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韩愈(768-824)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04 题号:1836485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本一:

嗟乎!师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鸣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文本二: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节选自柳宗元《客韦中立论师道书》)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是(     
A.师之不传也久矣             策之不以其
B.不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       是夕始觉有迁谪
C.如者数矣             日观道中石刻
D.非独             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
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B.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C.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D.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3.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作者慨叹古来的“师道”久已失传,接着回到现实问题上来反面论证,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B.文本一运用对比论证,批判之意直接而鲜叨;文本二第三段则运用比喻论证,冷嘲热讽,辛辣有力。
C.文本二中,作者以孟子之言表明,好为人师将招来祸患,并以此为由,委婉拒绝了韦中立从师的请求。
D.文本二中,作者先是认为“邑犬吠日”有些过分夸大,后来自己看到类似事件以后,方才相信这一说法。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②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5.对于韩愈抗颜为师的做法,柳宗元和世人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二简要说明。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宪宗元和六年,其相曰权公,德舆,字载之。公生三岁,知变四声,四岁能为诗。及长,好学,孝敬祥顺。唐德宗贞元八年,征拜博士,朝士以得人相庆。改左补阙,章奏不绝,讥排奸幸,与阳城为助。贞元十八年,拜尚书礼部侍郎。荐士于公者其言可信不以其人布衣不用即不可信虽大官势人交言一不以缀意转户兵吏三曹侍郎太子宾客复为兵部迁太常卿天下愈推为巨人长德。时天子以为宰相宜参用道德人,因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其所设张举措,必本于宽大,以几教化,多所助与。以吏部尚书留守东都。复拜太常,转刑部尚书。其在山南、河南,勤于选付,治以和简,人以宁便。以疾求还,道薨于洋之白草。奏至,天子痌伤,为之不御朝。官居野处,上下吊哭,皆曰:“善人死矣!”公由陪属升列,年除岁迁,以至公宰,人皆喜闻,若已与有,无忌嫉者。于頔坐子杀人,失位自囚,亲戚莫敢过门省顾,朝莫敢言者。公将留守东都,为上言曰:“頔之罪既贳不竟,宜因赐宽诏。”上曰:“然,公为吾行谕之。”頔以不忧死。前后考第进士及庭所策试士,踵相蹑为宰相达官,与公相先后,其余布处台阁外府,凡百余人。公娶清河崔氏女,其父造,尝相德宗,号为名臣。既葬,其子监察御史璩,累然服丧来有请,乃作铭。文曰:权在商、周,世无不存。灭楚徙秦,嬴刘之间。贞孝之生,凤鸟不至,爵位岂多?半途以税。寿考岂多?四十而逝。惟其不有,以惠厥后。是生相君,为朝德首,行世祖之,文世师之。流连六官,出入屏毗,无党无仇,举世莫疵。人所惮为,公勇为之;其所竞驰,公绝不窥。孰克知之?德将在斯。刻诗墓碑,以永厥垂。

(节选自韩愈《唐故相权公墓碑》)


【注】①贞孝:权公父亲的谥号。②税:通“脱”,指解官家居。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荐士于公者/其言可信/不以其人布衣不用/即不可信/虽大官势人交/言一不以缀意/转户兵吏三曹侍郎/太子宾客/复为兵部/迁太常卿/
B.荐士于公者/其言可信不/以其人布衣不用/即不可信/虽大官势人交/言一不以缀意/转户兵吏三曹侍郎/太子宾客/复为兵部/迁太常卿
C.荐士于公者/其言可信不/以其人布衣不用/即不可信/虽大官势人交言/一不以缀意/转户兵吏三曹侍郎/太子宾客/复为兵部/迁太常卿/
D.荐士于公者/其言可信/不以其人布衣不用/即不可信/虽大官势人交言/一不以缀意/转户兵吏三曹侍郎/太子宾客/复为兵部/迁太常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过去称死去的皇帝或尊长的名字时常用此字,“子厚讳宗元”中用法就如此。
B.东都,指历代王朝在原京师以东的都城,唐时京都在长安,东都指的是东边的洛阳。
C.台阁,汉时指尚书台,亦泛指中央政府机构,后世称阁臣为台阁,本文指阁臣。
D.嬴刘,“嬴”和“刘”分别代指的是秦朝和汉朝的皇帝姓氏,文中“嬴刘之间”指秦汉之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权德舆施政以宽大、教化为主;在东都时,他请求皇帝宽恕于頔,得到批准,最终于頔安然去世。
B.权德舆因病请求还京,却不幸病逝于归途中的白草驿站,噩耗传来,皇帝悲痛万分,不能临朝,朝中官员和老百姓也都很悲伤。
C.权德舆死后,他的儿子监察御史权璩穿着孝服来请求韩愈为其父写铭文,在韩愈所作碑记中,赞扬权德舆德高望重,为世人楷模。
D.权德舆曾在六部做官,虽在外做过地方官,在内做过宰相,但他没有结党营私,更没有仇敌相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在山南、河南,勤于选付,治以和简,人以宁便。
(2)于頔坐子杀人,失位自囚,亲戚莫敢过门省顾,朝莫敢言者。
2022-05-23更新 | 3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下列划横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子(tán)       六艺经(zuàn)     (yí)
B.句(dòu)       弘(cháng)          (rán)
C.阿(yú)        之书(shòu)        (fán)
D.或焉(fǒu)   媚(chǎn)            乎(jiē)
2.对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师说》以                  贻:赠送
B.不耻相                                师:老师
C.师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D.其道也亦先乎吾                  闻:懂得
3.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
C.吾从而师之
D.师不必贤于弟子
4.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彰:清楚,明白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从师求学的风尚
C.位卑则足,官盛则近谀       羞:感到羞耻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惑:疑惑
5.选出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A.圣人无常师B.余嘉其能行古道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D.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6.在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D.而今安在哉
7.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023-02-07更新 | 8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主要以祝祷、占卜为业,也为人治病。
B.师襄,名叫襄的老师。古代习惯在人的字前加一个表其职业的词。
C.六艺,在文中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D.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师说,就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很有积极意义。
B.第二段以对比的方法针砭时弊,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
C.第三段以孔子从师为例,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D.第四段作者借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补充交代本文的写作缘由。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023-09-18更新 | 12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