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88 题号:1813828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创造者。在人民的壮阔奋斗中,随处跃动着创造历史的火热篇章,汇聚起来就是一部人民的史诗。人民是文艺之母。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滋养,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文艺要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

茅盾说过:“一个做小说的人不但须有广博的生活经验,亦必须有一个训练过的头脑能够分析那复杂的社会现象。”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过:“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人民是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不能用虚构的形象虚构人民,不能用调侃的态度调侃人民,更不能用丑化的笔触丑化人民。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悉生活本质,才能把握时代脉动,才能领悟人民心声,才能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广大文艺工作者不仅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为时代和人民放歌。文学艺术以形象取胜,经典文艺形象会成为一个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一切有追求、有本领的文艺工作者要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不断发掘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现象新人物,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风格,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为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

“立文之道,惟字与义。”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止于至善,方能臻于至美。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发扬中国文艺追求向上向善的优良传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把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东西表现出来,倡导健康文化风尚,摒弃畸形审美倾向,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法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来。

(摘自习近平《在中国作协十大闭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二:

文学主体包括三个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即:(1)作为创造主体的作家:(2)作为文学对象主体的人物形象:(3)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和批评家。我国文学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普遍出现主体性失落的现象,为此,我们需要探讨一下文学主体性的回归、肯定和实现的途径。

探讨文学主体性的实现,首先应当探讨对象主体性的实现。文学对象包括自然、历史、社会,但根本的是人。只有人,才是文学的根本对象。对象的主体性,就是文学对象结构中人的主体地位和人的主体形象。

马克思曾说“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地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主体的自为存在,正如他在现实中既作为社会存在的直观和现实享受而存在,又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一样。”又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是对象。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作为文学的对象的人,相对于作家来说,他是被描绘的客体,但是相对于他的生活环境社会来说,他又是主体——他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他的环境和他的生活是被他所感知的对象。这样,作为文学对象的人就具有这样的双重性,对于作家来说,是被感知的客体存在物,对于环境来说,他又是能够感知环境的主体存在物。作家给笔下的人物以主体的地位,赋予人物以主体的形象,归结为一句通俗的话,就是把人当成人——把笔下的人物当成具有独立个性,当作具有自主意识和自身价值的活生生的人,即按照自己的灵魂和逻辑行动着、实践着的人,而不是任人摆布的玩物与偶像。不管是所谓“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承认他们是作为实践主体和精神主体而存在的,即以人为本。

(摘自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历史和时代的创造者,人民滋养了优秀的文学作品,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滋养了人民的审美价值观和精神生活。
B.深入人民群众,了解和感知人民群众是把握生活本质和时代脉动,使文艺创作获得力量和魅力的重要条件。
C.作家在进行创作时,应该将其作品中被描绘的客体存在物“人”赋予主体的地位,赋予人物以主体的形象。
D.文学作品中的“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都是作为实践主体和精神主体而存在的,两者共同构成了文学主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文学创作方面的相关问题,不过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B.人物形象由作家创造出来,因此,虽然同是文学主体,但作家的地位高于人物形象的地位。
C.作家的创作源于人民的普通生活,但又高于人民的生活,这与“以人为本”并不矛盾。
D.文艺作品中“把人当成人”的创作要求促使作家要深入理解人民群众,尊重人民,领悟人民的心声。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齐白石依据但又不拘泥于“真虾的眼睛是一个小点”的现实,以浓墨横笔将虾眼画得非常突出。
B.《人民日报》曾刊文指出“在年画中应当着重表现劳动人民新的、愉快的斗争的生活”。
C.鲁迅在谈创作《阿Q正传》的经验时曾说:“阿Q的影像,在我心目中似乎确已有了好几年。”
D.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反映了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的面貌。
4.作家梁晓声创作的小说《人世间》,以平民子弟周秉昆的生活轨迹为线索,展示了近五十年来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和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该小说获得了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请结合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
5.人物形象是文学对象主体,如何实现人物形象的“主体性”?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看法。
【知识点】 学术论文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毫无疑问,人就是一种习惯性的动物。无论我们是否愿意,习惯总是无孔不入,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习惯的影响力竟如此之大。
有调查表明,人们日常活动的90%源自习惯和惯性。想想看,我们大多数的日常活动都只是习惯而已!我们几点钟起床,怎么洗澡,刷牙,穿衣,读报,吃早餐,驾车上班等等,一天之内上演着几百种习惯。然而,习惯还并不仅仅是日常惯例那么简单,它的影响十分深远。如果不加控制,习惯将影响我们生活的所有方面。小到啃指甲、挠头、握笔姿式以及双臂交叉等微不足道的事,大到一些关系到身体健康的事,比如,吃什么,吃多少,何时吃,运动项目是什么,锻炼时间长短,多久锻炼一次等等。甚至我们与朋友交往,与家人和同事如何相处都是基于我们的习惯。再说得深一点,甚至连我们的性格都是习惯使然。牧师华理克(Rick Warren)在他的作品《目标驱动生活》(The Purpose Driven Life)中有这样的论述:“性格其实就是习惯的总和,就是你习惯性的表现。”关于习惯成就性格的说法并不是最近才提出来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350年便宣称:“正是一些长期的好习惯加上临时的行动才构成了美德。”
习惯实际上不仅仅影响我们的个人生活,许多心理学家都一致认为,实际上正是习惯引导着整个社会结构的心理机制的改变。19世纪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如此写道:习惯就像一只巨大的飞轮……正是它,使得那些从事最艰苦、最乏味职业的人们没有抛弃自己的工作;也正是它,注定了我们每一个人都只能在自己所接受的教育和最初选择的范畴内与生活展开搏斗,并为那些自己虽然并不认同,但却别无他选的某种追求而付出最大的努力;还是它,把不同的社会阶层清晰地区分开来……詹姆斯不仅注意到习惯的巨大力量是如何影响整个社会的架构,同时,他也指出了改变习惯的艰巨和不易。
那么,习惯为什么如此难以改变呢?就因为它们深深根植于我们的潜意识当中。这便是我们仅用显意识几乎无法改变习惯的本质原因。显意识的活动仅在我们警觉时起作用,在我们清醒和防备时能够战胜潜意识。显意识就像是一位值勤的哨兵,夜深时哨兵开始打盹儿了,潜意识就当政了。因为,潜意识从不入睡,它永远静静地存在,静静地等待显意识哨兵开小差。至于我们的行动,只是在潜意识支配下的被编辑好的程序。也就是说,生活中90%的选择早已做出,并被记录到固定的程序当中。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去改变这个程序,在更多的时候,我们却意识不到我们能够选择,或者,领会不到这样的选择对于我们生活的意义。
幸运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选择习惯的能力。我们完全可以有目的地改变习惯,构建一整套有助于我们成功的日常行为规律。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选择习惯,并可以有目的地建立起自己的一整套日常行为规律,我们的显意识完全有能力训练我们的潜意识。因此,我们再也不能无意识地任由不良的行为习惯继续下去了,而必须有意识地构建新的日常行为方式。这便是有目的地去生活!
驾驭你的习惯,和你每天的日常行为,乃至你的生活吧。
(选自杰克·霍吉《习惯的力量》,有删改)
1.下列对“习惯”相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华理克在他的作品《目标驱动生活》中论述的“性格其实就是习惯的总和,就是你习惯性的表现”更是论证了习惯成就性格的说法。
B.如果不加控制,习惯将影响我们生活的所有方面,小到啃指甲、挠头、握笔姿式以及双臂交叉等微不足道的事,大到一些关系到身体健康的事。
C.习惯成就性格的说法早就被提出来了,公元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提出长期的好习惯加上临时的行动构成美德的说法了。
D.作为一种习惯性的动物,人们日常活动的90%源自习惯和惯性,但是人们在日常惯例中没有意识到习惯影响力的深远。
2.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构建新的日常行为方式,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选择习惯并建立起自己的一整套日常行为规律。
B.根植于潜意识当中的习惯让人们为那些自己虽然并不认同,但却别无他选的某种追求而付出最大的努力。
C.虽然生活中90%的选择是在潜意识支配下的被编辑好的程序,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显意识训练我们的潜意识从而有目的地生活。
D.习惯实际上不仅仅影响我们的个人生活,而且影响整个社会的架构,把不同的社会阶层清晰地区分开来。
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变习惯是艰巨和不易的,仅用显意识几乎无法改变习惯的本质,因为它们深深根植于我们的潜意识当中。
B.记忆、情感、信仰、价值观和习惯等构成了一个人的潜意识,要想改变习惯,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关注潜意识,与潜意识沟通交流,再对它进行必要的培训,最后调整好它的新程序。
C.显意识是人的知觉,它负责思考、推理、计算、计划或设定目标,如一位值勤的哨兵时刻守卫着我们,帮助我们能够战胜潜意识。
D.改变习惯需要毅力,生活中的很多失败,不是因为人们没有能力去改变习惯,而是因为人们在决定放弃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如此地接近成功。
2016-11-18更新 | 5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一书中,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从环境差异的角度,解释了文明在某些地区诞生、某些特定文明成为支配性文明的过程,而其中获取食物的效率是早期的关键。大规模种植,令支持社会发展的粮食中心得以诞生;而人类对某些特定味道的追求,最终产生蝴蝶效应,成为人类文明重大转折的起点。

人猿相揖别开始,植物的角色就已经举足轻重。中科院植物学博士史军在《植物塑造的人类史》一书中描述了红毛猩猩的习性,用以解释人类的祖先当年为什么选择直立行走:更多时候,它们会用上肢抓住头顶的枝条,下肢在树干上,方便快速采摘那些‘手臂’可以触及的成熟果实。

部分人类祖先通过解放双手,发现了一个更高效率地获得食物能量的途径。猿猴类动物以素食为主,主要从树叶中吸取热量,可谓事倍功半。而学会运用上肢的种群,可以摘取果实,在其菜谱中增加能量更高的菜式

高能量食物为人类祖先带来两大好处:第一,获得更多支持大脑发育的营养,从而提升种群的智力,驱动其日后进化成人类;第二,减少摄入食物的时长,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繁衍、养育后代、抢夺地盘等,提升种群在其生存环境中的竞争优势。

除了带来高能量食物的种种好处外,直立行走还促成了人类祖先掌握更多的衍生技能。尤其重要的是奔跑和投掷,这些技能使人类祖先找到了狩猎动物的方式,增加了食物源和营养源。狩猎动物又成为驯化动物的前提,为人类实现大规模粮食生产奠定了基础。

上述一切影响人类种群命运的变化,只不过起源于摘果实这个如今看来轻而易举的动作。

继直立行走和狩猎之后,人类收集食物的方式日渐先进。他们学会了用火,通过加热食物来消灭食物中的细菌,降低进食时感染疾病的风险;他们发展出农业,通过种植、养殖来实现稳定的粮食供应……于是,植物成为驱动人类历史车轮前进的燃料。那些创造灿烂文明的地区,都扮演过粮食生产中心的角色;那些规模化种植、最终进入人类或禽畜消化系统的植物,帮助特定族群更快地走上先进文明之路。

在文明演进中,食用型植物的影响力也以不同形式发挥。新月沃地之所以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是因为公元前8500年这里就率先栽培二粒小麦。而欧美文明的霸主地位,则起源于贪图某些味道

胡椒是原产于亚洲的作物,曾经因为其美妙的异香令欧洲人痴迷。但作为中间经销商的阿拉伯人非常狡猾,不愿意告诉欧洲人香料的来源,以便长期赚取差价。

为了寻找宝贵的神秘香味的来源,15世纪时,欧洲的船队出发了。1492年,西班牙人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误打误撞,发现了美洲大陆,从而使西班牙人在美洲开辟了殖民地;1498年,葡萄牙人瓦斯科·达·伽马准确找到从欧洲通往印度洋的海上航线,从而来到胡椒的故乡——印度喀拉拉邦;还有英国、荷兰、比利时等继续纵横于各个大洋的船队,最终缔造了大航海时代。之后的历史为大众所熟悉:欧洲人通过航海殖民掠夺资源、大规模积累资本;欧洲本土消费市场日渐繁荣,资本主义开始萌芽;资本家更高效地占有剩余价值的需求,被各种技术创新满足;科技革命的成果开始涌现,最终全面推动欧美经济文化实力的提升。

这是人类走向现代化的过程。而这一切,从一颗小小的胡椒开始。

人类社会进入全面现代化的今天,对味道的追求也越来越极端。然而,过度追求美味对于不断勾勒人类发展蓝图的植物来说,意味着灾难的到来。

美国人热爱吃牛肉,然而生产牛肉所消耗的谷物显著高于生产其他肉类的消耗。这意味着越多的人想吃牛肉,就需要越多的耕地,最终导致耕地对林地的占用。食用牛肉还会间接影响植物的生存状态。牛是反刍动物,其消化过程产生大量甲烷。同为温室气体,甲烷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是同体积二氧化碳的25倍。大规模养殖牛,即意味着温室气体的高强排放,这会加快气候变暖,而气候变暖又将导致很多温带植物失去熟悉的成长环境。

近年来,控制碳排放、节约粮食的倡导力度日益加大,就是不希望人类的生存环境被人类日益变大的胃口破坏。正如现代人遇到的多种富贵病(痛风、胰腺炎等)是饮食更精细、更大量所致,放在人类文明的框架来看,吃得好也是人类文明富贵病危机的源头。极端天气增加、生态多样性遭破坏、能源危机……种种挑战因人类过分消耗、破坏植物的生存状态而出现。

这也许是植物的被动报复。处理人类与植物的关系,人类一直是主动的一方。处理得当,植物就是人类进步的隐藏驱动者;处理不得当,植物凋零时,也会拉着人类同归于尽

(摘编自《植物塑造了人类历史》)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的“蝴蝶效应”在文中指欧洲人对胡椒的追寻缔造了“大航海时代”。
B.第七段中的“燃料”说明植物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C.第八段中的“贪图”与第一段中的“追求”在文中所指意义相同。
D.最后一段中的“报复”在文中指因人类未能正确处理与植物的关系而产生的恶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贾雷德·戴蒙德认为,获取食物的效率是影响文明在某些地区诞生以及某些特定文明成为支配性文明的关键因素。
B.猿猴类动物主要从树叶中获得生存所需的热量,效率较低,因此它们学会运用上肢,以便摘取能量更高的食物。
C.直立行走使人类祖先掌握了狩猎的方式,进而能驯化动物,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人类历史向文明迈进。
D.人类过度食用牛肉,一方面会导致林地减少;另一方面会加快气候变暖,导致植物失去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雷德·戴蒙德和史军都从植物的角度来解读人类发展史,认为植物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息息相关,角度新颖。
B.人类祖先为适应环境,由“摘果实”这个简单的动作开始,进而直立行走,到后来开展农业生产,都是历史的必然。
C.在不同时期成为粮食生产中心的地区,都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文明,如文中提到的新月沃地,古希腊、古罗马和中国也是如此。
D.人类极端地追求口腹之欲必将给这个世界带来灾难,如生态多样性遭破坏、能源危机出现等,因此人类和植物应和谐共生。
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
5.纪录片《香料之路》中说:“历史上人们对于这些令人惊异的味道的探求,着实改变了历史的进程。”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3-05-21更新 | 19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的知识分子有一个人文精神的悠久传统,在古代,这个人文传统虽然受到等级制度和专制主义的束缚,却也发生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中国知识分子古代称为。春秋时期,出现了具有一定知识而失去贵族身分的,著名的知识分子有老子、孔子、邓析、孙武等,从战国时期开始,士、农、工、商称为四民,其中士是知识分子,在历史上曾起过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强调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即是以人为出发点并以人为终极关怀。儒家承认人类是天地所生的,肯定人本身具有优异的价值。《孝经》记述孔子之言说:天地之性人为贵。《论语》记载: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务民之义即重视道德教化。荀子说: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贤也。所谓有义,即有道德观念。这与孔子所谓务民之义是一脉相承的。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中国知识分子具有人文精神重要体现。

高扬人格尊严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之一。儒家宣扬人的价值,其理论基础是承认人具有独立意志,因而具有独立人格。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人都有较三军之帅更为坚强的意志,是不能轻易改变的。因为具有独立的意志,也就具有独立的人格。孟子提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谓所欲有甚于生者即指人格尊严:所谓所恶有甚于死者即指人格的屈辱。孟子称所欲有甚于生者,其所谓义即指坚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同时亦尊重别人的独立人格。孟子更提出以德抗位的主张,强调道德人格的崇高价值,认为人应提高道德的自觉而不屈服于权势。这是对于人格尊严的高度肯定。《礼记》提出了士可杀不可辱的论断,可杀而不可辱,宁死不屈,这是对于独立人格的强烈坚持。

真诚的社会责任心,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的重要内容。历代具有社会责任心的知识分子很多,他们不但宣扬人格尊严,而且强调社会责任心。孟子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固然表现了傲慢自大的态度,也表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心。与孟子同时的宋妍、尹文以救世济民为志。贾谊向汉文帝上《治安策》,董仲舒向汉武帝上《天人三策》,都表现了知识分子对于社会政治的关怀。唐代韩愈谏迎佛骨,被贬之后,作诗云: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表现了对社会国家负责的刚直气概。张载自述学术宗旨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表现了哲学家的广阔胸怀。明清之际,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著名观点,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王夫之著《噩梦》,都是强烈的社会责任心的明确表述。坚持人格尊严、重视社会责任心,这都是中国知识分子人文精神的主要内涵。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救亡图存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的主要问题。经过辛亥革命,到1919年五四运动的前几年,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于是中国文化达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部分学者鼓吹西方近代的人文主义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思维采取了全面否定的态度,却忽略了或不了解西方近代的一些人文主义思维家曾经受过中国古典哲学的影响。这就陷于偏失了。人文精神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高度浓缩和积淀,是民族性格的集中表现。中华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本和核心内容。时至今日,时代进步了,等级制度已经废除了。我们应该在固有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之上,更发挥创造性的思维,使人文精神高昂起来。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

材料二:

当代知识分子理应承继先贤遗泽,古为今用,培育现代士人精神。这里说的现代士人精神,指的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需要将古代士人的道德自律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继承下来,发扬光大,持续传统士人精神中的优秀内涵,将之与现代理念结合,以构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应有的精神风貌。在当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呈现多样化趋势,表现为趋向上层、投靠财富、热衷名流,需要我们关注的是传统士人的以天下为己任,内蕴的是天下、家国的世界。我以为扩展视界和胸怀是弘扬现代士人精神的首要。

准此,则现代士人精神现代二字,具体表现为平等观念,以及现代法制内涵的权利、义务与尊严的自觉意识;具体表现为某种平民情怀,这就是说,知识分子不过是公众中的一员,在社会地位与公民尊严方面,他们与一般民众毫无区别。他们的义务与责任表现为某种职业化的特殊性。对于普通公众,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不是基于同情、怜悯而沟通互动,而是基于作为公民的认同和发自内心的尊敬与爱戴,达成文化的传播和现代理念的交融。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培育和生长出中华民族的现代精神。

进而言之,具有现代意识的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不是高人一等的教师爷,也不是具有特权和特殊地位的上等人。他们理应怀一颗平常心,抱一腔平民情怀,在当代中国疾步迈向现代化的路途中,将传统儒学的精粹撒播到乡间、邻里,为了期待冲的中华文化复兴和民族崛起构建道德与社会文明根基。如此利国利民,其功莫大焉。

(摘选自葛荃《追寻现代士人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士”,是指失去贵族身份、而且有一定知识、在历史上起到过重要作用的阶层。
B.以人为本强调以人为出发点并以人为终极关怀,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
C.在儒家看来,能够具有独立意志是宣扬人的价值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独立人格的重要依据。
D.材料二认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应该有自己的精神风貌,也应该不断地扩展自己的视界和胸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中“士可杀不可辱”的论断,说明了中国古代一些士人具备不屈服于权势的人格尊严。
B.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关注社会政治的重要原因是他们有社会责任感,这是他们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
C.相较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文精神的优良传统,西方近代的人文主义思想对我们的实际作用不大。
D.材料一侧重对历史上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文精神的挖掘,材料二侧重强调应追寻现代士人精神。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一“士”的人文精神的一项是(     
A.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B.欧阳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D.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文天祥《过零丁洋》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话很好地诠释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在当时和今天都有重要的意义。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5.学校拟举办学习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精神的主题讨论会,你作为发言人,结合两则材料列出发言提纲。
2023-06-18更新 | 5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