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濮阳市、许昌市两地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河南 高一 期末 2023-02-20 7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约,也可以称为乡规民约。在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的中国古代,人员流动性不高,因而形成了熟人社会,人们在执行国家法律的同时,还制定了一些共同遵守的规范,以协调生活秩序和社群关系。

成熟的、广泛应用于乡村治理的规范出现在宋朝。宋朝实行文治,在统治思想方面,将汉朝以来的儒学进行了革新发展,标志是理学的兴起。与传统儒学相比,理学更注重乡村建设与治理,强调通过修礼书、行乡约等教化导民、化民成俗,真正达到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的治理效果。

关中是宋朝理学重镇,关中人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名言被称为横渠四句。作为一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张载强调以德育人,认为人本性无不善,只是由于气质之性的蔽障而有不善。为使人为善,必须通过教育、学习来变化气质、返本为善。张载强调幼而教之,长而学之,认为教育必须注重道济天下、利济众生,反对学而不用、坐而论道;提出所谓圣人之学应以排除国家民族忧患而立,圣人如采不以国家和人民为忧患是没有用的。

受张载所创立的关学的影响,京兆蓝田人吕大钧撰写了《吕氏乡约》。该乡约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为宗旨,重点强调的是个人应加强修身以提升道德,同时坚持读书、治田、营家以改善家庭经济。《吕氏乡约》规定了乡人在日常生活与交往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内容涵盖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待人接物等。《吕氏乡约》还规定,乡人应根据彼此能力患难相恤,需要互相扶助的情形具体到水火、盗贼、疾病、死丧、孤弱、诬枉、贫乏等项。

《吕氏乡约》推行后,取得了一定效果。南宋时,朱熹对《吕氏乡约》进行了修订,在德业相劝一条中加入畏法令,谨租赋的内容,使乡约更符合朝廷治理乡村的需要。由于朱熹的巨大影响力,其修订后的《吕氏乡约》被更多人知晓。

明朝王阳明出任南、赣、汀、漳等处巡抚期间,制定了《南赣乡约》,共16条,规定了乡民共同遵守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其治理色彩更加浓厚,设有约长、约副、约正等,分别明确他们的职责,包括协助官府征收赋税、劝导有过错的乡民改过自新、协助官府维护地方治安等。与《吕氏乡约》相比,《南赣乡约》内容更广泛,组织更严密,职责更清晰,表明其已参与到了乡村的实际治理中。

在中国古代的乡村治理体系中,乡约通常都能受到官府与民间的共同认可。大多数情况下,乡约与法律并不矛盾,前者是对后者的有效补充。乡约一方面体现了乡村社会的道德治理方式,另一方面又统筹整合了乡村的救灾济困、抚恤孤弱、诉讼调解、维护治安等诸多实务,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乡村治理系统。

(摘编自陈忠海《乡约与乡村治理》)

材料二: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返璞回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的,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如果环境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协调生活秩序和社群关系,熟人社会需要制定人们共同遵守的规范,即乡约;广泛应用于乡村治理且成熟的乡约出现在宋朝。
B.宋朝的《吕氏乡约》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等四条为宗旨,朱熹为使其更合乎现实的需要而在修订中增加了“畏法令”等条款。
C.中国古代的乡土社会根本不是老子所说的那种无需外力来维持秩序的小国寡民的社会,乡土社会的秩序总是靠礼治来维持的。
D.礼是人的一种行为规范,其基本特点是公认合式,在古代乡土社会,礼的推行基本是依靠乡民从教化中养成的对礼的敬畏之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载强调要“幼而教之,长而学之”,是由于人的善的品性有时会因蔽障而不显。
B.王阳明担任巡抚期间制定《南赣乡约》并推行,此乡约带有较明显的官府色彩。
C.法律的出现源于社会在团体合作以应付共同问题时,需要有力量来控制各个人。
D.在乡土社会里,道德和礼同时作用于人,但两者所起的作用有截然不同的区别。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的观点的一项是(     
A.明朝末年天灾频仍,苛捐杂税众多,人民无法生活,揭竿造反者比比皆是,礼崩乐坏,社会大乱。
B.乾隆年间,松阳县村民王某盗窃同村刘某财物,受到里长训诫,并被罚按乡约规定以双倍钱财退赔。
C.费孝通:每个人都有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每个网都有个“己”作为中心,各网的中心不同。
D.清代学者颜元《四书正误偶笔》: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
4.乡约与法律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请简要概括。
5.如果你生活在明朝,被朝廷任命为某县的知县,你该如何治理你的辖地呢?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提出你的治理措施。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包氏父子(节选)

张天翼

银行里的人可跟老包说不上情,把钞票一数:还少二十!

先生,包国维的操衣还是新的,这二十……

我们是替学校代收的,同我说没有用。钞票还了他,去接别人缴的费。

老包四面瞧了会儿就走了出来。

为什么要缴到银行里呢?他埋怨似地想。

天上堆着云,也许得下雪。云薄的地方隐隐瞧得见青色。有时马路上也显着模糊的太阳影子。老包觉得身上那件油腻腻的破棉袍有几十斤重,棉鞋里也湿漉漉的叫他难受,鞋帮上虽然破了一个洞,可也不能透出点儿脚汗:这双棉鞋在他脚汗里泡过了三个冬天。

他往学校走,想着对先生该怎么说。他得跟他们说几句好话。先生总不比银行里的人那么不讲情面。他走得快了些。学校办公室寂寞得像座破庙。一排木栏杆横在屋子中间,里面那些桌旁的位子都是空的。只有一位先生在打盹,肥肥的一大坨伏在桌子上,还打着鼾。

先生,先生。叫了七八声,没半点儿动静。他用指节敲敲栏杆,桌子上那团肉动了几动,过会儿抬起个滚圆的脑袋来:你找谁?

老包摸着下巴:我要找一位先生。我是——我是包国维的家长。

缴费吗?——市民银行,市民银行!

我知道,我知道。不过我们包国维——包国维……

老包结里结巴说上老半天,才说出了他的道理,一面还笑得满面的皱纹都堆起来——腮帮子挺吃力。

胖子伸了伸懒腰,咂咂嘴,说:我们是不管的。无论新学生老学生,制服一律要做。

包国维去年做了制服,只穿过一两天……

去年是去年,今年是今年,他懒懒地拖过一张纸来,拿一支铅笔在上面写些什么,今年制服改了样子,晓得吧。所以——所以——啊——哦!打了个呵欠,那位先生又全神贯注在那张纸上。

他在写什么呢?也许是在开个条子,说明白包国维的制服只穿过两次,这回不用再做,让他少缴二十。老包耐心儿等着。

墙上的挂钟不快不慢地——嘀,嗒,嘀,嗒,嘀,嗒。一分钟。三分钟。五分钟。八分钟。

那位先生大概写完了。他拿起那张纸来看,满纸的乌龟!老实说,老包对这些艺术是欣赏不上的。他嘘了口气,脸上还是那么费劲地笑着,嘴里喊着先生先生。他不管对方听不听,话总得往下说。

先生你想想:我是——我怎么有这许多钱呢:五十——五十多块。……我这件棉袍穿过七年了。我只拿十块钱一个月。我还欠了债,我欠了……有几笔……有几笔是三分息。我……

那位先生打定主意要发脾气。他把手里的纸一摔,猛地掉过脸来,皱着眉毛瞪着眼:跟我说这个有什么用!学校又不是慈善机关,你难道想叫我布施你吗!笑话!

老包可愣住了。他腮帮子酸疼起来。他不知道让这笑容留着好,还是收了的好。他膝踝子抖索着。他看那先生又在纸上画着,才掉转身来——慢慢往房门那儿走去。

儿子——怎么也得让他上学。可是过了明天再不缴费的话,包国维就得被除名。

先生,先生,老包又折了回来,还有一句话请先生听听,一句话。……先生,先生!”“嗨,要命!先生站起来就走,出了那边的房门,接着那扇门很响地一关——訇!老包还想等人出来,在栏杆边待了十几分钟才走。

街上汽车的喇叭叫,小贩子的大声嚷,都逗得他非常烦躁。太阳打云的隙缝里露出了脸,横在他脚右边的影子折了一半在墙上。对面有三个小伙子走过来,一面嘻嘻哈哈谈着。

老包喊了起来:包国维!

包国维跟两个同学一块走着,手里还拿着一个纸袋子,打里面掏出什么红红绿绿的东西往嘴里送。

包国维!

几个小伙子吃惊似地站住了。包国维马上把刚才的笑脸收回,换上一副皱眉毛。他只回过半张脸来,把黑眼珠溜到了眼角上瞧着他的老子。

老包想把刚才遇到的事告诉儿子,可是那些话凝成了冰,重重地堆在肚子里吐不出。他只不顺嘴地问:你今天——今天——你什么时候回家?

儿子把两个嘴角往下弯着,鼻孔里响了一声:高兴什么时候回家就回家!家里摆酒席等着我吗?……我当是什么天大的事哩。这么一句话!掉转脸去瞧一下,两个同学走了两丈多远。包国维马上追了上去。

郭纯,郭纯,他笑着用手攀到那个郭纯肩上,刚才你还没说出来——

刚才那老头儿是谁?

呃,不相干。

包国维回头瞧一瞧,他老子的背影渐渐往后面移去,他感到轻松起来,放心地谈着。

喂,嘘——郭纯压小着嗓子。对面有两个女学生走了过来。

他们三个马上排得紧紧的,用着兵式操的步子,想叫她们通不过。那两个女学生低着头让开,挨着墙走,他们也就挤到墙边去。

包国维笑得眼睛成了两道线:啧,啧,头发烫得多漂亮!她俩又让开,想挨着对面墙边走,可是他们又挤到对面去。郭纯溜尖着嗓子说:你们让我走哇。”“你们让我走哇。包国维像唱双簧似的也学了一句,对郭纯伸一伸舌子。

(有删减)


【注】①《包氏父子》发表于1934年。主人公老包是某公馆的仆役,渴望儿子包国维读书成名,千方百计地借债为他缴纳各种费用,而包国维却走上了堕落的道路。②郭纯:一个富家公子,包国维的同学。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面写天上堆着云,后面写太阳从云缝里露出脸,这样写既交代了老包到学校前后的自然环境,又在内容上前后照应,显示了时间的推移。
B.文章运用反复手法写时间:三次出现“嘀,嗒”,“一分钟”“三分钟”“五分钟”“八分钟”排列,巧妙写出了老包听表声计算时间的焦急。
C.细节描写“笑得满面的皱纹都堆起来”生动地表现了老包的心理:讨好的表情大概能够较好地打动胖先生,使他产生帮助自己的想法。
D.“老子的背影渐渐往后面移去”是从包国维的视角写的,它有至少两方面的功能:既写出老包绝望地归去,又引出了对包国维轻松心情的描写。
7.关于胖先生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肥肥的一大坨”十分生动,能够让人想象出胖先生头、肩、背十分肥厚的特点。
B.画“满纸的乌龟”既表现了胖先生的无聊,又透露了他不愿意理睬老包的心理。
C.摔纸、猛地掉头、皱着眉毛瞪着眼,一连串动作细节表现了胖先生的凶蛮无礼。
D.胖先生离开时故意把门关得声音极大,他用那一声“訇”,告诉老包赶紧回去借钱。
8.文中画线部分的描写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9.从节选部分的内容看,包国维走向堕落的原因有哪些?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媚笔泉记

姚鼐

桐城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县治而迤平。其将平也,两崖忽合,屏矗墉回,崭横若不可径。龙溪曲流,出乎其间。

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溪上大声淙然,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复西循崖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也,或曰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

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邀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是日,姜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记。

【附】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龙溪曲流,出乎                                 ②听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B.①翼乎临溪右                                        ②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C.①为圆池,引坠溪内                                 ②今其智反不能及
D.①半山居雾若带然                                 ②吾尝终日思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西循崖可二里”与“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短歌行》)中的“可”字含义不同。
B.“日暮半阴,山风卒起”与“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中的“卒”字含义相同。
C.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所著《水经注》是中国古代最全面而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D.晦,指农历每月的末一天。类似的词有朔、望,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五。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
B.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
C.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
D.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桐城西北连绵的山峦,山崖忽合,地势险峭,难以行走,接着点出“曲流”,表现了山水的态势,悄然引出后文要写的媚笔泉。
B.第二段“积雨始霁”等五句写的是龙溪十余里间的景色,正值阳春三月,花草树木映着阳光,溪水潺潺在山间流淌,声色俱佳,令人神往。
C.文章写左学冲筑室未成时就邀客宴饮,强调了他特别重视宴饮活动的个性;而这种雅兴乃因媚笔泉而生,这增强了媚笔泉引人入胜的魅力。
D.《登泰山记》写日出:太阳纯红如丹砂,下面有红光荡漾,托其冉冉上升。富有动感,如在目前。寥寥数语,就把日出景象写得气势磅礴。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
(2)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暗示插秧简直就是紧张的战斗。
B.诗中“朝餐”点出农夫起早出工,许久水米未沾,说明农事繁忙到极点。
C.第六句“低头折腰”表明农夫虽已累得直不起腰,但依然不肯吃饭休息。
D.全家四人各有分工,拔秧、抛秧、接秧、插秧,他们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
16.徐中玉教授在《唐宋诗》一书中说,读此诗“只觉一股活泼泼的生活气息,从诗中溢出,向人扑来”。请简要分析本诗“活泼泼的生活气息”表现在哪些方面。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