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重庆 高一 阶段练习 2021-11-25 21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今天,人们对疫病的认识更为明晰,但几千年积攒下来的中医经验仍是抗疫“利器”。中医专家认为,新冠肺炎病性上属于阴病,是以伤阳为主线。中医治疗针对寒和湿,注重调节机体平衡,提高自身免疫力,对抗“疫”之气。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针对临床治疗期确诊患者推出了中医治疗通用方“清肺排毒汤”。“清肺排毒汤”用于改善患者发热、乏力、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使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阻断病情进展,大大降低了重症转化率、病亡率。对于重症患者,西医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等技术对抢救生命来说必不可少,中西医深度结合,携手开展临床治疗,大批患者因此受益,推动患者救治形势积极向好。医学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去照料和护理身体不适的人,让他们身心各方面与环境、社会相适应。中医、西医采用的手段不同,但都是在“照顾”患者,目的一致。在我国,将中医与现代西医结合,对症选用,优势互补,往往能产生“1+1>2”的效果。由于我国医疗资源相较人口数量始终比较紧张,中西医结合将有利于缓解资源紧张局面,用较低的成本实现高效的“照顾”。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在医学上的重大优势,也是宝贵财富,不应有孰高孰低、孰优孰劣之。

(摘编自李红梅《用好中医瑰宝》,《人民日报》202034日)

材料二:

中医在治病和防病二者之间,重视以防病为主。中医说:“养之不素则病生。”这个“素”,是人生命的根本,也就是人生命的平衡态。中医是奉行中道的医学,和谐是它防病治病所奉行的至高原则。

中医预防医学首先强调人体在能量摄入上的平衡。没有能量,人的生命将无法维持。但中医并不鼓励过分地摄取能量,中医提出“饮食有节”的思想,强调适度地获取能量,因为能量的过剩,不仅不能给身体带来好处,身体内还需要分解出另外一种力量来消化这些能量,过分的能量摄取成了身体的负担。中医还强调能量消耗的适度。中医提出“不妄作劳”的观点——不要过分劳累。中医重视“固本培元”,注意身体内部根基的培植。人生病往往与对自身能量无节制的消耗有关,入不敷出,最终破坏了身体的内在平衡,形成疾病。

中医认为,防病的关键还在于人与自然的平衡。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人的生命来自自然界,自然界的变化对人的身体会产生影响。中医主张人要注意契合自然的节奏,实现人与外在世界的和谐。如春天气温上升,人的身体也渐渐形成外张的态势,气血由内部浮向体表,皮肤松弛,汗腺舒张,容易产生湿症,必须防湿;夏天天气燥热,此时人容易急躁不安,要有所抑制;秋天是收缩的季节,人的气血由外部而潜向内里,皮肤紧缩,汗腺收紧,这时要注意水的补充,食物要清淡;冬季多有寒症,如伤寒、关节疼痛,由于室外活动少,长期封闭,容易消沉,必须注意调节。

中医预防医学最重要的方面,还在于保持精神的平衡。病从心起,养生重在养心。人不是机器,也不是一般的动物、人是具有复杂情感和精神的动物,人的精神性因素是内在平衡的根本。精神平衡被打破,容易引起疾病。如人遭受精神刺激,疾病往往也会跟着到来,人心胸狭窄,患得患失,性情暴烈,盲目攀比,心情长期处于不平衡之中,或者是消极郁闷,或者是孤独无依,或者是偏执独断,等等,都是不良的心理状态,都容易带来疾病。中国人有“仁者寿”的说法,长寿的人,往往是待人和善、精神平衡的人,也就是心理比较健康的人。

(摘编自叶朗、朱良志《寻求整体平衡的中医》,《中国文化读本》普及本)

材料三:

中华医道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核心,形成了天人感应、顺应自然、整体关联、阴阳平衡、调和致中、五行生克的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肺经络学说相结合的整体医道观,构建起一整套“治未病”的养生之道和望、闻、问、切诊断,针灸、按摩推拿、经方等“治已病”的理论和方法。

在这种整体论的指导下,中国医学形成了“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的疾病生成观;形成了“医之上者,理于未然,患居虑后,防处事先”“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冬不养藏,春必病温”“介疾有喜”的疫病防治观;形成了防微杜渐,治病求本,适时为度,辨证施治、扶正祛邪的医疗观:形成了“病从心起”,故“治心”“修养”的修心养性观和“饮食法地道,居处法天道”“制喜制怒”的养生观;形成了驱邪避毒、斋戒沐浴、打扫庭院、禅尘扫房,强身健体的卫生健康观;形成了“悬壶济世”“大医精诚,仁心仁术”“医者仁心,医德为先”“妙手回春,杏林春暖”的医德观。

“上医治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和医道观结合起来,发展创新,使其成为现代疫病防控观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并为打赢疫情防控战贡献智慧和力量。

(摘编自李伟《天道、人道、医道疫情防控》,《光明日报》2020316日)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中医的经验对此次新冠肺炎的认识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中药“清肺排毒汤”的调理,大大降低了重症转化率、病亡率。
B.中医预防医学强调人体在能量消耗上的平衡,人生病就是与对自身能量无节制的消耗有关,入不敷出,破坏平衡,从而形成疾病。
C.中医的修心养性观与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德行修养是一脉相承的。“治心修养”可看作是对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继承。
D.把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等传统文化观和医道观相结合,加以发展创新,使其成为现代疫情防控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就能为打赢疫情防控战贡献智慧和力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开展临床治疗时,应酌情将中医与现代西医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主要是因为这种方式成本低,且有利于缓解医疗资源紧张局面。
B.民间在立秋时讲究“贴秋膘”,即大量食用肥厚味重的肉食,补充因夏季天热胃口不好而流失的脂肪和体重。这有助于实现身体能量的平衡。
C.人的精神性因素是内在平衡的根本,因此中医预防医学最重要的方面,在于保持精神的平衡。
D.三则材料虽然论述角度不同,但都认为中医注重调节机体平衡,这体现了中医的疫病防治观,对当下疫情的防控和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3.下列中医谚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鱼生火,肉生痰,萝卜青菜保平安。”
B.“少年进补,老来吃苦。”
C.“春捂秋冻,无病无痛。”
D.“寡欲精神爽,思多血气伤。”
4.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以上三则材料的论述侧重点、写作目的有何不同?请分别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莽昆仑

田洪波

雪花裹挟着凌厉的风,纵横肆虐,北国天地一片苍茫无垠。在浩渺的大兴凯湖和小兴凯湖之间,雄阔的浑然一体的雪幕中,缓缓地移动着几个小黑点。

他们没按既定的两个大小湖之间的湖岗路行进,而是距离从兴凯湖泄洪闸出发,蜿蜒斜插于小兴凯湖的冰封湖面。目的地是距离近20公里,地处蜂蜜山脚下的知青农场三连队部。为驱寒气,他们刻意选择在午饭后,尽管天地依然混沌无序,根本见不到阳光。

他们是兴凯湖农场总部的11名知青,大多是文艺宣传员。全会召开,他们连夜写好了大红喜报,编排了节目,要在短时间内,把召开盛会的喜悦分享给战友

一夜狂飙,冰上积雪已半尺盈余。此刻,大颗雪粒依然在天地间飞舞,尽管他们几乎武装到了牙齿,多穿着厚重的棉军大衣,戴狗皮帽子、耳包及棉手闷子,军用大头皮鞋或棉乌拉,依然抵御不住刻骨的寒冷,只能蜷缩着身躯,踽踽前行。

孙红梅向天喊出一声高八度。她是宣传队的顶梁柱,此刻只有她有这样的底气。向面而来的雪花,与呼出的热气形成冷霜,几乎把她的眼睛霜住了。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有人抬头向天吟诵伟人的诗句。

孙红梅的笑声刺破天宇:“接着来!”

于是有人呼应:“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孙红梅挥展两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紧接着响起众人的朗诵声:“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澎湃和激昂浸染了他们,脚下似乎变得轻松了,步子灵巧了,刚刚还肆意妄为的雪粒,此刻也似乎缩小了纷扬的频率,变得小了。

他们继续前行,开始讨论还有多少公里,感叹幸亏穿插走小兴凯湖,如若走湖岗,指不定何时到达呢。

有人提醒说还不是孙红梅的主意,大家哄哄着乱嚷,北京妞儿就是不一般。

距离在不觉间缩短,似乎明天的太阳就要在前方升起,引得人们忘了寒冷,倍添活力。不知谁起头,又高声吟出:“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这回不待引领,早有人接上:“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孙红梅笑声清脆,吟道:“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犹如亲人间的默契,大家又一起争诵:“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环球同此凉热”被大家一声高过一声地吟诵了好几遍。然后,齐刷刷看向远方的蜂蜜山。此时的蜂蜜山白雪皑皑,与在阔大冰面上行走的他们形成强烈反差。在他们眼里,它不就像莽莽昆仑山一样,令人难以企及吗?在它面前,人是渺小的,可若较起真儿来,他们并不惧怕它的高度和遥远。“等一下!”孙红梅突然声音颤抖着喊。大家定睛看向孙红梅。孙红梅扎煞着戴着棉手闷子的两只手,脸上的表情僵硬,嘴角微微抽搐。有人问她怎么了,孙红梅示意他别出声,然后,他们似乎同时听到,脚下的冰面传出一声清脆的断裂声。这声音让他们头皮发麻,四肢无力地戳在原地,呆若木鸡。

“不会吧?”孙红梅红着小脸,颤着声音问众人,又似自语。没人回应她。奇怪的是,那断裂之声再未出现,这让他们迷茫,莫不是出现了幻听?再次辨识,确认刚才听到的就是冰层的断裂声,这让他们又躁动起来。

孙红梅让大家静下来,她似乎已思考出对策。她让大家拉开前后距离,减慢行进速度。特别是不要扎堆走在一起,要散开。交代到最后,她说出自己的判断:现在是十二月底,冰面应已冻实,只要不垂直重压,应没问题。

大家点头称是,心里依然心惊胆战,脚下不敢再用力走,似乎每踩一步,都会把冰面压裂一层,加速冰面的坍塌。

真的没人敢掉以轻心,小湖与大湖迥然不同,大湖水底平坦丝滑,游至百米才齐腰深,小湖湖底则水草丛生,且多为沼泽地,一旦陷进去,将万劫不复。

孙红梅停下脚步,提议帮她把身上背的黄书包解下来:“喜报在包里装着呢,宁肯我掉下去,也不能糟蹋了喜报。真要是掉下去了,你们就把我埋在蜂蜜山下吧,让我看着你们改天换地。另外告诉我爸妈,让我妹妹也来下乡,算是实现我的理想吧。”

有人带着哭腔提醒孙红梅别胡说,说还指望她演节目呢。在孙红梅心事重重的笑声中,大家蹒跚着,默默前行。笑声不再有,也没人再诵读诗句,他们形成的黑点,像大地上的惊叹号,直指蜂蜜山。

不知何时,风似乎小了,抬头间,蜂蜜山已遥可相望。

走出小兴凯湖冰面那一刻,孙红梅瘫在了雪地上,几个女孩子抱在一起痛哭。不久,蜂蜜山下的三连队部,响起欢呼声,惊得雪花一时间飞扬满天,乱了方寸。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画波浪线的语句运用了外貌描写与动作描写的手法,突出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恶劣,表现了文艺宣传员们行走时的艰难以及内心的畏惧。
B.文章中划横线的语句颇有哲理:主观情绪的澎湃和激昂往往会使人产生战胜一切困难险阻的强大力量。
C.“孙红梅瘫在了雪地上”,这句话真实地刻画了遇事冷静、胆大心细、不畏牺牲、一心向革命的孙红梅在死亡危机解除之后的无力与轻松。
D.文章的结尾运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漫天雪花飘扬飞舞的纷乱场景,有力地衬托了文艺宣传员们战胜困难安全到达三连队部后极其兴奋极其喜悦的情感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时间为序,叙述了11名知青前往峰蜜山下的三连队部与战友分享全会精神的故事,故事很简单,情节设计也很简单,没有波澜。
B.文章一开篇描绘了无垠北国雪花纵横肆虐的场景,将人物与广袤雄阔的自然环境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写文艺宣传员们的言行精神做铺垫。
C.文章采用了插叙,补充交代了风雪中前行的一行人的身份、出行原因以及出行路线安排,既为下文的情节发展服务,又有助于表现人物形象。
D.文章运用了第三人称全知全能视角,将叙事与写景有机结合,叙述了11名知青的出行壮举,展现了严冬之时蜂蜜山一带冰天雪地的自然之景。
8.整篇文章,作者多处引用毛泽东诗词,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9.探究文章标题“莽昆仑”的意蕴。
2021-11-25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申屠嘉,梁人也。以材官①蹶张②从高帝击项籍,迁为队率。从击黥布,为都尉。孝惠时,为淮阳守。孝文元年,举故以二千石从高祖者,悉以为关内侯,食邑二十四人,而嘉食邑五百户。十六年,迁为御史大夫。张苍免相,文帝以皇后弟窦广国贤有行,欲相之,曰:“恐天下以吾私广国。”久念不可,乃以御史大夫嘉为丞相,因故邑封为故安

嘉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是时,太中大夫邓通方爱幸,赏赐累巨万。文帝常燕饮通家,其宠如是。是时,嘉入朝而通居上旁,有怠慢之礼。嘉奏事毕,因言曰:“陛下幸爱群臣则富贵之,至于朝廷之礼,不可以不肃!”上曰:“君勿言,吾私之。”罢朝坐府中,嘉为檄召通诣丞相府,不来,且斩通。通恐,入言上。上曰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通至丞相府免冠徒跣顿首谢嘉嘉坐自如弗为礼,责曰:“夫朝廷者,高皇帝之朝廷也,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史今行斩之!”通顿首,首尽出血,不解。上度丞相已困通,使使持节召通,而谢丞相:“此语弄臣,君释之。”

嘉为丞相五岁,文帝,孝景即位。二年,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诸法令多所请变更,议以谪罚侵削诸侯,而丞相嘉自绌所言不用,疾错。错为内史,门东出,不便,更穿一门,南出。南出者,太上皇庙垣③也。嘉闻错穿宗庙垣,为奏请诛错。客有语错,错恐,夜入宫上谒,自归上。至朝,嘉请诛内史错。上曰:“错所穿非真庙垣,乃外垣,故冗官居其中,且又我使为之,错无罪。”罢朝,嘉谓长史曰:“吾悔不先斩错乃请之,为错所卖!”至舍,因呕血而死。谥曰节侯。

赞曰:申屠嘉可谓刚毅守节,然无术学,殆与萧、曹、陈平异矣。

(《汉书·张周赵任申屠传》)


【注释】①材官:勇敢的士兵。②蹶张:以脚踏强弓,使之张开。谓勇健有力。③庙垣:宗庙的外墙。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曰/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通至丞相府免冠/徒跣顿首/谢嘉/嘉坐自如/弗为礼
B.上曰/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通至丞相府/免冠/徒跣/顿首谢嘉/嘉坐自如/弗为礼
C.上曰/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通至丞相府免冠/徒跣/顿首/谢嘉/嘉坐自如/弗为礼
D.上曰/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通至丞相府/免冠徒跣顿首/谢嘉/嘉坐自如/弗为礼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谥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皇帝称“祖”。
B.侯,古爵位名。在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侯比公低一等。
C.顿首,九拜之一。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之间。
D.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叫“薨”,大夫死叫“卒”。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屠嘉勇猛强健,但无术学。中屠嘉以强驽射手的身份随高祖征伐项羽:司马迁认为他没有韬略学识,难与萧何、曹参、陈平齐名。
B.申屠嘉仕途通达,封侯采地。自随从高祖征伐始,申屠嘉多次升迁,享有食税权,最后位极人臣,并且被封为故安侯。
C.申屠嘉严守礼节,不畏皇权。文帝宠臣邓通在朝堂上不遵守君臣之礼,申屠嘉不顾文帝请求,下朝后把邓通召到丞相府严加责处。
D.申屠嘉性情刚直,不擅权术。申屠嘉想借穿门一事法办晁错,晁错的宾客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晁错,晁错害怕,连夜进见景帝并躲藏景帝宫中。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太中大夫邓通方爱幸,赏赐累巨万。
(2)上度丞相已困通,使使持节召通,而谢丞相。
2021-11-16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三、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河床(节选)

昌耀

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来。

白头的雪豹默默卧在鹰的城堡,目送我走向远方。

我老远就听到了唐古特人①的那些马车。

我轻轻地笑着,并不出声。

那些马车响着刮木、像奏着迎神的喇叭,登上了我的胸脯。轮子跳动在我鼓囊囊的肌块。

那些裹着冬装的唐古特车夫也伴着他们的辕马谨小慎微地举步,随时准备拽紧握在他们手心的刹绳。

他们说我是巨人般躺倒的河床。

他们说我是巨人般屹立的河床。

是的,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我是滋润的河床,我是枯干的河床,我是浩荡的河床。

我的令名如雷贯耳。

我坚实、宽厚、壮阔,我是发育完备的雄性美。

我创造,我须臾不停地

向东方大海排泻我那不竭的精力。

我刺肤纹身,让精心显示的那些图形可被仰观而不可近狎。

我让万山洞开,好叫钟情的众水投入我博爱的襟怀。

我是父亲。

我爱听秃鹰长唳,他有少年的声带,他的目光有少女的媚眼。他的翼轮双展之舞可让血流沸腾。

我称誉在我隘口的深雪潜伏达旦的猎人。

也同等地欣赏那头三条腿的母狼。她在长夏的每一次黄昏都要从我的阴影跛向天边的彤云。

也永远怀念你们——消逝了的黄河象。

我在每一个瞬间都同时看到你们。

我在每一个瞬间都表现为大千众相。

我是屈曲的峰峦。是下陷的断层。是切开的地峡。

是纵的河床,是横的河床,是总谱的主旋律。

我张弛如弓,我拓荒千里。

我把龙的形象重新推上世界的前台。

而现在我仍转向你们白头的巴颜喀拉。

你们的马车已满载昆山之玉,走向归程。

你们的麦种在农妇的胝掌准时地亮了。

你们的团圞②月正从我的脐蒂升起。

……


【注释】①唐古特人,蒙古族人的一部分。②圞(luán):方言,圆。
14.下列对诗歌中所用人称的理解与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我”指河床,诗人用第一人称的口吻为河床代言,消弥了河床与阅读者之间的隔膜。
B.“他们”指唐古特车夫,也泛指熟悉河床,与河床们过“亲密接触”的人们。
C.“他”指兀鹰,“她”指母狼,诗人把动物拟人化,能更加生动形象地突出它们的精神。
D.“你们”指人类,诗人把河床和人类并举,不分你我,使读者更能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同身受。
15.下列对诗歌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手法,生动形象地描述事物,富有气势地表现内心的激情。
B.诗歌意象丰富,构成独特,虚实相生,既不拥塞又不空洞,使河床既有质感又有体积感。
C.诗中短促诗句多,诗行长短不齐,语言通俗明白,丰富了诗歌节奏,增强了诗歌抒情性。
D.诗歌几乎每句都标以句号,限制语流速度,使每句都形成一个环境,一个嶙峋、自足的空间。
16.诗人以辐射性的构思勾勒了“河床”这一形象,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