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韩愈(768-824)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4 题号:1229912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位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敦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天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节选自韩愈《祭十二郎文》)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去世,唐代七品以上的官员去世都称为薨。
B.少年,古代指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今指介于童年与青年之间的人。
C.斗斛,两种用于量粮食的量器,只是容积不同,十斗曰斛;后亦泛指量器。
D.公相,古代指公卿、宰相一类显官,也指三公宰相的简称,泛指高官显爵。
2.下列对选文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以散文的笔调抒发情感,在家常琐事的诉说中倾注着诚挚的骨肉之情,字字句句令人感慨动容。
B.选文用“汝”指称十二郎,采用与死者交谈的方式,诉说着离别的原因和对十二郎去世的难以接受。
C.听闻十二郎死讯后本文连用几个疑惑设问,写出悲痛中的作者极端复杂的心态及对天神不公的愤慨之情。
D.作者阐述自己目前病弱的状态,感情悲沉,有感而发,在生死挈调之中表达了对十二郎的深切思念。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圣人,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求学的人B.其道也亦先乎吾 闻:知道,懂得
C.今之众人   众人:很多人D.其不及孔子   贤:才德优秀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耻学     转徙江湖间B.犹且从师问焉        寒于水
C.出人也远矣   远古石刻尽漫失D.古圣人   泛舟游于赤壁
3.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提出中心论题,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先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接着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最后紧扣“传道”二字,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B.第2段用了三个对比: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
C.第4段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不拘于时”的“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古道”指“从师而问”,以“闻道”在先者为师的优良学风,从而总结全文主旨,点明主题。
D.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论证,并辅之以感叹句来加强说服力。论点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气势磅礴,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语言推理严谨,风格诙谐幽默,遗憾的是举例不够。
4.请把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022-02-17更新 | 12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师说

韩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③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不相师(         )                         (2)士大夫之(         )
(3)师不必于弟子(         )               (4)六艺经皆通习之(         )
2.下列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是(     
A.师道不传也久矣          句读不知
B.皆出于此乎                 吾未见明也
C.小学大遗                    绝江河
D.犹且从师而问             风雨兴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4.对于当时的社会风气,韩愈与柳宗元关注的现象、表达的态度有相通之处,但他们表现社会现象的方法和流露的情感又不尽相同。请结合节选文字,简要说明。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柳宗元《答书中立论师道书》)

2021-12-28更新 | 10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

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效焉而天神假,庙焉而人鬼飨。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节选自韩愈《原道》)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B.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C.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D.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党,指乡里、家乡,乡族朋友,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称乡党。
B.传,主要是指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另外,注释或阐述经义的文字也称传。
C.《春秋》,“六经”之一,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
D.昆弟,指兄和弟,常以喻亲密友爱。《汉书·邹阳传》有言:“坚如胶漆,昆弟不能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端即四心,它是四德的萌芽状态,孟子用人的生理构造比喻心理特点,表明四端也是人先天带来的,体现了孟子“性本善”的观点。
B.原道指的是探求道之本源,这个“道”和老子所说的“道”不同,韩愈认定道的本原是儒家的仁义道德,由尧舜禹一直传到孟子,之后便彻底失传了。
C.孟子希望能够扩充、发扬四心,最终达到修、齐、治、平的理想,这与韩愈 “传”中所表述的正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道理是一致的。
D.韩愈发出了攘斥佛老的强烈呼声,嫉佛如仇火一样的激情,短句、偶句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急促有力,遒劲奇峭,气势旺盛。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②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5.韩愈《原道》最后一段从哪几方面来论述先王之道?请简要概括。
2023-03-09更新 | 12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