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欧阳修(1007-1072)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7 题号:1822664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

欧阳修

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矣。”丐我以铭而葬焉。予未暇作。

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宾客讳涛之女、希深之妹也。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然谢氏怡然处之,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庳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吾官吴兴,或自外醉而归,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其所以能安居贫而不困者,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类此。呜呼!其生也迫吾之贫,而殁也又无以厚焉,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若此,予忍不铭?


(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二十以   归:出嫁
B.其平居语言容止   容止:形貌
C.谓唯文字可以其不朽   著:彰显
D.庶几以慰其魂   庶几:希望
2.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梅圣俞夫妇情深的一组是
①出其哭内之诗而悲
②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
③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
④闻其贤者也则悦
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
⑥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
A.①②④B.①③⑤
C.②③⑥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梅圣俞在妻子去世以后,请求欧阳修为她写墓志铭,后来在给欧阳修的多封信中,又一再提及此事。
B.谢氏出身名门望族,但安贫乐道,治家有方,并且十分关心丈夫与士大夫的交往,是名副其实的贤内助。
C.西兵进攻江淮地区,随后又相继发生旱灾、蝗灾,谢氏仰天长叹,忧心忡忡,可见她关注百姓疾苦。
D.谢氏秉性明慧,懂得事理,时不时和梅圣俞探讨来访者才能高下,以及世事得失,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2)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3)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
2010·江苏·高考真题 查看更多[4]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且称:“琯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房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失于简。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因客耒阳。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
B.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
C.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
D.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飨庙,“飨”通“享”。是指帝王祭祖庙。文中的“飨庙及郊”是指玄宗到城郊祭祖庙。
B.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文中“六经”和《师说》中的“六艺”相同。
C.省视,指看望父母、尊亲等。文章的“省”和《劝学》“参省”中“省”的含义相同。
D.李杜,杜甫年轻时与李白齐名,当时号称为“李杜”。“小李杜”指晚唐诗人李商隐和杜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很有文才。杜甫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年间受到皇上的赏识。
B.杜甫仗义执言。杜甫因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受牵连被免去宰相职务时,极力救助。
C.杜甫时有率性。严武和杜甫是世交,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而杜甫对待严武常有放肆行为。
D.杜甫常年漂泊。杜甫年轻时曾游历吴越齐赵,曾经寓居西南天地之间,最后客死在耒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2)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
5.简要概括杜甫为什么要替房琯辩驳。
2020-12-22更新 | 25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世待宦者甚严。太祖初定天下,掖庭给事不过五十人,宦寺中年方许养子为后。又诏臣僚家毋私蓄阉人民间有阉童孺为货鬻者论死去唐未远有所惩也。厥后,太宗却宰相之请,不授王继恩宣徽;真宗欲以刘承规为节度使,宰相持不可而止。中更主幼母后听政者凡三朝,在于前代,岂非宦者用事之秋乎!祖宗之法严,宰相之权重,貂珰有怀奸慝,旋踵屏除,君臣相与防杜渐之虑深矣。然而童贯、梁师成之祸,亦岂细哉!苗、刘之逆,亦宦者所激也。《坊记》曰:君子之道,辟则坊与,大为之坊,民犹逾之。可不戒哉!作《宦者传》。

(选自《宋史·宦官传序》,有删改)

材料二:

开元、天宝中,宫嫔大率至四万,宦官黄衣以上三千员,衣朱紫千余人。其称旨者辄三品将军,列戟于门。其在殿头供奉,委任华重,持节传命,光焰殷殷动四方。所至郡县奔走,献遗至万计。修功德,市禽鸟,一为之使,犹且数千缗。监军持权,节度返出其下。于是甲舍、名园、上腴之田为中人所名者半京畿矣。肃、代庸弱,倚为扦卫,故辅国以尚父显,元振以援立奋,朝恩以军容重,然犹未得常主兵也。德宗惩艾泄贼,故以左右神策、天威等军委宦者主之,置护军中尉、中护军,分提禁兵,是以威柄下迁,政在宦人,举手伸缩,便有轻重。至懦士奇材,则养以为子;巨镇强藩,则争出我门。小人之情,猥险无顾藉,又日夕侍天子,狎则无威,习则不疑,故昏君蔽于所昵,英主祸生所忽。玄宗以迁崩,宪(宗)、敬(宗)以弑殒,文(宗)以忧债,至昭(宗)而天下亡矣。祸始开元,极于天祐,凶愎参会,党类歼灭,王室而溃丧,譬犹灼火攻虫,虫尽木焚,讵不哀哉!迹其残气不刚,柔情易,亵则无上,怖则生怨,借之权则专,为祸则迫而近,缓相攻,急相一,此小人常势也。噫!枭狐不神,天与之昏,末如乱何。

(选自《新唐书·宦官传序》,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又诏A臣僚家B毋私蓄阉人C民间有阉童孺D为货鬻者E论死F去唐G未远H有所惩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微小,指事物的苗头,今天人们还常用到“防微杜渐”这个成语。
B.拜,这里指授予官职;在古代还表示恭敬的礼节,双手合于胸前,头低到挨着手。
C.“王室从而溃丧”与“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两句中的“从”词义不同。
D.“柔情易迁”与“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两句中的“迁”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朝也曾面临着新君年幼而母后听政的情形,但由于祖宗法律的严格和宰相的权高位重,避免了前朝的覆辙,没有让宦官掌权。
B.材料一引用《坊记》的内容,指出君子的治民之道,虽然周密地设防,但是百姓中还是有人会犯规;还阐述了创作《宦者传》的原因。
C.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宦官得到重用,尤其是在殿头听候派遣的宦官,持节传达命令,向郡县官员索要财物馈赠,气焰震动四方。
D.宦官没有刚气,阴柔无常,他们有权就专横跋扈,形势缓和了就互相攻击,形势急迫了就合为一伙,表现出小人的通常情状。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而童贯、梁师成之祸,亦岂细哉!苗、刘之逆,亦宦者所激也。
(2)狎则无威,习则不疑,故昏君蔽于所昵,英主祸生所忽。
5.宋朝和唐朝对待宦官的态度明显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2024-04-21更新 | 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頲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容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赜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 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元和末,宣歙观察使范传正祭其冢,禁樵采。访后裔,惟二孙女嫁为民妻,进止仍有风范,因泣曰:先祖志在青山,顷葬东麓,非本意。传正为改葬,立二碑焉。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选自《新唐书﹒李白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B.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C.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D.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白,李白的字。一般自称用“名”,称人用“字”,“号”是一种别名,又称别号。
B.长安,唐代都城,十三朝古都,今西安。历史上西安除称长安外,还曾有其他称谓。
C.“亲为调羹”与“因为长句”(《琵琶行(并序)》)两句中“为”字的含义不同。
D.“道寻阳”与“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两句中“道”字的含义相同。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的祖先在隋朝末年因犯罪被流放到西域,后来他的祖辈从西域逃回来,客居于巴西 (今四川);李白长大后,隐居在岷山。
B.李白学习击剑,想当个游侠之士,轻视财产而乐于施舍;天宝初年,李白南游到会稽,和吴筠交好,因吴筠被召入京而到了长安。
C.李白在任翰林院供奉后仍和酒徒一起醉酒,皇帝心有感慨,想叫李白撰制乐章,于是召他入宫,而李白已经醉倒,无法满足皇帝心愿。
D.李白晚年爱好黄老之学,经牛渚矶来到姑孰,他想在谢家青山那里终老。后来范传正拜祭他的坟墓,寻访他的后裔,并给他改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
(2)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2022-12-13更新 | 9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