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0 题号:1814018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丞相公孙弘者,齐淄川国薛县人也,字。家贫。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建元元年,是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元光五年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拜为博士

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之。二岁中,至左内史。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之。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

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郤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杀主父偃,徙董仲舒于胶西,皆弘之力也。食一肉脱粟之饭,故人所善宾客,仰衣食,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士亦以此贤之。

(节选自《史记·儒林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元光五年/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拜为博士/
B.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元光五年/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拜为博士/
C.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元光五年/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拜为博士/
D.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元光五年/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拜为博士/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指兄弟排行中最小的或一个朝代、季节的末期等。文中是指公孙弘的表字叫做“季”。
B.《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书,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的。
C.“上大说之”与“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两句中“说”字含义相同。
D.“愈益厚之”与“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两句中“之”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弘因为贫穷,直到四十多岁才开始学习《春秋》及相关著作,六十岁开始为官,最终官至丞相,可谓大器晚成。
B.公孙弘每次上朝议事,先陈述种种事情,然后向皇上提出自己的建议,他不当面驳斥,也不在朝廷上与人争论。
C.公孙弘违背约定,遭到汲黯的责备。汲黯在皇上面前说公孙弘不忠、欺诈,公孙弘以退为进,阐述缘由,赢得皇上信任。
D.公孙弘每顿饭只吃一个肉菜和脱壳的粗米饭,他把俸禄都用来供给老朋友和他喜欢的门客,却报复与他有仇怨的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2)诸尝与弘有郤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
5.公孙弘从平民到丞相,其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下题。

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郤;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后八年卒,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1.“属”是多音多义字。文中“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中的“属”是 的意思。陶渊明《桃花源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中的“属”是 的意思,苏轼《赤壁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中的“属”是 的意思。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
B.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
C.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
D.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爵位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要高一等。
B.贾,古时特指设店售货的坐商,后泛指商人。文中“贾竖”是对商人的蔑称。
C.崩,古代称帝王或皇后死亡为“崩”,称诸侯死曰“薨”,称士死曰“卒”。
D.谥,古代帝王、官员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文中“文成”属于褒义。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心念故国,重义轻财。他的祖父、父亲在韩国为官,韩国被秦国灭亡后,他用家中财产寻求刺客刺杀秦王,希望为韩国报仇。
B.张良判断准确,善出良策。他建议汉王派郦食其用财宝诱反秦将,又阻止汉王与秦叛将联合攻打咸阳,转为袭击秦军,取得大胜。
C.张良足智多谋,化解难题。汉四年秋,汉王被楚追到阳夏,困守固陵,诸侯原已约好前来但没到,他献计为汉王解决了这个难题。
D.张良不为利惑,处事明智。汉王封赏功臣,让张良在齐选三万户为封地,但是他委婉拒绝,只选择留县为封地,被封留侯。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2)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
2021-05-27更新 | 5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其先,齐田氏苗裔也。叔喜剑,学黄老术于乐巨公所。叔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人举之赵相赵午,午言之赵王张敖所,赵王以为郎中。数岁,切直廉平,赵王贤之,未及迁。

会陈豨反代,汉七年,高祖往诛之,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公等奈何言若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随赵王敖至长安。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会高后,诸吕作乱,大臣诛之,立孝文帝。

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对曰:臣何足以知之!上曰:公,长者也,宜知之。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大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毋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张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张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于是上曰:贤哉孟舒!复召孟舒以为云中守。

后数岁,叔坐法失官。梁孝王使人杀故吴相袁盎,景帝召田叔案梁,具得其事,还报。景帝曰:梁有之乎?叔对曰:死罪!有之。上曰:其事安在?田叔曰:上毋以梁事为也。上曰:何也?曰:今梁王不伏诛,是汉法不行也;如其伏法,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也。景帝大贤之,以为鲁相。

数年,叔以官卒,鲁以百金祠,少子仁不受也,曰:不以百金伤先人名。

(节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注】①虫出:指死不得葬。②髡钳:髡,古代刑罚的一种,指剃掉头顶的头发;钳,刑具。③梁孝王:汉景帝之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B.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C.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D.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中”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还用来称呼医生或卖药并且治病的人,在文中是前者的意思。
B.“赭衣”是用赤土染成赭色的衣服,在古代是只有囚犯才穿的衣服,后来借用为囚犯的代称。
C.“崩”是指帝王的死亡,“卒”是指大夫死亡,一般士的死叫“不禄”:地位不同,称呼也就不同。
D.“顿首”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头触碰在地上且停留一会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叔率直清廉。他喜欢与有名望的人交游,被层层推荐给赵王张敖,任职郎中时因德行突出而被赵王看重。
B.田叔忠诚侠义。贯高等人阴谋刺杀高祖被发觉,赵王被逮捕时,田叔甘冒罪过牵连三族的威胁,装扮成家奴追随赵王。
C.田叔坚持不懈。孝文帝欲起用孟舒又有顾虑,在田叔的一再举荐下坚定了信心,重新任用孟舒为云中太守。
D.田叔为官有才。汉景帝让田叔到梁国去审查吴国丞相袁盎被刺杀的案件,田叔查清了这个案件的全部事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
(2)数年,叔以官卒,鲁以百金祠,少子仁不受也,曰:“不以百金伤先人名。”
2022-03-30更新 | 5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月乙酉,(晋悼)公即位。使吕宣子将下军,曰:“邲之役,吕锜佐智庄子于上军,获楚公子毂臣与连尹襄老,以免子羽。鄢之役,亲射楚王而败楚师,以定晋国而无后,其子孙不可不崇也。”使彘恭子将新军,曰:“武子之季,文子之母弟也。武子宣法以定晋国,至于今是用。文子勤身以定诸侯,至于今是赖。夫二子之德,其可忘乎!”故以彘季屏其宗。使令狐文子佐之,曰:“昔克潞之役,秦图败晋魏颗却退秦师于辅氏亲止杜回其勋铭于景钟 至于今不育,其子不可不兴也。”君知士贞子之帅志博闻而宣惠于教也,使为太傅。知栾纠之能御以和于政也,使为戎御。知荀宾之有力而不暴也,使为戎右。栾伯请公族大夫,公曰:“荀家惇惠,荀会文敏,黡也果敢,无忌镇静,使兹四人者为之。夫膏梁之性难正也,故使惇惠者教之,使文敏者导之,使果敢者谂之,使镇静者修之。惇惠者教之,则遍而不倦;文敏者导之,则婉而入;果敢者谂之,则过不隐;镇静者修之,则壹。”使兹四人者为公族大夫。公知祁奚之果而不也,使为元尉。知羊舌职之聪敏肃给也,使佐之。知魏绛之勇而不乱也,使为元司马。知张老之智而不诈也,使为元候。知铎遏寇之恭敬而信强也,使为舆尉。始合诸侯于虚朾以救宋,使张老延君誉于四方,且观道逆者。吕宣子卒,公以赵文子为文也,而能恤大事,使佐新军。五年,诸戎来请服,使魏庄子盟之,于是乎始复霸。

(节选自《国语·晋语七》)

材料二:

魏绛(魏颗的侄子)事晋悼公。悼公三年,会诸侯。悼公弟杨干乱行,魏绛僇辱杨干。悼公怒曰:“合诸侯以为荣,今辱吾弟!”将诛魏绛。或说悼公,悼公止,卒任魏绛政,使和戎、翟。戎、翟亲附。悼公之十一年,曰:“自吾用魏绛,八年之中,九合诸侯,戎、翟和,子之力也。”赐之乐,三让,然后受之。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上。
秦A图B败C晋D魏E颗F却G退H秦I师J于K辅L氏M亲N止O杜P回Q其R勋S铭T于U景V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定晋国而无后”与《孟子·离娄上》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无后”含义不相同。
B.戎右,指陪乘之官,作战时在君主之右,执武器以护卫。《鸿门宴》中的樊哙即任此职。
C.膏粱,指肥肉细粮,泛指精美食物,此处指富贵人家及其后嗣,与“纨绔”含义相同。
D.淫,意思是放纵、恣肆,与《离骚》中“谣诼谓余以善淫”的“淫”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悼公善待功臣之后,不仅屏退对他们的宗族进行看管的人,而且还让其后世子孙蒙受恩惠,担任军队中的重要职位。
B.悼公认为朴实敦厚、好学聪明、果敢决断、沉着镇定的人有助于教导贵族子弟处事周全,通明事理,不隐过失,稳重专一。
C.悼公初次会合诸侯的目的是对宋施以援手,他派张老到处宣扬国君的美誉,观察哪些诸侯是有德义的,哪些诸侯是逆乱的。
D.魏绛任职八年中,九次会和诸侯,安定国家边邑,而被国君授乐器赏赐,魏绛多次辞让后才最终接受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戎来请服,使魏庄子盟之,于是乎始复霸。
(2)或说悼公,悼公止,卒任魏绛政,使和戎、翟。
5.晋悼公的谥号为“悼”,是取他英年早逝之意。《逸周书·谥法解》:“年中早夭曰悼。”有人认为按照他的所作所为,应该给他更好的谥号。请依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其理由。
2023-12-09更新 | 15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