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90 题号:1717273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唐代画家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创作理论,对我国传统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何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画家要以造化为师,深入自然,观照内心,通,晓自然规律,丰富对自然的精神感受,把造化之美升华为艺术之美。它既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核心思想之一,又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哲学思想和美学价值,对当下写生创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高度概括了立万象于胸怀的审美过程,即从自然万象到艺术意象的创造性转化。师造化最有效的途径便是实践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身即山川而取之的美学命题,即画家要在真山真水的写生中进行审美观照,遍历、广观,然后方知笔墨去处遍历广观成为外师造化的重要方法。

遍历,需要画家综合自身修养去行万里路。通晓诗词、书法等能使绘画雅正。如《仁怀山区写生》,作者何加林以空灵的笔墨描绘了古村、老树等诗意化的乡村美景,淡淡的乡愁在画面中弥漫开来。这是艺术家遍寻传统村落,以诗达意、以画存形的结晶。画家要带着一颗文心,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腿《文心雕龙》)的热情遍游山川,在客观实景的游历中将审美体验与创作融会贯通。

广观,要求画家合理把握观察事物与认识规律的方法,即所谓致广大而尽精微。行走于高山大野、山花烂漫之间,创作者能够远观其势,近取其质,如卢禹舞的《山村写生》,从大处着力显势,注重景物的取舍和意境渲染,在笔墨关系上营造出万千气象;从小处着眼求变化,精雕细琢表现一山一石、一花一草,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全新语言风格里的浪漫气息,渗透出浑厚华滋的审美特征。所以说,广观需要画家通过观察研究自然规律,取得宏观的认识,而后尽其情意,再从微观层面由小观大,由表及质,由此参悟山水画的内在之美,方知笔墨去处讲的是对景写生的实践。遍历”“广观是人与自然对话的第一个过程,即观察与发现规律。对景写生则是表现规律,是以笔墨取天地之生气,反映观物观我的全过程,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中,是要求画家在积累素材的过程中寻求新的笔墨语言,在笔墨之美中创造新的表现方式,在尊重自然美的基础上找到在中国画审美范畴内的理性表达。如李岗的作品《南坪写生》《阿勒泰写生》,充分表现了地域题材与意境营造的独特价值。艺术家针对不同的地域风貌采用不同的笔墨语言,湿笔晕染、枯笔鼓擦等手法的运用恰当地表现了特定自然环境的风貌。在这一层面,则要表现出山水的神、情、气、韵,作品要能体现出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精神,要能赋予自然万象人文精神属性,这也正是中国绘画的精妙高深之处。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在写生中解读自然、表现自然,是实现物象之真规律之真、实现山水画可观、可行、可居、可游之妙境的不二法门。同时,它也是达到客观与主观互通互融、高度统一的极佳方法。将自然万物转换入有情思、有生命的艺术世界中,是升华自然表象的必由之路。

(摘编自姜宝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小议山水画写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山水画的创作理论,是实现山水画妙境的不二法门。
B.“遍历”是让画家带着一颗文心去行万里路,从而使其创作与其审美体验融会贯通。
C.“广观”对画家的要求是尽览祖国各地之高山大野,把握自然规律,取得宏观认识。
D.“方知笔墨去处”即在写生实践中表现自然规律,反映画家“观物观我”的全过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解释“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指出其价值,引出了对“师造化”方法的论述。
B.文章引用《文心雕龙》中的名言,指出了画家行万里路去遍寻乡村美景时应有怎样的热情。
C.文章举《山村写生》之例,论证了画家应参悟山水画的内在美,并创造出新的方式来表现它。
D.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首段和末段为“总”,中间四段为“分”,论证层次十分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泉高致》中提到的“身即山川而取之”乃是张操所说的“师造化”的最有效途径,是“立万象于胸怀”过程的前期阶段。
B.一个画家如果想让自己的绘画“雅正”,唯有通晓诗词和书法方可,这两样是画家所应具备的综合性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C.从卢禹舜的作品看,他能比较合理地把握观察事物与认识规律的方法,既可以从宏观上认识自然,又能从微观上表现自然。
D.《南坪写生》《阿勒泰写生》无疑是李岗对景写生实践的佳作,它们在“技”的层面必然有着新的笔墨语言、表现方式。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审丑是一种喜忧参半、复杂多变的情感行为。真正的艺术审丑,是深层次地发掘貌似丑陋丑恶现象背后的内在缘由,诚如鲁迅先生所言,是刨开坏种们的祖坟,让观众们发出会心的微笑。

当人们换一个角度来观察事物,思考人生时,对美学领域里出现的问题进行逆向思维,从审丑的价值与意义上来审视包括电影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叙事类作品时,其在创作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于以往的独特之处,便一一显现出来。在文学领域里,丑不是作为美的补充,而是作为一种独立的感性形态存在于作品中。首先是波德莱尔率先把审丑引进了诗歌创作,其于1857年创作的诗集《恶之花》,被后世评论家们称之为绽放于地狱边缘。波德莱尔可以说是西方社会第一个大规模地真正到社会和个人意识的深处去发现和表现丑的诗人。这部作品标志着西方文艺进入了全面审丑的时代。紧随其后,人们精神世界中被压抑许久的情感,非理性的冲动等等,都一下子成为了文学表现的主要内容,其中涌现出了许多审丑倾向明显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打破了艺术单纯以反映真善美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规范,将丑也纳入了艺术表现生活的范畴之中。

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是剧作家早期创作由喜剧转向悲剧的代表作之一。主要人物夏洛克拥有一切可恶之人身上所具有的全部品性,他唯利是图、爱钱如命,但因为种族的原因,他又在社会上无时不遭受到无理的排挤和歧视,忍受着不平等的法律待遇。其中的第四幕第一场是这部著名喜剧的高潮部分,全剧的戏剧冲突几乎都集中在这场戏里。莎翁在这一场剧中巧妙地运用穿插、对比与悬念等剧作技巧,采取正面描写和侧面表现相结合的手法,将仁慈与凶残,友谊与仇恨,宽容与狭隘,善良与邪恶,都一一进行了形象、生动的对比,冲突跌宕起伏,情节扣人心弦,人物命运引人思索,全剧的主要矛盾和人物塑造在痛快淋漓的喜剧气氛中得以圆满解决,同时作者的审丑深意也在观众的沉思中许久回味。

(摘编自王伯男《审丑——美学评价的逆向思维》)

材料二:

人类审丑的历史与审美一样久远,审丑异化却是发生在大众文化来临的时刻。

市场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渐渐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经济学也正在成为一个帝国领域。今天,买卖的逻辑不再只适用于各种商品,而是越来越主宰着我们的生活。文化也不能幸免。大众审丑文化就是在这样的泛经济主义思想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审丑逐渐成为受价值规律驱动的产业,审丑活动中的营销性色彩不断增强,丑角卖力扮丑以获得公众关注,甚至不惜以自身名誉为代价来追求成名后的巨大利益。审丑文化的商业化发展反映了资本的巨大力量在文化领域的蔓延,必然导致文化的非营利性逐渐淡化,文化所能具有的教化和滋养人格的能力下降。在大众文化的审丑异化中,人们对丑的定义和评判标准都让位于经济效益的攫取,这使审丑文化的发展与其弘扬美的初衷背道而驰。

网络新媒体以其传播及时性、进出低门槛,使得大众文化的资源共享异常便捷和迅速。网络这一虚拟世界成为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高雅文化与低俗文化共生共存的自由空间,并且以迅雷之势传播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之中。审丑文化滋生并迅速蔓延,在很短时间内反馈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对审美取向和价值判断产生直接影响。社会民众对审丑文化泛滥起初抱以求得新鲜的态度,在缺乏相对监管和自律的网络环境中,这种新鲜慢慢变成沉浸于娱乐麻醉而不自知。目前网络新媒体在信息过滤和利益获取上仍然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对审丑文化的肆意炒作加快了空洞化大众审丑文化的泛滥。

真善美作为人类追求的至高境界,也应是审美主体确立人生价值目标的基准。在良性运行的公共社会之中,对真善美的基本评判标准是能形成共识的。但大众审美主体的私人化倾向体现为从个人自我的角度对美丑作出评判与取舍,个人的喜好羞恶取代了公共性的社会道义和伦理准则。盲目追求的感官快乐与不断膨胀的私人欲望合谋扮演了大众审丑文化空洞化的罪魁祸首,我们看到的是扮丑卖丑者的表演和观丑捧丑者的围观合力共谋的结果,这种原子化个体的狂欢背后是真正具有独立意识和自主精神的自我的消亡,是在道德对话中促成互动性伦理空间的彻底式微。

美和丑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同属于人类自我理性认知的范畴。在长期的扬美抑丑的文化进程中,人们深受审美思维方式的影响,同时审美对象越来越趋于标准化,难免产生审美疲劳,加上逆反心理的催化效应,个性奇特的丑更能以感觉刺激上的快感抓住大众眼球,激发人们内心的阴暗甚至病态欲求。随着当今世界吸引力经济的发展,审丑带来的经济利益导致审丑文化的错位和爆发式的发展。同时,长久的审美文化使人们的思维方式深受审美机制的同化,在短时间内健全理性的审丑文化认知难以建构。大众审丑文化的迅速发展充分暴露了人在审美认知和诉求上充满异质性偏好的逆向性需要。

(摘编自韩升、赵玉枝《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的“审丑”艺术,是一种复杂多变的情感行为,是深入发掘貌似“丑陋”或“丑恶”背后的内在缘由。
B.《恶之花》标志着西方文艺进入了全面审丑的时代,因此后来涌现出了许多审丑的名篇佳作。
C.审丑文化的商业化发展,必然导致文化的非营利性逐渐淡化,以及文化所能具有的教化和滋养人格的能力下降。
D.大众审丑文化空洞化的主要原因是盲目追求的感官快乐和不断膨胀的私人欲望的共同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对美学领域里出现的问题进行逆向思维,可以显现出“审丑”的价值与意义。
B.作家的创作由喜剧转向悲剧,有利于作者的审丑深意引发观众沉思与回味。
C.人们对丑的定义和评判标准让位于经济效益,能使审丑文化向弘扬美的反方向发展。
D.逆反心理的催化效应是个性奇特的丑能以感觉刺激的快感抓住大众眼球的根本原因。
3.根据材料内容,以下哪部作品的主人公不具有审丑艺术价值(     
A.《变色龙》B.《阿Q正传》
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D.《装在套子里的人》
4.结合材料二概括审丑异化发生的原因。
2022-06-29更新 | 8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具有以人为本的精神,是一种以人本主义为基石的人类文明。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体系中,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其实都是有关人间英雄和氏族首领的英雄事迹的文学表述。在经过后人加工的中国上古神话中,神话的因素与历史的因素以传说的方式奇妙地结合起来了。神话人物主要不是作为人类的异已力量出现,而是人类自身力量的凝聚和升华。

中华的先民们确信文化是他们自己创造的,这种文化就必然以人为其核心。追求人格的完善,追求人伦的幸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便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在中华文化中,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是衡量万物价值的尺度,人的道德准则源于人的本性,人的智慧源于人的内心。先民的这种思维定势为中华文化打下了深刻的民族烙印,那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中华的先民把人间的圣贤当作崇敬、仿效的对象;以“立德、立功、立言”等生前的建树来实现生命的不朽;从日常人伦中追求仁爱心和幸福感。

只要对中国古代艺术进行历时性的考察,就可以清晰地看出随着时代的推进,人本精神越来越成为占压倒优势的价值取向。以诗歌为例,从先秦以来,人们强调诗歌源于人间的生活,是人们喜怒哀乐的自然表现。正是在这种文化土壤中,“诗言志”成为中国诗歌的开山纲领。在中华先民们看来,诗歌完全是抒写人类内心世界的一种文化形态,非人间的内容在诗国中是没有立足之地的,人本精神就是中华诗国的核心精神。正因如此,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便是个人抒情的性质。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思想界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儒家思想并不轻视个体的意义,他们那么重视修身养性,正是着眼于个体人格的建树。孔子深为赞赏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生活状态,正是充满抒情意味的诗意人生。与儒家相反,老子和庄子从另一个方面实现了人生的诗化。老、庄是以浪漫的态度对待人生的,他们所追求的是超越现实环境的精神自由。儒、道两家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想。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除诗歌以外的其他样式也不例外。例如《史记》本是史传文学,但因洋溢着浓郁的抒情色彩而被鲁迅称为“无韵之《离骚》”。元杂剧《西厢记》本是敷演故事的戏曲,长亭送别时崔莺莺主唱的套曲,不是优美的抒情诗又是什么?小说《红楼梦》堪称封建时代社会生活的全景图卷,但是全书的主要内容如宝黛爱情等无不写得优美如诗。西方的文艺理论家着意于绘画是空间艺术而诗歌是时间艺术的辨析,而中国的艺术家却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融通境界津津乐道。这说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在整体,上带有浓重的抒情性质,它是无数中华先民充满个性的灵心慧性所创造的作品的集合。

(摘编自莫砺锋《人本精神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底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神话传说折射人间现实,所有的神话人物都是人类自身力量的凝聚和升华。
B.因为中华文化以人为其核心,所以追求人格完善便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
C.“诗言志” 是中国诗歌的开山纲领,脱离现实的诗歌是一-定得不到先民的认可的。
D.儒家与道家以相同的态度、方式追求诗意人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想。
2.下 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开门见山,指出中华文明的特点、基础,然后从古代神话入手展开论述。
B.文章以诗歌、戏剧、小说等体裁为例,阐述了人本精神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
C.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艺术历时性的考察,阐明人本精神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底蕴。
D.文章最后- -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主要是为了突出中西方艺术观点的差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神话传说是对英雄人物的文学表述,但蕴含历史因素,其史学价值高于文学价值。
B.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人本精神价值取向使得文学家注重表现情感,书写内心世界。
C.中国古代文学家追求作品的抒情性,这跟追求作品的现实性和教化功能并不矛盾。
D.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在整体上带有浓重的抒情性质,这是以人为本精神的一 -种体现。
2020-08-07更新 | 6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和孩子的关系就其本质来说是两个不平等人之间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有一个人需要帮助,而另一个人给予这种帮助。基于母爱的这种忘我无私的特点,母爱一直被看作是最神圣的感情联系。但是看起来母爱中值得赞美的东西还不是母亲对婴儿的爱,而是母亲对成长着的孩子的爱。大多数的母亲在她们的孩子尚还幼小,而且完全依赖她们的时候,她们确实很爱自己的孩子。大多数的妇女希望生孩子,由于孩子的诞生而感到幸福,而且急不可待地希望自己来照料孩子,尽管她们除了孩子脸上的笑容和满意的表情外一无所得。看起来母亲之所以持有这种态度是一种本能所致,这种本能同样可以在动物身上找到。但是不管这种本能的作用有多大,比这更重要的是人的因素和心理因素:因为母亲一直把孩子看作是自身的一部分,所以母亲对孩子的爱和痴情很可能是满足自恋的一种途径。另外一个根源也许是母亲的权力欲和占有欲。一个软弱无能,完全服从母亲的孩子不言而喻是一个专制并有占有欲的母亲的自然对象。

虽然对母亲的动机各有解释,但最重要的动机是我们称之为“超越自己”的追求。这一追求属于人的最基本要求,并以人的觉悟和下列事实为基础:人对自己的纯生物作用不满,他不能忍受自己仅仅是被扔进这一世界的小卒。他一定要感到自己是创造者,是能超越处于被创造者消极地位的生命。满足这一要求有许多可能性,最自然和最基本的途径就是母亲对自己创造物的关怀和爱。在孩子身上母亲超越了自我,她对孩子的爱使她的生活产生新的意义。

但是孩子必须长大,脱离母体,成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生命。母亲的真正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这也就意味着也关心母亲和孩子的分离。母爱不仅应该允许这一分离,而且还应该希望并促成这一分离。只有在这个阶段,母爱才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这时就要求母亲无私并能贡献出一切,除了被爱者的幸福一无所求,但恰恰在这点上许多母亲都失败了。自恋的、专制的和贪婪的妇女在孩子尚小的时候,可以是一个很疼爱孩子的母亲。但是当孩子处于同母亲分离的阶段时,只有那些真正有能力爱的妇女,那些觉得给比得更幸福的妇女,那些生命之根底很扎实的妇女才会继续是一个疼爱孩子的母亲。

对正在成长的孩子的爱,这种忘我无私的母爱也许是爱的最困难的形式。但是由于母亲对孩子的爱是那么自然,所以往往给人一种容易做到的假象。正因为难以做到这点,所以只有那些有能力爱的妇女,那些热爱丈夫,热爱其他孩子,热爱陌生人和人类的妇女才能成为真正爱孩子的母亲。在这个意义上,没有能力爱的妇女当她们的孩子幼小时,可以是一个娇惯孩子的母亲,但永远成不了爱孩子的母亲。检验这一点的试金石是看一个母亲愿不愿意忍受同孩子的分离,以及在分离后能不能继续爱孩子。

(选自弗洛姆《爱的艺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和孩子在本质上是不平等的,因为一方需要帮助,而另一方则需要给予帮助。
B.母亲给孩子忘我无私的爱,竟然完全是一种本能使然,在这里人与其他生命无异。
C.允许并积极地促成孩子与自己分离是母亲真正艰巨的任务,好在母亲们都能完成。
D.爱孩子是一种能力,体现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而更为重要的是体现在孩子幼小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分类说理,重点阐释了母亲有时难以做到爱成长中的孩子的深层次原因。
B.对孩子的爱可能源于满足自恋,这一立论的前提是母亲把孩子看作是自身的一部分。
C.本文运用发散思维探讨母爱动机的多面性,但尤其看重母亲占有欲在其中的作用。
D.本文注意揭示因果关系,于第四段“由于”“所以”“因为”“所以”等可见一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对婴儿的爱”和“母亲对成长着的孩子的爱”是两个本质不同的概念,必须加以区分。
B.对于婴儿的爱到底具有怎样的动机,对于不同的母亲个体,或许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标准解释。
C.“自己是创造者”是人“超越自己”的追求,也是人的最基本要求,能赋予生活以新的意义。
D.世间没有不爱孩子的母亲,但是有许多不愿意忍受孩子的分离,或在分离后不能继续爱孩子。
2020-07-27更新 | 2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