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82 题号:1813025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魏安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魏有隐士曰侯赢,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之。”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赢之为公子亦足矣。赢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赢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今公子故过之。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市人皆以赢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于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侯生谓公子曰:“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

(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B.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C.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D.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子,文中对诸侯儿子的称谓。信陵君魏无忌是“战国四公子”之一。
B.“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与“吾尝终日而思矣”(《荀子·劝学》)中“而”字用法不同。
C.春秋战国时一般以左为尊位,后以虚左指留着尊位以待贤者。古代官员左迁意味着官职晋升。
D.“愿枉车骑过之”“不宜有所过”两句中“过”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陵君礼贤下士,无论士人有无才能或无论才能大小,他都谦恭地按照礼节同他们交往,从来不敢因为自己富贵而轻慢士人。
B.侯赢为了观察、考验信陵君,故意表现得很没有礼节。他毫不谦让地径直坐上信陵君的车,让信陵君绕道陪自己去看望朱亥。
C.把侯赢接到家后,信陵君向魏国的将相、宗室等宾客一一介绍侯赢,并到侯赢面前祝酒,最后又拜侯赢为上等宾客。
D.在侯赢看来,朱亥其实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但因一般人不了解他,所以朱亥埋没在屠户中间,侯赢再三建议信陵君去请朱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2)市人皆以赢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5.信陵君为何对“大梁夷门监者”出身的侯赢礼遇有加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遂行,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吴。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听者也。今君破鲁以广,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焉,则交日疏于主。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夫上骄则恣,臣骄则争,是君上与主有郤,下与大臣交争也。如此,则君之立于齐危矣。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注] ①高、国、鲍、晏: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②不与:不在其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
B.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
C.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
D.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指鲁国,中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国君为姬姓侯爵,首封国君为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
B.“齐”指齐国,周代诸侯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分为姜齐和田齐两个时代。
C.“甲兵”指披坚执锐的士卒,在我国及他国历史上均有出现。也用作军事的代称。文中指的是前者。
D.“大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常想要作乱,但忌惮高、国、鲍、晏等握有实权的卿大夫,就带兵去讨伐鲁国,名为伐鲁,实为取得军队的控制权。
B.当鲁国即将遭受齐国进攻之时,孔子的三言两语,就表现出他为保卫祖国,号召、激励弟子为国排忧解难的动人形象。
C.子贡的说辞,指出利害,纵横捭阖,道理奇特而切中要害,充分展现了子贡口齿伶俐、巧于辞令、胸有韬略和擅长游说的才能。
D.田常之所以改变主意,同意攻打吴国,是因为吴国比鲁国强大,攻打强大的国家,他作乱的阴谋才容易实现,他自己才会真正受益。
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

(2)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

(3)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

2017-06-29更新 | 6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之弟曰代,代弟苏厉,见兄捭阖七国遂志,亦皆苦学从衡之术。苏秦既死反间,其助燕谋齐之事大泄。齐闻之,乃望燕,燕甚恐。代乃求见燕王哙,欲袭苏秦故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锄耨而干大王。至于邯郸,所见者异于所闻于东周,臣窃负其志。及至燕廷,观王之群臣下吏,王,天下之明王也。燕王曰:子所谓明王者何如也?对曰:臣闻明王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数王之过。夫齐、赵者,燕之仇雠也;楚、魏者,燕之援国也。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国,非所以利燕也。王自虑之,此则计之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

燕王曰:吾闻齐有清济可以为固,长城足以为塞,诚有之乎?对曰: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恶足以为固!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夫骄君必好利,而亡国之臣必贪于财。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左右,则齐可亡已。燕王曰: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燕乃使一子质于齐。

燕相子之与苏代婚,而欲得燕权,乃使苏代侍质子于齐。齐使代报燕,燕王哙问曰:齐王其霸乎?曰:不能。曰:何也?曰:不信其臣。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齐,齐善待之。

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后出之。代之宋,宋善待之。齐伐宋,宋急,苏代乃遗燕昭王书。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竟破齐,湣王出走。

燕使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或从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代、厉皆以寿死,名显诸侯。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是(     
A.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
B.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
C.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
D.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衡:合纵连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六国结交即为连横,秦国与诸侯结交,称为合纵。
B.从子:表示亲属称谓,不同时期含义不同,旧指伯父、叔父之孙,也泛指祖兄弟之子的族子,唐宋之后称亲兄弟之子。
C.质子:古代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质,多为王子或世子等出身贵族的人。秦始皇嬴政就是在他父亲做质子期间出生的。
D.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按礼要听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代承袭苏秦旧业,巧获燕王信任。苏代也学习纵横之术,希望自己能够成就像苏秦那样的功业,最后通过为燕王献策,取得燕王信任。
B.苏代分析齐国形势,计赂齐王亲信。苏代认为齐国虽有清济、长城等,但是他们君骄臣贪,如果能收买利用,就能灭掉齐国。
C.苏代暗助子之夺权,误导燕王视听。苏代与子之是姻亲关系,所以他力助子之夺取政权,并说服燕王让出王位,致使燕国混乱。
D.苏代回燕终败齐国,联各国再合纵。苏代被燕昭王召回,尽力策划并打败了齐国,之后联络各国建立合纵联盟,名声显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燕王曰:“子所谓明王者何如也?”
②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齐,齐善待之。
5.苏代在消除燕王的恐齐之心时,都列举了哪些理由?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024-01-07更新 | 5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晁错者,颍川人也,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 年九十余,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常即位,以错为内史。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错所更今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颗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内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遂饮药死。死十余曰,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晃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击吴楚军为将。还,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赞曰: 晁错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其父睹之,到于沟渎,亡益教败,不如赵母指括,以全其宗。悲夫!错虽不终,世哀其忠。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
B.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
C.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
D.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刑名”是指战国时以商鞅、申不害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后人称为“刑名之学”,亦省作“刑名”。
B.“孝文”是指汉文帝,“孝文”是他的庙号。汉代因为倡导以孝治天下,在皇帝的庙号中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武等。
C.《尚书》,又称《书》,它是儒家经典之一,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
D.“赵母指括”是指战国时赵括出征,他的母亲上书称儿子虚骄鄙吝,缺乏实际的治军才能,后来赵括兵败,赵母因为上书没有被牵连治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
A.晁错为人严峻,刚直,苛刻,年轻时因善于援引《尚书》上奏而被皇上看重;担任太子属官时进言多不被皇上采用,但太子一直很欣赏他的主张。
B.晁错被杀后,邓公带兵作战归来,他认为,吴楚谋反是蓄谋已久的,杀晁错并不能阻止七国之乱,反而让天下之士不敢说真话。
C.晁错因要削减诸侯的封地而招致诸侯及大臣们的反对,他的父亲看出晁错身处险境,从颍川赶来劝说,甚至以死相劝,晁错却不为所动。
D.在班固看来,晁错削藩,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刘氏王朝的统治,是“为国远虑”,是把个人生死置于度外的。
4.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2)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2020-09-18更新 | 4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