位是戊申。
B.城郭,古时城墙有内外之分,里面的一道为“城”,外面的一道为“郭”。
C.行宫,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
D.农历每月初一为“晦”,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文章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作者借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雪后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奇景象。
B.文章第三段,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这两个时间段的景色,展示了泰山日出变化迅速的画面。
C.本文的侧面描写很巧妙。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再借山顶俯视时“半山居雾若带然”和在日观亭时“自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
D.本文是姚鼐的代表作,也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之一。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泰山的特殊情趣。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②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5.作者在文中描绘了泰山日出的壮观场面,运用了多种写景方法和修辞手法,请对文中第四段画横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2021-09-07更新 | 31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