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孟子(前372-前289)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6 题号:181604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各题。

(一)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孟子·尽心下》)

(二)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梁惠王下》)

(三)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蓄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孟子·离娄上》)

(四)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孟子·万章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蓄/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B.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蓄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C.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蓄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D.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蓄/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指古代君主祭祀的社、稷二神,依字形判断,“社”是土神,“稷”是谷神。
B.“贼义者谓之残”与“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两句中的“贼”的词性和含义相同。
C.“民之归仁也”与“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两句中的“归”的词性和含义相同。
D.“天与之”与“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两句中的“之”的词性和含义均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项是(       
A.孟子指出,一个人居于天子或国君之位并不是天经地义的,只有百姓拥戴,才能居于这个位置;若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天子或国君之位,也失去了成为天子或国君的合理性。
B.夏桀和商纣是孟子常用的反面论据,他们背弃仁义,让百姓对其离心离德,百姓如同被獭驱赶的鱼、被鹯驱赶的爵(雀),而施行仁义的商汤、周武王则赢得民心,百姓纷纷归附。
C.孟子以尧舜禅让为例,认为一个人能否得天下,一要看上天是否接受,二要看百姓是否接受。此说似乎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但从孟子的根本立场看,得天下与否取决于民心向背。
D.孟子的论说常常层次井然,明畅通达又曲折有致。例如第三段中,他先从“失天下”一方面由笼统说到具体,转而又从“得天下”一方面由具体说到笼统,层层演进,错落有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寡人之于国也》,完成下面小题。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好战,以战喻。                                请:请允许我
B.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或:或者
C.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                  走:跑,这里指逃跑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之义                  悌:敬爱兄长
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填然鼓,兵刃既接                                      ②申以孝悌之义
B.①移粟于河内                                                ②百亩之田,勿夺
C.①狗彘食人食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②兵刃既接,弃甲曳兵
D.①鸡豚狗彘之畜,失其时                                ②王如知此,则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因为他在灾年能够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荒。
B.“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是说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
C.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自己关于王道的最高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D.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2021-07-22更新 | 9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节选自《墨子·兼爱》)

文本二:

……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罐,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节选自《苏武传》)

文本三: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有肥肉,厕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享,此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诗》云:戎狄是腐,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无父无君,是周公所庸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B.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C.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D.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负,意思是辜负,与《苏武传》中“见犯乃死,重负国”的“负”相同。
B.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皇宫台阶下的侍者,后演变为臣子对帝王的尊称。
C.率,意思是全部、全都,与《过秦论》中“率疲弊之卒”的“率”不同。
D.戒秋,是华夏部落对西北方向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认为,圣人以治理天下为己任,须明察天下动乱的根源,而其根源就在于人人只知“自爱”而“不相爱”,以至于互相损害。
B.在李陵看来,苏武的母亲被关押,而皇帝又年事已高,法令无常,苏武即使回到汉朝,也不会得到善待,因此没有必要为汉朝守节。
C.从文本三可以看出,当时社会混乱,杨朱、墨翟的言论影响很大,孟子感到担忧,竭力捍卫圣人的学说,使胡言乱语的人不敢兴风作浪。
D.墨子和孟子根据各自的立场,对当时的社会乱象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并提出了自己的治理主张,以期实现天下太平的政治理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②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5.墨子、苏武、孟子在君臣如何相处这一问题上,观点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2023-02-26更新 | 13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

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节选自《孟子》)

【注】①曾西:名曾申,字子西,鲁国人,孔子学生曾参的儿子。②艴然:恼怒的样子。③镃基:农具,相当于今天的锄头之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B.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C.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D.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古人喜欢在“子”前加别的字,来表达对人的尊称。如“夫子”指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先子”指对已逝世的长辈的尊称,“吾子”指对友人的尊称。
B.崩,古代帝王或王后死叫“崩”。有时身份很高、地位特殊的大臣死也可称为“崩”。
C.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D.置邮,用车马传递文书信息。亦谓传递文书信息的驿站。置、邮、传三字,同为传递之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公孙丑的询问,孟子并不急于正面回答,而是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投入自己设置的陷阱中来。
B.孟子认为“以其君霸”的管仲和“以其君显”的晏子都是“不足为”的,表现了孟子贤能、高傲的形象特点。
C.孟子在层层推进之中,向公孙丑阐述了“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的治国之道。
D.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孟子采用了例证法、引证法等论证方式,从而使得说理深刻、透彻,有说服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2)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
5.孟子认为文王灭殷当时的困难有哪些?请用原文中的话作答。
2023-04-01更新 | 4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