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03 题号:1814005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刚刚过去的新时代十年间,文艺工作者自觉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坚定观众的文化自信而创作,奉献出一批批精品力作,确实起到了树立文化自信的作用。当前和未来,文艺工作者将面临新的使命,这就是在文化自信基础上锐意推进文化自强,努力让文艺作品真正成为增强观众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强力的精神力量。具体地看,优秀的文艺作品有可能以多种不同方式去造就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之间的交融格局和相互增强态势。

不少作品能以文化自信心为文化自强力奠定基础。河南卫视《唐宫夜宴》《芙蓉池》《纸扇书生》《端午奇妙游》《中秋奇妙游》等系列作品在运用多媒体、融媒体等大众媒介方式实现文化传统的通俗化表达方面走出新路,舞剧《五星出东方》《只此青绿》运用非凡想象力而让古代文化遗产在当代观众心坎里,对中国古典传统生出惊羡之情,这些既可以帮助观众树立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自信心,也可以促进他们释放出文化自强的新动力。

有的作品可以由文化自强的提升而返身夯实文化自信。影片《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等中式战争大片,在全景式战争巨制中刻画志愿军的悲歌慷慨”“气韵沉雄的英雄群像,突出我军英雄主义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熔铸出现代中国人民家国同构、军民同心的强盛形象。这可以让观众在获得文化自强力的同时,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现代转化形态有着更深沉而坚定的自信心。

还有的作品可以让文化自信心与文化自强力之间形成互动共生的局面。从电视剧《觉醒年代》中为寻求救国真理而东奔西走的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典型人物形象身上,当代观众可以同时获得走向未来的自信心和自强力。透过《山海情》中成功的闽宁帮扶脱贫攻坚范例,观众在品味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的同时,可以产生出实现当代乡村振兴强大的实践驱动力。

提出文化自信自强的真正着眼点,在于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进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即让文艺作品成为广大观众投身其中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精神动力。当然,文艺作品不过是人类创造的感性符号表意形式,它不可能直接推动历史车轮前进,但毕竟可以通过感动正在历史洪流中前进的人们,为他们提供可以产生自信心和激发自强力的不竭动力源,从而间接地起到介入和影响历史进程的精神作用。在这个特定的意义上说,文艺作品产生的精神力量是可以通过影响人的精神状态而间接地转化为影响历史进程的物质力量的。

(节选自《在文化自信自强中推动文艺发展》)

材料二

文艺的重要特点是以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意趣。由于形象总是具体的、个别的,如何使具体艺术形象超越个体感性的存在,包蕴更加丰富的内涵及更大的普遍意义,历来是文艺家向往和追求的境界。

油画《启航——中共一大会议》(何红舟、黄发祥创作),突破以往同类主题的作品多半描绘开会场景,或只是刻画南湖红船的窠臼及套路,以党的一大代表或从小船(俗称拖梢船)跨步踏上大船,或在船头站立相视交谈,或在船舱内就着烛光准备会议材料,以及船娘警惕观察四周情况的崭新画面,对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一大会议及其曲折过程作了新的描绘和诠释。青年毛泽东身穿蓝色长衫,肩挎深色包袱,目光炯炯,站在船头回首眺望,既是人物群像的视觉焦点,又与其他人物形成呼应和互动关系。作品色彩运用精心而巧妙,营造出激情澎湃、撼人心魄的视觉效果:天空乌云密布,暴风雨就要来临,而在大块黑色云层中,又有彩云翻卷,迸发出亮色照射下来,与船上的一大代表融为一体,传达出即便风雨如磐,但革命的曙光已然显现,烘托出中国共产党蓄势启航的重大主题。

电视剧《觉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到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线索,展示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波澜壮阔的时代风云和历史进程,全景式展现朝气蓬勃觉醒年代的社会风情和百态人生,艺术再现一百年前一批热血青年所演绎的一段执着追求真理的澎湃岁月。该剧的热播,不仅在于它清晰还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必然性,更在于它以一个个典型细节和动人形象,提升了革命历史题材的艺术表现力,使其与新时代广大青年产生共鸣,唤起他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拼搏奋斗的激情。

近年有些文艺创作,如有的美术作品,以人多势众、画幅巨大博人眼球,大主题、大场面、大制作,以全景式众多人物形象的描绘来烘托说明主题,承续《清明上河图》《康熙南巡图》及民间年画的创作思路,当然具有很大的合理性和较好的表现效果。不过,中国画创作向来讲究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并不主张像社会调查那样,以扩大统计的数量和规模来保证归纳定性的可靠性及其价值,而主要通过赋予具体形象更加鲜明的特征和更为深厚的意蕴,来增强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和感染力。文艺表现生活并非以表现场面宏大、人物众多而擅长,而是以锤炼形象典型特征、深化形象丰厚内涵、赋予形象感人魅力取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以动人心魄的艺术,更好地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节选自《以艺术魅力增强作品的精神力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宫夜宴》《芙蓉池》《纸扇书生》等作品由于运用多媒体、融媒体等方式,帮助观众树立了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自信心和自强力。
B.《五星出东方》《只此青绿》运用非凡想象力释放出文化自信心和自强新动力,让古代文化遗产“活”在观众心里。
C.品味《山海情》中闽宁帮扶脱贫攻坚成功的范例,可以让受众在文化自信心与文化自强力之间获得互动共生的体验。
D.油画《启航——中共一大会议》的崭新画面和精心而巧妙的色彩运用,都渲染出中国共产党蓄势“启航”的重大主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去10年文艺工作者往往为坚定观众的文化自信而创作,今后文艺工作者将锐意造就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的交融格局。
B.从特定的意义上讲,文艺作品往往通过感动受众,为他们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间接地转化为影响历史进程的物质力量。
C.只要文艺家都把具体艺术形象超越个体感性的存在作为追求,文艺就能形成以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意趣的重要特点。
D.优秀的文艺作品,并非一味以表现场面宏大、人物众多为追求,而是追求锤炼形象特征、深化形象内涵、赋予形象魅力。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直接体现文化自信的一项是(     
A.国外掀起“汉语热”B.《中国诗词大会》的蹿红
C.开学第一课“中华骄傲”D.动画片《我们的冬奥》
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电视剧《觉醒年代》是如何体现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之间的交融格局和相互增强态势的。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期以来,中国乡村建设的努力从未停步。21 世纪以来,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到乡村振兴被提为国家战略,乡村作为一种整体的、系统的生态空间和文化场域,其蕴藏的巨大价值潜力正日益显现。

乡村的过去在我们心中,乡村的未来在我们手上。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尤应树立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的劳动观念,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应有之力。

文化产业是振兴乡村产业的重要内容。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旨在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纳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整体格局。乡村应在深入发掘自然景观与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培育特色文化产业。一是依托乡村生活习惯和风土民情,将传统的乡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将传统的人文资源与现代的生产体系相融合,实现乡村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二是挖掘优秀传统民俗节庆资源,培育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节庆会展业。民俗节庆、农事节气和传统赛事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三产有机融合的重要载体。三是在乡村生态美学建设的基础上,利用文化与旅游天然的耦合性,组织具有仪式感、参与性、场景化的乡创活动,推动乡村文旅融合。

艺术创生是激活乡村美学的重要手段。2007年发起的许村计划、2011 年发起的碧山计划、2016年发起的贵州雨补鲁村艺术计划等,都是在艺术介入社会理念的推动下对当代艺术下沉、公共艺术下乡的文化实践。艺术介入乡村不只是简单的村容焕新,而是综合的审美创造。艺术乡建中蕴含的是一种艺术化的生活,需要思考关系美学问题,例如究竟是艺术面向还是社会面向,是艺术的再生还是乡村的再生。为了促进地方艺术的多元性发展,艺术创生需要深度介入地方性知识。

数字技术是联结乡村世界的重要链路。当代社会高铁、高速公路、网络等硬件设施的出现,使乡村不再遥远。乡村的形象、风物在新媒体时代因短视频传播、电商直播而不再养在深闺人未识,乡村的资源禀赋、民族技艺因数字技术的赋能而实现了创新性发展,乡村的文化消费、产品营销也因数字技术的赋权而实现了市场空间的拓展。在云南省鹤庆县新华村,村民通过深入挖掘本土的资源特色,大力发展银铜器生产加工,赋予银器以新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同时依托互联网+平台,引入直播电商等数字平台,实现银器线上线下同步销售。

梁漱溟先生认为,乡村建设,实非建设乡村,而意在整个中国社会之建设。乡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目前乡村文化建设在公共服务、特色小镇、乡村旅游、村落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同时人口流失、乡村空心等老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新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对传统文化的挑战,标准化、模式化的现代文化对乡村特色的影响等新问题又时有发生。乡村振兴需要用审美的眼光去重新建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美学路径重现乡村传统文化,激发乡村产业活力,优化乡村治理结构,以达成地方皆清洁、皆美丽、皆有秩序、皆可居住、皆可游览,从而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目标。

(摘编自李康化《探寻乡村振兴的文化方略》)

材料二:

这样说来社会变迁常是发生在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新的环境发生了,人们最初遭遇到的是旧方法不能获得有效的结果,生活上发生了困难。人们不会在没有发觉旧方法不适用之前就把它放弃的。旧的生活方法有习惯的惰性。但是如果它已不能答复人们的需要,它终必会失去人们对它的信仰,守住一个没有效力的工具是没有意义的,会引起生活上的不便,甚至蒙受损失。另一方面,新的方法却又不是现存的,必须有人发明,或是有人向别种文化去学习,输入,还得经过实验,才能被人接受,完成社会变迁的过程。在新旧交替之际,不免有一个遑惑、无所适从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心理上充满着紧张,犹豫,和不安。这里发生了文化英雄,他提得出办法,有能力组织新的实验,能获得别人的信任。这种人可以支配跟从他的群众,发生了一种权力。这种权力和横暴权力并不相同,因为它并不建立在剥削关系之上的;和同意权力又不同,因为它并不是由社会所授权的;和长老权力更不同,因为它并不根据传统的。它是时势所造成的,无以名之,名之曰时势权力。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名实的分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加持下,乡村潜力正日益显现,这是当代青年为乡村振兴贡献应有之力的根本原因。
B.文化产业是振兴乡村产业的重要内容,乡村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就必须将民俗节庆、农事,节气和传统赛事有机融合。
C.目前乡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就,虽然存在老问题,但是并不妨碍已达成乡村产业兴旺的总体目标。
D.在社会变迁之际,“文化英雄”有能力组织新的实验,可以支配跟从他的群众,从而发生了“时势权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阐述了在变革时代需要用新理念、新手段、新方法来应对新环境的观点。
B.乡村振兴面临着新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对传统文化的挑战,需要用审美的眼光去解决问题。
C.乡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因此梁激溟认为乡村建设实际上是中国社会之建设。
D.当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时,社会变迁就会发生,人们心理上会紧张、犹豫和不安。
3.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一中有关乡村振兴方式手段的一项是 (     
A.南海桂城新经济小镇大力发展夜间经济,让各色餐饮小吃摆摊设点,每个晚上都灯火通明,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B.云南千年瑶寨举办盘王节庆典活动,村民齐聚广场设坛祭拜诸神,青年男女则借此机会以歌道情,带动众多游客。
C.韶关仁化县丹霞山景区依靠独具特色的丹霞地貌景观,邀请各地民间画家观光绘画,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画展。
D.云浮新兴象窝山出产闻名遐迩的山茶,通过网络直播带货打开新销路,吸引更多品茶爱好者购买并前往当地游览。
4.《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看法。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推动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2-12-21更新 | 15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出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的滋养。中国共产党高度肯定英雄及英雄精神,表达了对待英雄人物及其精神的鲜明态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英雄观。新时代,深入探索中国共产党英雄观的百年演进历程,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英雄观百年实践的经验智慧,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英雄观的历史发展逻辑,对于增强历史自信、担当历史使命、掌握历史主动,意义重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的英雄观发展了英雄来自平凡人、平凡英雄可以创造不平凡事业的观点,正所谓“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新时代英雄观首次将“平凡”和“英雄”结合起来,充分肯定了平凡英雄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无论是疫情防控,还是抢险救灾,无论是争分夺秒复工复产,还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都离不开平凡英雄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身影。在和平年代,只要脚踏实地、倾情奉献、无怨无悔,每个平凡人都能成为新时代的英雄,都可以续写不平凡的英雄故事,创造不平凡的英雄功绩。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习近乎以国家最高规格褒扬英雄人物,号召“弘扬他们身上展现的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英雄的鲜明品格为“忠诚、执着、朴实”。新时代的英雄观继承了革命英雄主义传统,同时又彰显了平凡英雄在普通岗位上忠诚担当、执着追求、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也展现了平凡英雄“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人生境界。

(摘编自黄倩倩《中国共产党英雄观百年演进的历史逻辑》)

材料二

儒家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现实主义态度造就和凸现了儒家英雄主义精神,这一精神继承了原始人顽强生存的人性力量,以及春秋战国时强调人的主体作用,在社会与自然的复杂情态中艰苦奋斗,实现自我价值的民族精神传统,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演变中形成了儒家独特的理性精神。

从相传为伊耆氏的《蜡辞》开始,人类无不相信自己的力量,指挥自然服从人的愿望:“土反其宅,水归其昼,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性》)在古代神话中,如《山海经》所记载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的神话,生动反映了原始人在实际生活中同自然作斗争的坚决意志。他们在劳动的经验中坚信人的力量,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丧失战胜困难的信心,显示出人类所具有的英雄主义气概。

儒家总结了人的自强不息精神,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周易大传·东传》说:“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又云:“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健,含有主动性、能动性以及刚强不屈的意思。“刚健”与“自强”的思想驳斥了依赖上天拯救的奴化观念,充分尊重和发挥人的内在意志和人格精神。这在民族精神史上如跃上地平线的太阳,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真理为理想为人生前赴后继,壮怀激越,无畏进取。

孟子把“刚健”思想衍化为一种“大丈夫”精神,即英雄主义人格。“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这是对历史的简明总结。孟子对此见解卓越:“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因此,他提倡英雄主义的“浩然之气”,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走,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孟子·公孙丑上》)“浩然之气”构成了儒家特质,培育了许多以死报国的民族英雄。

司马迁非常赞赏孔子的“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推崇建功立业、扬名后世的思想,倡导儒家主张的砥砺名节、慎于死生、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他在《报任少卿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又说:“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理义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己也。”因此,他笔下的人物多为悲剧式英雄,但大都具有一种豪迈进取、积极奋发、建功立业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英雄史烙下了慷慨悲壮、豪迈辉煌的刻痕。

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既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也有自强不息、敬业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因此,走进儒家天地,饱汲英雄甘露,是使当代艺术乃至人文精神避免萎缩的必要途径。

“英雄”的内涵在今天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中都涌现出了时代的英雄和榜样。因此,我们的艺术创作应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

(摘编自李明泉《儒家英雄主义精神一一儒家艺术精神的当代启示(四)》)

1.下列关于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时代英雄观首次结合“平凡”和“英雄”,彰显了平凡英雄的高尚品质和人生境界。
B.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神话反映了原始人同自然斗争的坚决意志,显示了英雄主义气概。
C.孟子总结了“刚健”思想,并将其衍化为“大丈夫”精神,也就是英雄主义人格。
D.中华民族在历史实践中培育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形成了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深入探索和研究中国共产党英雄观的百年演进历程,就能增强历史自信、担当历史使命、掌握历史主动。
B.儒家英雄主义精神继承了前人强调的人性力量和主体作用,造就了积极入世的现实主义态度,形成了独特的理性精神。
C.司马迁笔下的人物都是慷慨悲壮、豪迈辉煌的悲剧式英雄,是因为他非常赞赏儒家所倡导的英雄主义精神。
D.新时代的艺术创作应该通过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书写时代的英雄和榜样,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儒家英雄主义精神的一项是(     
A.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B.遭风云之余,不建腾跃之功名,非人豪也。(《北史》)
C.乾坤许大无名姓,疏散人中一丈夫。(钟离权《题长安酒肆壁二绝句》)
D.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刘禹锡《蜀先主庙》)
4.材料二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举出两种进行简要分析。
5.新时代英雄观与儒家英雄主义精神之间有怎样的联系与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03-06更新 | 23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其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且以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体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的作品,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给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作用。阅读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诗人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学创造了一个审美的世界,古代的优秀作家们不仅拥有高超的审美鉴赏力,更有高超的审美创造力,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

在古代文学家们看来,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言,所谓“但见情性,不睹文字”。他们共同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具体的语言文字,究竟如何才能创造出最高的审美境界?他们认为,言是文学手段,意是文学目的,文学手段固然重要,但不能因为手段重要而忽略了目的重要。一方面要通过手段到达目的,一方面又要通过否定手段来强化目的。对创作者而言,文学创作最终呈现的美,不是“言”这个手段之美,而是“意”这个作品之美。对接受者而言,要领悟到这个美、这个意,就要披文入情,唯意是求,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之美而忘记了“意”这个根本之美。

因此,当作家创造出文学作品之后,当读者开始全身心地关注作品之美而完全忽略了文学手段之美时,文学作品的审美创造才真正全部实现,这样的文学审美创造才是成功的。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文学手段只有充分否定了自己,才能实现文学作品之美,对手段否定的越彻底,对作品的创造就越成功。这是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智慧与审美创造观,其思想渊源依然要追溯到儒道两家的文辞观与言意观中,所谓“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孟子》),“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显然,言与意的审美智慧反映的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辩证思维方式。

滋味与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特有的审美范畴,它是从文学品鉴与接受的角度,对文学文本审美感受的高度概括,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与西方美学不同,“味”这个词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并不专指感官的味觉或嗅觉,而是指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基础上,感官愉悦与审美、精神愉悦的共同感受。在古代文学家们看来,五官的感觉是相通的,感官的享受与精神的享受也是彼此相融的。“滋味”说反映了中华民族注重体验,注重经验,注重整体宏观感受的审美思维方式。说到底,就是心与物,情与景,境与意不分彼此的完全交融,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姜夔《白石道人诗说》),“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王夫之《唐诗评选》),这与西方文学创作推崇的典型论大相径庭,是有着中华民族思维特色的审美智慧。

(摘编自康震《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文化担当与时代使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颖达认为“诗言志”和“诗缘情”的观点是一致的,情志都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B.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来说,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而且还有提升人格境界的教育作用。
C.古代文学家既想借“言”达到“得意”目的,又想通过“忘言”来强化“得意”目的。
D.言与意的审美智慧与审美创造观,其思想渊源要追溯到儒道两家的文辞观与言意观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论及古代文学的“审美”问题,都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但二者的论证结构并不相同。
B.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反映作者有高超的审美鉴赏力,更具有高超的审美创造力,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
C.李、杜、苏、辛的作品所呈现的美,不在于作为手段的“言”之美,而在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的“意”之美。
D.古人论诗“但见情性,不睹文字”“得意而忘言”“意中有景,景中有意”,都包含着民族思维特色的审美智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滋味说”观点的一项是(     
A.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B.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D.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4.请结合材料二对下面苏东坡“击节称妙”的原因加以分析。

相传苏东坡与苏小妹一起论诗,苏东坡吟一句“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说不如改为“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吟诵玩味片刻,不禁击节称妙。

5.学校准备举办“经典诗词诵读”活动,如果你是活动推介人,请依据两则材料列出推介词的要点。
2022-11-21更新 | 20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