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韩愈(768-824)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7 题号:184061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之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敝,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鸣者也,而假以鸣。夔弗能以文辞鸣,又自假于《韶》以鸣。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伊尹鸣殷,周公鸣周。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其弗信矣乎!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最其善鸣者也。其下魏晋氏,鸣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尝绝也。就其善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将天丑其德莫之顾邪?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邪?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其在上也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

(选自韩愈《送孟东野序》,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B.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C.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D.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之鸣”与“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两句中的“假”均为“借助”之意。
B.六艺,指包含《诗》在内的“六经”,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
C.传,书传,文字记载;注释或阐述经义的文字。这里指注释经义的文字。
D.“奚以喜”与“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辞并序》)两句中的“奚”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阐述了“物不平则鸣”的道理,即事物得不到平衡会发出声音:草木受风吹而发出声音,水和金石受外力的影响而发出声音。
B.文章也阐述了“人不平则鸣”的道理,指出出于人之口的声音大概都是因为有所不平,还指出人的声音的精华是语言。
C.要选择那些善鸣的来发声,在尧、舜时,咎陶、禹是当时善鸣的;当周朝衰微的时候,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影响大。
D.韩愈为孟东野鸣不平,韩愈认为:处在下位的孟东野努力创作并用自己的诗鸣于当世,他的诗赶得上甚至超过杜甫等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鸣信善矣。
②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师说(节选)

韩愈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圣人之所以为圣B.彼童子之师
C.小学而大遗D.道相似
2.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于其身也,耻师焉/群聚而笑之
B.师道不传也久矣/古学者必有师
C.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今其智反不能及
D.小学大遗/人非生知之者
3.请结合节选内容,分析作者借助对比说理的效果。
2024-02-04更新 | 5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出人:超过其他的人
B.或师焉,或                            不:通“否”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不齿:不屑(和他们)同列
D.今其智反不能及                         乃:却,竟然
2.下列对语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段运用了多组对比,揭露了“师道之不传”“师道之不复”的惨痛现状。
B.语段以“古之圣人”对比“今之众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
C.语段以“句读之不知”拜师和“惑之不解”却不拜师对比,得出“小学而大遗”的结论。
D.语段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得出了君子不如“巫医乐师百工”聪明的结论。
2017-05-23更新 | 4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位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敦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天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节选自韩愈《祭十二郎文》)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去世,唐代七品以上的官员去世都称为薨。
B.少年,古代指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今指介于童年与青年之间的人。
C.斗斛,两种用于量粮食的量器,只是容积不同,十斗曰斛;后亦泛指量器。
D.公相,古代指公卿、宰相一类显官,也指三公宰相的简称,泛指高官显爵。
2.下列对选文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以散文的笔调抒发情感,在家常琐事的诉说中倾注着诚挚的骨肉之情,字字句句令人感慨动容。
B.选文用“汝”指称十二郎,采用与死者交谈的方式,诉说着离别的原因和对十二郎去世的难以接受。
C.听闻十二郎死讯后本文连用几个疑惑设问,写出悲痛中的作者极端复杂的心态及对天神不公的愤慨之情。
D.作者阐述自己目前病弱的状态,感情悲沉,有感而发,在生死挈调之中表达了对十二郎的深切思念。
2021-02-09更新 | 6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