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253 题号:1484817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意 外

铁凝

台儿沟很少有人家挂照片,也很少有人出去照相。公社没有照相馆,去趟县城,跋山涉水来回五百里。谁家要是挂张照片,顿时满屋生辉,半个村子也不免热闹几天。

山杏的哥哥来了封信,向家里要张全家福。信中特别提到,最想念妹妹山杏。他在南方一个小岛上当兵已经两年,走的时候山才八岁。

接到哥哥的信,山杏整天催爹妈去县城照相。现在,摘完了核桃,又摘完了柿子,爹对山杏说:明天咱们就上路。

山杏一晚上也没睡好。睁开眼看看,妈正弯着腰烙饼;又睁开眼看看,妈还弯着腰烙饼;再睁开眼看看,一摞白面饼高高地堆在桌上。她想,这不就是过年吗?过年家里也没烙过这么多白面饼。

天不亮,山杏就穿上过年时的新罩衣,又叫妈给她拿出哥哥寄来的新塑料凉鞋。妈说:咱不,照相可不能露脚趾头。不如穿我做的扎花鞋。山杏打整着自己,妈也打整着自己。山杏还从墙上摘下那块落满灰尘的小镜子,前前后后让妈照。直到爹在门口等得不耐烦了, 妈才挎起了沉甸甸的篮子。

他们搭了五十里汽车,走了二百里山路,喝凉水、住小店,吃了多半篮子干饼,第三天才来到县城。山杏一心想着妈在路上嘱咐过她的话:听人说,照相馆的灯比太阳还亮,到那时候再亮也不能眨眼,一眨眼就照成瞎子了。

进了照相馆,一个烫着卷发的姑娘把他们领进一间黑屋。哗的一下,一屋子灯都亮了—— 有高楼,有大厦,有鲜花,有木马……山杏的眼都不够用了。忽然间她被人拉住胳膊塞在了爹妈中间,原来照相就要开始了。烫发姑娘躲在一只木匣子后面顶起块黑布,左比划,右比划,这使山杏又想起妈在路上嘱咐过她的话。她扭头看看妈,妈已瞪起了眼睛顾不得看她; 她又扭头看看爹,爹也正大睁着眼睛向前看。山杏转回头,也赶紧把眼睛瞪得圆圆的。木匣子里咔嚓了一声,一屋子灯也跟着灭了。他们又摸黑走出屋子。

半个月后,山杏爹从大队部拿回一个照相馆寄来的信封。山杏赶紧抢着撕开口,里面果然有张照片。谁知,上面没有大睁着眼睛的山杏,也没有睁大了眼的爹妈。照片上就一个人, 一个正冲她们全家微笑的姑娘:额前的卷发像云彩,弯弯的眼睛像月牙儿,比照相馆那个卷头发的还好看。山杏和爹妈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说不出话来。

第二天,山杏家的墙上挂出了这张照片,照片上的姑娘冲所有来参观的人微笑着。有人问起这是谁,爹妈吞吞吐吐不说话,山杏说,那是她未来的嫂子。

山杏知道撒谎不好,但又觉得,不管怎么说,从此,她家也可以和那些有照片的人家比美了。

文本二:

我的写作是从短篇小说开始的,我对短篇小说有一种近乎偏执的喜爱。短篇小说锻炼了我思维的弹性跳跃和用笔的节制,短篇小说使我的精神沉着,也留给我的心灵更多的畅想余地。我从不认为写作短篇是营造长篇的过渡和准备,我甚至老是妄想以我的实践来证明短篇小说的独立价值。即使在时代的物欲和功利色彩愈加鲜明的关头,即使在短篇小说常常作为陪衬和偿还感情文债的今天,我仍然愿意奋不顾身地以短篇小说的方式磨砺自己的心灵和笔。短篇小说有点像体操项目中的吊环和平衡木,吊环和平衡木给运动员提供的条件较之其他项目更为苛刻,但那些不凡的健将却能在极为有限的场地翻跃、腾飞,创造出观众意想不到的潇洒和美。短篇小说是一种挑战,它就像吊环和平衡木对于运动员那样,不给你犯错误的机会,也让你没有改正错误的可能。因此短篇小说也是一种诱惑。我甚至不断以一位美国作家的话给短篇小说助威,他说他终生喜欢短篇小说,因为人生本不是一部长篇, 而是一连串的短篇。我亦在一些文字里表述过我对于短篇小说的看重,我说:我看重的是好的短篇给予人的那种猝不及防之感;在滞缓、恒久的巨大背景前后,正是不同的人在上演着同一剧目的不同片断,走马灯似的。好的短篇正在于它能够把这些片断弄得叫人无言以对, 精彩得叫你猝不及防。因为世界上本不存在一气呵成的人生,我们看到的他人和自己,其实都是自己和他人的片断。或许再精彩的小说,你读过之后愣愣神儿,也会说一句:不过如此。的确不过如此,人生本来如此。重要的在于你毕竟被那猝不及防的精彩迷惑过,不过如此的人生,是不可以没有片刻的迷惑,片刻的忘情的,甚至于片刻的受骗。

当我写作长篇小说时,我经常想到的两个字是命运;当我写作中篇小说时,我经常想到的两个字是故事;当我写作短篇小说时,我想得最多的两个字是景象

我并不想强迫读者一定接受我以短篇的形式表述出的那些人生景象,我只愿意琢磨,我该以何样的本领把我心中的一万种景象呈现给我的读者。

(铁凝《我看短篇小说》)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照相”为线索,围绕山杏一家人照“全家福”这一核心事件展开情节,叙述集中,脉络清晰,尺幅微澜,引人入胜。
B.作者抓住小镜子“落满灰尘”的细节来描写,足见山杏家的生活还停留在为生计而奔忙的状态,较少关照精神层面的需求。
C.照片中的姑娘神情柔美自然,这与山杏一家人照相时瞪圆双眼、紧张局促的表情形成反差,“美丽”的错递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小说描写普通的人和平常的事,从中反映了乡村人们对城市的向往,对富裕生活的追求,以及渴望改变落后生存现状的决心。
2.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铁凝的短篇小说创作注重思维的弹性跳跃和用笔的节制,作者不仅要表述人生景象,还需要思考如何来呈现这万千景象。
B.作者把短篇小说创作比作完成吊环与平衡木项目,意在突出它对创作水准的高要求,这种挑战性适合作家以它来偿还“感情文债”。
C.人生无法一气呵成,山杏、香雪等人物的人生片段,带给读者片刻的迷惑、忘情,正是人生中的经典片段成就了短篇小说的精彩。
D.铁凝的“景象说”见解独到,她认为短篇小说是对纷繁复杂的人生景象的呈现,通过个性化的表达构建含蓄蕴藉的艺术世界。
3.赏析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
(1)睁开眼看看,妈正弯着腰烙饼;又睁开眼看看,妈还弯着腰烙饼;再睁开眼看看,一摞白面饼高高地堆在桌上。
(2)听人说,照相馆的灯比太阳还亮,到那时候再亮也不能眨眼,一眨眼就照成瞎子了。
4.文本二中,铁凝认为“好的短篇给予人”“猝不及防之感”,请谈谈《意外》在情节处理上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知识点】 其他小说 铁凝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经济学

唐波清

当我考上大学经济专业以后,才知道啥叫“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规律,即价值的创造、转化和实现的规律。父亲就是个地道的农民,要说他与这个“经济学”可谓有些拔高。不过,在咱老家那个山窝窝里,父亲也算是半个文化人,年轻的时候在村里小学当过几年民办老师。村里人有啥事拿不准主意的当口,总要听听父亲的高见。

那一年,上面强势推行“一乡一品”模式,号召农民集中种植“猫丝藕”(一种新型杂交藕)。村里家家户户都种上了“猫丝藕”,唯独父亲打死也不种,父亲只种高产水稻。就为这个事儿,乡长挨了县长的一通批评,村长挨了乡长的一顿臭骂。村长憋着一肚子火气,下田就要扯掉父亲的秧苗,父亲与村长交火干了一仗。父亲充血的眼睛可以杀人,这才保住了几亩田的水稻秧苗。几个月以后,全村人的“猫丝藕”大丰收,亩产好几千斤。就在村里人喜上眉梢的时候,外出寻找销路的人马带回了“噩耗”——市场上到处都是堆积如山的“猫丝藕”,别说是卖,就是免费送,别人还嫌没地儿放。一天过去了,一个星期过去了,等到半个月时,家家上万斤的“猫丝藕”变成了一摊摊“稀巴烂”,猪不闻,狗不尝。

那一年,父亲的几亩水稻救了全村人的性命。父亲挺直了有些微驼的脊背,如同一只获胜的斗鸡在村子里有事没事地来回走动。父亲原本矮小和驼背的身影,在村里人的眼里陡然高大起来。

村里人感激地好奇地问父亲,你咋知道种“猫丝藕”就不行呢?

父亲慢条斯理地戴上他那副断腿的老花镜,有板有眼地说,全村人种这玩意儿,全乡人也种这玩意儿,全县人都种这玩意儿,谁买这玩意儿?谁吃这玩意儿?这就叫“供大于求”,这是个“经济学”的问题。你们懂个啥。

村里人一阵哄笑,不知道是笑话父亲呢,还是笑话他们自个儿。

第二年,乡政府号召村里种“苎麻”,村里人坚决不种,村里人只跟着父亲种植高产的水稻。这回,村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后来听说,别的村子里种的那些“苎麻”,水土不服,死了个精光,赔了个精光。

第三年,乡政府号召村里种“朝天椒”,村里人坚决不种,村里人只跟着父亲种植高产的水稻。这回,村长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后来听说,别的村子里种的那些“朝天椒”,光长枝叶杆儿就是不结辣椒。老百姓嘲讽地说,叫咱种“朝天椒”,咱可是“朝天摔一跤”。

村里人你一言我一语地问父亲,你咋知道种“苎麻”就不行呢?你咋知道种“朝天椒”就不行呢?

父亲慢条斯理地戴上他那副断腿的老花镜,有板有眼地说,大家伙儿听说过“南橘北枳”这个词儿?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这就叫“盲目复制经济”,这是个“经济学”的问题。你们懂个啥。

村里人一阵哄笑,不知道是笑话父亲呢,还是笑话他们自个儿。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猪肉价格疯涨,村里人围在村头的大槐树下议论纷纷。有人说,猪肉价格高,咱赶快养猪啊?有人反驳,你养啊,一场猪瘟让你血本无归;你养啊,八九斤饲料才能变成一斤猪肉,亏本买卖谁敢做?再说呢,一头猪最少五六个月才能出栏,等半年以后天晓得肉价跌没跌?

村里人沉默了,十几双眼睛齐刷刷地望着父亲。

父亲慢条斯理地戴上他那副断腿的老花镜,有板有眼地说,非洲猪瘟是爆点,环保禁养是推手,新一轮“猪周期”才是根本。哎,老话说得好,价高伤民,价低伤农。

村里人如听天书,啥叫“猪周期”?

父亲接着说,“猪周期”就是生猪生产和猪肉销售过程中的价格周期性波动,一个周期两到三年。这是个“经济学”的问题。你们懂个啥。

村里人又是一阵哄笑,儿子在大学里搞“经济学”专业,老子也跟着变成了“经济学”专家,哈哈……

前不久,我回老家探望父母。村里人跟我开玩笑地说,你弄“经济学”,你父亲也弄“经济学”,这“经济学”都成了你父亲的口头禅。

我好奇地问父亲,您咋也懂“经济学”?

父亲慢条斯理地戴上他那副断腿的老花镜,有板有眼地说,你拿回来的课本书,咱一本也没落下,有的还读了好几遍。

我诧异地追问父亲,您每次要我把大学读过的书都带回老家,我以为您是要卖废纸,或者是给爷爷卷“老叶子”烟呢……可您读那些教材干啥?

父亲爬满皱纹的脸上有了红润,咱这辈子没上过大学,咱就补补课嘛,活到老学到老,咱就当上了一回大学呢。

那天中午,从不沾酒的我,破例敬了父亲三大杯包谷烧。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剪裁得当,主要通过农业生产中的几件事来表现“父亲”对经济学的把握,如果只写一件事,表现得就不够充分,“父亲”的形象也就不够丰满。
B.小说中的“村里人”起到反衬“父亲”的作用,他们只知道盲目跟风种植,不懂得市场规律和农作物种植的地域差异,造成生产损失就难以避免。
C.小说反复写“你们懂个啥”,既表现“父亲”凭借自己掌握的经济学而瞧不起“村里人”的一面,也间接表现“村里人”只管耕种、不善学习的一面。
D.“慢条斯理地戴上他那副断腿的老花镜”,这个细节描写在小说中多次出现,充分表现了“父亲”“半个文化人”的身份,引出下面他说话认真的态度。
2.小说是从哪两个方面表现“父亲的经济学”的?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3.如果将结尾处父亲要“我”把大学读过的书带回家“补补课”的情节放在开头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2021-04-16更新 | 11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醉拳张三

楸立

我是张三。

张三语气中荡漾着蔑视,平淡而又坚定。日本少佐美津智郎,上下打量了面容清瘦却棱角分明的张三。

哟西,有胆量。

斟得满登登的四十大碗酒,排满了两张条案,正宗鲁北烧刀子。

美津智郎伸手道:“请。你的,一碗酒放一个,四十碗我放四十人。”张三爷点了点头,走了过去。

张三,德州武城人,居武城瓦房胡同。几十年来,人们记忆中的张三总是身着长衫,袖口高挽,手端鲁北老酒,泰然自若,在柴家酒铺门旁的长椅上,有滋有味地品着。

所有老人的记忆中,没人清楚张三爷以什么为生,有无子嗣。有人说他在辛亥革命去过东洋,有人说他参加过义和拳,还有人说他在马家作坊教过私塾。

酒是张三爷的全部生活,酒持得稳,喝得淡,放得轻,一天没酒,日子就不是张三爷的日子,日头从东方初升,张三爷的酒碗端起,日头落西,最后一滴酒也淌入肚子。张三爷微抖长衫,轻抬阔步的样子,反复在人们的记忆里打转。

民国二十五年的冬天冷得早,可张三爷一身单布长衫早早坐到了柴家酒铺门口,右手高擎海口酒碗,口称:武城张三烦请柴掌柜赐酒。

早有伙计从坛子里舀出一提,斟到三爷的碗里,三爷泯了一口,扬手将酒泼在青石砖道上。掺水了。伙计赶忙又开一坛,十里香。苦,又泼。伙计热汗直流,柴掌柜闻听,颠颠地跑上来,连开隔壁好、四季青、一杯醉三坛老酒。张三泼了三碗,腥,涩,嫩……,一时酒气冲满了整条青石街。柴掌柜面红耳赤,哭丧着老脸,无计可施。张三爷喝谁的酒是给谁家捧场子,是看得起你,你想请都轻易请不来。何家的“小米香”、胡家的“杂粮酒”、马家的“地瓜烧”和孙家的“状元红”,那都是张三爷给品出来,叫出来的。

忽听一声银铃之声,请三哥品小女子的手艺。柴家掌柜大女儿双手捧着一碗高粱酒,轻迈金莲来到张三近前。酒未沾唇,早闻酒香,张三脖子一扬,滴酒不剩。“好一碗女儿红”,抬足离去。自那次后,柴家红高粱酒坊叫响了鲁北一带。

美津智郎是想夺柴掌柜的酿酒方子的,柴掌柜就是不吐个口话,美津智郎恼羞成怒。一个破坏大东亚共荣的名义捆了柴家四十来口。

张三爷端起一碗酒,咕咚一口,那边绳子头就松一个,张三爷连干二十碗。烧刀子常人一碗就会放倒在地,美津智郎不住点头。

张三爷喝到三十来碗时候,身子晃动了一下,柴掌柜吓得体如筛糠。张三爷淡然地看了柴掌柜一眼,又一碗酒入口,柴掌柜那头绳子一松,人瘫倒在地上。

张三两碗咕咚咕咚吞了下去,四十碗喝完,在场所有人都惊得目瞪口呆。美津智郎拍了拍军刀,放人。

张三爷迈着八仙步,拨开日本兵的刺刀就向院外走,美津智郎呜哩哇啦地说一通日本话。

张三爷止住了脚步,回头问美津智郎:“你说中国人酒痞野蛮无酒德?告诉你,酒德两字,最早见于我中华民族《尚书》《诗经》,儒家有‘饮惟祀’、‘无彝酒’、‘执群饮’、‘禁沉湎’。晋代《断酒戒》,唐代《酒箴》,宋代《酒赋》,元之《饮膳正要》,明之《本草纲目》,清之《日知录》,无不是酒德之说。小小番邦岛国无端侵略,竟敢陈说礼法,只如蜾蠃螟蛉如侍侧在焉也。”

张三爷滔滔不绝,不觉兴起,身子晃动,嘴里兀自振振有词:铁拐李提腿把神起,回头观望汉钟离,韩湘子口中吹玉笛,李纯阳拔剑把头低……

一套八仙拳使出来,如风如影飘逸出神,少顷收势站定,张三爷气不长出面不改色,更增神采。美津智郎没想到张三精通日语,身怀武功,狞叫:“八嘎,把人留下。”

张三爷一鹞子翻身,飘上了高墙,晃动几下就没了影子。从那以后,武城再也没有人见到过张三。

张三爷后来的故事发生在建国后的五二年,武城县政府联合何、胡、柴、马、孙五家,各取其祖传酿酒秘方之精华,组建新国营酿酒厂。酿出新酒的第一天,大门口外,直直走进一位清瘦矍铄的七旬老者,说是来尝新酒的。门卫见来人仪表非凡,不敢阻拦,又恐是敌特分子,赶忙向厂民兵连报告。民兵连紧急集合赶到,那老人早不知去向。众人听到贮酒仓库有轻微声响,民兵们进去搜查,见一坛高粱酒封泥打开,一口空瓷碗放在当场,墙上用干树枝划得一行草字,笔走龙蛇:

好酒。故人张三到此。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我是张三”作开头,开门见山,将张三爷的形象简洁、清晰地展现出来,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通过对柴家酒铺伙计和柴掌柜的神态与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们极度看重张爷的评价。
C.美津智郎“狞叫”,想把张三扣下,是因为张三的反驳让他愤怒,而且他发现张三不是一般人。
D.这篇小说语言特色鲜明,通过场景描写展现人物,读者从叙述和议论中可以看到作者的情感倾向。
2.张三爷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请归纳概括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从叙述的先后顺序看,小说运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何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0-10-12更新 | 23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阿芳的灯

王安忆

走在那条湿淋淋的小街上,家家门户紧闭。雨滴敲在水泥的路面上,滴滴答答响,在空寂的街上溅起回声。望着铅灰色的云层,听着四下里单调的雨声,心里涌上了一种莫名的悒郁。

有一天,一个很平常的日子里,虽不是阴天,也并非无云的日子。我走过这里,无心地回头,望见一扇大敞着的门里,似乎已经是午饭以后很久的时间了,可是桌上依然杯盘狼藉,一条壮汉横在竹榻上睡得烂熟,苍蝇停在他的腮上,十分安然的样子。一个老妇人,像是壮汉的母亲,背着门在踩一架沉重的缝纫机,粗钝的机器声盖住了汉子的鼾声。满屋子都是叫不出名目的破烂东西,我甚至嗅到了一股腐臭味,于是便扭回头,走了过去。日头已成夕照,灿灿地映着梧桐的树叶,我从树叶斑驳的阴影中走了过去。

也不知过了多少日子,我经过这里的时候,这街上有一个小小的水果摊,摆在临街的一扇窗下。摊边坐着一个女孩,留着日本娃娃式的头发,浓浓的刘海儿罩着活泼泼的眼睛,脸形十分清秀,只是略有些苍白,可是,唇却天然的红润。她穿的也是红颜色的衣服,一朵红云似的停在黄的梨、青的苹果、黑色的荸荠旁边,静静地看一本连环画或是织一件不仅是红色的毛衣。如有人走过,她便抬起半掩在乌黑的额发后面的眼睛,如那人迟疑了脚步,她就站了起来,静静地却殷殷地期待着。很少有人会辜负这期待的。

有一次,挑了几只苹果,我看见她举秤的手是一双极大的手,关节突出,掌心有些干枯,无言地流露出辛劳的日子。而她的脸却是极其的年轻,脸颊十分柔滑、白皙,眼睛明澈极了。

天黑了以后,这里的生意便忙了许多,还有个男人在帮忙,听他叫她阿芳。我猜想这个男人是她丈夫,可又觉得她委实太年轻,远不该有丈夫。可有一日,我忽然觉得阿芳有些异样,来回走了几趟,观察了几遍,才发现是身腰粗壮了,显然有了身孕,心里不由升起一股奇异的感觉,很惋惜似的,又很感动。

有了阿芳和她的水果摊,这条街上似乎有了更多的生机,即使在阴霾满天的日子里。

后来,水果摊收起了,大约是阿芳分娩了。这时分,这街便格外地寂寞与冷清了。无论是阴霾的日子,还是晴朗的日子。阿芳的门关起来了。关起来了的门,如同汇入大海的水滴,退进了那一长排列、面目如一的门里。我竟再也不记得哪一扇才是阿芳的门……几个来回以后,便也淡忘了,习惯了这没有水果摊的小街。

我照样天天从这里走过,从冬到夏,从秋到春,有阴郁的日子,也有明朗的日子,这街于我已经熟悉得亲切而平淡了。

一个傍晚,我忽然看见了阿芳。她依然是刘海儿罩到眼睛,眸子依然明亮,她依然穿了一件红花的罩衫,依然十分的白皙,安然地守着一个姹紫嫣红的水果摊。可是,她怀里抱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婴儿,有着和她一样鲜艳的嘴唇。苗条的阿芳抱了一个白胖胖的娃娃,看上去是那样惹人喜爱。她似乎并没认出我,用一般的热切的声音招呼:

“买点儿什么吧?”

我挑了一串香蕉,她将孩子放进门前一辆童车里,给我称秤。我看见她的无名指上,多了一枚粗大的赤金的戒指,发出沉甸甸的幽暗的光芒。

从此,这里又有水果摊了,又有了阿芳、阿芳的男人,还有阿芳的孩子。

毛头渐渐地,看不出大似的大了起来;阿芳也渐渐地看不出胖似的胖了起来,却依然苗条、俏丽,脖子上又多了一条粗重的金项链,腕上也有了一串小巧的手镯。夜晚,将电灯接出门外,灯光下阿芳织毛衣,阿芳的男人看书,阿芳的毛头在学步车里学步。摊上的水果四季变化,时常会有些稀奇因而便昂贵的水果,比如芒果,皇后般地躺在众多的平凡的果子中间。

这一幅朴素而和谐的图画,常常使我感动,体验到一种扎实的人生力量与人生理想,似乎揭示了人生与生活的本源。在那些阴雨绵绵的日子里,在那些心情烦闷的而焦灼的日子里,看到阿芳,甚至只需阿芳门下的那一盏昏昏的灯,也能使人宁静许多。

一个夜间,天下着大雨,雨点落在地上,溅出一朵朵的水花。街上几乎没有行人,自行车是那样飞快地掠过,眨眼间不见了踪影。我走过这里,阿芳的门前也冷清了,却还开着门,门里点着灯。忽听有人招呼我,在雨声里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转脸一看,却原来是阿芳的男人,正站在门口。他说,今日有极好极好的香瓜……我收了伞进去。毛头睡着了,盖了一条粉红色的毛巾毯,伸出头,口里还含着手指头。阿芳在看电视。屋里有冰箱、双缸的洗衣机、吊扇、录音机,等等。我挑好了香瓜,付完钱,阿芳的男人又邀我坐一坐,避过这阵大雨。

雨,确实下得太大,瓢泼似的。我没有走,却也没坐,站着与他说话。我问他:

“就你们自己住这里吗?”

他说是的,姆妈在去年去世了,本来姆妈睡阁楼。

我这才发现阁楼,占了房间的一半位置,木头的拉门很仔细地漆成奶黄色,静静地闭着。

“水果赚头还好吗?”我问道。

“没有一定的,”他说,“像去年夏天的西瓜,太多了,天又凉快,价钱一下子压了下来,蚀了有几百呢!”他笑了一下,自我安慰似的。我觉得他虽长得粗壮,眉眼间却还有一丝文气,像读过书的样子,就问他是做什么的,他说只不过是车工罢了,插队回来,顶替姆妈的。

我脑子里忽然闪过一个念头,想起很多年以前,从这里经过,有一扇门里的邋遢而颓败的景象。那里有一个儿子,也有一个母亲。或许就是这里,就是这里,一定是这里。我激动起来。阿芳随着电视里的赛手在唱“宝玉哭灵”,她是那么沉入,以至竟然没有在乎我这个陌生人的闯入。我看着她,心里想着,难道是她拯救了那个颓败的家?照耀了一个母亲和一个儿子的黯淡的生计,并且延续了母与子的宿命与光荣?

可我不知道这里究竟是不是那里。这里的所有的门,都是那样的相像,紧闭起来时,再分不出你、我、他。我极想证实,却又不敢证实。于是,我决定立刻就走。雨比刚才更大、更猛,阿芳的男人极力地留我,连阿芳都回过头来说道:“坐一会儿好了。”

可我依然走了。

我逃跑似的跑出阿芳的家,我怕我忍不住会去发问、去证实,这是那么多余而愚蠢。我不愿这个美丽的故事落空,我要这个美丽的故事在着,与我同在。阿芳的灯从门里幽幽地照了我好一程路。我没有再回头。

(有删节)

1.文章第二段主要描述了什么景象?在全文有什么作用?
2.赏析划线句子。
3.小说以“阿芳的灯”为标题,有什么寓意?
4.阿芳的家是否就是“我”多年前所见的母子俩的那个家,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小说以这种方式结尾有什么好处?
2020-06-17更新 | 8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