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一部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得分训练(四)语文试题
黑龙江 高三 模拟预测 2023-05-29 14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对于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来说,古文字的研究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甲骨文是目前公认的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提供了商代最原始、最真实的史实信息,佐证了商代为信史,大大延伸了中华文明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殷墟甲骨文主要是商朝晚期的文字,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王室和贵族在行事前往往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之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因为出自殷墟,故又称殷墟文字,因所刻多为占卜内容,故又称贞卜文字、甲骨卜辞。殷墟甲骨发现120多年,至今约有15万片,总计约一百五十万个字。

西汉司马迁根据所掌握的王室档案材料写成的《史记》,详细地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王室世系和兴亡的历史过程。这为中国古代史学家所确信无疑。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继承清代一些学者疑古思想的基础上,学术界兴起一股疑古思潮。以著名学者顾颉刚为首的“古史辨派”,以所谓“层累造成的古史系统”,认为传统所谓的中国古史,并非客观真实的历史,而是后人一代代垒造起来的历史,由此质疑中国上古史的存在,质疑古文献记载,冲击了先秦史信史的体系基础。

怎么看古史辨派对上古史的质疑呢?实际上古史辨派的学者们,以一种审查史料的做法去看待上古史系,有其科学性和实际价值。但是疑古过头,在国内外产生了始料未及的负面作用。著名的学者胡适就主张,把古史压缩两三千年。杨宽、陈梦家质疑夏代的存在,甚至还出现了一些极端的做法,即讲中国古代史从秦汉乃至魏晋南北朝开始。多卷本的《新编中国史》,也是不包括先秦史,而是从秦汉史讲起。国外的影响更甚,比如说现在有些外国学者都受古史辨派的影响,认为中国古代的夏代根本不存在,那就是商代的一个倒影或者是周朝人的回忆而已,就比如《剑桥中国史》《哈佛中国史》基本不提先秦史,可以说都是阉割了我国古代史。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经过几代学者研究甲骨文材料及与之相关的殷商历史,学术界逐渐得出了与“古史辨派”完全不同的观点。罗振玉、王国维等利用甲骨文对古史进行修正形成了以二重证据法为核心、熟习古代典籍、结合古地理、秉承小学音韵等治学工具的罗王之学。罗振玉搞清了甲骨文的出土地是安阳的小屯村,发现了“殷王名谥十余”。王国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对《史记·殷本纪》进行印证和复原,对《夏本纪》进行了推测。罗王之学在当时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与“古史辨派”对垒叫阵,但是有意识的针对“古史辨派”的“破”而作的“立”,至今看来,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学术建设工作。其后甲骨文大师董作宾、郭沫若、陈梦家、胡厚宣等人的深入研究,最终确定了小屯村一带是商朝自盘庚迁殷至商纣灭国,共历八世十二王,二百七十三年“不复徙都”的晚商都城。新时期以来,研究夏代历史最具著名和影响的是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他在《走出疑古时代》中提出:“咱们今天的学术界,有些地方还没有从‘疑古’的阶段脱离出来,不能摆脱一些旧的观点的束缚。在现在的条件下,我看走出‘疑古’的时代,不但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

甲骨文不仅解决了殷商信史的问题,还提供一些寻找夏的线索。属于夏代文化的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一些陶器刻划符号,比如一个黑陶纺轮的刻划与甲骨文中的“羌”字字形比较相似,这些符号大约有24种之多,分别分布于大口尊等陶器的口沿内部。夏鼐、邹衡等考古学家就认为这些陶器刻符,“应该就是当时的文字”,“商朝的文字同夏文字是一脉相承的,基本上属于一个系统。”另外,殷墟甲骨文发现了“夏”字等痕迹,虽然可能与夏代关系不大,但也为寻找夏文化提供了一定的线索。甲骨文中有夏代后裔遗迹。夏商周时期的“改朝换代”,改变的只是最高权力的转换,体制并无大的变动,只要不是同被推翻王朝有特别密切的关系,大多诸侯国都是随着新王朝的建立而顺风转舵,承认新王朝的统治而继续存在。殷墟甲骨文中的杞、曾、六、戈、雇五个诸侯国,是夏代就受封的诸侯而在商代被续封,仍保有诸侯的地位,是夏代的诸侯见于殷墟甲骨文者。这些甲骨文材料,都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证明夏代的存在。

甲骨文之于中国文化的持续影响和重要地位远不止历史文化价值。比如甲骨文的发现之于考古学、文字学、语言学、语法学、文学、古典文献学、书法艺术等等学科和门类,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如今甲骨学不仅是中国古文字学的重要分支,它已经交叉渗透到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文献学、民族学及思想史、文化史、艺术史、科技史等相关学科之间,成为探讨华夏古代文明和传统文化渊源的窗口。甲骨文的研究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语言学角度,可以从文字学角度,也可以从文化角度研究,从文化史的各个方面,包括科技史,我们都能够从甲骨文里找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所在、总形与前身,所以甲骨文的文化价值是无与伦比的。由此可知,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及其研究,其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从甲骨文我们完全可以读出来中国文化自信。

(摘编自朱彦民《从甲骨文说到中国文化自信》)

1.下列对材料加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骨文”是刻记在甲骨上,所刻记内容为占卜辞,主要出自殷墟的文字。
B.“古史辨派”是一个学术流派,他们对中国上古史存在的真实性提出质疑。
C.“极端的做法”在文中指讲中国古代史从秦汉乃至魏晋南北朝开始的做法。
D.“顺风转舵”在文中指大多数诸侯国抛弃旧王朝,承认新王朝统治的行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根据王室档案材料编写的《史记》,用文字详细记载了夏、商、周时期的历史,被大多数的史学家认为是信史。
B.罗王之学以罗振玉和王国维为代表,利用甲骨文对古史进行修正,并综合了多种治学工具,公开地质疑古史辨派。
C.殷墟甲骨文发现的“夏”字虽然可能与历史上存在的夏朝关系不大,但这一发现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夏朝的存在。
D.甲骨文不仅自身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对中华文化有持续的影响力,而且对一些学科和门类产生了推动作用。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甲骨文的出现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不仅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起点,更是人类社会开始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
B.在清代以前,中国古代史学家对先秦史的信史体系是确信无疑的,但从清代开始,学术界开始形成一股质疑古代史的思潮。
C.按照李学勤学者的观点,如今的学术界已经具备走出疑古时代的条件,借助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一定可以走出疑古时代。
D.在夏商周时期,如果和被推翻王朝有特别密切的关系,就可能沦落为新王朝的敌对国,从而遭到讨伐,甚至可能会被灭国。
4.为什么说“从甲骨文我们完全可以读出来中国文化自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论证严密是优秀学术文章的必备要素,请结合文本对本文论证的严密性加以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泰山日出

徐志摩

振铎来信要我在《小说月报》的泰戈尔号上说几句话,我也曾答应了,但这一时游济南游泰山游孔陵,太乐了,一时竟拉不拢心思来做整篇的文字。一直挨到现在期限快到,只得勉强坐下来,把我想得到的话不整齐的写出。我们在泰山顶上看出太阳。在航过海的天,看太阳从地平线下爬上来,本不是奇事;而且我个人是曾饱饫过江海与印度洋无比的日彩的。但在高山顶上看日出,尤其在泰山项上,我们无餍的好奇心,当然盼望二种特异的境界,与平原或海上不同的。果然,我们初起时,天还暗沉沉的,西方是一片的铁青,东方些微有些白意,宇宙只是——如用旧词形容——一体莽莽苍苍的。但这是我一面感觉劲烈的晓寒,一面睡眼不曾十分醒豁时约略的印象。等到留心回览时,我不由得大声的狂叫——因为眼前只是一个见所未见的境界。原来昨夜整夜暴风的工程,却砌成一座普遍的云海。除了日观峰与我们所在的玉皇顶以外,东西南北只是平铺着弥漫的云气,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羊,交颈接背的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那时候在这茫茫的云海中,我独自站在雾霭溟蒙的小岛上,发生了奇异的幻想——

我躯体无限的长大,脚下的山峦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块拳石;这巨人披着散发,长发在风里像一面墨色的大旗,飒飒的在飘荡。这巨人竖立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东方,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的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悲喜交互的热泪……

这泪不是空流的,这默祷不是不生显应的。

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

东方有的,在展露的,是什么?

东方有的是瑰丽荣华的色彩,东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

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

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驹,在热奋地驰骋……

云海也活了;眠熟了兽形的涛澜,又回复了伟大的呼啸,昂头摇尾的向着我们朝露染青的馒形的小岛冲洗,激起了四岸的水沫浪花,震荡着这生命的浮礁,似在报告光明与欢欣之临莅……

再看东方——海句力士已经扫荡了他的阻碍,雀屏似的金霞,从无垠的肩上产生,展开在大地的边沿。起……起……用力。用力。纯焰的圆颅,一探再探地跃出了地平线,翻登了云背,临照在天空……

歌唱呀,赞美呀,这是东方之复活,这是光明的胜利……

散发祷祝的巨人,他的身彩横亘在无边的云海上,已经渐渐的消翳在普遍的欢欣里;现在他雄浑的颂美的歌声,也已在霞彩变幻中,普彻了四方八隅……

听呀,这普彻的欢声;看呀,这普照的光明!

这是我此时回忆泰山日出时的幻想,亦是我想望泰戈尔来华的颂词。

(原刊19239月《小说月报》第十四卷第九号)

文本二:

富士的黎明

(日)德富芦花

请有心人看一看此刻的富士的黎明。

午前六时过后,就站在逗子的海滨眺望吧。眼前是水雾浩荡的相模滩。滩的尽头,沿水平线可以看到微暗的蓝色。若在北端望不见相同蓝色的富士,那你也许不知道它正潜隐于足柄、箱根、伊豆等群山的一抹蓝色之中呢。海,山,仍在沉睡。

云唯有一抹蔷薇色的光,低低浮在富士峰巅,左右横斜着。忍着寒冷,再站着看一会儿吧!你会看到这蔷薇色的光,一秒一秒、沿着富士之巅向下爬动,一丈,五尺,三尺,一尺,而至于一寸。

富士这才从热睡中醒来。

它现在醒了,看吧,山峰东面的角,变成蔷薇色了。

看吧,请不要眨一下眼睛,富士山巅的红霞,眼看将富士黎明前的暗影驱赶下来了。一分,——两分,——肩头,——胸前,看吧,那伫立于天边的珊瑚般的富士,那桃红溢香的雪肤,整座山变得玲珑剔透了。

富士于薄红中醒来,请将眼睛下移。红霞早已罩在最北面的大山顶上了。接着,很快波及足柄山,又转移到箱根山。看吧,黎明正脚步匆匆追赶着黑夜。红追而蓝奔,伊豆的连山早已一派桃红。

当黎明红色的脚步越过伊豆山脉南端的天城山的时候,请把你的眼睛转回富士山下吧。你会看到紫色的江之岛一带,忽而有两三点金帆,闪闪烁烁。

海已经醒了。

你若伫立良久仍然毫无倦意,那就再看看江之岛对面的腰越岬赫然苏醒的情景吧,接着再看看小坪岬。还可以再站一会儿,当面前映着你颀长的身影的时候,你会看到相模滩水汽新收,海光一碧,波明如镜,此时,抬头仰望,群山褪了红妆,天由鹅黄交成淡蓝。白雪富士,高倚睛空。

啊,请有心人看一看此刻的富士的黎明。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开篇交代写作缘由,作者于“勉强”中写出“不整齐”的话,及第二段开头交代航海经历,很好地起到先抑后扬的效果。
B.文本中多以短小的句段单独成段,既能表达作者内心的强烈感受,又能使读者印象深刻,体现出作者的独特艺术风格。
C.文本二中,地点不断转换:相模滩——富士山巅——足柄山、天城山等——富士山下的江之岛等——腰越岬等,移步换景,景色分明。
D.两则文本都重想象,文本一幻想“我”为“散发祷祝的巨人”,感情充沛;文本二以海和山的“沉睡”“醒来”架构全文。
7.关于两文中画横线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都运用了细节描写,抓住色彩,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来描写日出的景象,画面感鲜明。
B.文本一直接描写日出过程中的景象;文本二着力黎明时霞光映照下的景色,侧面展现日出。
C.文本一大量使用动词,如“扫荡”“探”“跃”等,突显日出的动态美,意境壮阔,富有力量。
D.文本二用词新颖清新,简约朴素,生动表现出富士一带日出时的静观景致,意境宁静柔美。
8.面对日出景象,两位作家以不同的人称视角表现出不同的情感,试作分析。
9.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罗密欧说:“朱丽叶就是太阳!起来吧,美丽的太阳!”在五四时期,郭沫若、艾青、闻一多等人的诗歌中,也经常歌咏太阳。结合这两则文本及以上诗文探究:世人如此礼赞太阳,有哪些原因?请写出两种,并简要分析。
2023-05-30更新 | 144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一部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得分训练(四)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韩信、张耳乘胜而去远斗,其锋不可。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路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否则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尝自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韩信兵少而疲,如此避而不击,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矣。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广武君策,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大破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信募生得广武君者予千金。有缚致麾下者信解其缚东乡坐师事之。问曰:仆欲北伐燕,东伐齐,何若而有功?广武君辞谢曰:臣、败亡之虏,何足以权大事乎!信曰:仆闻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今仆委心归计,愿足下勿锌!广武君曰:今将军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东下井陉,不终朝而破赵二十万众,诛成安君;名闻海内,威震天下,农夫莫不辍耕释耒,倾耳以待命者,此将军之所长也。然而众劳卒,其实难用。今将军欲举倦敝之兵顿之燕坚城之下,欲战不得,攻之不拔,情见势屈,旷日持久,粮食单竭,燕既不服,齐必距境以自强。燕、齐相持而不下,则刘、项之权未有所分也,此将军所短也。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韩信曰:然则何由?广武君对曰:方今为将军计,莫如按甲休兵,镇抚赵民,百里之内,牛酒日至,以飨士大夫;北首燕路,而后遣辨士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于燕,蕊必不敢不听从。燕已从而东临齐,虽有智者,亦不知为齐计矣。如是,则天下事皆可图也,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比之谓也。韩喜曰:善!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二》)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二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填写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有A缚B致C麾D下E者F信G解H其I缚J东K乡L坐M师N事O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张耳乘胜而去国远斗”与“去国怀乡”(《岳阳楼记))两句中的“国”字含义不同。
B.“其锋不可当”与“一夫当关”(《蜀道难》)两句中的“当”字含义不同。
C.“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与“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诚”含义不同。
D.“然而众劳卒罢”与“曲罢曾教善才服”(《琵琶行》)两句中的“罢”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武君认为打仗要扬长避短,他给成安君献上攻击韩信短处的计策,成安君不听,导致身死国灭。
B.韩信打败赵军,杀了成安君和赵王之后,重金悬赏捉拿广武君,并向其问计。广武君为韩信详细谋划。
C.韩信把广武君比作百里奚,把成安君和自己分别比作虞国和秦国的国君,拿出虚心请教的态度。
D.广武君指出,韩信优势和短处很明显:其优势是连获大胜,威势很盛,但也面临军民困乏的短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间路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勿与战。
(2)广武君辞谢曰:“臣,败亡之虏,何足以权大事乎!”
14.广武君认为韩信应该怎样“以长击短”?请简要概括。
2023-05-30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一部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得分训练(四)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静斋张敏则舍人赠诗因用其韵为酬

戴复古

胸次诗书一派清,学如耕稼到秋成。

十年闭户存吾道,万事无心逐世情。

叶落花开关气数,山长水远是功名。

摩挲老眼看新贵,九鼎鸿毛孰重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酬和赠答诗,诗人用友人张敏则赠诗之韵写成,然后回赠给他。
B.叶落花开自有其客观规律,人生的功名之路正如山水迢远,漫长而曲折。
C.“摩挲老眼”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对新贵的不屑,以及对自身年老的感伤。
D.九鼎本为重,鸿毛本为轻,但诗人却对此发出了疑问,表达出批判之意。
16.诗歌前两联对我们读书做学问有哪些启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