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西省丰城市丰城中学、上高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三2月联考语文试题
江西 高三 阶段练习 2023-06-29 3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唐代画家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创作理论,对我国传统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何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画家要以造化为师,深入自然,观照内心,通,晓自然规律,丰富对自然的精神感受,把造化之美升华为艺术之美。它既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核心思想之一,又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哲学思想和美学价值,对当下写生创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高度概括了立万象于胸怀的审美过程,即从自然万象到艺术意象的创造性转化。师造化最有效的途径便是实践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身即山川而取之的美学命题,即画家要在真山真水的写生中进行审美观照,遍历、广观,然后方知笔墨去处遍历广观成为外师造化的重要方法。

遍历,需要画家综合自身修养去行万里路。通晓诗词、书法等能使绘画雅正。如《仁怀山区写生》,作者何加林以空灵的笔墨描绘了古村、老树等诗意化的乡村美景,淡淡的乡愁在画面中弥漫开来。这是艺术家遍寻传统村落,以诗达意、以画存形的结晶。画家要带着一颗文心,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腿《文心雕龙》)的热情遍游山川,在客观实景的游历中将审美体验与创作融会贯通。

广观,要求画家合理把握观察事物与认识规律的方法,即所谓致广大而尽精微。行走于高山大野、山花烂漫之间,创作者能够远观其势,近取其质,如卢禹舞的《山村写生》,从大处着力显势,注重景物的取舍和意境渲染,在笔墨关系上营造出万千气象;从小处着眼求变化,精雕细琢表现一山一石、一花一草,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全新语言风格里的浪漫气息,渗透出浑厚华滋的审美特征。所以说,广观需要画家通过观察研究自然规律,取得宏观的认识,而后尽其情意,再从微观层面由小观大,由表及质,由此参悟山水画的内在之美,方知笔墨去处讲的是对景写生的实践。遍历”“广观是人与自然对话的第一个过程,即观察与发现规律。对景写生则是表现规律,是以笔墨取天地之生气,反映观物观我的全过程,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中,是要求画家在积累素材的过程中寻求新的笔墨语言,在笔墨之美中创造新的表现方式,在尊重自然美的基础上找到在中国画审美范畴内的理性表达。如李岗的作品《南坪写生》《阿勒泰写生》,充分表现了地域题材与意境营造的独特价值。艺术家针对不同的地域风貌采用不同的笔墨语言,湿笔晕染、枯笔鼓擦等手法的运用恰当地表现了特定自然环境的风貌。在这一层面,则要表现出山水的神、情、气、韵,作品要能体现出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精神,要能赋予自然万象人文精神属性,这也正是中国绘画的精妙高深之处。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在写生中解读自然、表现自然,是实现物象之真规律之真、实现山水画可观、可行、可居、可游之妙境的不二法门。同时,它也是达到客观与主观互通互融、高度统一的极佳方法。将自然万物转换入有情思、有生命的艺术世界中,是升华自然表象的必由之路。

(摘编自姜宝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小议山水画写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山水画的创作理论,是实现山水画妙境的不二法门。
B.“遍历”是让画家带着一颗文心去行万里路,从而使其创作与其审美体验融会贯通。
C.“广观”对画家的要求是尽览祖国各地之高山大野,把握自然规律,取得宏观认识。
D.“方知笔墨去处”即在写生实践中表现自然规律,反映画家“观物观我”的全过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解释“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指出其价值,引出了对“师造化”方法的论述。
B.文章引用《文心雕龙》中的名言,指出了画家行万里路去遍寻乡村美景时应有怎样的热情。
C.文章举《山村写生》之例,论证了画家应参悟山水画的内在美,并创造出新的方式来表现它。
D.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首段和末段为“总”,中间四段为“分”,论证层次十分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泉高致》中提到的“身即山川而取之”乃是张操所说的“师造化”的最有效途径,是“立万象于胸怀”过程的前期阶段。
B.一个画家如果想让自己的绘画“雅正”,唯有通晓诗词和书法方可,这两样是画家所应具备的综合性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C.从卢禹舜的作品看,他能比较合理地把握观察事物与认识规律的方法,既可以从宏观上认识自然,又能从微观上表现自然。
D.《南坪写生》《阿勒泰写生》无疑是李岗对景写生实践的佳作,它们在“技”的层面必然有着新的笔墨语言、表现方式。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给水分子拍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它的直径只有一根头发丝的百万分之一,而且在液态情况下,水分子运动非常快。拍照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给它选择一个合适的衬底。以前,科学家一般是以金属作为衬底,这次我国科学家选取了金属表面生长的绝缘薄膜(氯化钠)作为拍摄的衬底,从而使水分子本征的轨道结构得以保留。拍摄水分子内部结构的另外一个挑战,就是单个水分子的信号强度异常微弱,对实验仪器的精度要求非常高。过去三年,江颖课题组主要致力于超高分辨率的扫描探针显微镜系统的研制和开发,在单分子成像和操控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江颖课题组和王恩哥课题组紧密合作,通过仔细的论证和不懈的探索,捕捉到水分子更清晰的面貌。基于此,研究人员可以进一步确定水分子在表面上的取向,确定其空间结构。

(摘编自《我国科学家拍摄到水分子内部结构》)

材料二:

一个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的。已知氧原子与氢原子体积不等,因此,它们对热能量的容纳度也不等,这就像两个深浅不一的水坑能够容纳不等量的水一样。当氧原子与氢原子同处一个封闭的环境中,这个环境的温度不断升高时,首先是氢原子达到热饱和态,此时温度继续升高,氢原子由于不能再容纳多余的热能量,成为一个固定温度的热饱和体,而氧原子由于体积大则可以继续升温,然后才会达到热饱和态。等到氧原子达到热饱和态时,与氢原子必然场力不等,这是因为氧原子体积大,体内的热能质量大于氢原子。这时,水分子中的氧原子与氢原子由于场力不等,出现剩余斥力,从而造成它们斥离而分解。那么,如果情况相反呢?在封闭的环境内由高温到低温时,两种原子必须具备一定条件,如正在新生态中,这时氧原子于氢原子群中新生,可以在降温下快速达到与氢原子场力相等的瞬间,使水分子产生。

(摘编自《水的生成条件及原因》)

材料三:

美国能源部SLAC实验室、斯坦福大学和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研究人员组成的一个团队在《自然》杂志发文称,他们首次直接观察到了被激光激发时,水分子中氢原子对邻近水分子的拉扯作用。当一个受激发的水分子开始振动时,它的氢原子会将相邻水分子中的氧原子拉得更近。

分子中带正电的氢原子和相邻分子中带负电的氧原子之间架设着氢键网络,将水分子联系在一起,复杂的氢键网络造就了水的奇特性质。由于氢键的运动非常微弱且迅速,对其进行直接观察一直是个大难题。这一次,研究人员终于借助SLAC的高速电子摄像机MeV—UED将难题攻克。

(摘编自《科学家首次捕捉水分子间的量子拉扯》)

4.下列图解,不符合材料二相关内容的一项是(     
A.
B.
C.
D.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水分子的直径只有一根头发丝的百万分之一,故为其拍照十分困难,但是我国科学家却克服困难,捕捉到了它更清晰的面貌。
B.水分子中氧原子和氢原子的体积不同,其热能量的容纳量也不同,一般来说,氧原子的体积大一些,其容纳量也相对较大。
C.当氧、氢两种原子同处于密闭空间里不断升温时或者降温时,就必然会出现两种情况:水分子因斥离而分解,形成水分子。
D.水分子中氢原子对邻近水分子中的原子有“拉扯”作用,美国及瑞典的研究团队首次直接观察到这一现象并在《自然》上发表。
6.我国科学家与国外科学家关于水分子结构的研究有何意义?给我们以后的科学研究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爸爸在遥远的扣林

王云龙

“叔叔,一个大池、一个全擦。”圆脑袋又从窗口下冒上来说。

啊!童童!是我盼望的童童,是我等待的童童。我顾不得说什么,急忙从售票房里跑出来,一把将童童接在怀里。

“回来了?童童,我的小兄弟。”我的声音是哽咽的。

童童轻轻地点了点头。他今天穿得十分整洁、漂亮。怎么?臂上没缠黑纱?……或许,或许他的爸爸没有牺牲?但孩子的神情马上告诉我,这只是我的善良愿望罢了。

童童明显地瘦了,一双大眼睛显得更黑、更圆、更深沉,小嘴抿着,显得更懂事,更招人怜爱了。

“来,童童,叔叔带你去洗澡,叔叔给你擦背。”在半个多月以后重逢的这一天,我真想为童童做我所能做的一切。“对,把鸽子也带进去。”

“给它们洗热水澡?”童童不放心地问。

“不,用凉水淋一淋,鸽子也会高兴的。”

我把卖票的事交代给新来的姑娘,一手牵着童童,一手提着鸽笼向男浴部走去。

“哟,营长家大少爷来了,还多了个跟班提鸟笼的。”大鼻子第一个看见了我们。

“童童,你爸爸升官了吧?”丫丫也来打趣。

“小东西,你爸爸该回来带上你妈和你坐小轿车了吧。”

“别说了!”我大喝一声。

乱糟糟的澡堂休息室顿时寂静下来,似乎连飘荡在空气中的水雾都被我的吼声吓呆了。顾客的眼睛,同事的眼睛,所有的眼睛都惊奇地看着我。

“怎么了?怎么了?你真成了大少爷的跟班了?”大鼻子嬉皮笑脸地走过来说。

“闭嘴!”我吼道。

“到底怎么了?不就开了几句玩笑嘛。你过去不也……”丫丫怯怯地问。

“过去我也一样可耻,一样卑劣。”我说。

“到底为什么?你说嘛。”

“他爸爸在扣林……”我吃力地说。

“这大家都知道嘛。”大鼻子低声咕噜了一句。

“……牺性了!”

“牺牲了?在扣林?”所有的目光都集注到童童的身上。小家伙低着头,咬着下唇,看着地板。

大鼻子、丫丫……所有刚才还在起哄的人,此刻脸上都露出了复杂的表情,惶愧、羞惭、同情……

我帮童童脱去外衣,猛地看到了缠在里边毛衣袖子上的黑纱。顿时,我想起了童童说过的话:“妈妈说,再大的困难我们自己克服,再难过我们也不哭……”

但是,我哭了,泪水唰唰地流,想忍也忍不住。

“童童,我替你擦背。”大鼻子走过来,声音那么恳切,像在乞求,像换了个人似的。

“童童,我替你剪指甲。”丫丫轻声说。

一位老师傅走过来抱起了童童。

“师傅,您?”我忙问。

“让童童上楼去,我负责招待他,那里好些。”

“不,谢谢爷爷,谢谢大家。妈妈说洗大池好,人多,大家会互相帮助,互相照顾的。”童童抬起头,用他那双美丽的、懂事的大眼睛,看着这许许多多的好心人。

我、大鼻子、丫丫……我们所有“为民澡堂”的职工,此刻才感到我们过去为孩子,也是为那位已经牺性了的营长,做的实在太少了,太不够了。

外边,大鼻子正在用凉水给鸽子淋浴,丫丫正在为童童准备热饮……

“田叔叔,我的鸽子会飞了,能飞好远好远。我今天把它们带出来,就是要放它们飞到扣林去。”洗完澡出来时,童童拉住我的手说。

“哦,好啊。但是它们知道路吗?”

“知道,我带它们去过扣林,它们见过我爸爸,知道他躺着的那片树林。我要它们告诉爸爸,我有了一位好心的奶奶,还有许多好心的叔叔、阿姨、伯伯……”

“好好。”我应着童童,心想:去吧,去吧,让它们去吧。到扣林去,到边境去,告诉童童的爸爸,告诉那里的每一个子弟兵,谢谢你们,亲人们。谢谢你们用鲜血和生命保卫了我那雾气迷蒙的窗口,保卫了我读的“夜大”,保卫了吴嫂和她的孩子,保卫了“为民澡堂”,还有滇池的浪花,绿涛起伏的睡美人山……

鸽子,一对灰色的鸽子,带着美好的哨音,振翼飞向蓝天,飞向遥远的前线——扣林山。

(有删改)

文本二:

高山下的花环(节选)

李存葆

战士们已陆陆续续来到连部,要为大娘一家送行。昨晚,我已给大家讲过,在大娘一家离开连队时,让大家把眼泪忍住……

这时,段雨国竟第一个忍不住抹起泪来。他一抹泪,好多战士也忍不住掉泪了。

梁大娘站起来:“莫哭,都莫哭……庄稼人种地,也得流几碗汗擦破点皮,打江山保江山,哪有不流血的呀!三喜他为国家死的,他死得值得……”

大娘这一说,段雨国更是哭出声来,战士们也都跟着哽咽起来。有人捅了段雨国一下,他止住了哭。大家也意识到不该在这种时候,当着大娘和玉秀的面流泪。

屋内静了下来。

“秀哪,时辰不早了。别麻烦同志们了,咱该走了。”停了停,大娘对玉秀说,“秀,你把那把剪子拿过来。”

玉秀从蓝底上印着白点点的布包袱里,拿出一把做衣服用的剪子,递给了梁大娘。

大娘撩起衣襟。这时,我们发现,大娘衣襟的左下角里面缝进了东西,鼓鼓囊囊的。大娘拿起剪子,几下便铰开了衣襟的缝……

我们不知大娘要干啥,都静静地望着。

只见大娘用瘦骨嶙峋的手,从衣襟缝里掏出一叠崭新的人民币,放在了桌上!

我们一看,那全是十元一张的厚厚一叠人民币,中间系着一绺火红的绸布条儿。

接着,又见大娘从衣襟缝隙里,摸出一叠发旧的人民币,也全是十元一张的……

大娘这是要干啥?我惊愕了!大娘身上有这么多钱,可她们祖孙三代下了火车竟舍不得买汽车票,一步步挪了一百六十多里地……

大娘看看我,指着桌上的两叠钱说:“那是五百五十块,这是七十块。”

这时,玉秀递给我一张纸条:“指导员,这纸条留给您,托您给俺办办吧。”

我接过纸条一看,是梁三喜留给她们的欠账单!这纸条和那血染的纸条是一样的纸,原是一张纸撕开的各一半……

顿时,我的头皮嗖嗖发麻!

梁大娘心平气静地说:“三喜欠下六百二十块的账,留下话让俺和玉秀来还上。秀哪,你把三喜留下的那封信,也交给蒙生他们吧。”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开头“圆脑袋又从窗口下冒上来说”,是借代手法。“圆脑袋”指童童,表现出童童的可爱。
B.文本一中“我”开始时没看到童童臂上缠黑纱,猜测营长没有牺牲,表明“我”不希望悲剧发生。
C.梁三喜留给梁大娘她们的欠账单和那张血染的纸条,是一样的纸,这一细节描写催人泪下。
D.梁大娘替梁三喜还账,了却梁三喜的遗愿,突出了梁三喜生前爱借别人钱的性格特点。
8.“为民澡堂”的人们对童童的态度前后变化明显,文本一是怎么表现这种变化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9.两则文本中两位英雄人物都没有直接出场,但无论是童童的爸爸还是梁三喜,都感动得读者热泪盈眶,两篇小说是怎样达到这样的效果的?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以备巡狩。给事中张玄素上书谏曰:微臣窃思秦始皇之为君也,藉周室之余,因六国之盛,将之万叶。及其子而亡谅由逞嗜奔欲逆天害人者也是知天下不可以力胜神祇不可以亲恃惟当弘俭约薄赋敛慎终始可以永固。方今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远矣。太宗谓玄素曰:卿以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殿卒兴,所谓同归于乱。太宗叹曰:我不思量,遂至于此。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上表,洛阳实亦未宜修造。然以卑干尊,古来不易,非其忠直,安能如此?且众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谔谔。可赐绢二百匹。魏征叹曰:张公遂有回天之力,可谓仁人之言,其利博哉!

贞观八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忤旨,太宗以为讪谤。侍中魏征进言曰:自古上书,率多激切。若不激切,则不能起人主之心。激切即似讪谤,惟陛下详其可否。太宗令赐德参帛二十段。

贞观十五年,遣使诣西域立叶护可汗,未还,又令人多赍金帛,历诸国市马。魏征谏曰:今发使以立可汗为名,可汗未定立,即诣诸国市马,彼必以为意在市马,不为专立可汗。可汗得立,则不甚怀恩,不得立,则生深怨。诸蕃闻之,且不重中国。但使彼国安宁,则诸国之马,不求自至。昔汉文帝有献千里马者,曰:‘吾吉行日三十,凶行日五十,鸾舆在前,属车在后,吾独乘千里马,将安之乎?’乃偿其道里所费而返之。又光武有献千里马及宝剑者,马以驾鼓车,剑以赐骑士。今陛下凡所施为,皆邈过三王之上,奈何至此欲为孝文、光武之下乎?太宗遽令止之。

选自《贞观政要·论纳谏第五》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其子而亡谅/由逞嗜奔欲/逆天害人者也/是知天下不可以力胜/神祇不可以亲恃/惟当弘俭/约薄赋敛/慎终始/可以永固/
B.及其子而亡/谅由逞嗜奔欲/逆天害人者也/是知天下不可以力胜神祇/不可以亲恃/惟当弘俭约/薄赋敛/慎终始/可以永固/
C.及其子而亡/谅由逞嗜奔欲/逆天害人者也/是知天下不可以力胜/神祇不可以亲恃/惟当弘俭约/薄赋敛/慎终始/可以永固/
D.及其子而亡谅/由逞嗜奔欲/逆天害人者也/是知天下不可以力胜/神祇不可以亲恃/惟当弘俭/约薄赋敛/慎终始/可以永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狩,可解释为“天子出行,视察邦国州郡”;也有“狩猎”之意。本文中指前者。
B.“将贻之万叶”的“贻”意为“赠送”,与《师说》中“作师说以贻之”的“贻”相同。
C.汉文帝,就是汉太宗(庙号)孝文皇帝(谥号)刘恒,也是历史上“文景之治”的“文”。
D.鸾舆,常用作天子代称。本文指皇帝仪仗中的旗载于车上,大驾出而先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下诏兴建乾元殿。张玄素进谏说,这样做的过错远甚于隋炀帝,甚至会有与桀、纣一样的下场,面对如此犀利的言辞,太宗不但没动怒,反而重赏了他。
B.张玄素敢于直言劝谏,不仅唐太宗高度赞赏,魏征也大加褒扬,他认为张玄素的进言对国家百姓带来的好处以及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不可限量。
C.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触怒了唐太宗,太宗认为是毁谤。但魏征认为自古上书奏事,往往言辞很激切,这样才能打动人主的心。最终他说服了皇帝。
D.针对“太宗遣使历诸国市马”一事,魏征认为之前太宗的所做所为,虽然说略胜过先前三王,但在这件事上的见识,决不能处在汉文帝、光武帝之下。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非其忠直,安能如此?且众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谔谔。
(2)遣使诣西域立叶护可汗,未还,又令人多赍金帛,历诸国市马。
2023-06-29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丰城市丰城中学、上高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三2月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