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古代诗歌阅读 > 诗词曲常见题材 > 赠友送别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2 题号:1814002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刘昱

(唐)李颀

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

北风吹五两,谁是浔阳客。

鸬鹚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

行人夜宿金陵渚,试听沙边有雁声。


【注】①五两:古代的候风器,用鸡毛五两(或八两)系于高竿顶上而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四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冷清寂寥的江边晚景图,渲染了离别伤感的气氛。
B.“谁是浔阳客”,表明诗人不知道友人即将去向何方,故此一问,写出了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C.诗歌最后两句是诗人想象友人今夜夜宿金陵江边,应该能听到芦苇丛中传来的雁声。
D.从第五句开始,五言变七言,声韵也随之变化,由激烈变舒缓,情感也显得更加悠远绵长。
2.有人评价诗歌的最后两句“不写离情,离情却呼之欲出”,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知识点】 赠友送别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送钱穆父

[宋]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注]①本词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春苏轼知杭州时。②改火:指年度的更替。③杨元素:即杨绘,公元1074年,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为密州知府,杨绘在西湖为其饯别,唱和此词。④羊公:即西晋名将羊祜,仁德爱民,后人在他常游憩的岘山上为他立碑建庙,岁时享祭,望其碑者,奠不流泪。
1.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临江仙》开头先从时间着笔,回忆前番离别;再就空间落墨,概述仕宦生涯。
B.《临江仙》“惆怅孤帆”两句氛围凄清幽冷,渲染了与友人分别时的抑郁无欢。
C.《南乡子》上片从眼前入笔,转入遥想他日功成名就相聚痛饮,别有一番豁达。
D.《南乡子》巧妙地将想象、写景、用典等手法相结合,是一篇即席惜别的佳作。
2.两首词均为离别之作,但结尾处的写法与情感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3-02-28更新 | 341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韦城李少府

张九龄

送客南昌尉,离亭西候春。

野花看欲尽,林鸟听犹新。

别酒青门路,归轩白马津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注】①此诗是张九龄任职洪州时送别挚友所作。古代江西南昌被称为洪州。韦城,在今河南滑县东南。②白马津:今河南滑县北。

送何遁山人归蜀

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燕社,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繁杂事务,停止世俗活动。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中“送”点明了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同时两诗题目都交代了所送之人和所到之地。
B.张诗在首联点明了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是常见的送别诗的写法,但梅诗不同。
C.两诗均有对春天景象的描写,春日的一派生机,为两首诗奠定了明朗的感情基调。
D.两诗颔联均虚实结合,出句实写诗人送行,对句虚写所送之人和自己分别之后的情景。
2.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请赏析两首诗所表达情感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2022-04-16更新 | 586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别王长史

王勃

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

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①篇。

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

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


【注】①北梁:语自《楚辞·九怀》“绝北梁兮永辞”。后用以指送别的地方。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了开阔辽远的时空,以“千里”和“百年”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B.古代以秋日配西方,所以称秋日为“西候”。北梁,北边的桥。颔联用两个典故,点出时令和地点,含蓄而新颖。
C.颈联诗人宕开一笔,转而写景。前一句是远景描写,后一句是近景描写。诗人借景抒情,情随景生。
D.全诗感情真挚动人,既有起笔处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后来又用“寒雾”“暮烟”等景物抒情,渲染了悲伤、沉郁的氛围。
2.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2022-01-27更新 | 9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