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林州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河南 高一 期末 2024-04-15 4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若我们分析一个农村社会组织,在一般人民,文字的用处是很有限的。在天天见面的团体中,知识的传递,言语自然比文字为简便而切实。人口流动率低,因地域上的膈膜而利用文字来传递消息的需要当然亦少,所以信札在农村是不常见的。社会不在激变之中,在时间上所发生需要记忆的事非但少而且需要记着的时间亦短,需借文字帮忙之处因之不多。若是“文盲”比“不文盲”的人在生活上并不吃亏时,当然不愿费本钱来“治盲”了。

我并不是说在乡村中文字没有用处,只是普通人民用着文字的地方很少。一乡的领袖则需要较深的文字知识,因为他是一乡的顾问,有重要的信札须由他代笔。以前的私塾制度是在这种社会需要之下发生的。那些贵族性质的“西席”式私塾是专门造就成一乡的领袖,所以在学的时期较长,那平民性质的“开门聚徒”式私塾,年限随学生自己决定,平时若工作忙碌尽可随意不去上学,识几个字就算了。

到民国二年私塾被学校代替了,在这个时期,教育制度并没有标准化,小学教员可以独出心裁来决定教材。江村的小学就由一位做过“西席”又受过“师范”训练的乡绅主持。他和我追述他当时的教材说:“我觉得一个小学毕业生一定得会应付社会上普通文字的需要,至少要会打算盘,会写红白份子,会记账,会写条子。所以我到小学三四年级就专门教他们这些实用的事。”

到民国十七年,江村的小学教员换了位新式师范的毕业生。一个在新式师范毕业的人,连自己都不会算账,不会写份子,这是无可讳饰的,因为这些东西是“本地”社会组织中的东西。我初到这里这些都不通,也是一项一项做小学生般学着。一个新式师范毕业生,大概不见得肯再做小学生来向乡人学习了,他用着标准化的课本来教授。有一次我在航船上和一个小学毕业的乡人坐在一起,他曾说:“那书上说的什么自由平等……”,在他看来只是多几个不切实用,也不了解的新名词罢了。

不但教材上发生了脱节,在教法上也发生了“格格不入”的地方。在私塾制度中是一个一个学生去上学,去背书的,是个别的教育法,所以一个学生若是有几天不上学,回来不会发生“脱课”,只是慢一些罢了。新式的学校是集合教育法,先生把“课堂”当作实体,而且当作连续的实体,他不管课堂里的学生在那里变迁,今天上了第一课,明天是第二课,学期始末的校历也是听着上边的训令,一切标准化。可惜的是社会组织本身没有标准化,一方面标准化,结果是“配不上去”。

江村一带乡村的日历是这样:阳历2月到3月是新年,忙着做客人。3月到5月是空闲的,5月到6月是蚕忙,6月到7月是田忙。7月到9月除了一期秋蚕都是空的。9月到10月是收稻,11月到年底是春花(麦、豆、菜之类)。儿童满了10岁就要跟到田里学习,蚕忙时也须帮着采叶看蚕。在这种情形下若是要趁他们比较空闲的时候来读书,应当在1月到5月,7月到9月。但事实上一面蚕忙、田忙,一面却也“学忙”,等田忙忙过了,学校也放暑假了。秋蚕来了,稻要割了,学校里先生却在一课一课地上书,等春花收好,学校又关门了。

这种“配不上”的结果,在学校方面是缺席太多。在学生方面只要晚了一星期课,又没法去补,谁都追不上去,上课当然没有乐趣。在过渡时代,那位老先生和我说:“我知道这种情形,所以总是忙着和他们补课。”其实是在维持个别教育法。但是在标准化、集体化的现代之教育,或是“明日之教育”之下,乡村的儿童,永远是不能获得他们需要的文字知识。

(摘编自费孝通《江村通讯》)

材料二:

树立乡村教育自信是保持改革定力、稳步迈向中国特色现代乡村教育的必由之路。如果乡村教育不能正确认识和挖掘自己的特殊优势,不能深入锻造自身的特色,进而建立起本该有的自信,平等地参与城乡或区域间的对话,盲目地“被城市化”,势必会强化乡村教育根深蒂固的自卑感。

其实,乡村教育有独特的优势。一是资源优势。山川河流、原野大地等自然环境是乡村少年接受自然教育的优势资源;风土人情、历史遗迹等社会文化元素是乡村少年接受社会教育和文化教育的优势资源。乡村教育可以开发特色课程,培育本土特色的校园文化,探索建立“自然——人文”的教育模式等,引导乡村青少年确立乡村自信和乡村教育自信。二是样态优势。当前,乡村普遍出现了小规模学校和小规模班级,“小班小校”对于乡村教育而言,具有相对于城市(镇)“大班大校”的明显优势:在教学方面,便于因材精准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化教育需求;在管理方面,便于精耕细作,运转灵活。“小班小校”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

(摘编自周晔《乡村教育自信的内生路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指出乡村私塾时期教材不规范,后来有标准化的课本,村人才开始学到知识。
B.材料二认为乡村教育需要建立自信,认识和挖掘自身优势,没必要参照城市的做法。
C.材料二指出城镇“大班大校”样态不够灵活,与材料一“集合教育法”有相似弊端。
D.两则材料均指出乡村教育的特殊性,并就如何发展乡村教育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措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按时间顺序,介绍乡村学校从私塾(贵族教育)到新式学校(平民教育)的发展过程。
B.材料一从时空角度论述文字在乡村用处有限,与《乡土中国》相关内容的论述角度大体相似。
C.材料一作者深入农村,与当地人谈话、学习当地技能、了解当地年历,可见其学术态度严谨。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乡村教育,但从实质来看,由于时代不同,二者概念内涵并非完全一致。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乡村教师带领同学们在田间劳作时学习《芣苢》和《插秧歌》。
B.乡村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给缺课的学生补课,让他们能追上进度。
C.乡村教师研究统编教材,在学校创建了“人与自然”特色课程。
D.乡村教师经过调查,根据不同的农忙时期把学生分到不同的小班。
4.新式学校的教育在农村“格格不入”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
5.为撰写关于“乡村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你需要与乡村学校的校长做一次访谈。请结合材料和下列表格中校长的回答,拟写三个访谈问题。

你的提问

校长的回答
目前乡村教育盲目地“被城市化”,存在一定的自卑感。
乡村教育有它独特的优势,一方面是资源优势,另一方面是样态优势。
目前我校结合本地风土人情开发特色课程,同时,实行小规模班级教学。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风

萧红

老祖母几夜没有安睡,现在又是抖着她的小棉袄了!外面风声又起了:刷——刷——

祖母变得那样可怜,小棉袄在手里总是那样拿着。窗纸也响了!是远村的狗吠。祖母灭了烛,睡了。她的小棉袄又放在被边,祖母几夜都是这样睡的。

披着衣裳的五婶娘从里间走出来,用微而颤的声音说:“妈妈,远处许是来了马队,听,有马蹄响呢!”

祖母的小棉袄又在手中颠倒了!她把袖子当了领来穿。她的腿早已不中用了。

马蹄响近了,风声更恶,站在炮台上的男人们持着枪杆。不管哪一个房中都不敢点灯。在浩荡的天空下,南山坡口,游动着的马队蛇般地爬来了。二叔叔在炮台里想,灾难算是临头了,一定是来攻村子的。他跑向下房去,每个雇农给一支枪,雇农们欢喜着,他们想:“地主张二叔叔多么仁慈啊!把我们当作家人看待了!”

往日地主苛待他们,就连他们最反对的减工资,现在也不恨了,都欢喜着提起枪跑进炮台去。尤其欢喜的是牧羊的那个童子——长青。他想,我有一支枪了,我也和地主的儿子们一样地拿着枪了。长青的衣裳太破,裤子上的一个小孔,在抢着上炮台时裂了个大洞。

人马近了!长青在炮台的一角,把住他的枪。

人马绕路去了,数不尽的马的尾巴渐渐消失在月夜中。老祖母欢喜地喊着孙儿们:“不要尽在冷风里,你们要进屋来暖暖,喝杯热茶。”

地主和他们的儿子都转回屋去。长青仍蹲在炮台里,棉裤后身作了个大洞,他冷得几乎是不能耐,要想回房去睡。但是他想起了地主张二叔叔平常的训话:“为人要忠!你没看古来有忠臣孝子吗?”长青觉得这正是尽忠尽孝的时候,他捧着枪,做一个可佩服的模样。裤子在屁股间裂着一个大洞。

长青家的柴门开了,又关了!篱笆上的积雪被振动落下来。

这人是谁呢?头发蓬着,下垂的头遮盖住。穷困的妈妈听得外面有踏雪声,她想这是她的儿子吧!可是儿子十五天才可以回一次家,现在才十天。

妈妈出去把儿子接进来。长青腿软得支不住自己的身子,躺在炕上,脸儿青青的流着鼻涕。妈妈不晓得是发生了什么事,心痛地急问:“儿呀!你又牧失了羊吗?主人打了你吗?”

长青闭着眼睛摇头,妈妈又问:“那是发生了什么事?对妈妈说吧!”

“妈妈!前夜你没听着马队走过吗?张二叔叔说那些人是万恶之极的,专来杀小户人家。我举着枪在炮台里站了半夜,冻生病了。”

长青抽着鼻子哭。妈妈的心碎了,她想丈夫死去三年,家里从没买过一尺布,和一斤棉。她把儿子抱过来。豆油灯像在打寒战似的火苗哆嗦着。

张老太太又在抖着她的小棉袄了!张二叔叔走过来,看着妈妈抖得怪可怜的,他安慰着:“妈妈!这算不了什么,我们的炮手都很能干呢!没有什么事!”

张二叔叔同弟兄们坐在老太太的炕沿,老六开始说:“长青那孩子怕不行,可以给他结账,有病不能干活计的孩子有什么用?”

张老太太说:“长青是我叫他来的,就算我们行善,给他碗饭吃,他那样贫寒,”老太太觉得困了似的,合起眼睛抽她的长烟袋。

长青的妈妈——洗衣裳的婆子来打门,温声地说:“老太太,上次给我吃的咳嗽药再给我点吃吧!”

张老太太也是温和着说:“给你这片吃了!今夜不会咳嗽的,再给你一片吧!”

洗衣裳的婆子暗自感谢张老太太,退回那间靠近草棚的黑屋子去睡了!

第二天天将黑的时候,在大院绳子上挂满了黑色的白色的,地主的小孩的衣裳。洗衣裳的婆子咳嗽着,她实不能再洗了!于是走到张老太太的房里。

“张老太太,我真是废物呢!人穷又生病。”一面说一面咳嗽,“过几天我一定来把所有余下的衣服洗完。”

张老太太扭着她不是心思的嘴角问:“我说老李,一定要回去吗?明天不能再洗一天吗?

“老太太,我实在做不下去了!”长青妈说。

“穷人的骨头想不到这样值钱!昨夜给你那药片,为着今夜你咳嗽来吃它。现在你可以回家去养着去了!把药片给我,那是很贵呢!不要白废了!”

老李每月要来给张地主洗五次衣服,每次都是给她一些萝卜,或土豆,这次都没给。

两天过后风声又紧了!×军真的要杀小户人家吗?怎么都潜进破落村户去?李婆子家也曾住过那样的人。

长青真的结了账!背着自己的小行李走在风雪的路上,好像一个流浪的、丧失了家的小狗,一进家屋他就哭着。吃饭妈妈是没有米的,他越想越没路可走,用哀惨的声音呼着他的妈妈:“妈妈,我们吊死在爹爹坟前的树上吧!”

可是这次出乎意料的,妈妈没有哭,只是说:“孩子,不要胡说,我们有办法的。”

奇怪,怎么妈妈会变了呢?怎么变得和男人一样有主意呢?

前村消息传来,整个前村的人和×军混成一团了!张二叔叔放探出去。回来报告是这样:“村民安静着,鸡犬不惊的不知在做些什么。”

张二叔叔问:“你们看见些什么呢?”

“我们是站在山坡往下看的,没有马槽,那些恶棍们和家人一样在院心搭着炉,自己做饭。”

全家的人挤在老祖母的门里门外,好像窒息了似的。关闭的大门外面有重车轮轴的声音。可不是吗,敌人来了!方才吓得像木雕一般的张老太太也扭走起来。

张二叔叔和一群小地主们捧着枪不放,希望马队可以绕道过去。马队比上次的马匹更多。使张二叔叔纳闷的是,后半部的马队也夹杂着爬犁小车!并且车上也像有妇女们坐着。更近了!张二叔叔是千真万真看见了,李三,刘福,小秃……一些熟识的佃农。张二叔叔气得要动起他地主的怒来大骂。

兵们从东墙回转来,把张二叔叔的房舍包围了!开了枪。

这不是夜,没有风,这是光明的朝阳下,张二叔叔第一个倒地。在他一秒钟清明的时候,他看见了长青和他的妈——李婆子也坐在爬犁上,在挥动着拳头。

一九三三年八月二七日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开头提到的“刷——刷——”的风声,渲染了环境氛围,也有象征意味,暗示着革命风暴的到来。
B.长青坚信地主张二叔叔平常的训话,认定“为人要忠”,因此哪怕“脸儿青青的流着鼻涕”,他也坚持值守炮台。
C.张家老六提议要给生病的长青“结账”,张老太太却可怜他家境贫寒,要行善赏他碗饭吃,可见张老太太心地善良。
D.长青最终还是被“结账”回到家中,他哀惨地要到爹爹坟前吊死,表明他的生活已经到了走投无路的绝境。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多次提到张老太太手中抖动的“小棉袄”,既暗示了她封建土财主的身份,又刻画了她的心虚与慌乱。
B.小说虽然对革命和革命军队着墨不多,但平淡的叙写中仍能够反映出强烈的阶级矛盾和底层民众的逐渐觉醒。
C.小说描写炮台驻扎的场景时,多次写到长青棉裤后身的大洞,表现了他的贫穷状况,也为后文写他生病做铺垫。
D.张二叔叔说革命军是“万恶之极”的,但革命军驻扎的村庄鸡犬不惊,这反映了张二叔叔家不了解真实情况。
8.请结合文本,分析小说以“夜风”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9.鲁迅在《生死场》的序言中评价:“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本文中的“李婆子”是同时代底层妇女的一位代表,她的“明丽和新鲜”之处体现在哪?请简要分析,并谈谈李婆子这一人物在小说主旨表现上的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媚笔泉记

姚鼐

桐城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县治而迤平。其将平也,两崖忽合,屏矗墉回,崭横若不可径。龙溪曲流,出乎其间。

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溪上大声淙然,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复西循崖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也,或曰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

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邀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是日,姜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记。

【附】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龙溪曲流,出乎                                 ②听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B.①翼乎临溪右                                        ②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C.①为圆池,引坠溪内                                 ②今其智反不能及
D.①半山居雾若带然                                 ②吾尝终日思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西循崖可二里”与“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短歌行》)中的“可”字含义不同。
B.“日暮半阴,山风卒起”与“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中的“卒”字含义相同。
C.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所著《水经注》是中国古代最全面而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D.晦,指农历每月的末一天。类似的词有朔、望,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五。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
B.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
C.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
D.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桐城西北连绵的山峦,山崖忽合,地势险峭,难以行走,接着点出“曲流”,表现了山水的态势,悄然引出后文要写的媚笔泉。
B.第二段“积雨始霁”等五句写的是龙溪十余里间的景色,正值阳春三月,花草树木映着阳光,溪水潺潺在山间流淌,声色俱佳,令人神往。
C.文章写左学冲筑室未成时就邀客宴饮,强调了他特别重视宴饮活动的个性;而这种雅兴乃因媚笔泉而生,这增强了媚笔泉引人入胜的魅力。
D.《登泰山记》写日出:太阳纯红如丹砂,下面有红光荡漾,托其冉冉上升。富有动感,如在目前。寥寥数语,就把日出景象写得气势磅礴。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
(2)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相关内容。

咏雪奉呈广平公①

宋 黄庭坚

连空春雪明如洗,忽忆江清水见沙。

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

风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开顷刻花。

正使尽情寒至骨,不妨桃李用年华。

【注】①黄庭坚创作本诗时,正在京城任职,虽然生活贫寒俭朴,但仕途顺利。广平公,是诗人的朋友宋盈祖。

(1)下列对诗歌各联的翻译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雪连天,整个世界都洁净如洗,忽然间,我想起了清澈见底的江沙。首联写出春雪而至的壮观场面,一个“忽”字   带出作者的惊喜。
B.夜间听到雪声   时而稀疏,时而密集,早晨看见雪下,有时整齐地落,有时斜斜地飘。颔联形象地描摹了夜间与拂晓时大雪的变化。
C.阵风回转,和雪花一同翩翩起舞,一瞬间就能开放出美丽的花朵,连上天都感到奇妙。颈联化静为动描绘大雪纷飞的美丽场景。
D.虽然雪花尽情地落,寒意痛彻筋骨,但不妨碍桃李日后盛放,享受那美好的年华。尾联毫无寒索落寞之情,反而弹唱出高昂明快的声调。
(2)苏轼称赞此诗颔联写得好,请你结合颔联替苏轼陈说理由。
(3)尾联卒章显志,请结合全诗,说一说作者的“志”表现在哪些方面?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