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十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陕西 高三 模拟预测 2023-04-18 18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上世纪80年代,气功、人体特异功能一度十分活跃,但后来风向转了,说这些东西是伪科学。所谓伪科学是指本来不是科学而冒充科学者,但问题是如何判断它本来是不是科学,这就提出了科学的标准问题。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希望西方科学哲学大家对此能给出一个权威的答案。但不幸的是,他们每一个人的看法似乎都受到同行们无穷无尽的诟病,让人莫衷一是。

早先的逻辑经验主义者说,科学之为科学就在于它能够得到经验的证实,可是波普尔反驳说:我们的经验都是单称陈述,单称陈述经过归纳并不能确凿可靠地推导出全称陈述。即便看见一万只天鹅是白的,要得出“天鹅皆白”这样的理论也是很有风险的,事实上,的确有黑天鹅存在。于是,波普尔提出了证伪理论,认为科学之为科学不在于可证实,而在于可证伪,即它总是包含着可以诉诸经验检验的预测,像占星术这样的理论总是把预言说得含含糊糊,无法证伪,因而不是科学。波普尔之后的科学哲学家又提出了“观察渗透理论”,认为任何经验观察都预设了某种理论。如果A观察证实了B理论,很可能是A观察之中渗透的理论支持了B理论。由于观察渗透理论,不仅观察与理论之间的证实关系出现了问题,证伪关系也同样存在问题。A观察证伪了B理论,也可能是该观察背后的理论与B理论相冲突所致。

到了库恩这里,他在研究科学史的过程中发现,实际发生的科学理论的更替并不是由理论与观察之间的逻辑关系决定的,而是由科学家共同体决定的。在常规科学时期,科学家根本不会问“什么是科学”这样的问题,因为一旦经过艰苦的训练进入了科学共同体,科学家已经就许多信念达成了共识,对这些信念通常不再追究。只有在传统范式出现了大量反常情况的科学革命时期,科学家们才被迫思考“什么问题是真正的科学问题”,但最终的裁决方案也不是一个可以通过逻辑和理性来解决的方案,更多的是一种非理性的历史裁决,就像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所说:“一个新的科学真理并不是通过说服对手让他们开悟而取得胜利的,往往是因为它的反对者最终死去,熟悉它的新一代成长起来。”库恩之后,费耶阿本德更是主张,科学划界问题完全是一个无聊的问题。在科学史上,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从来就是模糊不清的,而且这个模糊不清的界限会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迁。明确划定科学的界限,只会窒息科学的自由和创造精神。

我不认为划界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人们并不需要一个绝对正确、普遍适用的可当作尚方宝剑的科学标准,完全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和要求来辨别。如果想区别科学与常识,可以强调科学的精确性和逻辑连贯性;如果想区别科学与人文学科,可以强调科学的数学和实验特征;当科学事业出现内部问题时,可以讲讲科学的规范,以平息纷争,重建共识。再说,生活中也不是处处都需要科学,有时候像占星术这样的伪科学也可以用来娱乐,为何一定要斩尽杀绝?绘画原作固然宝贵,复制品也可以有它的地位。

(摘编自吴国盛《什么是科学·自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波普尔与早先的逻辑经验主义者对于科学之为科学的主要分歧,集中于科学是否可以通过经验来进行证伪。
B.在持“观察渗透理论”的科学哲学家看来,观察对于理论的证实或证伪,可能都和观察者的预设理论有关。
C.库恩认为,除非传统范式出现大量反常情况,科学家通常不会关注“什么是科学”这一类已有共识的问题。
D.费耶阿本德认为讨论科学界限的问题没有价值,反对明确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其观点与波普尔不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辨别伪科学的问题谈起,追溯了西方科学哲学家对科学标准莫衷一是的原因,但未明确作者对该问题的立场。
B.波普尔以“天鹅皆白”的理论风险为例,论证了经验证实推导科学理论的缺陷,反驳了早期逻辑经验主义者的观点。
C.文章第三段引用物理学家普朗克的话,说明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没有必要,并且会影响科学的自由和创造精神。
D.文章结尾以绘画与复制品的关系类比科学与伪科学,意在提醒读者科学与伪科学各有价值,不用在生活中加以区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观察渗透理论”可知,任何经验观察都不是绝对中立的,凭借经验观察很难完全客观地证实或证伪某一理论。
B.动物游戏是为了“演习”“自娱”还是为了“锻炼”,研究者们各执己见,他们观点的差异或可用“观察渗透理论”来解释。
C.布鲁诺因坚持“日心说”而被宗教裁判所烧死的历史事件,可以作为科学是“一种非理性的历史裁决”观点的例证。
D.作者认为不必强求科学标准的一致,划界问题可视具体情况而定,比如可从精确性和逻辑连贯性区别科学与常识。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要能提炼旧建筑中所包含的中国质素,我们需增加对旧建筑结构系统及平面布署的认识。构架的纵横承托或联络,常是有机的组织,附带着才是轮廓的钝锐,彩画雕饰,及门窗细项的分配诸点。这些工程上及美术上措施常表现着中国的智慧及美感,值得我们研究。现在我们不必削足就履,将生活来将就欧美的布署,或张冠李戴,颠倒欧美建筑的作用。我们要创造适合于自己的建筑。

(摘编自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园林建筑最具“意境”之美,以其综合的艺术形式,成为中国园林美学思想的时代审美特征,进而成为世界园林艺术的主要审美载体。亭子是园林中的点景建筑,常常布置在湖心、竹林、山顶或花间。杭州西湖的湖心亭,从亭内观望,湖光山色,着实迷人;再加上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抒情写景的楹联诗作,更是增添了湖心亭美妙的意境。古代的亭子构造就是一个屋顶加上几根柱子,非常简易,它是为了把外面的大景色吸收到亭子这个小空间来,从小空间到大空间,从有限到无限,从而丰富游览者对时空美的感受,引发游览者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悟,获得一种形而上的审美感兴。在我国古代园林的建造中,还特别注重空间美感的营造,借景、对景、隔景、分景等是常用的艺术手法。无论是借景、对景,还是隔景、分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了艺术意境。

(摘编自丁家珍《“古建筑”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民众审美失衡》)

材料三:

传统院落空间,多为由房屋和墙围合而成的合院形式,中轴对称,内向封闭。四合院是中国传统民居中最为广泛的一种院落形式,其形制规则严整,正房一般坐北向南;两侧各设耳房,正房下方是东西向两两相对的厢房;正房对面为倒座,有些设有影壁,中心空间形成一个宽敞而完整的庭院。传统城市空间层次极为分明,即街坊——胡同四合院——住宅。这一序列组织形成的逐层内聚的方位导向,使空间由开放趋于封闭,从公共性过渡到私密性,传统院落庭院自然地成为空间布局的几何中心。这一转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中相对内敛的性格特质,使内向性成为院落最为突出的空间特征。传统院落空间顶部开敞,四周围合。对于建筑实体而言,院落是开放的外部空间;对于建筑群外部环境来说,院落又属于四周封闭的内部空间。这种兼具内部与外部双重功能的复合特性是院落空间最为深刻的内在特质,也是中国传统对立统一的辩证哲学思想在建筑中最典型的体现。深刻的“家”的伦理观念直观地影响着传统院落的空间布局,“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院落布局严格遵守家族伦理秩序,包括与之相对应的院落尺度、建筑形制都要遵循同样的秩序原则,同时院落还承载了亲情、乡情、人情的和谐秩序。可见,秩序性决定了院落的存在状态,是院落空间最本质的属性。

(摘编自张红松《城市传统院落空间分析》)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思成认为需增加对旧建筑的认识以提炼中国质素,不过相较于彩画雕饰等外在装饰,更应关注构架的纵横承托等有机组织。
B.亭子构造简易,但其所在位置、楹联诗作能使游览者关注其建造背景,由此生发丰富的时空感受和人生感悟,获得审美感兴。
C.传统四合院按照南北轴线严整布局,形成了明确的以轴线对称的空间结构,主次明晰,这种布局体现出家族伦理的秩序特点。
D.园林亭台、四合院等传统建筑凝聚着大量的中国文化内涵,我们应当认真整理并加以妥善保护,不可盲目简单地模仿欧美建筑。
6.梁思成说:“这些工程上及美术上措施常表现着中国的智慧及美感,值得我们研究。”请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说明古代园林建筑和传统院落各自蕴含的“智慧及美感”。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工刘建华

王安忆

第一次看见刘建华,我就注意到他那双眼睛,特别的亮,烁烁地看着你,看到你先转开眼睛,他才转开。这样的眼神,使得他原本清秀的长相,变得尖刻起来。

刘建华是我们的第二个木工。我们将刘建华带到老黄跟前,告诉他这是我们的监工。老黄将要做的木工活一一报给他,然后让他报价。刘建华一开口报出个天价,老黄一挥手:不可能!杀下去一半。照规矩,刘建华再报一个居中的价位,这就叫讨价还价嘛。可小刘不,他依然是报原价,老黄也跟着坚持半价。我们只得出面调停,居中。刘建华一挥手,少一分不行!最后,还是依了刘建华。这样一来,等于是老黄向他让了一步。可刘建华并没有因此满足。接下来,老黄向他交代如何如何做时,每一项,他都要反着来。我们的装修工程就在这样敌对的气氛下拉开了帷幕。

后来,我们才明白,刘建华和老黄没有仇,刘建华和我们也没有仇,只是一上来这关系就错了——我们将刘建华置于老黄的领导之下。这使他一直忿忿然的,好像不是来做工,而是来报仇。每一样材料,他都要求最好的,倘若说“我们不讲究”,他便说“要有问题我不负责”。这样受刘建华折磨,真的不想再继续了。老黄也三天两头在我们面前撺掇,还暗示刘建华要不走,他走。可是,刘建华一直作出这样的姿态:谈得拢谈,谈不拢不谈。再有,看见刘建华干活的样子,不由得,你又被他感染了。

首先,他们的工具特别齐整。电锯,擦拭得锃亮,锤、刨、锉、凿,均是称手牢实,干起活来当当地响。其次,是刘建华的技术。连成见极深的老黄,都不得不承认:小赤佬基本功是好的,料忒坏!“料”是指人的品质。第三,也是最打动我们的一点,他们干活的气氛,称得上热火朝天。在一片锯刨声中,还响着乐声。那是一架小小的单放机,立在木屑堆里,放着憨直又带些委婉的淮剧唱腔。逢到副歌式的段落,刘建华和他的兄弟们便大声应和:哦唷喂,嗬嚯哉,咿兹唷嚯哉!他们穿着旧衣服,额头上冒着汗气,眼睛里放光,使你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骄傲。

他们能做也能吃。中午一顿,比较马虎,有时就吃菜泡饭。晚上一顿就要认真对待了。有一日,我们晚上过去,看见刘建华正在电炒锅里煎一条一尺长的花鲢。锅比鱼小,可他周转腾挪十分灵活,一条鱼煎得面面俱到,黄灿灿的,然后放进一把葱姜蒜,喷香扑鼻。

活做到一半的时分,旧历年也到了。起初,刘建华是说旧历年不回家的。临到小年夜,他才通告我们他要回家。我们说,当初不是说好的,不回家过年吗?他便微笑着反诘:过年能不回家吗?这是他第一次对我们笑,虽然是带着狡黠,可我们心里还是软了。一年里不就这么一个团圆日吗?再想,不让他回,他就不回了吗?车票早二十天就订好了,倘是别人大约还可以试试,可这是谁?没有一件事,我们是较得过他的。不过,他说他过了初十,立马回来。我们自然也不敢全信了。

他是小年夜晚上走的。人去楼空的房间里,木屑都扫净了,机器擦得锃亮,锅碗瓢勺也归置整齐。壁上的架子都打齐了,散发着松木的清香。长条地板解开包装,摊开放着收干,上面撂了几件他们干活穿的旧衣服。一切有条不紊,没有一点邋遢相。心里不由感慨:倘若不提及与刘建华的雇主关系,又弄得有些僵,那么,刘建华这样的劳动者,其实正是我们喜欢和欣赏的。可是,现在,我们不可能客观地看问题了。

正月初十这天,我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去了新房子。打开门,看见摊开着的白木长条地板上,搁着刘建华的大红旅行包,人不在,想必是去泡澡了。以后的几天里,人陆续回来,新房子里又响起锯刨声,还有放音机里淮剧唱腔,以及他们兴高采烈的应和:哦唷喂,嗬嚯哉,咿兹唷嚯哉!

基本上在约定的期限内完了工,结清工钱。大约是一年以后,我们才发现刘建华给我们留下的一个纪念。他将热水器百叶箱的门框打小了一圈,使得我们无法将热水器的铁罩拆下来,清除里边的煤烟,以示对我们的教训。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民工刘建华》为题,带有为人物立传的色彩,既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和姓名,又突出了人物形象,使小说具有一种真实感。
B.小说开篇对主角刘建华眼睛的描写,着力突出了其“亮”和“尖刻”,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也为写下文他与“我们”发生冲突作了铺垫。
C.本文善于运用质朴的字词、简洁短促的语句,精准地表达难以描摹的情境,这种凝练隽永的语言风格体现了作家的写作能力。
D.文章以敏感、细致的笔触叙述了都市平民琐碎而真实的日常生活,表现了木工刘建华给“我”带来的厌倦、疑虑甚至怨恨等复杂的心理。
8.刘建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小说中的“我”有何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蜀将孟达之降也,魏朝遇之甚厚。帝以达言行倾巧,不可任,骤谏不见听,乃以达领新城太守,封侯,假节。达于是连吴固蜀,潜图中国蜀相诸葛亮恶其反覆,又虑其为患。达与魏兴太守申仪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诈降,过仪,因漏泄其谋。达闻其谋漏泄,将举兵。帝恐达速发,以书喻之曰:“将军昔弃刘备,托身国家,国家委将军以疆场之任,任将军以图蜀之事,可谓心贯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齿于将军。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达得书大喜,犹与不决。帝乃潜军进讨。诸将言达与二贼交构,宜观望而后动。帝曰:“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也,当及其未定促决之。”乃倍道兼行,八日到其城下。吴、蜀各遣其将向西城安桥、木阑塞以救达,帝分诸将距之。

初,达与亮书曰:“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则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及兵到,达又告亮曰:“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上庸城三面阻水,达于城外为木栅以自固。帝渡水,破其栅,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旬有六日,达甥邓贤、将李辅等开门出降。斩达,传首京师。俘获万余人,振旅还于宛。乃劝农桑,禁浮费,南土悦附焉。

时边郡新附,多无户名,魏朝欲加隐实,属帝朝于京师。天子访之于帝。帝对曰:“贼以密网束下,故下弃之。宜弘以大纲,则自然安乐。”又问二虏宜讨,何者为先?对曰:“吴以中国不习水战,故敢散居东关。凡攻敌,必扼其喉而摏其心。夏口、东关,贼之心喉。若为陆军以向皖城,引权东下,为水战军向夏口,乘其虚而击之,此神兵从天而堕,破之必矣。”天子并然之。

(节选自《晋书·卷一》)


【注】①指宣帝司马懿;②指魏明帝曹叡。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
B.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
C.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
D.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节,即借以符节,文中指魏国皇帝将符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来使用,用以威慑一方。
B.中国,最早指西周京畿即洛阳地区,后演变为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文中指魏国统治地区。
C.切齿,上下牙齿紧紧咬住,表示极端愤怒。如《史记·刺客列传》“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
D.农桑,种地与养蚕,劝农桑的意思是鼓励督责农业生产,促进商业发展,让人们过上好日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懿认为孟达是不可信任的,向魏明帝恳切进谏,但是魏明帝仍对孟达委以重任。
B.诸葛亮施计派郭模诈降,泄露孟达叛魏的计划,想借魏国之手来除掉孟达以绝后患。
C.司马懿一边写信安抚孟达,一边力排众议果断出兵,日夜兼程,八天就到了上庸城。
D.因边境各郡刚归顺,大多无户籍名簿,司马懿主张朝廷宽待百姓,使百姓安居乐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蜀相诸葛亮恶其反覆,又虑其为患。
(2)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也,当及其未定促决之。
2023-05-08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十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静斋张敏则舍人赠诗因用其韵为酬

戴复古

胸次诗书一派清,学如耕稼到秋成。

十年闭户存吾道,万事无心逐世情。

叶落花开关气数,山长水远是功名。

摩挲老眼看新贵,九鼎鸿毛孰重轻。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酬和赠答诗,诗人用友人张敏则赠诗之韵写成,然后回赠给他。
B.叶落花开自有其客观规律,人生的功名之路正如山水迢远,漫长而曲折。
C.“摩挲老眼”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对新贵的不屑,以及对自身年老的感伤。
D.九鼎本为重,鸿毛本为轻,但诗人却对此发出了疑问,表达出批判之意。
15.诗歌前两联对我们读书做学问有哪些启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习近平主席曾引用《论语•泰伯》里的一句话向全国各族各界青年和广大海外中华青年说道:“____________。”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
(2)杜牧的《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两句,意在讽喻唐朝统治者如果不吸取教训,就会重蹈历史的覆辙。
(3)《红楼梦》里林黛玉在《葬花吟》里写到“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悲泣春花,悲哀命运,《葬花吟》也是她的墓志铭。而借花来表达悲凉的情感,在唐诗宋词里多次出现,例如:“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籍今译的根本目的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主要依靠什么才得以①_____呢?毫无疑问就是大量的古籍文献。今译作为古籍资源的转化利用,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桥梁。今译的读者群体是非专业的传统文化学习者和爱好者,具有时代特色和大众特性。不同于传统的经传注疏,今译力求古籍内容完整、准确地涌现,同时只要求便于现代读者的理解接受。归根结底,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重点在于社会大众对古籍的熟悉与亲近。而要让广大读者了解古籍、走进古籍、热爱古籍,从而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今译无疑是最好的门径。

古书今译是一项涉及文字学、版本学、校勘学、训诂学等的难度很大且有着很强学术性的在古籍整理中处于重要地位的工作。一部好的今译不仅有利于普通读者理解原著,还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参考资料,其价值是②_____的。那些认为今译不过是③_____,可以轻而易举完成,甚至认为其可有可无的看法,不仅是一种偏见,更是对今译的隔膜与无知。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较短的语句,使表达更简明。可以改变语序和少量增减字数,但不得改变原意。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节俭朴素,力戒奢靡,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中央领导人强调,现在,我们生活条件好了,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点都不能少,必须坚持以俭修身、以俭兴业,坚持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情。从土地革命时期颁布《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到新中国成立后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从改革开放之初重申任何浪费都是犯罪,到新时代持之以恒纠治四风,厉行节约不仅造就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成为国家建设、发展的重要保障。①_______________?因为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良好道德品质之一,是其他众多优秀品质的源泉。《元史》里有句名言:士非俭无以养廉,非廉无以养德。俭朴的生活,不但可以使精神愉快,而且可以培养革命品质,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②_______________,浪费不加约束便会滋长奢靡腐化之风。铺张浪费催生畸形需求,加剧资源消耗,会把经济运行引向不健康、不可持续之路。正所谓,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良好风气的形成不仅需要党员干部大力倡导,③_______________,只有全社会勠力同心才能打开净化社会风气、培育健康风尚的突破口。

20.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引用的论证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021-12-08更新 | 258次组卷 | 6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德阳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冲浪是冲浪者站在冲浪板上驾驭海浪的水上运动,已被列为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在惊涛骇浪之上翱翔,需要具备以下条件:海浪够高够大,且在冲浪者可驾驭的范围内;冲浪板尺寸合适,能被冲浪者灵活操控;冲浪者有足够的勇气,也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好一名冲浪者?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02-23更新 | 2564次组卷 | 42卷引用:2023届广东省深圳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9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3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30.65学术论文论述类文本
4-60.65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7-90.65王安忆  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30.65房玄龄等  《晋书》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4-150.65赠友送别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7-190.65变换句式  辨析并修改病句  情境补写  熟语(含成语)表达题组
20-210.65情境补写  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表达题组
六、作文
220.4青春 使命  奋斗 励志  任务驱动型作文  国家情愫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