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苏省苏州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附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苏 高二 阶段练习 2023-10-13 11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诗礼复兴,指的是在当前社会生活中致敬、追溯古典诗词文化和礼乐传统的潮流,其表现方式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和大众传媒提倡诵读古典诗词、重温古典礼仪,以此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传统文化的复兴。在当前时代背景和生活条件下,如何认识和看待诗礼复兴潮流?回答这一问题,有必要对中国历史上的诗礼传统进行回溯,反思诗礼文化对于文化生活的实质性意义,同时分析当前人们追溯传统的社会心态,在此基础上,尝试理解和解释当前的诗礼复兴潮流。

歌诗习礼具有强大的传统惯性。诗礼的创制是孔子之前的事,但以诗礼教人,从文献上看,在先秦时期则以孔子为盛,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就是对其子孔鲤的过庭之训,后世将孔子的家训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文化传统承继下来。自汉代开始,由于历代都推崇儒家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正统,故而儒家诗礼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都能延续不绝,形成了巨大的历史惯性。自春秋以来,虽然社会大局上存在着礼崩乐坏的情况,但就民间生活而言,诗礼传家首先是在孔子家族得到了验证,孔子家族也对诗礼传承发挥了典范性的作用。中国传统社会中诗礼传家的愿望,是儒家诗礼文化在民间生活的朴素表达,也体现了儒家诗礼文化鲜活的生命力和深厚的传统。

诗、礼意味着教化和规范。是优美文字,是仪式制度,都具有一定的外向型、形式化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悦服人心”“安定秩序的意义。人们往往认为,歌诗习礼,可能陶冶自己的精神,实现自我教化与自我约束,过一种安定优雅的生活,从而隐恶扬善,促进社会走向良善,正如王阳明所说:凡歌诗,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凡习礼,久则体貌习熟,德性坚定矣。从本质上说,诗礼之教能够助人远恶向善,能够保障差等性的社会秩序,使得人们不至于轻易犯上作乱,切中了人们对于教化与规范、优美与秩序的诉求,故而历代对其追念不已。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于光怪陆离的现代审美产生疲劳和质疑,以当前人们生活中所喜闻乐见的短视频为例,新、奇、怪、短以及搞笑化、娱乐化成为趋势,新技术主宰下的内容肤浅和碎片化成为人们日常审美的主要特质,这反映了人们片面追求感官娱乐的审美心态,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里所揭示的放弃理性思考、艺术追求而一味满足耳目之欲的现象。对于娱乐至死心态的警惕与担忧,往往也使得人们倾向于从诗歌传统中寻找优雅崇高,特别是知识分子群体,对于快餐文化有着天然的情感抵制,希望以雅言传统来抵制时下的通俗文化。同时从伦理生活层面看,也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道德问题产生忧虑。诸多的社会性伦理问题都与传的秩序有着抵悟之处,也使得人们对诗礼文化中的优雅、礼让精神更加期待,希望从传统的诗礼中寻求解决之道,于是呈现出某种意义上的诗礼复兴,如中小学兴起的传统诗礼教育,社会上广为人知的中华诗词大赛”“国学达人比赛,以及各地方兴未艾的国乐、古礼、汉服复兴活动等,都是当前诗礼复兴潮流的表现形式。这既是当代人对于诗礼传统的常态传承,也反映了一种期望以传统之药来疗治现代之病的社会心态。

诗礼复兴现象,是从传统角度对于现代性的一种回应,其不是博物馆中的陈列品,而是活生生的精神传统,希望以古典的诗礼精神来充实和完善现代教化和现代伦理秩序,改造审美缺失与伦理混乱的社会问题,有助于纠正现代社会生活的某些弊病,有利于实现审美重塑道德重建

(摘编自朱承《诗礼复兴与回溯传统的社会心态》)

材料二:

《诗经》是先秦诗性文化的总结,礼制是先秦制度文明的核心。缘于仪式化艺术搬演需求,进入礼制建构和运作;而共同参与礼制,构筑礼乐文明。这是一种最明显、最典型的共生互动模式,并日益转化为政治理想和文化思想领域的诗礼文化

礼制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构建与时代社会生活及政治生活相适应的雍容典雅、温婉和谐、秩序井然的礼乐文明社会。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诗》不仅是艺术化的礼,更是礼制建设的艺术途径。于是,《诗》自然成为历代礼仪典章和社会教化的重要依据,诗教便成为礼教乐教的核心内容。故自西周初期开始,周人开始将”“结合,在对贵族子弟的教育过程中,自觉建构了诗教”“礼教”“乐教结合的教育体系,使得的中介作用下,日益密切联系,交融发展,形成宗周礼乐文明中诗礼相成的特殊现象——诗礼文化。这种诗礼文化,经由周代王族宗子、公族宗子与家族宗子的大力倡导而不断完善,进而经由历代上自庙堂下自民间的创造性传承与创造性转化,逐渐成为华夏礼乐文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因此,以传统诗礼文化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当代礼乐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

广泛而深刻嬗变的过程中,贯穿始终的则是在制度、仪式、文本上的互动性、互文性,及其诗礼文化在政治理想和文化思想领域的交融性、相通性。故诗礼文化作为华夏民族精神文化的内核,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创立诗礼文化研究的话语系统,建构诗礼文化研究的理论体系,客观地、准确地、科学地把握诗礼文化科学内涵、生成机制、传播方式、流变规律及其当代创新性传承与创造性转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摘编自邵炳军《从<诗经>与礼制的共生互动关系看诗礼文化的生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礼复兴”反映的是传统文化的复兴,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和大众传媒提倡诵读古典诗词、重温古典礼仪等方式实现。
B.诗礼传统的传承离不开历代封建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推崇,也离不开传统社会中普通百姓对“诗礼传家”愿望的追求。
C.“诗礼复兴”反映了人们对审美再塑和道德重建的期盼,也表现出人们希望借助传统文化来解决现实问题的社会心态。
D.“诗”与“礼”共生互动、密切联系,“诗礼文化”也在政治理想和文化思想领域具有交融性和相通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所处的时代是“礼坏乐崩”的时代,孔子家族对“诗礼”传统的传承呼应了当时社会的需求。
B.只要诗礼传统受到重视,就能解决当下出现的社会性伦理问题,矫正片面追求感官娱乐的“审美心态”。
C.材料中的“诗”的内涵有所不同,材料一指以《诗经》为起源的中华诗词歌赋文化,材料二单指《诗经》。
D.两则材料的侧重点不同,材料一侧重分析如何认识和看待“诗礼复兴”潮流,材料二侧重分析“诗”与“礼”的共生互动。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够支持“诗、礼意味着教化和规范”观点的一项是(     
A.《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B.礼以行义,信以守礼,刑以正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C.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毛诗序》)
D.诗礼相成,哀乐相生。(《孔子家语·论礼篇》)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为什么依然需要继承诗礼传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会明

沈从文

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提起三十三连,很容易使人同时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一带的血战。事情已过去十年了。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旗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的缠裹着,他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把你的军旗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

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这一次,三十三连被调到黄州前线,会明老早就编好了草鞋三双,还有绳子、铁饭碗、成束的草烟,都预备得完完全全。他算定这热闹快来了。在开向前线的路上,他肩上的重量有时不下一百二十斤,但是他还唱歌。一歇息,就大喉咙说话。

驻到前线三天,一切却无动静。这事情仿佛和自己太有关系了,他成天总想念到这件事。白天累了,草堆里一倒就睡死,可是忽然在半夜醒来,他就想,或者这时候前哨已有命令到了?或者有夜袭的事发生了?或者有些地方已动了手?他打了一个冷战,爬起身来,悄悄的走出去望了一望帐篷外的天气,走近哨兵旁边,问:大爷,怎么样,没有事情么?”“没有。”“我好像听见枪声。”“说鬼话。他身上也有点发冷,就又钻进帐篷去了。他还记得去年鄂西战役,时间正是六月,人一倒下,气还不断,糜烂处就发了臭。再过一天,全身就有小蛆虫爬行。为了那太难看、太不和鼻子相宜的六月情形,他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

然而前线的光景和平了许多。这和平倘若当真成了事实,真是一件使他不太高兴的事情。人人都并不喜欢打仗,但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打赢了,就奏凯;败了,退下。总而言之,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于是,他逢人就问究竟什么时候开火,他那样关心,好像一开火后就可以擢升营长。可是这事谁也不清楚,看样子,非要在此过六月不可了。

去他们驻防处不远有一个小村落,看看情形不甚紧张,就有些乡下人敢拿鸡蛋之类陈列在荒凉的村前大路旁,来同这些副爷冒险做生意的。会明常常到村子里去。一面是代连上的弟兄采买一点东西,一面是找个把乡下上年纪的农民谈一谈话。他一到村落里,找到谈话的人,就很风光的说及十年前的故事,有时也不免小小吹了一点无害于事的牛皮,譬如本来只见过都督蔡锷两次,他说顺了口,就说是五次。他随后做的事是把腰间缠的小小三角旗取了下来。看,这个!看的人露出吃惊的神气,他得意了。看,这是他送我们的,他说‘嗨,勇敢点,插到那个地方去!’你明白插到哪个地方去吗?’”听的人自然是摇头,他就慢慢地一面含着烟管一面说……

因为这慷慨的谈论,他得到一个人赠送的一只母鸡,带回了帐篷,用一个无用处的白木子弹箱安置了它,到第二天早晨,其中多了一个鸡卵,第三天又是一个。他为一种新的兴味所牵引,把战事的一切完全忘却了。他同别人讨论这只鸡时,也像一个母亲与人讨论儿女一样。他夜间做梦,就梦到有二十只小鸡旋绕脚边吱吱地叫。鸡卵到后当真积到了二十枚,就孵小鸡,小鸡从薄薄的蛋壳里出到日光下,一身嫩黄乳白的茸毛,啁啾地叫喊,把会明欢喜到快成疯子。白天有太阳,他就把小鸡雏同母鸡从木箱中倒出来,尽这母子在帐篷附近玩,自己却赤了膊子咬着烟管看鸡玩,或者举起斧头劈柴,把新劈的柴堆成塔形。遇到进村里去,他把这笼鸡也带去,给原来的主人看,像那人是他的亲家。从旧主人口中得到一些动人的称赞后,他就非常荣耀骄傲还极谦虚的说:这完全是鸡好,它太懂事了,它太乖巧了。看样子,为了这一群鸡雏发育的方便,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战主义了。

后来,和议的局势成熟,照例约好各把军队撤退。队伍撤回原防时,会明的财产多了一个木箱,一个鸡的家庭。无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会明望着这些人微笑时,那微笑的意义,是没有一个人明白的。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此句表达了作者对讨袁战争后军阀持续混战、民不聊生局势的愤慨,也为小说的情节设置了背景。
B.“他算定这热闹快来了”,将打仗当作热闹,这是会明对战争的理解,与此相呼应的是下文开往前线路上的唱歌和大声说话,以及驻到前线后逢人就问何时开火。
C.会明与村民的交往中虽有一些吹嘘成分,但也有一种淳朴和友善,体现了宁静和谐、全无机心的乡土气息。
D.得到别人赠送的母鸡并进而孵出小鸡,在养鸡的过程中会明体验到了生命的美好、和平生活的宝贵,在与以前生活的对比中,他开始意识到战争的残酷。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叙事,故事讲述者不但能深入人物的内心,而且能对人物和事件加以评点。
B.小说以散文化笔调叙事,没有设置激烈的矛盾冲突,而是从容描述了许多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
C.会明希望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且和平成真反倒是一件使他不太高兴的事情,这些内容塑造了会明好战的武夫形象。
D.小说详写会明养小鸡的过程,形象地表现出他从中感受到了虚妄中的真切、混乱世道中的温暖,激发了他的“非战主义”。
8.文中三次写到“插军旗”,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说明这个细节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
9.请探究小说结尾“那微笑的意义”的意蕴。
2023-10-13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附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上自出玄武门,与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径诣渭水上,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俄而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执失思力不返,而上挺身轻出,军容甚盛,有惧色。上麾诸军使却而布陈,独留与颉利语。萧瑀以上轻敌,叩马固谏,上曰:吾筹之已熟非卿所知突厥所以敢倾国而来直抵郊甸者以我国内有难朕新即位谓我不能抗御故也我若示之以弱,闭门拒守,虏必放兵大掠,不可复制。故朕轻骑独出,示若轻之;又震曜军容,使知必战;出虏不意,使之失图。虏入我地既深,必有惧心,故与战则克,与和则固矣。制服突厥,在此一举,卿第观之!是日,颉利来请和,许之。上即日还宫。乙酉,又幸城西,与颉利盟于便桥之上,突厥引兵退。萧瑀请于上曰:突厥未和之时,诸将争战,陛下不许,臣等亦以为疑,既而虏自退,其策安在?上曰:吾观突厥之众虽多而不整,君臣之志惟贿是求,当其请和之时,可汗独在水西,达官皆来谒我,我若醉而缚之,因袭击其众,势如拉朽。又命长孙无忌、李靖伏兵于幽州以待之,虏若奔归,伏兵邀其前,大军蹑其后,覆之如反掌耳。所以不战者,吾即位日浅,国家未安,百姓未富,且当静以抚之。一与虏战,所损甚多;虏结怨既深,惧而修备,则吾未可以得志矣。故卷甲韬戈,啖以金帛,彼既得所欲,理当自退,志意骄惰,不复设备,然后养威伺衅,一举可灭也。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此之谓矣。卿知之乎?瑀再拜曰:非所及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筹之已熟/非卿所知突厥/所以敢倾国而来/直抵郊甸者/以我国/内有难/朕新即位/谓我不能抗御故也/
B.吾筹之己熟/非卿所知/突厥所以敢倾国而来/直抵郊甸者/以我国/内有难/朕新即位/谓我不能抗御/故也/
C.吾筹之已熟/非卿所知/突厥所以敢倾国而来/直抵郊甸者/以我国内有难/朕新即位/谓我不能抗御故也/
D.吾筹之已熟/非卿所知突厥/所以敢倾国而来/直抵郊甸者/以我国内有难/朕新即位/谓我不能抗御/故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玄武,中国古代神话中天之四灵之一,源于远古星宿崇拜,方位在北。
B.突厥,是历史上活跃在中国西北与北方草原地区的一个重要游牧民族。
C.诏,告知之意,多用于上对下,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如“封禅诏”。
D.可汗,中国古代鲜卑、蒙古、匈奴等少数民族对其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责备突厥背弃盟约,突厥人都大为惊讶,颉利可汗看到太宗挺身而出,唐军阵容盛大,脸上不禁浮现出恐惧的神色。
B.太宗指挥各军退出一些地方来结成阵列,自己仍独自留下与颉利可汗交谈,萧瑀认为太宗轻敌,便阻止了他这种冒险行为。
C.太宗认为,突厥深入大唐腹地,肯定怀有戒惧之心,如果开战,大唐一定会取胜;如果与他们通好言和,则可以相安无事。
D.萧瑀对太宗不许诸将出战而结果突厥自行退兵表示不解,太宗称自己对策实质为“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萧瑀深表叹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虏若奔归,伏兵邀其前,大军蹑其后,覆之如反掌耳。
(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4.太宗为什么要对突厥采取“静以抚之”的政策?
2023-10-13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附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题严陵钓台

(唐)王贞白

山色四时碧,溪声七里清。

严陵爱此景,下视汉公卿。

垂钓月初上,放歌风正轻。

应怜渭滨叟,匡国正论兵。

过严子陵钓台二首(其一

(宋)张浚

古木笼烟半锁空,高台隐隐翠微中。

身安不羡三公贵,宁与渔樵卒岁同。


[注]①严陵钓台:东汉著名隐士严光(字子陵)隐居垂钓的地方。严光少有高名,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同学,亦为好友。刘秀即位后,多次延聘严光,但他隐姓埋名,退居富春山。②王贞白:唐末著名诗人,早年曾两中进士,曾随军出塞抵御外敌,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③谓滨叟:太公望吕尚,即姜子牙,曾在渭水边垂钓得遇周文王。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写出了钓台环境的清幽秀美,这是严光选择在此隐居的因素。
B.王诗的“下视”和张诗的“不羡”,都写出了严光不慕权贵的品格。
C.两首诗在写景方面各有特色,王诗注重声色结合,张诗巧用点面结合。
D.两首诗分别描写了严光垂钓、渔樵的生活场景,王诗比张诗更具体可感。
16.两首诗对严光归隐的情感态度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