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热身考试语文试题
四川 高一 期末 2024-01-25 9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若我们分析一个农村社会组织,在一般人民,文字的用处是很有限的。在天天见面的团体中,知识的传递,言语自然比文字为简便而切实。人口流动率低,因地域上的膈膜而利用文字来传递消息的需要当然亦少,所以信札在农村是不常见的。社会不在激变之中,在时间上所发生需要记忆的事非但少而且需要记着的时间亦短,需借文字帮忙之处因之不多。若是“文盲”比“不文盲”的人在生活上并不吃亏时,当然不愿费本钱来“治盲”了。

我并不是说在乡村中文字没有用处,只是普通人民用着文字的地方很少。一乡的领袖则需要较深的文字知识,因为他是一乡的顾问,有重要的信札须由他代笔。以前的私塾制度是在这种社会需要之下发生的。那些贵族性质的“西席”式私塾是专门造就成一乡的领袖,所以在学的时期较长,那平民性质的“开门聚徒”式私塾,年限随学生自己决定,平时若工作忙碌尽可随意不去上学,识几个字就算了。

到民国二年私塾被学校代替了,在这个时期,教育制度并没有标准化,小学教员可以独出心裁来决定教材。江村的小学就由一位做过“西席”又受过“师范”训练的乡绅主持。他和我追述他当时的教材说:“我觉得一个小学毕业生一定得会应付社会上普通文字的需要,至少要会打算盘,会写红白份子,会记账,会写条子。所以我到小学三四年级就专门教他们这些实用的事。”

到民国十七年,江村的小学教员换了位新式师范的毕业生。一个在新式师范毕业的人,连自己都不会算账,不会写份子,这是无可讳饰的,因为这些东西是“本地”社会组织中的东西。我初到这里这些都不通,也是一项一项做小学生般学着。一个新式师范毕业生,大概不见得肯再做小学生来向乡人学习了,他用着标准化的课本来教授。有一次我在航船上和一个小学毕业的乡人坐在一起,他曾说:“那书上说的什么自由平等……”,在他看来只是多几个不切实用,也不了解的新名词罢了。

不但教材上发生了脱节,在教法上也发生了“格格不入”的地方。在私塾制度中是一个一个学生去上学,去背书的,是个别的教育法,所以一个学生若是有几天不上学,回来不会发生“脱课”,只是慢一些罢了。新式的学校是集合教育法,先生把“课堂”当作实体,而且当作连续的实体,他不管课堂里的学生在那里变迁,今天上了第一课,明天是第二课,学期始末的校历也是听着上边的训令,一切标准化。可惜的是社会组织本身没有标准化,一方面标准化,结果是“配不上去”。

江村一带乡村的日历是这样:阳历2月到3月是新年,忙着做客人。3月到5月是空闲的,5月到6月是蚕忙,6月到7月是田忙。7月到9月除了一期秋蚕都是空的。9月到10月是收稻,11月到年底是春花(麦、豆、菜之类)。儿童满了10岁就要跟到田里学习,蚕忙时也须帮着采叶看蚕。在这种情形下若是要趁他们比较空闲的时候来读书,应当在1月到5月,7月到9月。但事实上一面蚕忙、田忙,一面却也“学忙”,等田忙忙过了,学校也放暑假了。秋蚕来了,稻要割了,学校里先生却在一课一课地上书,等春花收好,学校又关门了。

这种“配不上”的结果,在学校方面是缺席太多。在学生方面只要晚了一星期课,又没法去补,谁都追不上去,上课当然没有乐趣。在过渡时代,那位老先生和我说:“我知道这种情形,所以总是忙着和他们补课。”其实是在维持个别教育法。但是在标准化、集体化的现代之教育,或是“明日之教育”之下,乡村的儿童,永远是不能获得他们需要的文字知识。

(摘编自费孝通《江村通讯》)

材料二:

树立乡村教育自信是保持改革定力、稳步迈向中国特色现代乡村教育的必由之路。如果乡村教育不能正确认识和挖掘自己的特殊优势,不能深入锻造自身的特色,进而建立起本该有的自信,平等地参与城乡或区域间的对话,盲目地“被城市化”,势必会强化乡村教育根深蒂固的自卑感。

其实,乡村教育有独特的优势。一是资源优势。山川河流、原野大地等自然环境是乡村少年接受自然教育的优势资源;风土人情、历史遗迹等社会文化元素是乡村少年接受社会教育和文化教育的优势资源。乡村教育可以开发特色课程,培育本土特色的校园文化,探索建立“自然——人文”的教育模式等,引导乡村青少年确立乡村自信和乡村教育自信。二是样态优势。当前,乡村普遍出现了小规模学校和小规模班级,“小班小校”对于乡村教育而言,具有相对于城市(镇)“大班大校”的明显优势:在教学方面,便于因材精准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化教育需求;在管理方面,便于精耕细作,运转灵活。“小班小校”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

(摘编自周晔《乡村教育自信的内生路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指出乡村私塾时期教材不规范,后来有标准化的课本,村人才开始学到知识。
B.材料二认为乡村教育需要建立自信,认识和挖掘自身优势,没必要参照城市的做法。
C.材料二指出城镇“大班大校”样态不够灵活,与材料一“集合教育法”有相似弊端。
D.两则材料均指出乡村教育的特殊性,并就如何发展乡村教育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措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按时间顺序,介绍乡村学校从私塾(贵族教育)到新式学校(平民教育)的发展过程。
B.材料一从时空角度论述文字在乡村用处有限,与《乡土中国》相关内容的论述角度大体相似。
C.材料一作者深入农村,与当地人谈话、学习当地技能、了解当地年历,可见其学术态度严谨。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乡村教育,但从实质来看,由于时代不同,二者概念内涵并非完全一致。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乡村教师带领同学们在田间劳作时学习《芣苢》和《插秧歌》。
B.乡村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给缺课的学生补课,让他们能追上进度。
C.乡村教师研究统编教材,在学校创建了“人与自然”特色课程。
D.乡村教师经过调查,根据不同的农忙时期把学生分到不同的小班。
4.新式学校的教育在农村“格格不入”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
5.为撰写关于“乡村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你需要与乡村学校的校长做一次访谈。请结合材料和下列表格中校长的回答,拟写三个访谈问题。

你的提问

校长的回答
目前乡村教育盲目地“被城市化”,存在一定的自卑感。
乡村教育有它独特的优势,一方面是资源优势,另一方面是样态优势。
目前我校结合本地风土人情开发特色课程,同时,实行小规模班级教学。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团美玉似的敦煌

阿来

对我来说,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地方,那样反复阅读在心,又从未身临其境。不是没有机会,而总是觉得要再做准备,再做些准备。这个地方,就是敦煌。这次因为不能推辞的活动,不得不上路了。

今年又重读唐代的边塞诗与凉州词,读斯坦因和伯希和的考古记录,读林则徐和谢彬的西行日记。其间敦煌这个地名,是最吸引我的字眼。当然,还有那些传法和求法路上中西僧人的行迹。

还有那么多不同民族的身影在这条曾经的国际大通道上出现过,那么多不同的语言在这个时空中响起过。他们彼此刀兵相向,用那些语言嘶喊;他们交易,用那些语言讨价还价;他们和亲通婚,用那些语言歌唱。他们传播并接纳彼此的文化……

有记载说,张骞通西域发现中亚的汗血宝马时,发现一种马嗜食的草料,就是中国没有的苜蓿。于是,他从大宛国带回苜蓿种子,还有如今广泛种植的葡萄。这些植物已然改变了中国大地的面貌,也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

飞机下降,敦煌在望。我从舷窗俯瞰,看见过去称为南山的祁连,积雪的山峰,绵延的山脉。雪水顺着清晰的沟岔流下,有些流进了绿洲。这时,我想到的不是敦煌那些著名景点,只是专注地眺望着雪山水浇灌的绿洲。最迫切的愿望就是要亲手触摸到融雪水滋润的绿色,要到绿树环绕、田畴整饬的绿洲上走走看看。

一下飞机,我就走向绿洲。我看到了田野里的葡萄园,看到了刚过花期的苜蓿草。两千年过去,它们已经从汉代皇家宫苑中种植的西方异草,逸生为寻常的野生植物。

敦煌此地,即便不从复杂的历史、文化、语言寻找入口,就是从一株野草闲花、一种看似寻常的植物入手,其蕴含也是如此丰富。我走过一些麦地、一些瓜田、一些果园,灌溉这片绿洲的渠水在白杨树阴凉下哗哗流淌,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西域的植物经过敦煌东来中国。中国的植物也借由丝绸之路,经过敦煌去了世界。美国人劳费尔著的《伊朗中国编》就说道,中国的桃和杏就是借由这个通道传到了外国。劳费尔说:“尽管出产野杏树的地带从突厥斯坦一直延伸到逊加里亚,蒙古东南部和喜马拉雅山,但中国人从古代起就最先种植这种果树,这却是一件历史事实。”

晚上,在酒店吃着醒酒的瓜,又想起这些汁液甘甜的果实的来历,想起它们对不同自然条件与文化习惯的适应,想起因此而起的品种改良与增加。更想起它们的流布,敦煌都是一个绕不开的中转站,是一个国际性的文明集散地、文化中转站。

这里发生的故事,不止有不同族群间的流血冲突,不只是不同文化在生存竞争中一较高下,还有交往、交流、交融。交融是最终的结果。

第一个敦煌之夜,我把一些涌入脑海的零碎想法记在纸上。

马可·波罗曾经写下他在中国见到的造纸方法:“取下某一种树的皮,其实就是桑树,叶子是喂蚕用的。这种树非常多,到处都是,所取下来的是树里面的木质与外面厚皮之间的白色薄皮,把这薄皮制成很像纸张的东西,但却是黑色的。纸张造好了时,便裁成大小不同的块。”马可·波罗记载的纸,不是普通的纸,而是用于制造纸币的纸。

其实在更早的唐代,敦煌这个地方就开始造纸了。敦煌文书里就有多则涉及到造纸匠人的记载。特别是从唐末到宋初的归义军统治时期,敦煌地区大部分时候与内地隔绝,但此地因为佛教的昌盛而对纸张有大量的需求。归义军时期,敦煌有很多造纸作坊,由以经商才能闻名于世的粟特人开办经营。如此看来,粟特人不仅全民族投入古丝绸之路的商贸流通,也在从事着节节转递先进技术的工作。

1907年,斯坦因就在敦煌地区的汉长城遗址中发掘出了汉代的纸——八封干干净净用古窣利文字体写在纸上的书函。他把这些纸带回欧洲请相关专家进行了研究,证明了这些书函的材料是现在所知道的最古的纸。

造纸术在敦煌繁盛的时期,纺织业也在这一地区得到发展。除了传统中国麻的纺织、丝的纺织,更有意味的是棉纺织业在敦煌的出现与发展。

短暂的两天多时间,我要离开敦煌了。下午四点,飞机起飞。这一回,我只看着那片绿洲,那些蓬勃生长的树;那些围绕着村庄的田畴,水渠和道路将田野擘划出规则的图案。飞机向东飞去,而太阳正在沉向西方的地平线,终于,地面的绿色消失了,消失在西斜的太阳放出的万道金光中。

如此,敦煌在我心中已是一个绿意葱茏的具体存在。

在与中原隔绝的归义军时期,为表达对故国的忠心与向化,敦煌常遣人向唐,向五代诸国,向宋进献美玉。那时用的一个关于玉的计量单位是团。公元924年,“沙州曹议金进玉三团”。932年“沙州进玉三十六团”。965年,“甘州回鹘可汗,于阗国王及瓜州皆遣使朝宋,献玉五百团”。

当敦煌渐渐从视线中消失时,我依然注视着绿洲上的绿,任凭那绿意越来越模糊、越来越遥远。这时的敦煌,在我眼前幻化成一块美玉,绿意漾动,悬挂在黝黑、赤红、金黄的色块相互交织的大戈壁胸前。敦煌就是那些东来西去的植物染绿的最美的美玉一团!

再见,敦煌!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敦煌早有所闻,因对其历史、文化等相关知识了解不够,唯恐对敦煌文化的认识有所遗漏,故迟迟没有成行。
B.作者是从中外文学作品中了解敦煌历史文化的,历史上有很多的民族在敦煌交往,有很多不同的语言文化在此交融。
C.张骞出使西域不仅将中国的物产带了出去,也带回了西域的苜蓿草、葡萄等,这些植物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
D.文章多次写到了绿色,可见作者对敦煌的绿色印象非常深刻,绿色不单指颜色,更主要指的是敦煌蓬勃发展的活力。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语言或质朴流畅,既给人清新自然、耳目一新之感;或繁丽华美、炫人眼目,给人历史厚重感。
B.作者调用多种表达方式,特别是在叙述之后,加以恰当的议论,起到了画龙点睛,突出主旨的作用。
C.文章行文洋洋洒洒,善于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各种材料,作者又运用联想和想象,使描写生动形象。
D.文章最后两段写与敦煌告别,将逐渐消失的绿洲幻化成绿意漾动的美玉,照应了标题,又充满了诗意。
8.文章引用劳费尔和马可·波罗的有关记载,分别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一团美玉”在文中有哪些含义?请结合文章简析。
2024-01-25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热身考试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彼人臣之公,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货利,当公法则不阿亲戚,奉公举贤则不避仇雠,忠于事君,仁于利下,推之以恕道、行之以不党,伊、吕是也。

赵宣子言韩献子于晋侯曰:“其为人不党,治众不乱,临死不恐。”晋侯以为中军尉。河曲之役,赵宣子之车干行,韩献子戮其仆。人皆曰:“韩献子必死矣,其主朝升之,而暮戮其仆,谁能待之?”役罢,赵宣子觞大夫,爵三行,曰:“二三子可以贺我。”二三子对曰:“不知所贺。”宣子曰:“我言韩厥于君,言之而不当,必受其刑。今吾车失次而戮之仆,可谓不党矣,是吾言也。”

晋文公问于咎犯曰:“谁可使为西河守者?”咎犯对曰:“虞子羔可也。”公曰:“非汝之仇也?”对曰:“君问可为守者,非问臣之雠也。”子羔见咎犯而谢之曰:“幸赦臣之过,荐之于君,得为西河守。”咎犯曰:“荐子者,公也;怨子者,私也。吾不以私事害公事,子其去矣,顾吾射子也!

楚令尹子文之族有干法者,廷理拘之,闻其令尹之也,而释之。子文召廷理而责之曰:“吾在上位以率士民士民或怨而吾不能免之于法。吾族犯法甚明,而使廷理因缘吾心而释之,是吾不公之心,明著于国也;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遂其族人于廷理,曰:“不是刑也,吾将死。”廷理惧,遂刑其族人。成王闻之,不及履而至于子文之室曰:“寡人幼少,置理失其人,以违夫子之意。”于是廷理而尊子文,使及内政。国人闻之曰:“若令尹之公也,吾党何忧乎?”乃相与作歌曰:“子文之族,犯国法程。廷理释之,子文不听。恤顾怨萌,方正公平。”

(节选自《说苑·至公》,有删改)

10.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请把需要停顿处对应的字母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吾A在B上C位D以E率F士G民H士I民J或K怨L而M吾N不0能P免Q之R于S法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吾言当也”与《短歌行》“对酒当歌”中的“当”含义不同。
B.“闻其令尹之族也”与《师说》“士大夫之族”中的“族”含义相同。
C.“遂致其族人于廷理”与“而致千里”(《劝学)两句中“致”字含义不同。
D.“黜”,废掉官职,表示相同或相近意思的还有“罢”“免”“夺”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宣子向晋侯推荐韩献子,认为他不拉帮结派,且御下有法、临危不惧,晋侯就让他做了中军尉。
B.赵宣子的车驾在战斗中冲撞了队伍,韩献子就按律杀了赵宣子的车夫,当时的人们都认为他必死。
C.咎犯向晋文公举荐了仇人虞子羔去做西河守,此举不仅让晋文公惊讶不已,也让虞子羔深受感动。
D.楚令尹子文为正国法不惜将犯法的族人杀了,都城百姓知道此事后都作歌传唱,表达对他的赞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不以私事害公事,子其去矣,顾吾射子也!
(2)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
14.某地在组织党员学习时有如下发言,请你结合选文,为发言提供两条充分合理的论据。要求句式整齐,语意连贯。

为持续推进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党员干部还应向古人学习:学习韩献子不结私党,诛杀不法的赵宣子车夫;_______________。党员干部应该严格规范自身行为,守住党纪法纪底线,守初心,秉公心,做国家、人民的好公仆。

2024-01-30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热身考试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①蓟城:唐朝的边疆重镇。②投笔吏:指汉人班超,曾投笔从戎,终以功封侯。③请长缨:指汉代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一个“惊”字道出了客子的感受,接着用“笳鼓喧喧汉将营”来描述军中不断传来鼓角声,使人感到浓重的战争气氛。
B.颔联描写严冬暮色之景,闪着寒光的万里积雪、空中高高飘扬的旌旗,使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一幅雄壮奇丽的景象。
C.尾联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班超投笔从戎,一是终军请缨,言简意丰,使情感表达丰富并且含蓄蕴藉,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D.这首诗歌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刻画了山川形胜。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格调高昂,感奋人心。
16.《唐贤三昧集笺注》言此诗“气格雄浑,以为盛唐正声,洵然”。本诗是如何体现雄浑的气格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4-01-31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热身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