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史传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95 题号:1814010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年秋八月,孙权率众十万围合肥。时张辽、李典、乐进将七千余人屯合肥。魏公操之征张鲁也,为教与合肥护军薛悌,署函边曰:贼至,乃发。及权至,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诸将以众寡不敌,疑之。张辽曰:公远征在外,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进等莫对,辽怒曰: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若疑,辽将独决之。李典素与辽不睦,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请从君而出于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犒飨。明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阵,杀数十人,斩二大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急击围开将麾下数十人得出余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余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乃还修守备,众心遂安。

权守合肥十余日,城不可,彻军还。兵皆就路,权与诸将在逍遥津北,张辽觇望知之,即将步骑奄至。甘宁与吕蒙等力战扞敌,凌统率亲近扶权出围,复还与辽战,左右尽死,身亦被创,度权已免,乃还。权乘骏马上津桥,桥南已彻,丈余无版,亲近监谷利在马后,使权持鞍缓控,利于后著鞭以助马势,遂得超度。贺齐率三千人在津南迎权,权由是得免。权入大船宴饮,贺齐下席涕泣曰:至尊人主,常当持重,今日之事,几致祸败。群下震怖,若无天地,愿以此为终身之诫权自前收其泪曰:大惭,谨已刻心,非但书绅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孙氏据江东》)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急击/围开/将麾下数十人得出/余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
B.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急击围/开将麾下数十人得出/余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
C.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急击/围开/将麾下数十人得出/余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
D.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急击围/开将麾下数十人得出/余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救至”与“比及三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比”含义相同。
B.麾下,在主帅的旗帜下,即部下。旧时也用作对将帅的尊称。
C.日中,十二时辰之一,也称午时、正午等,相当于现在的十点至十二点。
D.“城不可拔”与“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拔”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率领十万大军围攻只有七千曹操守军的合肥,守将们打开曹操留下的作战命令后,都认为寡不敌众,怀疑曹操作战命令的可行性。
B.张辽说应按照曹操的指令执行,见其他将领都不响应,张辽大怒说他要独自出战,在得到李典赞同后,张辽连夜招募八百人组成敢死队。
C.第二天一大早,张辽率先冲入敌阵,杀死吴军几十人并斩杀对方两员大将后,冲到了孙权跟前,孙权惊慌失措,逃到高处拿长戟自卫。
D.孙权撤兵时张辽率兵追击,吴军中甘宁等将领拼死保护,孙权才逃出险境并摆宴庆贺,迎接孙权的贺齐则劝孙权要稳重,反对摆宴庆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请从君而出。
(2)群下震怖,若无天地,愿以此为终身之诫。
5.孙权率十万大军围攻合肥,张辽为什么要选八百人冲击敌阵?请简要分析。
【知识点】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苑君璋,马邑豪也,以矫雄自奋。刘武周引兵寇,君璋曰:“唐以一州兵掇取三辅,所向风靡,此殆天命,非人谋,不可争也。太原而南多岩阻,今束甲深入,无踵军,有失不可偿,不如连突厥与唐合从,南面称孤,上策也。”武周不听,使君璋次朔州,引众内侵,未几败,泣曰:“寝君言,竟至此!”即与共趣突厥。武周死突厥以君璋为大行台统武周部曲使郁射设监兵与旧将高满政夜袭代州不克高祖遣使招之,赐铁券,约不死。君璋拒命,进略代州,刺史王孝德拒却之。满政劝君璋曰:“夷狄无礼,其可北面臣之?请尽杀其众以归唐。”君璋不从。而马邑困于兵,人厌乱,满政因众不忍,夜胁君璋,君璋奔突厥。满政以城归,诏拜朔州总管,封荣国公。君璋引突厥攻陷马邑,杀满政,族其党,乃去,退保恒安。其部皆中国人,多叛去,君璋穷,乃降,自请障虏赎罪。

(节选自《新唐书·卷十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   陪:增加
B.又欲肆其西       封:以……为疆界
C.即与共突厥       趣:同“趋”,赶赴
D.刺史王孝德拒之 却:使……退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若亡郑而有益                         而马邑困
B.吾还也                                      可北面臣之
C.失其所                                      不如连突厥唐合从
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君璋穷,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武周死突厥/以君璋为大行台/统武周部曲/使郁射设监兵/与旧将高满政夜袭/代州不克/
B.武周死/突厥以君璋为大行台/统武周部曲/使郁射设监兵/与旧将高满政夜袭代州/不克/
C.武周死/突厥以君璋为大行台/统武周部/曲使郁射设监兵/与旧将高满政夜袭代州/不克/
D.武周死突厥/以君璋为大行台/统武周部/曲使郁射设监兵/与旧将高满政夜袭/代州不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苑君璋勇武矫捷,怀有长远谋略。他是地方豪杰,以雄健自励;在刘武周起兵攻唐时,他加以劝谏,认为天时地利不合,主张亲和突厥与唐,称帝为上。
B.苑君璋受命突厥,拒绝唐使招降。刘武周死后,突厥任命他为大行台,在夜袭代州一役中失利,唐高祖派遣元普招抚他,赐予优待的铁券,他没有接受。
C.苑君璋处境困窘,依然执迷不悟。他退保于恒安时,部下叛离很多,势孤力单之下,被迫降唐,但颉利的招抚又让他改悔,不听苑孝政劝谏,又依附突厥。
D.苑君璋率部归唐,终为一代重臣。他看见颉利政局混乱,审时度势,率部归降唐朝,并打败追兵;入朝后受到封赏,有熟悉政事的天分,得到贤能美称。
5.翻译句子。
(1)把选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②未几败,泣曰:“寝君言,竟至此”。
(2)翻译如下课内文言句子。
①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②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③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2023-03-27更新 | 18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公讳骧,字潜翁。父琬,由神童科第来判信州军事,遂居玉山之东郭野塘。所生子五,公最幼少而颖异,有奇杰气。稍长,折节读书,博极群籍,善经济,尚气节,不汲汲于进取。元符庚辰,年三十,乃举进士。初仕知溧阳。岁饥,民逃,漕使按籍督逋赋。公思籍存则民愈逋愈贫,赋愈难办,遂去籍,著令约二税为定数,以拒漕使。朝议自建康凿漕渠,由太湖以达大江,必破数州田,调江浙二十五州民,费不下百万。公因遣视,上奏陈利弊止之。改经略司属官。会地震,金城六城坏。公为经略言,六城要地宜急治。遂自请董兵护筑,以功升官,赐绯衣银鱼。时奸权欺主,公独不随众趋附,上章劾之,虽欲中以奇祸不惧也。擢京兆府等路,提举常平,公为《常平总目》十卷,颁所部目,以所部本息籴米六十万斛。今上御极之初,以直秘阁知同州兼沿河安抚使。时谋巡近甸,以金陵、南阳、长安为行宫。公言南阳、金陵偏方,非兴王之地,长安四塞天府之国。金将娄宿犯同州,公遣兵守西岸,贼不得渡,乃大治楼船谋犯关辅,常令突骑挑战。公卷旗解甲,密遣猛士逾河焚其舟。贼又由丹州清水谷焚略韩城,公遣将据险击之。贼惧乃合军奄至城下通判以下多欲引公遁者公曰吾职在守土有死而已谕将士以忠义守御严备援兵无一至者城遂陷公赴井死

呜呼!郑公,爱民养民之循吏也,谋方断国之良臣也,善守善战之名将也。著书百数十卷,皆古大臣经国贻谋也。乃天未悔祸,徒以成公之气节,使莫大之文章经济与井泉而并冽也。哀哉!公生于熙宁辛亥八月十八日,尽节于建炎丁未十二月二十日,时年五十有七岁。庚戌,朝廷褒恤,赠谥威愍。

(选自汪应辰《郑威愍公墓志铭》,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贼惧/乃合军奄至城下通判/以下多欲引公遁者/公曰/吾职在守土/有死而已/谕将士以忠义/守御严备援兵/无一至者/城遂陷/公赴井死/
B.贼惧/乃合军奄至城下通判/以下多欲引公遁者/公曰/吾职在守土/有死而已/谕将士以忠义/守御严备/援兵无一至者/城遂陷/公赴井死/
C.贼惧/乃合军奄至城下/通判以下多欲引公通者/公曰/吾职在守土/有死而已/谕将士以忠义/守御严备援兵/无一至者/城遂陷/公赴井死/
D.贼惧/乃合军奄至城下/通判以下多欲引公遁者/公曰/吾职在守土/有死而已/谕将士以忠义/守御严备/援兵无一至者/城遂陷/公赴井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指避讳,古时不敢直称帝王或尊长的名,在其名前加“讳”表示尊敬。
B.常平,指常平仓,古代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
C.行宫,指古代京城以外供帝王、丞相等极为重要的人物出行时居住的临时性宫室。
D.建炎丁未,用了两种纪年法,“建炎”用年号纪年,“丁未”用天干地支纪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威愍公任职溧阳时,面对漕使按户籍征收赋税致使百姓出逃的困境,他改变了征税办法,后又上疏反对朝廷开挖从太湖到长江的漕渠。
B.金城州有六座城池因地震而毁坏,郑威愍公向经略司建议应紧急修复并亲自请求督促士兵修筑。因这件事有功,郑威愍公得到提升和奖赏。
C.敌人侵犯同州,郑威愍公派兵防守西岸,敌人不得渡河就制造船只企图进犯关辅,郑公暗中派遣勇士烧掉了船只,挫败了敌人的阴谋。
D.作者对郑威愍公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是爱民养民的循吏,是富有谋略为国家作决断的良臣,是善守善战的名将,并对他的殉国深表哀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长,折节读书,博极群籍,善经济,尚气节,不汲汲于进取。
(2)时奸权欺主,公独不随众趋附,上章劾之,虽欲中以奇祸不惧也。
2022-04-03更新 | 14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张耳为相,皆走入钜鹿城。章邯令王离、涉间围钜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栗。

怀王恐,从盱台之彭城,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即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注:①钜鹿城:古县名,治所在现在河北平乡西南。②卿子冠军:卿子是当时对人的尊称。宋义是上将军,在诸将之上,所以称为卿子冠军。③枝梧:抵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渡击赵,大破之        河:河流
B.从盱台彭城                  之:往,到
C.立羽为上将军               假:代理
D.戮力而攻秦                  戮力:同力,并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筑甬道输之栗                 ②太子闻之,驰往,伏尸
B.①项羽悉引兵渡河             ②太子丹恐惧,请荆卿曰
C.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②常身翼蔽沛公
D.①九战,绝甬道                 ②吾还也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
B.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
C.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
D.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②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
2018-09-20更新 | 2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