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山东 高一 阶段练习 2022-10-18 8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82年的一个秋日,马尼拉洛斯巴洛斯镇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学术报告厅里,正在举行国际水稻科技界的盛会,座无虚席。屏幕上打出袁隆平的巨幅头像,下方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行特大黑体英文字,报告厅里顿时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说起研究杂交稻的初衷,袁隆平说:“上世纪60年代,我曾亲眼看见过5个饿殍,两人倒在桥下,两人倒在田里,一人倒在路旁……”饥饿让袁隆平对水稻充满了遐想,他决心挑战传统的经典理论,跳出“无性杂交”学说的束缚,着手进行水稻有性杂交试验。

然而,要找到“天然雄性不育株”却非易事。他和助手们每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在稻田里寻寻觅觅。袁隆平和助手们整整花了6年时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后,袁隆平与同事们一起率先育成我国第一个实用水稻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二九南1号”。1973年,协作组通过测交找到水稻雄性不育恢复系,至此,三系配套难关全部攻克,一举奠定杂交稻从理论到现实的基础。1976年开始,三系杂交稻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稻平均每亩增产20%左右。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震惊了全世界。

袁隆平没有骄傲,更没有止步,他感到三系法也存在着配组不自由、种子生产环节多等不足,他决心开展新的攻关。

成功与失败总是相伴的。正当不育材料秧苗研究搞得如火如荼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给袁隆平心爱的水稻雄性不育试验“当头一棒”,几年积累下来的700多株珍贵不育材料秧苗,一夜之间被人全部拔除毁坏。

一些同行送来了冷嘲热讽。面对这种质疑,袁隆平显现出从未有过的自信:“从表面上看,试验是失败了,但从本质上看,试验是成功的。”此时,袁隆平沉着冷静,查找资料,分析问题,仔细思考,终于拨开云雾,提出了解决办法。到2000年平均产量比三系增长5%-10%,续写了“东方魔稻”的新篇章。

为全面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在分子层面探索超级稻秘密,20005月,科学家宣布,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启动。

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使水稻平均亩产比原先增加20%以上。这项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惠及全世界。

袁隆平把他的研究生介绍到了国外攻读博士学位,很多人学成后都留在外国。有人便跟袁隆平说:“人才都飞了,您可是白费心血了!”袁隆平认真地说:“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优秀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让他们通通窝到我的手下来,受着我的思想束缚,而且我还无法给他们提供一流的研究条件,怎么能使他们成长为超过我的杰出学者呢?一旦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随时都会回来的。相反,如果他们回来而又无用武之地,那又叫人家回来干什么呢?”

(摘编自农博网《袁隆平与杂交稻》)

材料二:

“天眼”之父南仁东,17日被追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24年,8000多个日夜,南仁东为中国“天眼”燃尽生命,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新的高度。“天眼”“天宫”“蛟龙”、大飞机被列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丰硕成果。南仁东来不及目睹,但他执着追求科学梦想的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勇攀世界科技高峰。

“天眼”:一个国家的骄傲

1993年,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在日本召开。科学家们倡议: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

会后,南仁东极力主张中国科学家启动“天眼”项目。

这个当初没有多少人看好的梦想,最终成为一个国家的骄傲。

斯可克回忆:“南仁东总跟我说,国家投入10多亿元搞这个望远镜,如果因为质量问题或者工程延期导致停工,每天损失将达50万元。花了这么多钱,如果搞不好,就对不起国家。”

执着:为“天眼”燃烧20多年人生

南仁东用10年走遍了贵州大山里的上百个窝凼。

一次,南仁东下窝凼时,暴发了泥石流。南仁东往嘴里塞了救心丸,连滚带爬回到垭口。许多工人都记得,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为亲自测量工程项目的误差,南仁东总会丢下饭碗就往工地上跑。

寻梦:探索科学未知无止境

对待科学研究,南仁东无比严肃和严谨。“天眼”没有哪个环节能“忽悠”他,任何瑕疵在他那里都过不了关。

工程伊始,要建一个水窖,施工方送来设计图纸,他迅速标出几处错误打了回去。施工方惊讶极了:这个搞天文的科学家怎么还懂土建?

南老师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他要吃透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学生甘恒谦说。

在南仁东看来,“天眼”建设不由经济利益驱动,而是源自人类的创造冲动和探索欲望。南仁东的心中,总是藏着许多诗意的构想。

“让美丽的夜空带我们踏过平庸。”这是他留给人世间的最后思考。

(摘编自陈芳、董瑞丰、刘宏宇《踏过平庸,一生为中国“天眼”燃尽》,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通过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博大胸怀以及勇于探索、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B.经过袁隆平不懈地努力,三系杂交稻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到2000年平均产量增长5%-10%,续写了“东方魔稻”的新篇章。
C.材料二小标题“天眼’:一个国家的骄傲”“执着:为‘天眼’燃烧20多年人生”“寻梦:探索科学未知无止境”在内容上构成递进关系,使文章步步深入。
D.两则材料对两位科学家的科研之路进行了叙述,包含两位科学家科研的艰辛,也含有成功之后他们内心的喜悦之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材料一可知,袁隆平不反对研究生到国外留学,他相信一旦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随时都能回来的。
B.根据材料一内容我们可以推断,毛泽东主席所写的诗句“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就是在赞扬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成果。
C.两则材料都引用科学家原话和他人的评价,既有利于刻画两位科学家的光辉形象,又能够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D.“让美丽的夜空带我们踏过平庸”是南仁东追求理想的真实写照,诗化的语言为充满艰辛的科学研究赋予了浪漫和温情。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人物传记文体特征的一项是(     )
A.用两位科学家的原话体现人物真实性
B.两位科学家都是我们时代的楷模
C.材料一与材料二叙述都非常生动
D.两则材料都采用第三人称
4.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述两位科学家都具备的可贵品质。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中的“寻梦:探索科学未知无止境”部分的行文脉络。
2022-10-18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意 外

铁凝

台儿沟很少有人家挂照片,也很少有人出去照相。公社没有照相馆,去趟县城,跋山涉水来回五百里。谁家要是挂张照片,顿时满屋生辉,半个村子也不免热闹几天。

山杏的哥哥来了封信,向家里要张全家福。信中特别提到,最想念妹妹山杏。他在南方一个小岛上当兵已经两年,走的时候山才八岁。

接到哥哥的信,山杏整天催爹妈去县城照相。现在,摘完了核桃,又摘完了柿子,爹对山杏说:明天咱们就上路。

山杏一晚上也没睡好。睁开眼看看,妈正弯着腰烙饼;又睁开眼看看,妈还弯着腰烙饼;再睁开眼看看,一摞白面饼高高地堆在桌上。她想,这不就是过年吗?过年家里也没烙过这么多白面饼。

天不亮,山杏就穿上过年时的新罩衣,又叫妈给她拿出哥哥寄来的新塑料凉鞋。妈说:咱不,照相可不能露脚趾头。不如穿我做的扎花鞋。山杏打整着自己,妈也打整着自己。山杏还从墙上摘下那块落满灰尘的小镜子,前前后后让妈照。直到爹在门口等得不耐烦了, 妈才挎起了沉甸甸的篮子。

他们搭了五十里汽车,走了二百里山路,喝凉水、住小店,吃了多半篮子干饼,第三天才来到县城。山杏一心想着妈在路上嘱咐过她的话:听人说,照相馆的灯比太阳还亮,到那时候再亮也不能眨眼,一眨眼就照成瞎子了。

进了照相馆,一个烫着卷发的姑娘把他们领进一间黑屋。哗的一下,一屋子灯都亮了—— 有高楼,有大厦,有鲜花,有木马……山杏的眼都不够用了。忽然间她被人拉住胳膊塞在了爹妈中间,原来照相就要开始了。烫发姑娘躲在一只木匣子后面顶起块黑布,左比划,右比划,这使山杏又想起妈在路上嘱咐过她的话。她扭头看看妈,妈已瞪起了眼睛顾不得看她; 她又扭头看看爹,爹也正大睁着眼睛向前看。山杏转回头,也赶紧把眼睛瞪得圆圆的。木匣子里咔嚓了一声,一屋子灯也跟着灭了。他们又摸黑走出屋子。

半个月后,山杏爹从大队部拿回一个照相馆寄来的信封。山杏赶紧抢着撕开口,里面果然有张照片。谁知,上面没有大睁着眼睛的山杏,也没有睁大了眼的爹妈。照片上就一个人, 一个正冲她们全家微笑的姑娘:额前的卷发像云彩,弯弯的眼睛像月牙儿,比照相馆那个卷头发的还好看。山杏和爹妈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说不出话来。

第二天,山杏家的墙上挂出了这张照片,照片上的姑娘冲所有来参观的人微笑着。有人问起这是谁,爹妈吞吞吐吐不说话,山杏说,那是她未来的嫂子。

山杏知道撒谎不好,但又觉得,不管怎么说,从此,她家也可以和那些有照片的人家比美了。

文本二:

我的写作是从短篇小说开始的,我对短篇小说有一种近乎偏执的喜爱。短篇小说锻炼了我思维的弹性跳跃和用笔的节制,短篇小说使我的精神沉着,也留给我的心灵更多的畅想余地。我从不认为写作短篇是营造长篇的过渡和准备,我甚至老是妄想以我的实践来证明短篇小说的独立价值。即使在时代的物欲和功利色彩愈加鲜明的关头,即使在短篇小说常常作为陪衬和偿还感情文债的今天,我仍然愿意奋不顾身地以短篇小说的方式磨砺自己的心灵和笔。短篇小说有点像体操项目中的吊环和平衡木,吊环和平衡木给运动员提供的条件较之其他项目更为苛刻,但那些不凡的健将却能在极为有限的场地翻跃、腾飞,创造出观众意想不到的潇洒和美。短篇小说是一种挑战,它就像吊环和平衡木对于运动员那样,不给你犯错误的机会,也让你没有改正错误的可能。因此短篇小说也是一种诱惑。我甚至不断以一位美国作家的话给短篇小说助威,他说他终生喜欢短篇小说,因为人生本不是一部长篇, 而是一连串的短篇。我亦在一些文字里表述过我对于短篇小说的看重,我说:我看重的是好的短篇给予人的那种猝不及防之感;在滞缓、恒久的巨大背景前后,正是不同的人在上演着同一剧目的不同片断,走马灯似的。好的短篇正在于它能够把这些片断弄得叫人无言以对, 精彩得叫你猝不及防。因为世界上本不存在一气呵成的人生,我们看到的他人和自己,其实都是自己和他人的片断。或许再精彩的小说,你读过之后愣愣神儿,也会说一句:不过如此。的确不过如此,人生本来如此。重要的在于你毕竟被那猝不及防的精彩迷惑过,不过如此的人生,是不可以没有片刻的迷惑,片刻的忘情的,甚至于片刻的受骗。

当我写作长篇小说时,我经常想到的两个字是命运;当我写作中篇小说时,我经常想到的两个字是故事;当我写作短篇小说时,我想得最多的两个字是景象

我并不想强迫读者一定接受我以短篇的形式表述出的那些人生景象,我只愿意琢磨,我该以何样的本领把我心中的一万种景象呈现给我的读者。

(铁凝《我看短篇小说》)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照相”为线索,围绕山杏一家人照“全家福”这一核心事件展开情节,叙述集中,脉络清晰,尺幅微澜,引人入胜。
B.作者抓住小镜子“落满灰尘”的细节来描写,足见山杏家的生活还停留在为生计而奔忙的状态,较少关照精神层面的需求。
C.照片中的姑娘神情柔美自然,这与山杏一家人照相时瞪圆双眼、紧张局促的表情形成反差,“美丽”的错递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小说描写普通的人和平常的事,从中反映了乡村人们对城市的向往,对富裕生活的追求,以及渴望改变落后生存现状的决心。
7.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铁凝的短篇小说创作注重思维的弹性跳跃和用笔的节制,作者不仅要表述人生景象,还需要思考如何来呈现这万千景象。
B.作者把短篇小说创作比作完成吊环与平衡木项目,意在突出它对创作水准的高要求,这种挑战性适合作家以它来偿还“感情文债”。
C.人生无法一气呵成,山杏、香雪等人物的人生片段,带给读者片刻的迷惑、忘情,正是人生中的经典片段成就了短篇小说的精彩。
D.铁凝的“景象说”见解独到,她认为短篇小说是对纷繁复杂的人生景象的呈现,通过个性化的表达构建含蓄蕴藉的艺术世界。
8.赏析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
(1)睁开眼看看,妈正弯着腰烙饼;又睁开眼看看,妈还弯着腰烙饼;再睁开眼看看,一摞白面饼高高地堆在桌上。
(2)听人说,照相馆的灯比太阳还亮,到那时候再亮也不能眨眼,一眨眼就照成瞎子了。
9.文本二中,铁凝认为“好的短篇给予人”“猝不及防之感”,请谈谈《意外》在情节处理上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河床(节选)

昌耀

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来。

白头的雪豹默默卧在鹰的城堡,目送我走向远方。

我老远就听到了唐古特人①的那些马车。

我轻轻地笑着,并不出声。

那些马车响着刮木、像奏着迎神的喇叭,登上了我的胸脯。轮子跳动在我鼓囊囊的肌块。

那些裹着冬装的唐古特车夫也伴着他们的辕马谨小慎微地举步,随时准备拽紧握在他们手心的刹绳。

他们说我是巨人般躺倒的河床。

他们说我是巨人般屹立的河床。

是的,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我是滋润的河床,我是枯干的河床,我是浩荡的河床。

我的令名如雷贯耳。

我坚实、宽厚、壮阔,我是发育完备的雄性美。

我创造,我须臾不停地

向东方大海排泻我那不竭的精力。

我刺肤纹身,让精心显示的那些图形可被仰观而不可近狎。

我让万山洞开,好叫钟情的众水投入我博爱的襟怀。

我是父亲。

我爱听秃鹰长唳,他有少年的声带,他的目光有少女的媚眼。他的翼轮双展之舞可让血流沸腾。

我称誉在我隘口的深雪潜伏达旦的猎人。

也同等地欣赏那头三条腿的母狼。她在长夏的每一次黄昏都要从我的阴影跛向天边的彤云。

也永远怀念你们——消逝了的黄河象。

我在每一个瞬间都同时看到你们。

我在每一个瞬间都表现为大千众相。

我是屈曲的峰峦。是下陷的断层。是切开的地峡。

是纵的河床,是横的河床,是总谱的主旋律。

我张弛如弓,我拓荒千里。

我把龙的形象重新推上世界的前台。

而现在我仍转向你们白头的巴颜喀拉。

你们的马车已满载昆山之玉,走向归程。

你们的麦种在农妇的胝掌准时地亮了。

你们的团圞②月正从我的脐蒂升起。

……


【注释】①唐古特人,蒙古族人的一部分。②圞(luán):方言,圆。
10.下列对诗歌中所用人称的理解与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我”指河床,诗人用第一人称的口吻为河床代言,消弥了河床与阅读者之间的隔膜。
B.“他们”指唐古特车夫,也泛指熟悉河床,与河床们过“亲密接触”的人们。
C.“他”指兀鹰,“她”指母狼,诗人把动物拟人化,能更加生动形象地突出它们的精神。
D.“你们”指人类,诗人把河床和人类并举,不分你我,使读者更能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同身受。
11.下列对诗歌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手法,生动形象地描述事物,富有气势地表现内心的激情。
B.诗歌意象丰富,构成独特,虚实相生,既不拥塞又不空洞,使河床既有质感又有体积感。
C.诗中短促诗句多,诗行长短不齐,语言通俗明白,丰富了诗歌节奏,增强了诗歌抒情性。
D.诗歌几乎每句都标以句号,限制语流速度,使每句都形成一个环境,一个嶙峋、自足的空间。
12.诗人以辐射性的构思勾勒了“河床”这一形象,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