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39 题号:1819685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所谓建筑的外部空间,就是建筑外墙以外建筑群之间的空间,如果有包围整个建筑群的围墙,一般就指围墙的范围。如果没有围墙,那就是从视觉而言建筑群的影响范围。

由于中西文化观念的不同,决定了其建筑材料和结构的不同,从而也决定了建筑的形体和内部空间存在巨大的差别。简言之,中国建筑受到木结构梁柱结构的很大限制,外部形体不够多样,内部空间也不够发达,总体风格倾向于温润柔美;西方建筑以砖石结构为本位,挣脱了梁柱体系,发展了拱券穹窿结构,大大拓展了形体和空间的创造可能性,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展现出绰约多姿的风貌,总体风格则倾向于刚健雄强。但是,当我们把眼光转向室外,我们将会惊人地发现,由于中国人特别强势的群体观念,很早以来就发展了群体构图的概念:建筑群以院落的形式横向伸展,占据很大一片面积。这就产生了外部空间的课题,即通过多样化的院落方式,把各个构图因素有机组织起来,包括各单体之间的烘托对比、院庭的流通变化、空间与实体的虚实相映、室内外空间的交融过渡,以形成总体上量的壮丽和形的丰富,渲染出强烈的气氛,给人以深刻感受。总之,中国建筑在外部空间的创造上,占据了世界的高峰,而远远凌驾于西方之上。可以说,“群”是中国建筑的灵魂,甚至为了“群”的统一,不惜部分地牺牲了单体的多样。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欣赏中西建筑要有不同的眼光。欣赏中国建筑,不仅要欣赏某座建筑单体的造型,它的体、面、线的变化,内部空间所造成的气氛以及装饰的运用,而且要以更宏大的目光,着眼于欣赏建筑群的整体处理,包括单座在群中的作用,单座与单座的关系等等,可以说,“美在关系”这句话在中国建筑中体现得最为鲜明。

(摘选自萧默《建筑的意境》)

材料二:

中国园林建筑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

中国的园林是很兴旺的。北京故宫三大殿的旁边,就有三海,郊外还有圆明园、颐和园等等,这是皇帝的园林。民间的老式房子,也总有天井、院子,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

宋代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根本思想。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望”最重要。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颐和园的长廊不但引导我们“游”,而且引导我们“望”),就是“住”,也同样要“望”。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风光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明代人有一小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窗子的美感作用:“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这个小房间和外部是隔离的,但经过窗子和外边联系起来了。没有人出现,突出了这个小房间的空间美。这首诗好比是一幅静物画,可以当作塞尚画的几个苹果的静物画来欣赏。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美的感受。

颐和园有个匾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这就是说,这个楼把一个大空间的景致都吸收进来了。苏轼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与闲人”就是这个意思。颐和园还有个亭子叫“画中游”。“画中游”,并不是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而是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似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入到这幅大画之中。所以明人计成在《园冶》中说:“轩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射之烂漫。”

概括说来,中国园林建筑的空间美,当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

(摘编自宗白华《此刻,让美好发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建筑由于受材料和结构的限制,其外部形体的单一性和内部空间的有限性形成了温润柔美的建筑风格和文化观念。
B.由于西方建筑采用砖石结构和拱券穹窿结构,这就大大增强了其形体和空间创造的可能性,形成绰约多姿的风貌也是必然。
C.不论是圆明园、颐和园这样的皇家园林,还是民间老式房子的天井、院子,都比较注重空间与实体虚实相映关系的处理。
D.颐和园“画中游”的亭子,在空间上特别注重了与周围建筑和景观关系的处理,充分体现了中国建筑“美在关系”的特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中所述中国园林建筑是处理空间的艺术与材料一的中心论点是一致的。
B.材料二中明代人的小诗可以证明材料一“室内外空间的交融过渡”的观点。
C.中国建筑空间艺术的处理占据世界高峰的原因是注重了建筑群的整体处理。
D.古人论建筑艺术用“窗户邻虚”“虚中有实”等语,无不体现出高超的审美智慧。
3.下列诗句,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B.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
C.未发岭前鲜嫩草,哪流谷底透明泉。
D.屏嶂铺霞山积锦,龙潭印月水浮珠。
4.两则材料在论证方法上各具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项脊轩志》中曾这样描述:“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请结合材料,简析项脊轩的修葺是如何体现中国建筑艺术特点的。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诗歌的继承与创新

袁行霈

①诗歌的继承与创新,这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老话题。更早的不说,至晚在南朝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已经提出来了,他叫做“通变”或者“因革”。“通”和“因”就是继承的意思;“变”和“革”就是创新的意思。初唐的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反对齐梁诗风,高倡汉魏风骨。高举以复古为革新的旗帜,为此后盛唐诗歌的繁荣发展开辟了道路。盛唐李、杜、王、孟、高、岑等人,立足于现实生活,上追《诗》《骚》、汉魏,摒弃齐梁,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在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中有明确的表示:“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到了宋代,面临唐代盛极难继的局面,于是宋人走出一条新变之路,“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到了明代,“宗唐”成为主流,但毕竟因为缺少创新的力度,成就反而不如宋诗。五四以来的新诗取得不少成绩,但是未能在人民群众中扎根。其中的原因很多,我没能力分析,其中一个原因是新诗过分地学习西方的诗歌,甚至简单地移植形式,而几乎割断了中国诗歌几千年的传统。

②简单地回顾诗歌的这段历史,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就是诗歌要在继承中创新,继承和创新两者不可偏废。不继承就没有源头,不创新就没有活力。只有在继承中创新,才能为群众喜闻乐见,也才能体现时代特色,这是两个最基本的要求。当前的诗歌创作,旧体也好,新体也好;文言也好,白话也好,只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都会实现其价值。

③中国传统诗歌的形式是建立在汉语特点之上的,是许多年来在人民群众传唱吟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汉语是单音节语,所以才能形成四、五、七言这样整齐的句式(诗行),也才能形成对仗。汉语有四声的区别,所以才能讲究平仄。继承传统,就诗歌形式这一个方面而言,就要继承传统诗歌与汉语的特点密切结合这一优点。至于创新,主要是运用传统的形式表现新生活、新意境、新的时代气息。摒弃陈词滥调,贴近人民大众。在这方面的许多诗人作了有益的尝试。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会找到一条道路,把诗歌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我呼唤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陆游这样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有人说现在不是诗的时代,我不赞成。放眼历史的长河,辛亥革命以来,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整个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代的进步,正是酝酿伟大诗歌的机会,应该有时代的黄钟大吕。我殷切地期待着。

——节选自《诗人论诗》

1.下列关于第①段内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盛唐诗歌繁荣发展并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是继承传统、立足现实、大胆革新。
B.宋代诗歌面临盛极难继的局面却能有所发展,这是宋代诗人敢于创新的结果。
C.明代诗歌宗唐成为主流,但因为继承有余而创新力度缺乏,成就反而不如宋诗。
D.五四以来的新诗未能在人民群众中扎根的根本原因是过分地借鉴、简单地移植。
2.下列关于“继承与创新”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只有在继承中创新,才能为群众喜闻乐见,也才能体现时代特色。
B.传统是发展的源头,创新能增强活力,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C.继承传统,就是要继承传统诗歌与汉语的特点密切结合这一优点。
D.创新主要是运用传统的形式表现新生活、新意境、新的时代气息。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子昂反对齐梁诗风,高倡汉魏风骨。高举以复古为革新的旗帜,为此后盛唐诗歌的繁荣发展开辟了道路。
B.中国传统诗歌句式(诗行)整齐,讲究对仗、平仄的特点是在汉语单音节、有四声区别的特点基础上形成的。
C.“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是宋诗区别于唐诗的主要特点,也是宋代诗人追求新变的大胆尝试。
D.作者认为社会的巨变、时代的进步一定会酝酿出超越前代的伟大诗歌,催生领一代风骚的伟大诗人。
2016-11-17更新 | 69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聊斋志异》中描写文士治生生态的篇章虽不像《儒林外史》那样集中,但前者所涉及文士治生的描写,如描写处馆授徒和文人经商的情形,却非常细腻和深刻。在文言小说中,文士治生的描写多是依附于小说人物形象塑造和故事情节构建的需要,有的甚至附以神异色彩,并没有以之为小说描写的重点,在小说中仅起到铺垫作用,像《聊斋志异》这样描写文士治生的实不多见。我们不能忽视《聊斋志异》中的文士治生描写,因为它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古代下层文士的生活状态,另一方面蒲松龄自身的治生生涯和感悟也为创作《聊斋志异》注入了活力。

《聊斋志异》中所描写的文士治生,主要集中在处馆、经商两个方面,其次也对文士佣书、书画治生进行了描写,这四种途径也是明清文士从事治生所常采用的手段。《聊斋志异》对前两种文士治生途径不吝笔墨,对后两种文士治生途径也进行了简要描写,从而对文士治生生态予以展现。

治生,即通过授徒、游幕、行医、问卜、业农、经商等手段谋生。古代士大夫一向注重治生,《解经卷第七·述而第七》有言: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认为治生求富是很正当的需求,即使从事一些低贱的行业也无所谓;如果做不到治生求富,也可从事个人的兴趣爱好。

文士从事治生活动,可上溯春秋战国时期,如子贡、范蠡等都是文士治生的典型代表。到南宋时,以陈亮、叶适等人为代表的永嘉永康事功学派兴起,他们主张农商并重功利并举,与朱熹等人所代表的传统理学观念发生了激烈碰撞和冲突,被朱熹等理学家视为功利之学而大加鞭伐,也进而引起众多文人对义、利何者为重的思考,即义利之辩。及至元代,理学家许衡明确提出了为学者,治生最为先务的观点,他认为治生应是学者首先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治生是治学的物质基础,只有解决了治生这个问题,才不至于妨碍治学和自身的品行修为。这种观念奠定了文人的治生理论,深深地影响了明清学者,不少明清文人对许衡的这种治生思想进行继承和延伸,形成了很有学理性的明清文人治生思想。明清两代,科举制度日益完备,众多文人孜孜以求于科试中第。虽然科举中试名额较之前代不断增加,但相对于不断增长的文士数量,中试比例却日益下降。生计问题摆在了众多未仕士子面前,成为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寻求适合自己的谋生之道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明清时期,文人治生的现象较之前代更为普遍,涉及的治生领域日益集中,记载文士治生的文献资料较之前代更加繁多,这显示出明清文士治生的普遍性。

蒲松龄《卷堂文》中有云:学以致圣为先,不可无谋食之计。这从侧面体现出蒲松龄的治生观念与元代许衡为学者,治生最为先务的治生观念一脉相承。

蒲松龄的一生,与治生密切关联。家道中落后,蒲松龄面临着严重的生计问题,他不得不一边备考,一边治生,为家计奔波四方,劳碌一生。他不仅在科场上屡遭败绩,而且在治生所得上也是捉襟见肘。科试无成和生计所迫如同两座大山一样,重重地压在了他的身上,令他愁苦异常。蒲松龄这种窘态使他难以做到像中国古代,特别是明中期以来的所谓山人那样能脱离世俗,率性而为,不以功名为念。这种贫窘之态令他对人生感悟甚深,故而蒲松龄在其作品中,经常抒发自己穷愁苦闷的情怀。数十年的离家外出治生生涯,使蒲松龄对文士治生的迫切性有了进一步认识,因此《聊斋志异》中所描写的文士治生情形显得细致而深刻。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用不少笔墨描写了文士治生。他所描摹的文士治生主要集中于处馆授徒、经商两个方面,另外也对佣书自给、文士书画治生予以描写。一方面,真实反映了明清时期的文士治生生态。明清文人治生现象较前代尤为普遍,有些文人为治生对薪酬不再遮遮掩掩,明码标价,这在江南一带尤为突出。正统文人开始理解和尊重文士治生,社会风气也随之发生了巨变。另一方面,揭示了下层文士面临的艰难处境。下层文人多因家贫不得不为生计而治生,面临的窘况令人心酸。一些文人开始以诗文词诉说这种艰辛,如明代唐寅、清代郑板桥等,或作贫士吟类自嘲,或作反映科举制度下下层文人窘况的篇章,这都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蒲松龄一生困顿科场,为生计辛苦治生数十年的经历和对此的深切感悟,为《聊斋志异》文士治生的摹写注入了活力。《聊斋志异》所描写的文士治生情形,有的着墨不多,有的进行细致摩画,反映了小说作者的取舍有别:对于自己很有感悟的治生情形,如处馆授徒和文人经商进行细致描写,这恐怕与蒲松龄的治生经历不无关系。蒲松龄处馆授徒数十年,这些长时间的治生经历自然在他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子。

研究《聊斋志异》中的文士治生和蒲松龄的治生情形,有助于我们深入把握《聊斋志异》中所表现出的文人生活史,也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蒲松龄的心路历程。

(摘编自徐永斌《论(聊斋志异)的文士治生生态》)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聊斋志异》中描写文士治生的篇章不像《儒林外史》那样集中,但前者中有些文士治生情形的描写细腻而深刻。
B.文士从事治生常采用的手段有在私塾中教书、经营商业、受人雇佣抄书、作书画售卖四种途径,前两种更为广泛。
C.古代士大夫注重治生,有些人认为治生求富是正当需求,可以从事一些低贱的行业,也可以从事个人的兴趣爱好。
D.蒲松龄一边备考,一边治生,这样的经历让蒲松龄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也成为其创作的素材和作品内容。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作品中描写文士从事治生活动源远流长,可上溯春秋战国时期,明清时期文人治生则更加普遍。
B.蒲松龄继承了许衡“治生应是学者首先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的观点,认为治学需要“致圣”,也需要考虑“谋食之计”。
C.明清时有些文人为治生对薪酬不再遮遮掩掩,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风气的转变,正统文人开始理解、尊重文士治生。
D.想要深入把握《聊斋志异》中展现的文人生活史及其作者的心路历程,可以借助对《聊斋志异》中文士治生的研究。
3.下列对原文有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四段主要以时间为序,分析了文士治生现象的发展与变化,思路清晰。
B.“如同两座大山一样”运用比喻,生动展现“科试无成”“生计所迫”给蒲松龄带来的压力。
C.文章第七段以明代唐寅、清代郑板桥的创作为例,体现一些文人用诗文词诉说生活的艰辛。
D.文章采用递进式结构,层层递进地组织材料分析《聊斋志异》中的文士治生生态。
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士治生生态”内涵的一项是(     
A.是为了解决生计问题。B.主张“功利并举”。
C.治生手段较多。D.明清时治生领域日益集中。
5.请根据文章有关观点,分析下面《聊斋志异》中文士治生描写的作用。

【相关材料】(1)河间府有个姓徐的书生,在恩村当私塾先生。进了腊月,徐生放寒假回家,路上遇见一位老者。老者说:我叫施敬业,有个外甥,想找个好老师,先生若屈尊到我家来,报酬比恩村的多一倍。徐生辞谢说与恩村有约,应守信用。

(2)施家孩子不愿念书,徐生批评他,孩子母亲还常讲情。徐生生气地说:你由着儿子懒,又要求我把孩子教好,我不干了!

徐生离开施家,觉得门很窄小,走了几步,射来了阳光,才发现自己是从一座塌陷的土疙瘩中出来。四下看看,荒凉得很,原来是座古墓。徐生非常害怕,又感激施家待他的仁义,便用施家赏给的金子雇人给坟墓培了土,在周围种上树才回家去了。

2024-06-11更新 | 6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土著文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鲜明浓郁的巫术思想,《离骚》深受巫术文化影响,充满了神异的描写。巫术文化的产生是早期生产力低下的表现,因为对自然界发生的事情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所以便做出神秘的猜测,并且渐渐开始迷信这种神秘的自然力量。怀着对神秘力量的敬畏、依赖和崇拜等多种复杂的感情,早期人们开始进行祭祀巫术活动,当然这些活动大多是祈求庇佑的,当时楚国就深深笼罩在这种崇巫敬巫的氛围当中,上至楚王,下至黎民百姓都希望用祭祀的方式谋得神秘的庇佑和保护。

植根于巫术文化的氛围当中,《离骚》表现出了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浪漫主义强调从内心出发,用神奇瑰丽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和热情奔放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是相对于现实主义而言的。屈原作《离骚》是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自己的情志。《离骚》作为长篇抒情诗,其浪漫主义特色是显而易见的。若些、只、差、谇、蹇、纷、侘傺者,楚语也;顿挫悲壮,或韵或否者,楚声也;沅、湘、江、澧、修门、夏首者,楚地也;兰、茝、荃、药、蕙、若、蘋、蘅者,楚物也;他皆率若此,故以楚名之。对偶、排比、双声、用典在《离骚》中都可以找到,语言参差多变、错落有致,具有极强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在巫术活动中,民众想象神明鬼神的到来,并且巫师与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使巫术处于迷狂状态。《离骚》想象奇特、场面宏大,和巫术的想象活动有类似之处。由望舒、鸾凰、飞廉、凤鸟、云霓、飘云等形象所营造出的想象世界,只有在富有浪漫气息和被浓郁的巫术文化感染的南国才能产生。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写道,楚虽蛮夷,久为大国,春秋之世,已能赋诗,风雅之教,宁所未习”“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

(摘编自王欢《〈离骚〉的文化学透视》)

材料二:《离骚》艺术特征的表现之一:抒情方式上大量运用虚幻性抒情意象。菉葹、兰芷、留夷等草木,骐骥、鸾皇、凤鸟等禽兽,皇舆、规矩、绳墨等物象,灵修、众女、女媭等人神,构成诗歌丰富的意象群。从艺术表现来说,人们早已认识到《离骚》香草美人式的比兴、象征手法的运用;如果从抒情方式来说,这些作为比兴、象征的物象乃是虚幻性的抒情意象。

我们知道意象是艺术家在艺术构思的过程中,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把握到的客观物象相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手段和规律作为媒介,所形成的存在于观念中的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离骚》中大量抒情意象具有虚拟性和想象性。虚拟性指意象具有非现实性,它是用想象和虚构来表现现实中没有的东西,或者用非现实的形态来表现现实中已有的东西。想象性指意象是经过诗人的想象将融为一体的产物。

《离骚》中出现的意象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人物,二是植物,三是神灵,四是其他。其中无论哪一类型,其实都是诗人幻设的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意象。长诗最富虚幻色彩的第二部分出现了众多虚幻性的意象。在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后,转而相下女之可治令丰隆乘云求宓妃,令鸩为媒见佚女,寻有虞之二姚,最终却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寤,表现了诗人在叩阊阖(希求遇合君王)、求佚女(寻求知己)过程中的失败经历。接下来索琼茅以筵篿兮周流观乎上下这一节中,诗人以同样虚拟的手法,幻设了灵氛、巫咸这类神灵意象。通过灵氛告之以天地之大,岂无知音,勉远逝而无孤疑,巫咸叫他趁年岁未晏时去周游,并列举往古事例来证明君臣遇合的可能性,表现了其心灵悲剧性冲突的另一个侧面——远游自疏与眷恋故国之情的尖锐对立。

除虚拟人物、神灵意象外,在这一部分内容中,诗人还设置了许多草木意象,如”“皆恶草,反映现实的恶浊,空结幽兰表达知己难求的惆怅和孤芳自持之情……显然,这些草木并非真实的植物,它们不过是诗人寓

不仅如此,即如第一部分中诗人自叙的高贵身世和奇异的生日,由于父亲对自己寄予了莫大的期望而赐的美名,奇异独特的装扮,种植的留夷”“杜衡,以及饮食的坠露”“落英等等意象,也无不具有虚幻性,大可不必看作是诗人现实的人生和经历,诗人只是通过这种想象的虚幻性的意象来生动而又深刻地抒发自己的尊贵不凡与特立独行,非同流俗的品格及具有崇高的理想,表现对自己出众的才华和光辉峻洁的人格的自信。

(摘编自赵长慧《〈离骚)幻艺术特征分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早期生产力低下,人们无法合理解释自然界中发生的事情,所以渐渐迷信神秘的自然力量,进行祭祀巫术活动。
B.民众在巫术活动中想象可与到来的神明鬼神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离骚》中含有对类似活动场面的描写。
C.《离骚》中意象的虚拟性包括想象、虚构出现实之外的事物,或者用非现实的形态来表现现实中已有的事物。
D.《离骚》中幻设的神灵意象对失意的诗人进行了安慰鼓励,告诉他天地之大,必有知音,君臣遇合,并非不可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二都谈到了《离骚》浪漫主义的艺术表现形式,但角度有所不同。
B.《离骚》深受巫术文化的影响,充满了神异的描写,具有土著文化的元素。
C.浪漫主义想象奇特、手法夸张、语言奔放,而现实主义则不具备这些特点。
D.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如果客观物象没有寄托主观情思,只能称作“象”。
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意象具有虚拟性和想象性”的一项是(     
A.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B.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C.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4.请根据材料一,概括《离骚》所具有的鲜明浪漫主义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
5.有人读《离骚》,认为屈原要么自比为美人,要么用鲜花香草打扮自己,显得“女里女气”。请结合材料二,对此看法进行反驳。
2023-06-27更新 | 4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