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34 题号:1813984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导致碎片化的娱乐需求增长。人类历史上每一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与技术变革都会带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交通的进步使得通勤速度大大加快,通信和互联网的发展让信息的交流速度翻倍。移动设备的进化甚至使得工作不再分时间和地点,“从前慢”的局面不复存在,整段的自我时光容易消失,焦虑和压力时常伴随在现代人的周围。对于传统的影视剧来说,电影需要在电影院播放,观众在观影过程中需要心无旁骛,才能确保观赏的流畅感和第一完整感;而传统电视剧则往往节奏缓慢。零星的观影片段可能索然无味,不知所云。正因如此。今天的人们似乎随时可以娱乐,又似乎没有时间娱乐;似乎周围遍布着娱乐产品,又似乎缺乏真正娱乐的精力和快感。传统的娱乐项目由于闲暇时间的破碎而变得魅力大减,如此周而复始我们似乎陷入了一种“越娱越疲”的恶性循环。今天的人们更渴望在高强度的生活节奏中寻找到一种能在零星的时间里充实自己娱乐生活的方式。在这个意义上,短视频可谓应运而生。相对于兼顾审美价值、思想价值和娱乐价值的传统影视剧,凭借着自身短时高效的特点,直白地看重娱乐价值的“二次创作影视剧”也许更能符合人们的情感需求,也因而成了当今碎片化娱乐的重要方式。

技术的更迭导致了观众观影选择的差异。影视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是由故事、人物、主题、视听语言等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的统一艺术整体。从审美习惯上来说,中国观众最为钟情的还是影视作品曲折的故事情节,剧情优先的理念可以说是深入人心。自电影传入中国,“影戏”模式作为一种符合观众审美的方式,逐步演变成为中国电影创作风格的主流。而广受欢迎的电视剧,更是情节曲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短视频的快速兴起,特别是“二次创作影视剧”这种可以迅速、高效、快节奏地概括出一部影视作品曲折剧情的新型视听模式,用便捷的形式颇具吸引力地呈现复杂故事,满足观众的观赏需求,使得以剧情取胜的传统影视作品吸引力有所减弱。

(摘编自吴昊《“速食”式短视频追剧能长久吗》)

材料二:

综合来看,“几分钟看电影”以汹涌的叙事加速度和情节冲击力度,取代电影原作留白处细腻隽永的视听温度与思考深度,通过情节极限压缩后的高频输出,催生网友短时间内“阅片无数”的高效观影错觉,构建读懂电影的假象。“几分钟看电影”依凭微波炉般强大的“故事速热”能力,试图以快制慢吸引观众的眼球。

但是,“压缩饼干”毕竟不能代替“正餐”。除了极易侵犯版权这一关键硬伤外,“几分钟看电影”自身仍存在一些亟待关注的突出问题。这是对原版电影干净利落的“剥皮切肉”的过程,实质上是在去除充满活力的电影血肉,留存仅剩骨架般的“PPT电影”。网友观看血肉不足的“压缩电影”时,缺少了对影片留白处的凝视和反思。“压缩电影”虽然实现了“即时满足”的情绪共振,但难以真正激发“延迟满足”延宕而出的审美回溯,更无法涤荡观众心灵的触动而引发真正的深度共鸣。“几分钟看电影”的观看过程,恰如在品尝入口即化的美食,无论食材多么美味,毕竟缺少了口中停留的回味余香。如此一口一口吃下去的“压缩饼干”,尽管能够“一口吃成个胖子”,但本质上是一种“虚胖”,产生的是缺少灵韵闪现的浅层次观影快感。

对于“几分钟看电影”来说,其“速热”的故事剪辑手法,“速食”的流媒体观看模式,“速递”的大数据算法推送,可能导致一些网友无法忍受“一口吃不到馅儿”的正常电影观感,转而只能接受碎片化的观影体验,很有可能潜移默化塑造网友习惯“听电影”“说电影”,而非真正“看电影”的思维模式。

“几分钟看电影”的创作者有必要利用自身丰富的观影经验、娴熟的剪辑技术和成熟的创意思维,转换工作性质,踏入新的领域。例如,影视公司自身拥有影视作品的内容版权,需要制作大量富有创意且剪辑精巧的主渠道预告片、宣传片和“二渠道”宣传短视频。从事这项工作,需要具备剪辑精髓拿捏、叙事节奏把握、隐含彩蛋挖掘、观众心理驾驭等综合能力。这对于“几分钟看电影”创作者来说是可以胜任的。

归根结底,“二创改原创”是转型升级的一种路径。能够在“几分钟看电影”短视频领域有所建树的自媒体人,往往都具有对于人情世事敏锐的观察力和思考深度,他们既具备“一帧一顿”拉片的耐劳心态与对电影艺术的投入热情,也显示出在跨领域文化创意与文艺评论层面的敏锐素质。因此。他们往往可以将这一身本领迁移到宽泛而具有话题性的社会现象与文艺评论领域,借助当前新颖的前沿传播手段,成为新型话题互动的原创者。实际上,当前众多“几分钟看电影”知名主播早已“出圈”探路,深耕多时,并充分发挥其影像叙事的思维和技术优势,展现出在跨界话题领域的点评才华。

(摘编自周粟《速热的“几分钟看电影”如何转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及技术变革等都促进人们生活节奏加快。
B.身处当今社会,人们在空闲的时候,借助娱乐产品,就能做到想娱乐就可随时娱乐。
C.“二次创作影视剧”可能比传统影视剧更符合人们的情感需求,成为当今碎片化娱乐的重要方式
D.“速食”“速热”的短视频对一部分影视迷网友而言,恐怕是难以获得真正的观影体验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传统影视剧而言,观众进入电影院观看电影,只有做到心无旁骛,才能真正享受到剧情带来的流畅感和完整感。
B.“速食”短视频能高效概括影视剧的内容,但在剧情曲折上,对观众吸引力或表现出不足。
C.短视频通过情节的极限压缩,必将带给观众高效的观影收获,使观众欣赏到更多的经典电影作品。
D.自媒体人需有敏锐观察力和思考深度及其多方面的敏锐素质,才能做出精致的短视频。
3.下列选项,与“速食”式短视频的出现无关的一项是(     
A.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导致碎片化的娱乐需求增长。
B.通信和互联网的发展及其移动设备的进化。
C.人们渴望在高强度工作中有零星时间来娱乐生活。
D.作品的情节曲折跌宕,引人人胜,吸引眼球。
4.如何看待碎片化的娱乐这一现象?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5.短视频这种新兴的网络文艺要如何发展,才能获得观众的认可?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积极心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价值观的出现以社会共有意识的形态引领社会心态。因此,核心价值观引领是社会积极健康心态培育的基础。而流行语作为一种社会心态反映,可依靠核心价值观引领,在网络情感宣泄情景中构建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网民的价值意识,帮助网民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培育积极的社会心态。首先,要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包容作用,给予网民正确的价值培育,帮助其找准个人的价值定位,坚定目标,寻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其次,使用核心价值观弥补社会个体与群体共同价值方面的心理缺失,通过引导反映社会积极心态的流行语传播,发挥核心价值观的正向引导作用,使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塑造价值,在快速的网络化传播中消解消极的社会心态。最后,使用流行语以接地气的方式向人民群众传递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代了传统固化、呆板、说教的价值观传播形式,有助于塑造网民正能量的社会心态。

(摘编自《流行语的传播生态与价值引领》)

材料二: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符号,流行语则反映着时代的侧面。近日,经过公开征集、专家评选、媒体投票等环节,《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19年十大流行语”,“文明互鉴”“区块链”等热词榜上有名,引发网友广泛关注。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时间在语言上不断留下“辙痕”。新表达、新句式、新修辞为开放的语言系统注入生命力,有的甚至沉淀为常用语。但另一方面,有的内涵有限,在网络空间、娱乐文化中热闹一时后,无法逃脱“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命运。沉淀与流失,是语言流变的自然过程。

流行语是一个语言现象,更是一个社会现象,其中既有个人表达,也有宏大叙事。从更大层面看,正如“区块链”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文明互鉴”向世界宣示交流对话的中国主张,流行语的变化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步伐相伴随。

在生活的场景中,有顺境也有挑战。流行语中,也自然存在一些带有情绪的真实表达。今年评选出的“我太难了”,是一些人面对生活压力时的真实感受。但从当年的“蓝瘦香菇”,到“扎心了,老铁”“我太难了”,不少流行语本身带有幽默调侃、自我解压的色彩,也有通过网络社交抱团取暖的含义。进一步说,“996”对企业的人性化管理提出更高要求,“融梗”与抄袭界限不清倒逼法律进一步细化,正视流行语中折射出的问题与挑战,个人才能在克服困难中成长,社会才能在解决问题中进步,进而激发出更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年度流行语是一个以年为跨度的社会观察哨。换上历史的广角镜头,流行语的变迁展现出时代的变与不变。以科学技术领域为例,从几年前的“互联网+”“引力波”,到时下的“5G”“区块链”,日新月异的革新不断拓展着生产生活的疆域。从“两弹一星”“陈氏定理”,到“神舟飞船”“港珠澳大桥”,中国科技的历史性跨越,成为新中国70年辉煌历程的生动注脚。流行语持续更新,归根结底是因为时代在变化、国家在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铁人精神”还是“蛮拼的”态度,无论是“个体户”首吃螃蟹还是“创客”掀起创业热潮,拼搏奋斗的精神始终不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始终不变,这些都将汇聚起推动中国向好发展的磅礴力量。

新与旧,小与大,变与不变,道出了流行语背后的辩证法。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临近年末,很多机构相继发布了不同版本的年度热词,其选择各有不同。但无论如何,流行语只能投射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并不能代表时代的全部。流行语选择愈多样、变化愈快速,越说明我们这个时代充满了进步的多样性,越说明中国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

(摘编自《流行语中的时代活力》,2019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微博、微信、QQ等聊天工具的兴起,着实让网络变得沸腾起来,不断涌现的网络词语开始从网络走进生活,这是一种新的文化,也是一种进步,激活了网民的创新意识。近年来,随着网络文化的普及,不少网络词语也纷纷进入了词典。这让网友们更加热情高涨。市民陈小姐认为,“现在网络发展太过迅速,几乎每天都会有很多新词出现,平时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别人时不时会说一些比较潮的词汇,很多我都不太懂,然后就去百度,有的很有意思,也很容易就能接受,比如‘十动然拒’‘囧’‘么么哒’等等,对于年轻人来说,只有不断地接受新事物才不会被淘汰,用网络词汇武装自己,看起来也很潮不是么?”网络词汇的涌现已经势不可挡,成了一种新的文化,这些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具有新意与活力,但是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有的市民担忧,过度的简单化、碎片化、卡通化,是否对下一代产生不好的影响呢?也有部分市民对此不以为然,市民易先生说:“就像古时候的成语一样,网络词语都是通过不断的积累而来,也有很多表达贴切,极具新意,如果能从中不断地吸收时代中好的部分,也不失为一件好事。”部分词汇超文化底线,好词坏词能否“一刀切”?由于网络词汇是在自由化的网络上产生的,所以,在“野蛮生长”的环境下,既存在积极正面的词汇,例如“正能量”“干巴爹”“给力”,同时也有非常多的词汇并不文雅,例如“屌丝”“撕逼”“绿茶婊”等等。这些特定含义网络词语、成语并非那么容易为社会所接受。

(摘编自《网络流行语来袭,传统汉语“伤不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流行语具有接地气的优势,利用这一优势来传播价值观,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民群众传递社会正能量。
B.流行语的去留符合语言流变的自然过程,在不能为语言系统注入生命力的时候,就会选择快速流行随后快速消失的结局。
C.流行语伴随网络文化普及而流行,已经成为年轻人保持活力的新事物,这使得网友也热情高涨地推动网络词语进入词典。
D.流行语的流行和积累与成语有相似性,如果能从中不断吸收符合时代潮流的好的部分,就能对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产生一定的积极正面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积极心态的基础,具有包容特征,可以用来引领社会心态,帮助个人寻求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强调流行语有宣泄情绪的作用,也都认为流行语有助于个人在克服困难中成长,塑造积极的社会心态。
C.流行语有个人表达和宏大叙事两个层面,其中,“我太难了”属于低层次的个人表达,“文明互鉴”是高层次的宏大叙事。
D.中国科技领域持续更新的流行语,既反映出中国科技的历史性跨越,也折射出新中国不断取得的新成果和创造的新辉煌。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当代流行语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A.核心价值观对语言的引领作用研究
B.古今语言发展规律研究
C.新表达、新句式、新修辞研究
D.语言与新型聊天工具关系的研究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流行语下一个简要定义。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2021-10-24更新 | 6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不断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成为文艺创作的新风尚。从流行的各类文创产品到“戏曲进校园”“非遗进课堂”等活动,从以《千里江山图》为创意起点的舞剧《只此青绿》到以唐俑为灵感创作的节目《唐宫夜宴》,从文创热、汉服热到传统生活美学的讨论……可以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多方位、多层次的。这些成果正在滋养着当代文艺创作。

如今,传统文化的营养日益构成当代文化的底蕴,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言谈举止、行为规范、社交礼仪等。当然,也包括当下的文艺创作和文化生产。基于此,新时代的文艺创作,更要善于发掘中华文化资源,立足时代语境和文化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

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离不开创意和技术的融入。因而,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当代艺术创作,不是对古典艺术简单的复制和模仿,而是融入当代文化视野和审美理念的一种艺术创造,其形态和意蕴既是古典的又是时尚的,彰显的是当代人的艺术想象力和审美表达力。比如,借助良好的创意和数字化技术支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戏曲研学创演节目《拿手好戏》,以沉浸式体验为主,设计闯关谜题,锤炼学员们的唱念做打与手眼身法功夫,开播以来受到观众好评。这个节目正是通过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通过唯美的视效,展现传统戏曲的隽永魅力。沉浸式体验、影视化呈现、时尚化表达,使大众对戏曲有了深刻的认知和真切的感悟。引发观众感慨“美哉”的,是历史情怀,是中华传统美德与价值观念,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密码。

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知易行难,是一条考验认知、考验审美、考验技术的路。这条路只要走通畅,一定会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大有裨益。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和审美意蕴的中国当代艺术,让受众更生动地感知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同时,有助于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彰显中华美学风范。

(摘编自范玉刚《传统文化应有当代表达》)

材料二:

作为传统文化的新载体,虚拟数字人将传统之美与科技之美有机融合,打造出全新的IP形象。比如,“天妤”的设计以传统飞天和唐代女俑为灵感,她衣袂飘飘,妆造典雅,发型设计是“双环望仙髻”;头上戴的嵌松石花钗、珍珠流苏花钿等饰品,是在史料基础上,参考唐代出土文物设计而成;妆容上使用的黛眉、斜红、莲花形花钿、桃花妆容,则还原了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代女俑妆容,通过对虚拟数字人外在形象的打量观赏,观众得以与中华传统服饰文化进行“亲密接触”。

数字人的设计制作并非易事,既需要技术支撑,又需要文化打底。传统文化类数字人的设计制作,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研究、整理、应用、传播的过程。比如,为了让“苏东坡数字人”贴近苏东坡的原貌,中华书局在容量超过70亿字的古籍大数据中心进行海量搜索,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关键词精准抓取到一批涉及苏东坡客貌形象的古籍文本数据。同时,又通过图像搜索技术,抓取了由宋至清涉及苏东坡的100余幅画作,既包括苏东坡的单人画像,又包括如“西园雅集”“赤壁”等主题的群像以及若干石刻画像拓片等,从而初步形成对于苏东坡客貌形象之“古籍真实”的把握,然后再由权威专家进行系统校验,确定下来超写实“苏东坡数字人”的每个细节。由于这种整理和研究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应用性”,所以能够有效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非像纯学术研究那样,研究成果大都只能存在于论文中。

数字人要在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效发挥作用,可以始于颜值,但最后还是要终于价值,因为人们开发数字人,不是为了观赏,而是为了使用。

2022年7月,身着汉服的“艾雯雯”在国家博物馆上岗。她穿梭于国博各展厅,为慕名而来的全球游客介绍着国博140多万件馆藏文物。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的“文夭夭”,除了在各大博物馆提供讲解、导览服务,还担任“文博虚拟新闻官”,经常跟随展览出海,传播中华文化。

在传统戏曲领域,数字人的身影也越来越活跃。京剧领域已出现“梅兰芳孪生数字人”,粤剧界已诞生粤剧数字人“小勤”,而“秦筱雅”则是秦腔数字人的代表。“梅兰芳孪生数字人”甚至还现身梅兰芳大剧院,并与台下观众深情互动:“距离我上一次登台已经过去了60多年,没想到我们又重逢了。”那一刻,数字人不仅复原了梅兰芳先生的形态、声音及面部表情,也让人看到了传统戏曲振兴的希望。

数字人让大量文化瑰宝重新“复活”,以科技手段让传统文化走进烟火生活,焕发青春活力。可是,数字人建设毕竟刚刚起步,在很多方面还有待完善。其中,内容生态是制约数字人发展的最大瓶颈。虚拟世界中的“你我他”,即使只是存在于数字空间中的化身,也需要现实生活内容作支撑,需要“故事”来引流。唯有如此,数字人才能既拥有好看的“皮囊”,又拥有丰满的“灵魂”。

(编自俞国林王建《数字人:用科技激活传统文化之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下文艺创作和文化生产,基于此,新时代的文艺创作都应当从传统文化资源中取材。
B.“天妤”数字人取材于传统文化,其外在形象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视觉化呈现,能使观众得以了解中华传统服饰。
C.设计制作“苏东坡数字人”,完全是一次对苏东坡主题古籍文献、图像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力争贴近苏东坡原貌。
D.作为传统文化的新载体,“数字人”用科技激活传统文化之美,其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有效推动传统文化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沉浸式体验、影视化呈现,到时尚化表达,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必由之路。
B.传统文化类数字人的设计制作有强烈的目的性和应用性,比纯学术研究有价值。
C.数字人为原本依赖人和舞台的传统戏曲的振兴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无限可能。
D.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文化类数字人将会取代纸质书籍,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音乐作品《三星堆·神鸟》将三星堆文化与民族音乐、电子音乐等多元艺术表达形式结合起来,实现了传统演奏与现代科技的交互融合。
B.戏曲《四郎探母》遵循中国特有的审美文化,在服饰装扮上,杨家将穿明式官服,而铁镜公主踩花盆底、戴旗头,俨然是清代后妃的打扮。
C.以“天妤”为主角的系列短剧《千壁寻踪》圈粉无数,观众领略了即将失传的巾舞的无穷魅力,见识了传说中“反弹琵琶”的精妙绝伦。
D.《典籍里的中国》聚焦中华文化典籍,通过时空转换场景,以“戏剧+影视化”的表现手法,讲述典籍的源起、流转及书中的闪亮故事。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如何更好地打造“数字人”?请结合材料简析。
2023-06-15更新 | 5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有位“90电竞选手将自己的支付宝、游戏账号等数字财产写入遗嘱,在网上引发热议,而在此之前,也有不少有关去世后如何处理社交账号的话题出现,说明网络虚拟财产正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需要法律及时界定与网络虚拟财产相关的各项合法权益。

“90这一代人目前或许没有太多的不动产和存款,但他们作为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一代,被称为网络原住民,他们在虚拟货币、社交账号、游戏装备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时间和金钱,因此这些虚拟的东西也成为他们独特的网络虚拟财产。那么,数字遗产可以被继承吗?据了解,目前微信和支付宝平台规定,亲属只要将身份证、关系证明、死亡证明、承诺书等提交给官方客服,就能依法继承离世者的遗产。

而在法律层面,业界表示,目前我国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草案)》将QQ币、网游装备等虚拟财产纳入民事权利客体外,对于网络虚拟财产是否可依法继承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而网络虚拟财产能否被依法继承,不仅关乎网络客户和继承人的切身利益,也关乎网络运营商权利义务的规范。

(摘编自黎梦竹《“90后立遗嘱频上热搜,心理学家呼吁莫随大流》)

材料二:

中华遗嘱库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8月底,“90立遗嘱人数已达236人。“90遗嘱订立者的财产继承主要以现金存款和虚拟财产为主,虚拟财产包括支付宝、虚拟货币、游戏账号等,财产的继承人绝大多数都是父母。

目前,用户使用最多的电子支付、社交软件、网络游戏、虚拟货币等账号,均承载了个人隐私、用户财产、社交关系、人格等多重属性,与用户的日常工作,生活关联度非常高,很难完全割舍。对个人来说,这些账号蕴含的价值也非常高,并不亚于有形财产,一旦失去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

在网络时代,各种APP不断涌现,虚拟财产占比越来越大,其本身就是一种日益增长的社会财富,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全球各国也在探讨数字财富的衍生问题,比如是否要将其计入GDP里,如何计算虚拟财产的社会价值等。随着虚拟财产得到社会普遍认同,继承数字遗产的思想阻碍不再是问题。

(摘编自江德斌《数字遗产继承问题不宜再拖延了》)

材料三: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在虚拟空间中的数字信息,备份个人数字财产的相关讨论被屡屡提起。

2018年一对德国夫妇合法获得了其已故女儿社交媒体账号的继承权,广受关注,2009年,国内发生了一起数字遗产继承的司法案体,要求判明逝者在网络游戏中留下的价值5万元的游戏装备的所有权。

其实早在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存数字遗产宪章》中就明确提出,数字遗产是人类特有的知识及表达方式,个人在网络上的信息包括文本、数据库、软件和网页等,都是数字遗产。

有专家表示,数字遗产继承中,还存在立法有待完善、网络服务协议排除继承权、隐私权和通信秘密保护冲突等现实问题,因此需要为数字遗产设立合理的继承路径与基本程序,明确数字遗产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以及确定继承人对数字遗产权利的行使边界,平衡好继承权与隐私权、通信秘密保护之间的冲突等。

(摘编自叶子《网络时代数字遗产怎么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90后”电竞选手把自己的数字财产写入遗嘱引发热议,表明网络虚拟财产这一话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B.虽然法律没有明确规定虚拟财产可以被依法继承,但虚拟财产已被纳入民事权利客体,这表明其已受到人们的重视。
C.网络时代虚拟财产不亚于有形财产,也是社会财富的一种体现,得到社会的认可,将其作为遗产被人继承势在必行。
D.德国夫妇和国内的数字遗产继承案件,还有微信、支付宝平台的相关规定都说明,数字遗产已经可以被人们合法继承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90后”没有太多的不动产和存款,所以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时间、金钱的虚拟货币、游戏装备等就成了他们的网络虚拟财产。
B.继承网络用户的虚拟财产涉及许多方面,比如网络用户本人的意愿、网络用户的继承人以及网络运营商的权利等。
C.网络用户的电子支付、社交软件等账号承载了用户的多重属性,与日常工作,生活关联度高,对于该用户来说,其价值也就非常高。
D.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有关个人在虚拟空间的数字财产等问题被人们屡屡提起,说明很多人都开始关注数字遗产的问题。
3.目前,我国应如何推动数字遗产继承规范化?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2-05-23更新 | 5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