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330 题号:1838744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文学在从古典向现代发生转型变化之际,就在创作中显示了自身的特色。近代发生的文学变革,虽然以“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相标榜,但其创作带有很深的传统文学印记。五四文学革命,结束了这种新旧杂糅的状态,但新文学最初的创作尝试,仍免不了要经历一个“小脚放大”的蜕变过程。这期间,所谓中国特色在创作中的最初表现,是从中国文学的母体中带出来的鲜明胎记。

五四文学革命之后,中国文学受外来影响渐多,取法于外渐成一时风气,但新文学并未就此泯灭中国特色。只要祛除阐释的遮蔽,就不难看出,在这些新式的外衣下,各体文学创作,仍然具有中国文学的特质。以鲁迅的小说创作为例,笔者曾把鲁迅的小说分为以下几类:承袭古人“发愤”著书的传统,如“忧愤深广”的《狂人日记》;以古仁人之心,关切民瘼,悲天悯人,而以写实笔法出之的《祝福》等;直接继承清代讽刺小说的传统,因“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而“冷嘲热讽”的《孔乙己》和《阿Q正传》等;受“诗骚传统”和古代散文影响,如“诗化”“散文化”的《故乡》和《伤逝》等;化用笔记文体,而以“油滑”之笔出之的《故事新编》等。这些都留有很深的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的传统印记。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因为有“革命文学”的提倡和左翼作家的实践,成长期的现代中国文学,在接受传统浸润的同时,又自觉地开发民间资源,汲取民间滋养,逐渐在民族化、民间化的方向上,凝聚自身特色。到四十年代的根据地、解放区文学,“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就成了这期间及此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文学追求中国特色的主要方向。李季等人的长篇叙事诗创作、赵树理等人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榜样。他们的作品在改造民间曲艺方面所取得的宝贵经验,是这期间的文学锻造中国特色的主要表现。同样缘起于根据地、解放区时期,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长足发展的“革命历史演义”和“新英雄传奇”创作,是中国特色创作追求的又一重要成果。这种由中国古代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转化而来,又融进新的观念和手法的新兴文类,是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中国小说。

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各体文学在中国特色的方向上,都做出了不懈的探索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为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及其后兴起的文学革新,在一个时期虽然再度把探索的目光转向二十世纪西方现代文学,但在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行程之后,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又在一种更高的意义上,以一种更新的姿态,回到这一方向上来。

(摘编自於可训《创作经验是文学理论建构的基础》)

材料二:

现代世界的生成,能够让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中的人民意识到同处于这个世界上,文学是最好的沟通桥梁。据严家炎先生的研究,陈季同的《黄衫客传奇》是中国人最早用法文写的文学作品,虽然这部中篇小说来自对唐传奇《霍小玉传》的再创造,但严家炎认为它加入了许多富有时代感的新内容,人物性格和追求爱情的主题都有新的发展。而且可以看出陈季同在浓郁的风俗画色彩描写方面明显受到十九世纪法国文学的影响。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进程虽然缓慢,却持续不断,由最早的涓涓细流,经过百年的顽强走向世界,终于成就当今的气候和阵势。

现代中国要自强,要新生,要创造全新的中国,这是几代仁人志士的渴求。在某种意义上,中国传统文化趋于保守。从另一种视角也可以看到:世界上任何民族在任何时期,都没有像现代中国人这样顽强地学习世界上一切优秀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传统中国尊崇祖训,“敬德宗孝”,以儒家为正统的思想价值,不管是治国方略还是家庭伦理,都以“三纲五常”为上,“四书五经”则是文人学子的文化基础。但在思想文化的创造革新方面,中国文化又具有兼容并包的精神。在西方各民族因为宗教打得你死我活的情况下,中国则可以完成“儒道释”三位一体。中国文化始终有勇气有胸怀吸收外来文化,兼容不同的思想。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则是统治阶级的政治策略,并非文人学子的排斥异己。唐宋古文运动,虽然强调“文起入代之衰”,但也是借古之名,托古革新。直至近代“桐城派”之复兴古文,也适应时代变化,不断革新语言。连胡适也承认,“桐城派”的古文为现代白话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确实,中国几千年社会之稳定,其政治上的制度性保守是显而易见的,这也使中国能够进行五千年文明传承而不中断;但中国文化始终有兼收并蓄创化革新的活力,这也是事实。唯其如此,在展开现代转型时,才能如此热烈地敞开胸怀,容纳世界各种优秀文化进入中国,为中国完成现代社会的创造所用。

(摘编自陈晓明《面向世界的中国现代视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四文学革命前,中国文化界提出了“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等口号。
B.中国现代文学成长过程中,曾提倡创作“革命文学”,左翼作家是“革命文学”的践行者。
C.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李季、赵树理等人创作的民间曲艺作品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
D.陈季同的《黄衫客传奇》受法国文学的影响,也在唐传奇《霍小玉传》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近代发生的文学变革不仅完成了中国文学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型,而且坚持了自身的特色。
B.经历五四文学革命后,中国新文学虽然占据了文学创作的主体地位,但仍然有古典的印迹。
C.鲁迅先生受外来文化影响,以写实笔法创作的《祝福》体现出关切民瘼、悲天悯人的思想。
D.传统中国有很多诸如“敬德宗孝”之类的糟粕,但“四书五经”给文人学子奠定了文化基础。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二主张的一项是(     
A.临风杪秋树,对酒长年人。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白居易《醉中对红叶》)
B.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李唐《题画》)
C.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苏轼《琴诗》)
D.东海广且深,由卑下百川。五岳虽高大,不逆垢与尘。(曹植《当欲游南山行》)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5.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说:“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根据两则材料,我们应怎样“拿来”?请简要概括。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对道德的重视源于儒家,孔子崇尚道德,孔门四科中德行科注重弟子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完善。在他的教育生涯中,诗礼乐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被视为达到最高人格境界的途径。如何进行道德修养?《论语·泰伯》中记载:兴于诗, 立于礼,成于乐。孔子指出了道德修养的三个层面,首先应该先学诗,而后以礼来立身,最后用音乐完善人性。

礼乐文明的创立者是周公姬旦,礼乐是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是社会秩序和谐的标志。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礼乐文化无法适应变革时代的社会要求,礼坏乐崩的局面开始出现,如何对待周代的礼乐文明,也是先秦百家争鸣的议题。孔子言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崇尚礼乐文明中蕴含的仁爱精神。同时,孔子也崇尚诗,他甚至把诗与礼乐并立,对于道德修养,孔子甚至认为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孔子认为首要的关键是学。他说不学《诗》,无以言,他说: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孔子将《诗经》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视为修身养性的教科书。

从《诗经》已有的篇章记载来看,敬德、爱民、德政、忠孝皆与道德修养有关。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诗经》 中记述了后稷、公刘、文王等圣君明主进德修业的事迹,强调天命降福,修德配命:乐只君子, 民之父母。乐只君子,德音不已,得民心者,得天下,修德应以爱民为根;明明天子, 今闻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君主要实行德政,非暴力强制,通过礼乐文明的典章制度、祭祀礼仪、行为规范等,对人的道德规范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化和感染:既有君子,孔燕岂弟。宜兄宜弟,令德寿岂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出则忠,入则孝,忠孝两全,方能成为道德楷模。

孔子授徒讲学,重视道德修养层面的人格完善,因此他提到不学诗,无以言。《诗经》确实承载了道德修养的积极意义,孔子的诗教观也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源远流长,敬德、爱民、德政、忠孝成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精神内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成为有志之士的人生理想。白居易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杜甫在《茅屋为秋凤所破歌》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真切感怀,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铮铮誓言。即使在当代,余华、陈忠实、莫言等优秀的作家仍然承载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在生动再现历史现实的同时,以悲天悯人的情怀,表达着自己对国家、对民众、对个体深沉的人文关怀。

孔子论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奠定了儒家文化影响之下的中国文学的精神文化内核,对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的创作和中国文学思想的传承奠定了深刻的思想基础。

(摘编自房莹《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诗学观述评》)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周易》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句话是文以化人思想所本。文以化人与儒家诗教观有密切联系。儒家诗教观中的字与文以化人中的字都有教化之意,都强调诗文对人以及社会的影响作用。

首先,如儒家诗教观一样,文以化人亦强调诗文对人的教化作用。习总书记说: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强调诗歌能够提高人的内在修养,使人养成宽厚仁爱的品性,当今中国则强调文以化人是培育时代新人的主要措施之一。儒家诗教观主张通过诗来激发人的爱国情怀,当今中国亦强调文以化人是形成中国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儒家诗教观主要强调的是文学意义上的诗文对于人的教化作用,而文以化人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的外延。新时代下的文以化人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教化作用。

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 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习总书记在这里所言的古代经典诗词与散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其主要目的在于突出传统文化对教化人的重要作用。

其次,新时代下的文以化人亦有其相应的社会功能。孔子提出兴观群怨说,归根结底是为了事父”“事君,有其具体的阶级内容,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毛诗序》中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在政治上表达了统治阶级对诗歌的要求,是对兴、观、群、怨,事父事君说的进一步发展。刘克庄的世教观,虽发展了儒家诗教观,但仍未摆脱《诗》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可见,儒家诗教观中诗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文学对于政治的教化作用。而新时代下的文以化人则主张文化为整个中国社会服务,主要强调文化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影响作用,其思想内涵中的政治功利性相对较少。文以化人 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重视文化对人的陶冶、熏染作用。

最后,新时代下的文以化人中的字,不仅有教化之意,还有浸化、悟化之意。文以化人强调人要学会将优秀的文艺作品融入社会日常生活中,为社会营造出浓厚的文艺氛围,此乃浸化的过程。并且,作为鉴赏主体的人还应该在接受文学的过程中学会去理解文艺作品的深层内涵,体悟其所包含的真义,此即悟化的过程。关于悟化,早在宋代,严羽便有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等相关论述。这里提到的字,一则强调人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过程,二则强调人的积累过程。这两种过程都是为悟化过程做准备。可见,文以化人强调作为文艺作品的客体与作为鉴赏主体的之间的双向互动。

(摘编自陈亚《论文以化人思想的时代内涵从儒家诗教观出发》)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A.孔子认为达到最高人格境界的途径是学习诗礼乐,其中诗即指《诗经》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礼乐则是由周公姬旦所创。
B.孔子在论述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时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基本原则,可见加强道德修养最终要通过音乐完善人性,因此“乐”是加强道德修养最重要的途径。
C.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礼乐文化受到质疑,但孔子依然崇尚诗礼乐,并将诗的作用置于礼乐之上。
D.《诗经》蕴含了许多倡导加强道德修养的内容,影响了后世的文人,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思想资源。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以化人”思想源自《周易》,与儒家诗教观一样,都强调了诗文对人们以及社会的影响作用。
B.新时代下的“文以化人”是凝聚古人智慧、蕴含时代内涵的文艺理论成果,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教化作用,和传统诗教观不尽相同。
C.儒家诗教观认为诗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文学对于政治的教化作用,从孔子提出的“兴观群怨说”到刘克庄的“世教说”均体现了这说法。
D.儒家诗教观较早地体现了“文以化人”的深刻意蕴,主张诗文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在新时代虽弱化了政治教化功能,但仍为整个中国社会服务。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项是(     
A.王充在《论衡。书解篇》中强调“夫文德,世服也”。
B.《文心雕龙》论诗,认为“歌谣文理, 与世推移”。
C.王安石认为《诗》“上通乎道德,下止乎礼义”。
D.赵孟坚在(彝斋文编》中认为诗是“德之章,心之声也”。
4.请结合材料的相关内容,概括孔子主张“诗教”的原因。
5.请结合材料二的观点,说说新时代下学习古诗文对青年学生有何意义。
2023-06-12更新 | 8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句式参差中取其气势,取其与情感波折相对应、相共鸣的功能,是李白的古体诗或乐府诗的显著特征。比如那首《蜀道难》,把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八言、九言种种句式杂置于一篇之中恣意驱遣,如急风迅雷般出入于神话与自然、人生感慨与政治预言之间,大有包举群山、扪心问天的巨人气概。

其实,句式的运动感不仅体现于外在形式的长短参差之间,而且体现于内在组合的正反虚实之中。一些带假设性或转折性的连词的使用,使诗行略显散文化的同时,出现诗情的波折和跌宕。《清平调》(其二)从正面落墨,描写后苑牡丹红艳凝香、新鲜带露,隐喻着贵妃的国色天香。随之以一个“枉”字,使语气逆转,比起这种国色天香的牡丹美人,楚王梦遇巫山神女的云雨幻境只不过是枉然断肠一回罢了。由幻境进入历史,诗人陡然发问:汉宫美人谁个可以相仿佛?汉成帝时的赵飞燕娇美动人,却可怜还得倚仗新妆,缺少自然神韵了。此诗妙在善于转折,以情调状语转,以借问语气转,以情感动词转,转折形式多样而不落痕迹,如行云流水的语言背后蕴含着委婉曲折的弹性。

诗艺的特征在于精练,在于脱俗越轨,在于富有跳跃感。而关联转折的虚词和行云流水的句式的使用,却节制着这种精练、脱俗越轨和跳跃感,以便于疏通诗的内在脉络,形成浑然一体的有机性。这便产生了语言的弹性。李白诗重复一些较为特殊、多少有点模式化的句式。比如“朝……暮……”句式往往把时间的连续转换为空间的连续:《流夜郎·永华寺寄浔阳群官》中“朝别凌烟楼……瞑投永华寺”是李白在晚间投宿永华寺的时候,在回忆中折叠时间、地点,以流放夜郎的悲苦心境,思念早上在凌烟楼与浔阳群官告别时“贤豪满行舟”、“宾散予独醉”的情景,感叹自己的命运而“愿结九江流,添成万行泪”。也就是说,表面上“朝……暮……”的自然时间,经过回忆性的折叠,已变成富有审美弹性的心理时间了。

有时,朝与暮作为特定的时间刻度,在普泛化的过程中包含着诗人瞬息感的时间体验和幻觉的时间感觉。比如《古风》(其十八):“朝为断肠花,暮逐东流水。”这里的“朝……暮……”,以李花的鲜艳易凋,隐喻着对人世歌舞繁华的瞬息烟云的感觉。《猛虎行》两用“朝……暮……”句各有特殊功能。“朝作猛虎行,暮作猛虎吟。肠断非关陇头水,泪下不为雍门琴。”——这里的朝意思是“整日里”。由于安史之乱使生灵涂炭,诗人整日里塞满忧患情绪,从早到晚都沉浸在《独行》的悲切情景中。“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朝过博浪沙,暮入淮阴市。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这里的朝暮,当然在交代诗人于安史之乱向南逃亡的路程。但是,路程是与幻觉混在一起的,他感到当时的情形颇似楚汉相争的乱世,而他走过的地方都是张良、韩信的故地,从对张、韩的幻觉中对自己未能施展的雄才抱有信心。这些朝暮句式,充满着心灵内省的情绪力度,凭借着特定时间刻度弹射出来。

李白句式,无论是外在形式,还是内在构成,也无论是采用虚词使“散文化之诗化”达到精深度,还是在多少模式化的形态中开发其潜能,都使其诗行带有飞泻而下,奔流而去,或连环推进、婉曲多姿的运动感和弹性感。他以特殊的天才创造告诉人们,在短短的诗句中,到底能够容纳中国语文的多少活性。

(摘编自杨义《李白诗歌句式的语言哲学》)

材料二

李白的一生有两大矢志不渝的人生追求:在政治上建立一鸣惊人的伟绩,在精神上获得彻底的自由。两股潮流在李白身上一齐汇聚碰撞,必然在他的心灵深处掀起巨大的情感波澜,所以,毫不奇怪,跃动在李白诗中的往往是一种对抗的情感,并因此而形成强大的情感狂潮和同样强大的情感张力。

我们不妨再看一看诗人代表作《将进酒》。这首诗之所以给人以震撼人心的巨大的情感力量,全在于诗中高度的自信与彻底的自卑同在,无边的欢乐与无边的忧伤并存,鄙弃富贵与猎取功名对旷达放纵与坚定执著关联。无论是欢乐还是忧伤,是自信还是失望,不同性质的情绪双方都非常强烈而又毫无节制,像一匹脱缰的烈马从情感的一极跳到情感的另一极,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只有一目了然的龉龃对立,两种矛盾的情感激流相互冲撞,激起铺天盖地的巨澜,给人以头晕目眩的情感震撼力,这就是它给人的感受不是消沉而是无穷力量的秘密所在。

过去有些李白研究者不能理解李白诗中情感的急遽变化,清代不少评论家仅从章法技巧上解释李白的诗情。然而,“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苦差事是他所不乐和不屑的,“兴酣笔落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才是他的创作方式。张力存在于李白大多数代表作中,如《梁甫吟》、《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行路难》之二和之三、《玉壶吟》、《江上吟》《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襄阳歌》、《蜀道难》、《鸣皋歌送岑征君》等作。如果把李白所有诗歌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不同性质的情感的矛盾冲突就更加明显。

张力是进入李白诗歌情感大门的钥匙,而他那悖论式的追求又是产生这种张力的深刻根源。这种追求造成了他情感的左冲右突、相互抵撞,使他的个体生命得以充分激扬,并因此将我们民族处于封建鼎盛时期所爆发出来的伟大民族活力推向顶峰——这就是李白的意义与力量之所在。

(摘编自戴建业《生命的激扬与民族的活力——论李白的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使诗行略显散文化,李白使用了一些带假设性、转折性的连词。
B.时间心理化、时间感觉的幻觉性等,均能体现李白天才创造的活力。
C.戴建业认为,李白诗歌的情感张力、震撼力与他悖论式的追求有关。
D.“龉龃对立”“头晕目眩”等字眼却描述出一种非常独特的阅读享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清平调》一例,仅能论证句式的运动感亦体现在组合的正反虚实中。
B.从模式化句式的使用可见,天才如李白,也无法摆脱创作的历史局限。
C.矛盾冲突、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是杨义、戴建业共同实践的学术理念。
D.杨义认为李白在诗歌艺术上有创造,戴建业指出了李白诗歌的不足。
3.根据材料一中有关“弹性感”的信息,下列诗句不具有“弹性感”的一项是(     
A.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B.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C.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D.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述结构。
5.请你以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为例,分析李白诗歌艺术中的“运动感”。
2023-01-10更新 | 5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世界上最用不上意志,同时在生活上又是影响最大的决定,就是谁是你的父母。谁当你的父母,在你说,完全是机会,且是你存在之前的既存事实。社会用这个无法竞争,又不易藏没、歪曲的事实来作为分配各人的职业、身份、财产的标准,似乎是最没有理由的了;如果有理由的话,那是因为这是安稳既存秩序的最基本的办法。只要你接受了这原则(我们有谁曾认真地怀疑过这事实?我们又有谁曾想为这原则探讨过存在的理由?),社会里很多可能引起的纠纷也随着不发生了。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空间本身是混然的,但是我们却用了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当我们用“地位”两字来描写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据点时,这个原是指“空间”的名词却有了社会价值的意义。这也告诉我们“地”的关联派生于社会关系。

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社群包含着地域的含义。村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童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但是人毕竟不是植物,还是要流动的。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地扩大。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社群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一这还是以土地可以无限扩张时说的。事实上,每个家族可以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另外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作为一本完成于1947年前后、讨论中国乡村社会结构的书,《乡土中国》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影响,是因为虽然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乡村发生了巨变,但是许多乡土的、乡村的或者说基于人际关系的属于中国人特有的东西在城乡之间似乎都还存在,比如我们会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集体性的生活、社会的共同发展、共同享有改革发展成果……实际上这些都与乡土社会原有的共同体的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当我们今天重读《乡土中国》,无形中就可以去认识变化前的乡土中国,然后再去理解如今变化后的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是在1948年出版的,当时大家所面临的是一个新中国即将诞生,未来的新中国和旧中国究竟怎么不一样,新中国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上,费孝通当然是在思考像这样的关乎未来中国走向的大问题。他强调了当现代国家建立后,必须把一个原本是内生性的互惠关系放到国家和社会的互动当中,使得一些公共利益转化成了私人的交换。这是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没有完全讨论到的,却是在今天的社会里需要注意的。

与此同时,在现代国家里同样解体的还有双轨政治,费孝通在《乡土重建》里强调了双轨政治,也就是理解中国政治的两条轨道:一条是自上而下的国家力量的轨道,另一条是民间自发的自治轨道。当国家力量过于强大,一直深入到基层社会后,因为很多时候不熟悉地方的生活特征,所以就会带来一些特征性的转化,如今我们对基层的改造也面临乡村治理政策如何能够真正落实和可持续的一些问题,而且在未来可能会变得更加突出。乡村治理如果不能使基层百姓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让他们发挥力量,那么就很可能会造成一种可持续性的危机,所以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讲到的自治性隐含了给予乡村社会自我发展空间的一种期许。如果忽视了这一点,乡村治理的成本会非常高。甚至当国家过度下沉到乡村以后,可能会带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样的一些问题。

当今的中国已经选择了从一个自我封闭起来的乡土中国走向现代世界,通过诸如“一带一路”等不同文化、文明互鉴的举措,试图用中国曾经的文化逻辑服务于世界文明,从而寻求在走向世界性的过程中化解矛盾。因此,人类学、社会学应当注意基于互惠社会的研究价值对未来中国走向世界所具有的指导价值,基于这种互惠原则,未来中国将从一个地方性的社会存在变成一个世界共同体的存在。这其中会遭遇许多挑战,也会有许多博弈,但中国如何做出自己的贡献是非常重要的。费孝通曾经讲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得到了今天许多人的赞同,从中可以看出他已经跳出了原来传统的乡土社会,开始关注到从乡土社会进入到世界社会之后大家如何相处的一些原则,这四句话无形当中也把中国推向了世界。

(摘编自赵旭东《从<乡土中国>中理解中国社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如果社会不把个人的出生作为分配各人的职业、身份、财产的标准,很多纠纷也就不会产生。
B.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家族这社群包含着地域的含义,比如“外婆家”就充满着地域的意义。
C.乡土社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因人口的繁殖,土地需要扩大,这就使乡村社会发生了流动,社群在地域上分裂了。
D.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完成于七十多年前,我们现在重读这本书可以认识变化前的乡土中国,也可以理解变化后的乡土中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乡村发生了巨变,但很多属于中国人特有的东西在城乡之间似乎都还存在,因此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仍有价值。
B.费孝通认为,现代国家建立后要把一个原本是内生性的互惠关系放到国家和社会的互动当中,这会导致一些公共利益转化成私人的交换。
C.费孝通认为,中国政治有两条轨道:一条是自上而下的国家力量的轨道,另一条是民间自发的自治轨道,而事实证明,后一条轨道优于前一条轨道。
D.现在的中国选择从乡土走向现代世界,试图用中国曾经的文化逻辑服务于世界文明,基于互惠社会的研究价值对未来中国走向世界具有指导价值。
3.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思想原则的一项是(       
A.在古代中国,汉字这种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历史上没有中断,延续到现在,它对我们的思维、阅读和书写都有很大的影响。
B.“一带一路”倡议在推动中国经济、文化走向沿线国家、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使得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相通。
C.不同文化类型应当超越各自传统的生活形式的基本价值局限,作为平等的对话伙伴相互尊重,并在一种和谐友好的气氛中消除误解,摒弃成见。
D.陶渊明的经典之作《桃花源记》被再创作,杜甫的照片被涂鸦,《静夜思》等原本体现诗人情感的古诗词被改变得面目全非。
4.为什么说“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请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材料二有关乡村治理的观点,简要分析湖南沅陵县麻溪铺镇马家村乡村治理成功的原因。

湖南沅陵县麻溪铺镇马家村曾是一个较为涣散的村。近年来,村里成立了“幸福基金会”,对遵守公序良俗、村规民约的典型代表进行评选奖励,评选孝老爱亲好儿媳、教子有方好父母、见义勇为好榜样、互帮互助好邻居、勤奋上进好学生;组建了村民志愿者服务队伍,带动全村开展环境整治,村容村貌明显改观。

2022-05-31更新 | 15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