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北省黄石市铁山区多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湖北 高二 期中 2023-03-07 18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今天,人们对疫病的认识更为明晰,但几千年积攒下来的中医经验仍是抗疫“利器”。中医专家认为,新冠肺炎病性上属于阴病,是以伤阳为主线。中医治疗针对寒和湿,注重调节机体平衡,提高自身免疫力,对抗“疫”之气。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针对临床治疗期确诊患者推出了中医治疗通用方“清肺排毒汤”。“清肺排毒汤”用于改善患者发热、乏力、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使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阻断病情进展,大大降低了重症转化率、病亡率。对于重症患者,西医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等技术对抢救生命来说必不可少,中西医深度结合,携手开展临床治疗,大批患者因此受益,推动患者救治形势积极向好。医学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去照料和护理身体不适的人,让他们身心各方面与环境、社会相适应。中医、西医采用的手段不同,但都是在“照顾”患者,目的一致。在我国,将中医与现代西医结合,对症选用,优势互补,往往能产生“1+1>2”的效果。由于我国医疗资源相较人口数量始终比较紧张,中西医结合将有利于缓解资源紧张局面,用较低的成本实现高效的“照顾”。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在医学上的重大优势,也是宝贵财富,不应有孰高孰低、孰优孰劣之。

(摘编自李红梅《用好中医瑰宝》,《人民日报》202034日)

材料二:

中医在治病和防病二者之间,重视以防病为主。中医说:“养之不素则病生。”这个“素”,是人生命的根本,也就是人生命的平衡态。中医是奉行中道的医学,和谐是它防病治病所奉行的至高原则。

中医预防医学首先强调人体在能量摄入上的平衡。没有能量,人的生命将无法维持。但中医并不鼓励过分地摄取能量,中医提出“饮食有节”的思想,强调适度地获取能量,因为能量的过剩,不仅不能给身体带来好处,身体内还需要分解出另外一种力量来消化这些能量,过分的能量摄取成了身体的负担。中医还强调能量消耗的适度。中医提出“不妄作劳”的观点——不要过分劳累。中医重视“固本培元”,注意身体内部根基的培植。人生病往往与对自身能量无节制的消耗有关,入不敷出,最终破坏了身体的内在平衡,形成疾病。

中医认为,防病的关键还在于人与自然的平衡。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人的生命来自自然界,自然界的变化对人的身体会产生影响。中医主张人要注意契合自然的节奏,实现人与外在世界的和谐。如春天气温上升,人的身体也渐渐形成外张的态势,气血由内部浮向体表,皮肤松弛,汗腺舒张,容易产生湿症,必须防湿;夏天天气燥热,此时人容易急躁不安,要有所抑制;秋天是收缩的季节,人的气血由外部而潜向内里,皮肤紧缩,汗腺收紧,这时要注意水的补充,食物要清淡;冬季多有寒症,如伤寒、关节疼痛,由于室外活动少,长期封闭,容易消沉,必须注意调节。

中医预防医学最重要的方面,还在于保持精神的平衡。病从心起,养生重在养心。人不是机器,也不是一般的动物、人是具有复杂情感和精神的动物,人的精神性因素是内在平衡的根本。精神平衡被打破,容易引起疾病。如人遭受精神刺激,疾病往往也会跟着到来,人心胸狭窄,患得患失,性情暴烈,盲目攀比,心情长期处于不平衡之中,或者是消极郁闷,或者是孤独无依,或者是偏执独断,等等,都是不良的心理状态,都容易带来疾病。中国人有“仁者寿”的说法,长寿的人,往往是待人和善、精神平衡的人,也就是心理比较健康的人。

(摘编自叶朗、朱良志《寻求整体平衡的中医》,《中国文化读本》普及本)

材料三:

中华医道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核心,形成了天人感应、顺应自然、整体关联、阴阳平衡、调和致中、五行生克的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肺经络学说相结合的整体医道观,构建起一整套“治未病”的养生之道和望、闻、问、切诊断,针灸、按摩推拿、经方等“治已病”的理论和方法。

在这种整体论的指导下,中国医学形成了“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的疾病生成观;形成了“医之上者,理于未然,患居虑后,防处事先”“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冬不养藏,春必病温”“介疾有喜”的疫病防治观;形成了防微杜渐,治病求本,适时为度,辨证施治、扶正祛邪的医疗观:形成了“病从心起”,故“治心”“修养”的修心养性观和“饮食法地道,居处法天道”“制喜制怒”的养生观;形成了驱邪避毒、斋戒沐浴、打扫庭院、禅尘扫房,强身健体的卫生健康观;形成了“悬壶济世”“大医精诚,仁心仁术”“医者仁心,医德为先”“妙手回春,杏林春暖”的医德观。

“上医治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和医道观结合起来,发展创新,使其成为现代疫病防控观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并为打赢疫情防控战贡献智慧和力量。

(摘编自李伟《天道、人道、医道疫情防控》,《光明日报》2020316日)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中医的经验对此次新冠肺炎的认识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中药“清肺排毒汤”的调理,大大降低了重症转化率、病亡率。
B.中医预防医学强调人体在能量消耗上的平衡,人生病就是与对自身能量无节制的消耗有关,入不敷出,破坏平衡,从而形成疾病。
C.中医的修心养性观与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德行修养是一脉相承的。“治心修养”可看作是对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继承。
D.把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等传统文化观和医道观相结合,加以发展创新,使其成为现代疫情防控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就能为打赢疫情防控战贡献智慧和力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开展临床治疗时,应酌情将中医与现代西医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主要是因为这种方式成本低,且有利于缓解医疗资源紧张局面。
B.民间在立秋时讲究“贴秋膘”,即大量食用肥厚味重的肉食,补充因夏季天热胃口不好而流失的脂肪和体重。这有助于实现身体能量的平衡。
C.人的精神性因素是内在平衡的根本,因此中医预防医学最重要的方面,在于保持精神的平衡。
D.三则材料虽然论述角度不同,但都认为中医注重调节机体平衡,这体现了中医的疫病防治观,对当下疫情的防控和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3.下列中医谚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鱼生火,肉生痰,萝卜青菜保平安。”
B.“少年进补,老来吃苦。”
C.“春捂秋冻,无病无痛。”
D.“寡欲精神爽,思多血气伤。”
4.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以上三则材料的论述侧重点、写作目的有何不同?请分别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想念地坛

史铁生

①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

②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③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头,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丝风飞叶动,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④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这念头不觉出声,如空谷回音。

⑤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

⑥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坐在了这儿?我仔细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特点,或还将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有绝路?那日何日?我记得忽然我有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惟一绫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

⑦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一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不考虑词句,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的。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⑧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我想,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

⑨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弃心魂一向的困惑于不问,岂不还是阿Q的传统?倘写作变成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尤其,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权?它自己已经是了。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时不时地抛出一份名单,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将,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

⑩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力,当然还有阿谀。现在可真是反了!——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人呢?名人,强人,人物。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疯话。

⑪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了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现在我看虚空中便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经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坛虽远离喧嚣,只有废殿颓檐、残墙断壁,但大自然四季的歌咏在地坛里并不间断。
B.“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坐在了这儿”流露出作者对自己命运的思考和叩问。
C.作者认为“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追寻的是灵魂最初的眺望或身份地位的投资。
D.地坛已然成为一种象征,“我”对地坛的想念实际上是超越了功利的一种精神境界的想念。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一句首尾呼应,凝聚了作者浓烈而深沉的情感。
B.文中画线句子轻盈明快,生机盎然,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描写出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
C.“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一句整饬有力,批判了世人追逐名利的心态。
D.作者在文中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在朴实真挚的表达之中,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8.第⑨、第⑩两段批判了哪些现象?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9.郁达夫笔下的“静”是秋日清晨“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朱自清寻找的宁静在那“日日走过的荷塘”,本文地坛的“安静”具有怎样的特点?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丞相公孙弘者,齐淄川国薛县人也,字。家贫。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建元元年,是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元光五年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拜为博士

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之。二岁中,至左内史。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之。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

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郤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杀主父偃,徙董仲舒于胶西,皆弘之力也。食一肉脱粟之饭,故人所善宾客,仰衣食,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士亦以此贤之。

(节选自《史记·儒林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元光五年/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拜为博士/
B.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元光五年/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拜为博士/
C.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元光五年/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拜为博士/
D.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元光五年/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拜为博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指兄弟排行中最小的或一个朝代、季节的末期等。文中是指公孙弘的表字叫做“季”。
B.《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书,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的。
C.“上大说之”与“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两句中“说”字含义相同。
D.“愈益厚之”与“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两句中“之”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弘因为贫穷,直到四十多岁才开始学习《春秋》及相关著作,六十岁开始为官,最终官至丞相,可谓大器晚成。
B.公孙弘每次上朝议事,先陈述种种事情,然后向皇上提出自己的建议,他不当面驳斥,也不在朝廷上与人争论。
C.公孙弘违背约定,遭到汲黯的责备。汲黯在皇上面前说公孙弘不忠、欺诈,公孙弘以退为进,阐述缘由,赢得皇上信任。
D.公孙弘每顿饭只吃一个肉菜和脱壳的粗米饭,他把俸禄都用来供给老朋友和他喜欢的门客,却报复与他有仇怨的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2)诸尝与弘有郤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
14.公孙弘从平民到丞相,其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题严陵钓台

(唐)王贞白

山色四时碧,溪声七里清。

严陵爱此景,下视汉公卿。

垂钓月初上,放歌风正轻。

应怜渭滨叟,匡国正论兵。

过严子陵钓台二首(其一

(宋)张浚

古木笼烟半锁空,高台隐隐翠微中。

身安不羡三公贵,宁与渔樵卒岁同。

[注]①严陵钓台:东汉著名隐士严光(字子陵)隐居垂钓的地方。严光少有高名,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同学,亦为好友。刘秀即位后,多次延聘严光,但他隐姓埋名,退居富春山。②王贞白:唐末著名诗人,早年曾两中进士,曾随军出塞抵御外敌,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③谓滨叟:太公望吕尚,即姜子牙,曾在渭水边垂钓得遇周文王。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写出了钓台环境的清幽秀美,这是严光选择在此隐居的因素。
B.王诗的“下视”和张诗的“不羡”,都写出了严光不慕权贵的品格。
C.两首诗在写景方面各有特色,王诗注重声色结合,张诗巧用点面结合。
D.两首诗分别描写了严光垂钓、渔樵的生活场景,王诗比张诗更具体可感。
16.两首诗对严光归隐的情感态度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的重任,曾子在《〈论语〉十二章》中就有过类似的语句:“____________”。
(2)贾谊的《过秦论》中,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的防御措施,其中写到他对北方边境少数民族的措施是“____________”。
(3)我们读《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草为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给出了自己的解释:“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医药已传播至196个国家,世界卫生大会将中医药纳入主体医药,(1)中医药已进入世界主流医学体系。成就背后是无数海外中医的辛勤推广。

在西班牙的中医界,拉蒙的名字无人不晓。30年前,拉蒙的幼子患重病,当地的医生们。濒临绝望之际,他带儿子远赴中国,接受中医疗法。在中医的悉心治疗下,孩子的生命得以延长,拉蒙也坚定了将中医引入西班牙的信念。

这样的事例,亚美尼亚姑娘盖亚也为中医国际交流做了贡献。在中国完成中医学业后,她组织俄罗斯医生来中国进修,并在俄罗斯多个城市举办针灸大会,促进两国的中医学术交流,中医在俄罗斯社会成为人们熟悉的面孔。

在抗疫工作上,出身印尼中医世家的洪维浩。他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2)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他结合中医古方研制了一款适应印尼本土的草药配方,向当地社区免费分发,得到患者的积极反映。

这些名扬海外的中医们,不仅秉承了中国文化传统中敬重生命的人道主义理念,也继承了中医的高超医术,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做出了各自

18.请在文中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分别改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倒计时100天之际,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制服装备正式亮相,它蕴藏文化内涵和科技含量,将功能性、民族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既防风保暖,又透气轻便,可以实现温度变化和场景转换下的自由穿搭。冬奥制服装备研发设计团队面对冬奥特殊气候条件需求,为解决①         在客观上互相矛盾的难题,在材料使用上通过科学的材料选择和穿搭组合达到了一种平衡,最大程度满足②           。制服填充絮料选择拥有国内专利技术的多层结构新型保暖絮片,并根据冬奥的使用环境进行针对性改良。保暖靴使用的防水膜100%防水、防风雪,透气,可回收;鞋底使用湿冰止滑材料,湿冰防滑颗粒辅以冰爪底纹设计,具有③         功能外套采用的层压复合面料结合高性能膜材料,轻盈、服帖、有弹性,具有良好的防水性、透气性和抗结露功能,功能外套增加了夜间反光安全设计,袖口、领口、拉链、肩部增加防水、防滑、透气等设计,配有对讲机挂袢、求生哨、隐藏触控笔及眼镜布、隐形拉链口袋等物件。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以“功能外套”为开头并作主语的句子,整个句子主语一致,句式结构相似,内容完整。可以改变语序,增删少量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辗碎凹凸。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

阅读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与理解?请以“废墟”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散文。

2023-03-27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石市铁山区多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65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实用类文本
6-90.65史铁生(1950-2010)  抒情性散文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司马迁(前145-前90)  《史记》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即事感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变换句式  辨析并修改病句  情境补写  熟语(含成语)表达题组
21-220.65变换句式  连贯表达题组
六、作文
230.4青年成长  人生感悟  任务驱动型作文  理性思辨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