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东省深圳市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
广东 高二 阶段练习 2023-06-07 10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诗礼复兴,指的是在当前社会生活中致敬、追溯古典诗词文化和礼乐传统的潮流,其表现方式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和大众传媒提倡诵读古典诗词、重温古典礼仪,以此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传统文化的复兴。在当前时代背景和生活条件下,如何认识和看待诗礼复兴潮流?回答这一问题,有必要对中国历史上的诗礼传统进行回溯,反思诗礼文化对于文化生活的实质性意义,同时分析当前人们追溯传统的社会心态,在此基础上,尝试理解和解释当前的诗礼复兴潮流。

歌诗习礼具有强大的传统惯性。诗礼的创制是孔子之前的事,但以诗礼教人,从文献上看,在先秦时期则以孔子为盛,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就是对其子孔鲤的过庭之训,后世将孔子的家训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文化传统承继下来。自汉代开始,由于历代都推崇儒家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正统,故而儒家诗礼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都能延续不绝,形成了巨大的历史惯性。自春秋以来,虽然社会大局上存在着礼崩乐坏的情况,但就民间生活而言,诗礼传家首先是在孔子家族得到了验证,孔子家族也对诗礼传承发挥了典范性的作用。中国传统社会中诗礼传家的愿望,是儒家诗礼文化在民间生活的朴素表达,也体现了儒家诗礼文化鲜活的生命力和深厚的传统。

诗、礼意味着教化和规范。是优美文字,是仪式制度,都具有一定的外向型、形式化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悦服人心”“安定秩序的意义。人们往往认为,歌诗习礼,可能陶冶自己的精神,实现自我教化与自我约束,过一种安定优雅的生活,从而隐恶扬善,促进社会走向良善,正如王阳明所说:凡歌诗,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凡习礼,久则体貌习熟,德性坚定矣。从本质上说,诗礼之教能够助人远恶向善,能够保障差等性的社会秩序,使得人们不至于轻易犯上作乱,切中了人们对于教化与规范、优美与秩序的诉求,故而历代对其追念不已。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于光怪陆离的现代审美产生疲劳和质疑,以当前人们生活中所喜闻乐见的短视频为例,新、奇、怪、短以及搞笑化、娱乐化成为趋势,新技术主宰下的内容肤浅和碎片化成为人们日常审美的主要特质,这反映了人们片面追求感官娱乐的审美心态,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里所揭示的放弃理性思考、艺术追求而一味满足耳目之欲的现象。对于娱乐至死心态的警惕与担忧,往往也使得人们倾向于从诗歌传统中寻找优雅崇高,特别是知识分子群体,对于快餐文化有着天然的情感抵制,希望以雅言传统来抵制时下的通俗文化。同时从伦理生活层面看,也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道德问题产生忧虑。诸多的社会性伦理问题都与传的秩序有着抵悟之处,也使得人们对诗礼文化中的优雅、礼让精神更加期待,希望从传统的诗礼中寻求解决之道,于是呈现出某种意义上的诗礼复兴,如中小学兴起的传统诗礼教育,社会上广为人知的中华诗词大赛”“国学达人比赛,以及各地方兴未艾的国乐、古礼、汉服复兴活动等,都是当前诗礼复兴潮流的表现形式。这既是当代人对于诗礼传统的常态传承,也反映了一种期望以传统之药来疗治现代之病的社会心态。

诗礼复兴现象,是从传统角度对于现代性的一种回应,其不是博物馆中的陈列品,而是活生生的精神传统,希望以古典的诗礼精神来充实和完善现代教化和现代伦理秩序,改造审美缺失与伦理混乱的社会问题,有助于纠正现代社会生活的某些弊病,有利于实现审美重塑道德重建

(摘编自朱承《诗礼复兴与回溯传统的社会心态》)

材料二:

《诗经》是先秦诗性文化的总结,礼制是先秦制度文明的核心。缘于仪式化艺术搬演需求,进入礼制建构和运作;而共同参与礼制,构筑礼乐文明。这是一种最明显、最典型的共生互动模式,并日益转化为政治理想和文化思想领域的诗礼文化

礼制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构建与时代社会生活及政治生活相适应的雍容典雅、温婉和谐、秩序井然的礼乐文明社会。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诗》不仅是艺术化的礼,更是礼制建设的艺术途径。于是,《诗》自然成为历代礼仪典章和社会教化的重要依据,诗教便成为礼教乐教的核心内容。故自西周初期开始,周人开始将”“结合,在对贵族子弟的教育过程中,自觉建构了诗教”“礼教”“乐教结合的教育体系,使得的中介作用下,日益密切联系,交融发展,形成宗周礼乐文明中诗礼相成的特殊现象——诗礼文化。这种诗礼文化,经由周代王族宗子、公族宗子与家族宗子的大力倡导而不断完善,进而经由历代上自庙堂下自民间的创造性传承与创造性转化,逐渐成为华夏礼乐文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因此,以传统诗礼文化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当代礼乐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

广泛而深刻嬗变的过程中,贯穿始终的则是在制度、仪式、文本上的互动性、互文性,及其诗礼文化在政治理想和文化思想领域的交融性、相通性。故诗礼文化作为华夏民族精神文化的内核,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创立诗礼文化研究的话语系统,建构诗礼文化研究的理论体系,客观地、准确地、科学地把握诗礼文化科学内涵、生成机制、传播方式、流变规律及其当代创新性传承与创造性转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摘编自邵炳军《从<诗经>与礼制的共生互动关系看诗礼文化的生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礼复兴”反映的是传统文化的复兴,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和大众传媒提倡诵读古典诗词、重温古典礼仪等方式实现。
B.诗礼传统的传承离不开历代封建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推崇,也离不开传统社会中普通百姓对“诗礼传家”愿望的追求。
C.“诗礼复兴”反映了人们对审美再塑和道德重建的期盼,也表现出人们希望借助传统文化来解决现实问题的社会心态。
D.“诗”与“礼”共生互动、密切联系,“诗礼文化”也在政治理想和文化思想领域具有交融性和相通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所处的时代是“礼坏乐崩”的时代,孔子家族对“诗礼”传统的传承呼应了当时社会的需求。
B.只要诗礼传统受到重视,就能解决当下出现的社会性伦理问题,矫正片面追求感官娱乐的“审美心态”。
C.材料中的“诗”的内涵有所不同,材料一指以《诗经》为起源的中华诗词歌赋文化,材料二单指《诗经》。
D.两则材料的侧重点不同,材料一侧重分析如何认识和看待“诗礼复兴”潮流,材料二侧重分析“诗”与“礼”的共生互动。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够支持“诗、礼意味着教化和规范”观点的一项是(     
A.《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B.礼以行义,信以守礼,刑以正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C.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毛诗序》)
D.诗礼相成,哀乐相生。(《孔子家语·论礼篇》)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为什么依然需要继承诗礼传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相国当赶脚

陈志国

话说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实现霸业之后,急流勇退,偷偷告别好友兼同乡文种,隐姓埋名来到齐国经商、随即富甲天下。合该范蠡有相国的官运,他又被齐王封为相国,帮助治理齐国。谁料想,正当范蠡的官运、财运亨通之时,他却又一次挂印散财,悄悄来到宋国的陶邑,化名朱公,隐居了下来。

范蠡刚刚安顿下来没多久,竟然放出风来,说自己要当免费赶脚的,并且还正儿入经地在城门口贴出了一则告示。消息立马轰动了陶邑,人们争相围观。告示上写着:本人初到陶邑,组建了一支拥有一百五十匹马的商队,现在开业酬宾,免费为人往南方吴越间运送货物。

天哪!从陶邑到吴越有千里之遥,山高水远、兵荒马乱的,这哪里是去赶脚,简直是去蹬刀山火海、闯虎穴龙潭哪!况且从古至今,赶脚就是穷人微利谋生的小行当,有谁见过赶脚不收费的?

消息很快惊动了富甲一方的生意人姜子盾。姜子盾经商多年,闯荡南北,他最擅长的生意就是贩运麻布。南方天热,人们喜欢北方生产的质轻价廉、通风吸汗的麻质布料,姜子盾的麻布生意几乎垄断了吴越的麻布市场。他为人豪爽仗义,很讲信用,不但与沿途各诸侯国的官方打得火热,而且与一路上的地方豪强也能称兄道弟。因此,虽然陶邑离吴越千里迢迢,他却能一路畅通无阻。姜子盾看完告示,眼珠子转了几圈儿,立马得意地笑了:这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好事吗?

姜子盾按照告示上说的地址找到了范蠡。想不到一见面,才晓得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子!老头子就像那鬼精鬼精的老黄脚兔子,岂是那种好对付的主儿?范蠡也看出姜子盾对自己不太信任,生怕赶脚的差事儿黄了,就连忙设宴盛情款待他。喝到晕乎之际,范蠡豪爽地说:姜老板哪,我刚到陶邑入行、权当跟着您当个跟班儿,学学以后咋个挣钱。

听了这番话,姜子盾的脸立马笑成了核桃壳儿。两人都感到相见恨晚,当下就签订了合同。驮着麻布的商队浩浩荡荡出发了。

姜子盾以往用车、船反复倒腾,简直就像蜗牛在爬行,现在一路上马不停蹄,轻快清爽,光是速度就提高了三倍以上。

一路上晓行夜宿,姜子盾果然是人脉广布、长袖善舞,靠着他各方打点应酬,商队自始至终顺风顺水、平安无事,不久就顺利到达了越国地界。范蠡故地重游,又看到自己生活多年的锦绣江南,高兴得在马上唱起了越国的歌谣。

姜子盾看到范蠡那得意忘形的样子,心中暗笑:朱公啊朱公,真不愧是个半吊子!莫非你把我这趟麻布生意当成你自个儿的生意啦?

也正所谓幸灾乐(落)祸!这天商队行至太湖岸边,突然一声呼哨响,芦苇荡里呼啦啦窜出十几只小船,黑压压地直扑岸边。一个彪形大汉带领一帮喽啰飞身上岸,手持利刃挡住了去路,要商队留下买路钱

姜子盾与范蠡并马来到跟前。姜子盾飞身下马,上前拱手热情地打招呼:啊哈,原来是文大爷呀!大水冲了龙王庙啦!我这趟生意,是受到高人朱公的协助,用马队驮货呢!说着,就拉出范蠡,向文大爷介绍:来,认识认识,这就是我的好友朱公。

哎呀,朱公,久仰久仰啊——原来你、你,范叔啊!文大爷霎时睁大了豹环眼,惊奇地盯着范蠡。范蠡马上接过话茬儿:嘿!敢情是你小子啊!什么‘翻书,翻啥子书?俺朱公早就不翻书册啦!说着,范蠡悄悄飞快地对文大爷使个眼色,转身对姜子盾解释说,文大爷原是他楚国宛城的老乡,多年不见,谁想到会在太湖之滨重逢。

你道这文大爷是谁?他不是别人,正是越国上大夫文种的儿子文彪。当年文种不听范蠡的劝告,没与范蠡一道功成身退,反被越王勾践赐死。文彪受到株连无奈亡命江湖,想不到竟然与范蠡相逢。晚上,文彪设宴为范蠡及姜子盾接风,三人把酒言欢,说不完的人间冷暖,道不尽的江湖风情,直到更深夜阑,大家才尽醉而卧。

商队到达越国之后,由于文彪在越国到处吃得开、兜得转,姜子盾与范蠡也乐得清闲,就把生意上的事儿悉数交给文彪去打理。几日之后,文彪得意地告诉姜子盾,他的麻布已经顺利销售一空。姜子盾略一核算,乖乖,靠着朱公这个赶脚的帮衬,这趟生意的利润竟然比往常翻了一番还多!

姜子盾高兴得手舞足路,激动地对范蠡说:朱兄啊,您让我吃上肉,我绝不能塌蒙着眼皮儿只让您喝汤!接着,姜子盾昧着眼告诉范蠡,他已经盘算好了,这次返回陶邑时,马背上闲着也是闲着,由他出资采购南方的丝绸、茶叶等返回北方,赚回的利润与范蠡平分。姜子盾为自己的豪爽大方而得意,他眼睛乜斜着范蠡,心想朱公这个没星(心)秤二货,第一次赶脚就有了赚头,尝到了甜头,老人家一定会对自己的施舍恩赐激动得屁颠屁颠地乐呢!

谁想到,范蠡听了姜子盾的话,一言不发,只是微笑着朝姜子盾点头致谢,接着又含笑看着文彪。文彪这才告诉姜子盾,商队的马匹,按照朱公的吩咐,已经全部出售了!出售马匹的价钱,是北方的三到四倍。换句话说,姜子盾卖麻布所得的利润,仅仅是范蠡卖马所得利润的零头。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评价从陶邑到吴越“简直是去蹚刀山火海、闯虎穴龙潭”,侧面衬托出范蠡智慧过人的形象。
B.姜子盾以往运货“像蜗牛在爬行”,现在速度“提高了三倍以上”,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运货效率的变化。
C.“莫非你把我这趟麻布生意当成你自个儿的生意啦?”此处为后文点明范蠡的马匹生意做了巧妙的伏笔。
D.小说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比如“眼睛乜斜着范蠡”,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姜子盾占了便宜发了财后的得意心情。
7.关于文中对上大夫文种结局的相关内容的叙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种在文中并没有出场,是一个略写的次要人物,但起了很大作用。
B.反衬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实现霸业之后,激流勇退的智慧。
C.表明他和文彪之间的关系,暗示文彪受父亲之托特意在越国等候范蠡。
D.与开头范蠡告别文种相呼应,故事情节清楚、完整,引发读者慨叹。
8.“谁想到,范蠡听了姜子盾的话,一言不发,只是微笑着朝姜子盾点头致谢,接着又含笑看着文彪。”范蠡两次“笑”的含义有何不同?
9.原文有这样一段结尾:望着姜子盾异常惊讶的神情,范蠡深有感触地说:“唉,做生意,合伙计,事先我总是在想啊想,前半晌想想自己,后半晌得想想别人!首先应该理解对方的愿望与需求,只有先让对方有得赢、有得赚,自己才能得到真正的赢啊!”你认为有必要加上这段话吗?请说出你的观点和理由。
2023-06-07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攻魏,取宁,诸侯皆贺,赵王使往贺,三反不得通,赵王忧之,谓左右曰:以秦之强,得宁邑,以制齐、赵。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左右曰:使者往不得通者,必所使者非其人也。曰谅毅者,辨士也,大王可试使之。

谅毅亲受命而往。至秦,献书秦王曰: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使若无罪,愿大王无绝其欢;若使有罪,愿得请之。秦王使使者报曰:吾所使赵国者,小大皆听吾言,则受书币。若不从吾言,则使者归矣。谅毅对曰: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西行之,无所敢疑。

于是秦王乃见使者曰:赵豹、平原君数欺弄寡人,赵能杀此二人,则可。若不能杀,请今率诸侯受命邯郸城下。谅毅曰:赵豹、平原君,亲寡君之母弟也,犹大王之有叶阳、泾阳君也。大王以孝治闻于天下,衣服使之便于体,膳啖使之嗛于口,未尝不分于叶阳、泾阳君,叶阳君、泾阳君之车马衣服,无非大王之服御者。臣闻之:有覆巢毁卯,而凤皇不翔;刳胎焚夭,而麒麟不至。’今使臣受大王之令以还报,敝邑之君,畏惧不敢不行,无乃伤叶阳君、泾阳君之心乎?

秦王曰:诺,勿使从政。谅毅曰:敝邑之君,有母弟不能教诲,以恶大国,请黜之,勿使与政事、以称大国。秦王乃喜,受其币而厚遇之。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四》)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
B.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
C.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
D.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邑是都邑、城市,也作为县的别称。上古时,国都也称作邑。
B.“三”,在古汉语中多是虚指,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C.“西”,方位名词作状语,与苏轼《赤壁赋》中“西望夏口”的“西”用法一致。
D.母弟即同母之弟,别于庶弟。此处指赵王的一母同胞之弟,而不是其母亲的弟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攻打魏国夺取宁邑,赵王派使者前往祝贺,使者得不到接见,赵王十分担忧,他认为一定是使者的错,便派谅毅前往。
B.谅毅到达秦国后,向秦王献上书信,表明了赵王前往祝贺的诚意及与秦国交往的态度,并直接指出赵使者不被接见的事实,得到了秦王的回复。
C.秦王派使者告诉谅毅,要求赵国大小事情都得听从秦国,否则不见使者,谅毅面对如此要挟,用最恰当的言辞回复,秦王终于肯接见赵国使者。
D.秦王因为曾经被赵豹、平原君愚弄过,要求赵国杀掉这两个人,否则进逼邯郸城,谅毅赞扬秦王重视亲情、喻之以义,晓之以理,最终说服秦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
(2)今使臣受大王之令以还报,敝邑之君,畏惧不敢不行,无乃伤叶阳君、泾阳君之心乎?
14.秦王最终不再要求杀死赵豹和平原君,高兴地接受了谅毅的礼物并厚礼接待他,其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静斋张敏则舍人赠诗因用其韵为酬

戴复古

胸次诗书一派清,学如耕稼到秋成。

十年闭户存吾道,万事无心逐世情。

叶落花开关气数,山长水远是功名。

摩挲老眼看新贵,九鼎鸿毛孰重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酬和赠答诗,诗人用友人张敏则赠诗之韵写成,然后回赠给他。
B.叶落花开自有其客观规律,人生的功名之路正如山水迢远,漫长而曲折。
C.“摩挲老眼”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对新贵的不屑,以及对自身年老的感伤。
D.九鼎本为重,鸿毛本为轻,但诗人却对此发出了疑问,表达出批判之意。
16.诗歌前两联对我们读书做学问有哪些启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