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56 题号:1814257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风格是绝大多数小说作家所梦寐以求的,尤其是对刚刚进入这一行当的小说学徒而言。风格的确立往往意味着学徒期的结束,同时宣告了一个小说家的正式诞生。小说作家对风格的追求成为了推动小说创作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然而有些时候,作家对风格的向往更像是外在的律令和小说作者本人对获得承认的渴望相混合的产物。那种外在的律令时刻提醒作者:你想成为一位优秀的小说家吗?那么,请奉献出你的风格。风格意味着独特性和辨识度。但是,若为独特而求独特,为辨识度而求辨识度,显然会对小说本身产生伤害。海明威的一些作品有时令人不快,大抵是因为他大获成功后刻意维持他的创作风格。也就是说,风格异化为程式化的表演。此时,风格已不是风格,而是套路,甚至成为桎梏艺术的牢笼。在这方面,马尔克斯显示出了值得称道的敏感和警惕,他在风头最劲的时候不固执于既有风格,总是能怀着谦逊的心态,倾听素材本身的需求,其风格因此不断拓展,佳作不断。是的,只有放下执念,诚恳地面对素材,运用自身的修养、技艺与它进行温柔或激烈的搏斗并最终驯服它,真正的风格才会适时出现。它自然散发,甚至透着某种生物性,仿佛老虎从容中自显威严的体态或狐狸狡黠又透着妩媚的眼神。马尔克斯也有风格意识,但是他很智慧地控制住了它。或许,这是小说家与风格最理想的关系。

许多小说作家态度诚恳,拥有丰富的经验和相当的技巧,但作品并未呈现令人印象深刻的风格。显然,风格的形成还有着更为重要的因素。风格的形成还跟作家的家庭出身、个性特征、生活经历、艺术修养等有着玄妙而深刻的关系。作家的风格难以磨灭家庭出身的烙印。曹雪芹如果出生于寒素之家,笔底的温柔缠绵定不会有富贵雍容气象;鲁迅若没有遭逢家道中落和随之而来的窘迫,其峻刻和激烈恐怕也会减损几分。个性强烈的作家更容易获得某种风格,只要他并不过分期待和刻意营造,而是在书写中尽量满足内心和素材的双重需求。不过,个性与出身有着先天的成分,难由作家掌控,而生活经历和艺术修养对于风格的形成却存在着大有作为的可能性。鲁迅长期抄写古碑,使他的小说含有一种沉朴高古的金石气。格非不是草根出身,是典型的学院派,他在先锋时期之后矢志向古典学习,使得他早期和近期作品呈现出迥异的风格。作家的风格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的统一,作家在追求风格的过程中要清楚这一点。

最后来谈一谈风格的恰当性。强大而自信的小说家能够用个人风格熔铸一切素材,赋予它们文学应有的迷人光辉。这是无可非议、令人羡慕的能力,然而这并不能体现风格的恰当性。风格的恰当性表现为小说家的创作风格与作品素材本身融为一体,是彰显个人风格和用心聆听素材的融合统一,不是缺乏对素材的审视而对已有风格的固守。马尔克斯的《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风格如此不同,并非刻意为之,只是他最大限度地尊重和呈现了素材本身的质地,但为作者的个性气质所染,这三部小说又都打上了马尔克斯独有的生命印记。或许可以这样描述风格的终极形态:它不仅只属于某一位小说家,而且只属于某一位小说家的某一部作品。

(摘编自马笑泉《小说的风格》)

材料二

风格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面貌。汉语的风格一词在晋人的著作里就已出现,指人的风度品格。在南朝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中,移指文章的风范格局。至迟在唐代的绘画史论著作中,风格就被用作绘画艺术的品评用语。近现代以来,人们广泛地在美学、文学、艺术、文艺评论等领域使用该词。

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形成了千差万别的风格种类。刘勰曾把风格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八类,遍照金刚分为六类,司空图分为二十四类,无论哪种分法,都是不能穷尽的。从理论上说,风格的差异应该是无限的。

在文学史上,人们常常把风格相近的作家,放在一起称为流派。比流派风格范围更大的是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时代风格是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学创作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特点,这个共同特点使这个时代的文学与其他时代相区别。民族风格是每个民族在文学上所表现出来的与其他民族文学相区别的独特点。从一个民族的范围来说,民族风格更多表现为相对稳定性的一面;而时代风格则表现了这种民族风格发展的阶段性和历史性,更多地表现为变动性的一面。然而,无论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还是流派风格,归根结底都要由这个民族、时代或流派的代表作家的个人风格来体现。所以,对个人风格的研究是风格理论的核心。

(摘编自360百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作家为了让自己的创作走向成熟而追求风格的行为,成为小说创作和发展的重要的驱动力。
B.影响风格形成的因素有很多,小说家的风格往往不是由单一因素促成的,而是复合因素的结果。
C.文中列举了曹雪芹和鲁迅的家境变化,证明了家庭出身对作家风格的影响,且这影响很难掌控。
D.“风格”一词起源于晋代,指人的风度品格。如今,该词被广泛用于美学、文学、艺术等领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尔克斯有智慧地控制住了风格意识,这证明马尔克斯的创作优于海明威。
B.独特性和辨识度固然重要,但是对二者的追求不能以伤害小说本身为代价。
C.小说家用心聆听素材,呈现素材本身的质地,才能彰显小说风格的恰当性。
D.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形成了千差万别的风格种类,我们了解的只是一部分。
3.下列选项,属于文学史上“时代风格”的一项是(     
A.浪漫主义:我国诗歌的传统风格之一,以屈原、李白、李贺为代表。
B.婉约豪放:宋代词坛两大流派,婉约者辞情蕴藉,豪放者气象恢弘。
C.建安风骨:汉魏之际的文学风格,具有慷慨悲凉、雄健深沉的特点。
D.沉郁顿挫: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经常用来形容杜甫的诗歌风格。
4.材料二结尾强调了个人风格对流派风格、民族风格、时代风格的重要意义。那么小说家该怎样追求个人风格?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方戏剧的观念与中国戏曲的观念,是迥然有别的。

古希腊哲学家、美学家亚里士多德对戏剧进行了理论总结,写下了著名的《诗学》。他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悲剧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中国的戏曲理论,无论是明代的汤显祖还是清代的李渔,阐述的重点都是在演员的演技和唱腔方面,剧本的故事无不处于次要的位置。这种理论上的差异,自然造就了舞台演出的分疆。

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苏联时期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要求演员在演出中放弃自我本性,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以期最大程度地符合剧情的客观真实性。他在排演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时,这样处理威尼斯的小船驶过舞台:船下要装小轮子。小轮子必须妥善地装上一层厚橡皮,使船能平稳地滑动……小船要十二个人推着走,用鼓风机向口袋里吹胀了气,以此形成翻滚的波浪……使用的橹是锡制的、空心的,在空心的橹里灌上一半水,摇橹时里面的水便会动荡,发出典型的威尼斯河水的冲击声。舞台上一切的安排就是要把一个不容怀疑和增减的情节让观众接受。

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戏曲也强调逼真,但这种逼真不是在模仿现实的细节模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如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看了梅兰芳表演的《打渔杀家》后写道:他表演一位渔家少女怎样驾驶一叶小舟,她站立着摇着一支长不过膝的小桨,这就是驾驶小舟,但舞台上并没有小舟……观众这种感受是由演员的姿势引起的,正是这种姿势使得这场行船的戏获得名声。他在歌剧的史诗剧实验中,吸收中国戏剧艺术经验,创作了《四川好人》。

中西舞台演出的不同,自然也造就了欣赏的异趣。

西方看戏剧的观众十有八九是以认知的心态去观赏的。他们努力设身处地地沉浸到剧中去,做一个事件过程的偷窥者或目击者。在戏剧的剧场里,观众的神情始终是关注的,观众席上始终是寂静的,大家都在悄悄地偷看台上发生的事件。观众即使被事件触动,也不敢即席发声与伙伴交流,就像在现实中不敢打扰旁人的生活一样。走出剧场,他们感受的焦点在于,评判演员和情节还是不像,反思自己还是不知。如果了就不再进剧场。西方戏剧以及类似样式的艺术,一般很难吸引没有偏爱的回客。

中国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老练的观众常常不以戏曲故事作为看戏的选择,而以某一个演员的演技作为看戏的选择。中国戏曲剧场中,名演员的折子戏(剧目中最能表现其演技的片断)专场往往比完整的戏曲故事演出更能吸引人。重演技的结果锻炼出了演员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如青年演员能扮演老年人;老年演员能扮演青年人;男演员能扮演女人,如京剧的梅兰芳;女演员能扮演男人,如越剧的徐玉兰。这种强调表现力而不重客观真实的舞台准则,是西方戏剧闻所未闻、不敢想象的。

(摘编自陈伟《中国戏曲点燃布莱希特的理论火花——从间离效果”“打破第四堵墙看东方戏剧美学对西方的影响》)

材料二

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画筌》里一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他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有独创性,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中国舞台上一般不设置逼真的布景。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

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

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使舞台上空景,即空间的构成,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恐怕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排除了累赘的布景,可使无画处皆成妙境。例如川剧《刁窗》一场中虚拟的动作既突出了表演的,又同时显示了手势的,因。《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中国的演员能用一两个极洗炼而又极典型的姿势,把时间、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出来。

(摘编自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受亚里士多德重视故事情节的影响,西方戏剧在演技和唱腔方面不如中国戏曲。
B.布莱希特看了梅兰芳的表演后内心受到触动,他的戏剧理论也受到中国戏剧影响。
C.与中国戏曲观众相比,西方戏剧观众认知的心态决定了他们不看重演员的能力。
D.中国戏曲虚实相生的妙处使实物布景都成了累赘,这对演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戏剧《奥赛罗》,如果不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逼真地去排演,观众是很难接受的。
B.若不是《哈姆莱特》剧迷,西方观众了解《哈姆莱特》的剧情后再去观看的意愿很小。
C.中国戏曲剧场中,观众更愿意看名演员的折子戏,是因为其更能体现名演员的能力。
D.中国戏曲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与绘画相通,说明中国不同艺术之间可能有共同的特点。
3.下列选项中能证明材料二的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A.“一切艺术都必须通过似乎目可见、耳可闻、手可触的感性形象打动人,通过能够传达出人物或事物的内在神情的活的形象感染人。”
B.“演员越是用心体会人物的性情,表演时愈易全情投入,与角色水乳交融,自然显露真情。”
C.“戏曲离不开观众,没有观众也就没有戏曲,观众是戏曲服务的对象,也是戏曲的主人。”
D.“创作戏曲应该在历史真实或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要拘泥于事实,让艺术高于生活。”
4.从整体看,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5.西方友人观看古代戏曲《窦娥冤》时,看到窦娥走向刑场的过程中,舞台上分明只是“窦娥”一个演员,却唱出“则被这枷扭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的曲词,这让西方友人迷惑不解,对此你会怎样解释?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2023-04-18更新 | 11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真题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包含着某种普遍性。

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 如李白在《把酒问月》中写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而三百多年后,苏轼作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咏诵这些诗的时候,它们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同样感动着读者,尽管李白、苏轼生活的时代和今天的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了,但这些几百年乃至一千年的诗歌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感情共鸣。

同样,我们现在阅读莎士比亚的著作,或者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论是原文或译文,也有着几百年前英国的读者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这种抽象通常被称为自然定律,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却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在科学中,人们研究物质的结构,知道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构成,原子又都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中子组成,质子、中子又由夸克组成等。人们认识了物质的基本结构,进而去认识世界和宇宙。

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科学的普遍性。

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科学上有两个关键性的发现,他们看上去似乎有些神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无关,一个市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另一个是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得黑体辐射公式,前者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实验依据,后者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正是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20实际的科技发展,如核能、原子物理、分子束、激光、X涉嫌技术、半导体、超导体、超级计算机等,才得以存在。因此,科学原理应用越广泛,在人民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越多样化。


(取材于李政道的文章《楔》)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类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情感是人类创造力得基础。
B.举李白、苏轼作品为例,表明题材不同的作品也能引起人的共鸣
C.科学而定深刻性及其应用的广泛性,预期定律阐述的简单形成反比
D.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推动了核能等20世纪新科技的发展。
2.根据文意,简要说明艺术和科学所追求的普遍性分别是什么。
2016-11-18更新 | 3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记忆是人记住事物的一种能力,它可以为我们提供不同时间发生的历史信息,存储下我们每天的动态以待需要的时候进行检索。从我们出生那一刻起,记忆就成了大脑固有的功能。总的来说,记忆包含了三个阶段:编码、储存和提取。你可以把大脑想象成一个具有三个功能区域的图书馆。瞬时记忆是大厅,即使并未刻意注意,但当你足够快地提取它时,会发现它仍在那里。由于瞬时记忆和视觉、听觉、味觉等紧密相关,因此又称感觉记忆。从外界接收的所有信息都聚集在这里等待下一步指示,有的记忆在这里待一会儿就离开了,有的记忆则被大脑看中留了下来,从而进入另外两个区域——短时记忆馆和长时记忆馆。现在我们先来了解被看中的信息是怎么留下来的。

你注意过图书馆藏书的书脊下方所贴的标签吗?可别小看了这个标签,有了它,熟悉图书馆的人就可以从琳琅满目的书中高效、准确地将目标定位,这就是编码的重要之处。类似地,大脑也会对将要储存的信息进行编码,给它们贴上独一无二的标签。不同的人看到同样的东西,会形成不同的编码,贴不同的标签。心理学家通常认为,编码的标签越接近语义,提取时就越有效,一个信息的编码方式越多,后期也就越容易提取。

完成了编码,信息就可以正式入驻大脑这个图书馆了。接着便进入记忆的第二阶段:储存。有的信息被送往短时记忆馆,有的信息被送往长时记忆馆。短时记忆是一种持续时间非常短的记忆形式,它是在感觉记忆的基础上,施加了注意成分所形成的。注意是人们留意一些东西的同时忽略另一些东西的能力,影响着我们分析感觉输入、编码加工输入的信息。

要学习短时记忆,有一个重要的概念一定不能错过,那就是工作记忆。工作记忆代表一种容量有限的、在短时间内保存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因此被喻为思维的画板。其内容可以源于感觉记忆的感觉输入,也可以从长时记忆中提取获得。工作记忆概念的出现是为了扩展短时记忆的概念,除了在较短时间内的记忆外,工作记忆还有非常重要的功能,那就是信息加工和认知操作。简单来说,工作记忆仿佛一座桥梁,连接了感觉记忆与长时记忆,负责前者的写入和后者的读取,以及信息编码的储存。工作记忆可以分为 4 个成分:中央执行系统、语音环路、视觉空间画板和情景缓冲区。中央执行系统就像团队的领头人,负责帮你将注意聚焦在相关信息上,同时协调语音环路、视觉空间画板和情景缓冲区这3个团队成员对信息进行整合。

你默读时头脑里会有声音吗?在语言记忆过程中,尤其是非母语的记忆过程中,我们常以声音的形式加工语音信息,默读时头脑里的声音就是语音环路在帮助我们提高短时记忆的一种表现形式。当然了,你会发现如果进行的是快速阅读,那么脑海里的声音就会因为跟不上眼睛的移动速度而逐渐消失,此时的阅读是直接从视觉到意义,跳过了语音环路。但是这种现象只能发生在我们熟悉文字内容的情况下,对于之前不了解的文字或非母语的阅读,语音环路是非常重要的。

视觉空间画板,顾名思义,就像一块画板,它能将所有的空间位置在大脑中展示出来。比如我让你回忆你在学校的座位,你的脑海里就会出现对应的画面。而情景缓冲区则类似于大脑的中转站,它一方面收集新信息,另一方面也从你的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同时把两方面的内容整合起来,变成我们可理解的信息。如果说短时记忆是大脑的内存,那么长时记忆就当之无愧的是大脑的硬盘了,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可以在大脑里储存相当长的时间。

记忆的第三个阶段是提取。默写时绞尽脑汁地回忆书上句子的过程,就是大脑在进行记忆提取的过程。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有些知识点在考场上死活想不起来,越是紧张,大脑似乎就越空白,但是出考场没多久就想起来了。这说明,记忆储存没问题,只是在考场上提取时出了问题。为什么提取过程会出问题呢?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可能是记忆的第一阶段编码做得不够细致,就像整理文件时,文件说明写得越简单,事后查阅起来就越费劲;其次,可能由于过于紧张的情绪,人在紧张和焦虑时会分泌一种叫皮质醇的激素,少量的皮质醇可以促进学习和提高注意力,但是大量的皮质醇会严重影响记忆的形成和提取。

然而,现代社会确实有越来越多的人或多或少地出现了记忆上的困扰。研究发现,当人们知道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可以在网上查到时,大脑就倾向于遗忘这些信息。这种现象被称为谷歌效应。人不可能记得住所有事,且大脑会自发地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类标记。显然,对于容易获取的信息,大脑就没什么必要将它们都储存起来。互联网的出现虽然令知识获取变得十分方便,却也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和记忆方式。当我们认为某个信息可以通过搜索轻易获取时,对这个信息本身的记忆便减淡了,取而代之的是增强了对去哪里找到这个信息的记忆。

(摘编自闫天翼《脑认知科学的兴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记忆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其中,瞬时记忆是一种并未刻意注意但仍能够快速提取到的记忆。
B.从外界接收的信息都会形成瞬时记忆,这些信息经过大脑的编码,就成为短时或长时记忆。
C.工作记忆可以在短时间内保存信息,并对形成的瞬时记忆和提取的长时记忆进行整合与储存。
D.信息一旦进入长时记忆,就可以在大脑中长久地保存,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方可提取与运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的人看到同样的东西,会影成不同的编码”说明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形成属于自己的记忆方式。
B.本文多处运用比喻,如“图书馆”“标签”等,使抽象的概念变得通俗、形象,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记忆的过程。
C.短时记忆是大脑的内存,信息储存时间短,与之相比,长时记忆则相当于大脑的硬盘,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储存时间更长。
D.本文首段提纲挈领,先指出记忆包含编码、储存和提取三个阶段,接着分而论之,最后进行总结,是一种总分总结构。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画线句子观点的一项是(     
A.许多参观画展的游客忙于用手机拍摄画作,忽略对画作的观赏与品鉴,对画作内容、艺术风格等的记忆不够清晰。
B.某同学习惯用各种颜色的笔把书画得五颜六色,把笔记做得工工整整,如此一来就能更容易找到需要记忆的知识点。
C.导航系统给出行带来了极大便利,却也让许多人对其产生依赖,懒于记路,远行时,开导航成为很多人的习惯动作。
D.某青年在做市场规划时想使用波特五力模型,结果发现已经记不清这五力具体指什么,于是马上开电脑查找。
4.结合文本相关内容,下列选项中对工作记忆理论模型图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工作记忆的4个成分之间并不是平行关系,而是中央执行系统下辖另外3个成分。
B.人们通过语音环路加工语言信息,以此来提高记忆效率,在记忆过程中不可或缺。
C.视觉空间画板能够将接收到的信息在大脑中进行语义化处理,从而帮助人们记忆。
D.情景缓冲区整合新信息和已知信息,把这些信息转化为可理解的信息,形成记忆。
5.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获得了哪些有效增强记忆的方法?请结合文本进行说明。
2024-06-21更新 | 29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