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03 题号:1842701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惯常的印象中,方言常常营造出浓郁的乡土氛围,承载着家长里短和陈年旧事。然而今天,在流行语聚集的网络上,方言也突然散发出不小的感染力。年轻人中间,夹杂不同方言的聊天方式越来越流行,方言发音和用词的“土味”不仅不被避讳,反而博得了年轻人的青睐。

如今流行的方言话语,大多是在普通话对话中借用了方言词汇和发音,或者使用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普通话,而非完整、系统地进行方言交流。因而,可以说获得流行的是一种方言元素,可以说“上头”的方言是一种以普通话为本、方言为用的言语模式。

方言最重要的社会功能之一就是承载乡土文化和故乡情结。乡音难改的背后是对生养之地深深的眷恋。如今,中国社会走向信息化和数字化,偏僻村落也通过互联网与全球相连,人们被卷入共同的虚拟语言生活。借助共同市场和信息技术,普通话的普及更加迅捷,而借由相同的渠道,方言也被带出故乡,成为公共空间中某种表达乡梓之情的语言载体。

同时,这一混合语言现象也暗示着普通话和方言的分层使用结构已经基本形成。普通话服务于教育、医疗、公共事务和跨区域交流,是代表国家的民族共同语。而方言则是家庭、民俗生活中的语言媒介,对健康的语言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共同语和方言的位置被摆正了,在各自的圈层中发挥其功能,则语言生活趋于和谐:普通话不再“高冷”,方言也不再“土味”。

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在方言梗走红的背后,被娱乐化了的方言也隐藏着危机。方言梗里充斥着“土味”,仿佛可以带来接地气的感觉,但屏蔽了地域文化之美;一些方言梗只顾矮化方言使用者以达到搞笑的目的,却忽视了挖掘并展示其蕴含的文化民俗及悠久历史。我们不能以保护传承方言文化为名就一窝蜂地刻板复制,让方言被贴上“土”“俗”的标签。面对这种红极一时的网络文化现象,应注意避免被流量盲目裹挟着的方言与低级趣味挂钩,要积极探索并鼓励开发应用多样化的方言,塑造高端、典雅、文化气息浓郁的方言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虚拟空间和公共空间中,勇于并勤于使用方言,背后是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某媒体在2021年面向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81%的人明确表示喜欢自己家乡的方言,76%的人会不自觉地向身边人“安利”家乡话,近八成“Z时代”表示愿意为家乡话代言。一句方言的身后是多少“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期待?

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过去的穷乡僻壤或坐拥金山银山,或发展特色产业,都成为丰衣足食的所在,家乡话的自信,也因此底气十足了。语言态度常常伴随着语言认同,其背后则是文化与归属认同。如果不是人们对祖籍、对人生来源有了更坚定的自信和更强烈的认同,可能会有许多人一时难以转变对方言的态度,亿万人的“小家乡”汇成国人的“大家乡”,这份态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裨益良多。

(摘编自饶高琦《当方言不再“土味”》)

材料二:

目前,我国共有100多种方言,每种方言都有自己的特点,每种方言的背后都有独特的地域文化。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个性化的时代,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整齐划一的内容是缺乏传播力的,而千姿百态、独树一帜、别出心裁的内容往往更受青睐。从这个意义上讲,互联网为方言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契机。

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方言理应受到精心保护和良好传承。我们需要兼顾语言的主体性和多样性,正确处理普通话推广和方言保护的关系,给予方言合理宽容的生存空间。为保护传承方言文化,教育部和国家语委于2015年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也明确提出“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护传承方言文化”。

在互联网与数字化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方言,增强方言文化的社会认同感,应该成为我们新的探索方向。比如,将方言引入长短视频,用方言演唱古风歌曲,用创意活动弘扬方言文化,这些新玩法都有助于方言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传播环境,提高人们对方言的熟悉度和亲切度。

(摘编自董雪松《“土味”方言缘何成网红——从“为家乡上分”短视频走红看方言的保护与传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何利用互联网与数字化媒体带动更多人参与方言的创作,进而促进方言的传承发展,应是当下新的探索方向。
B.网络时代,夹杂方言的聊天方式越来越流行,方言凭借其“土味”的发音和独特的用词,广受年轻人的喜爱。
C.互联网的发展使普通话的普及更加迅捷,也使方言的传播不再受限于空间和地域,有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D.由于方言具有浓郁的乡土氛围,因此其在传播时存在被娱乐化的现象,比如一些方言梗矮化方言,忽视地域文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方言是乡土情结和地域文化的载体,传承方言既有利于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又有利于传承民俗文化和历史。
B.网上流行的方言并不能完整再现方言系统,而是作为语言元素辅助普通话交流,这表明方言已被边缘化。
C.普通话的推广和方言的保护传承之间并不矛盾,他们有着很明确的分层使用结构,泾渭分明而又和谐共处。
D.日益富裕的生活增强了人们对方言及其所代表的家乡文化的认同感,进而构建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态。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电影《人生大事》中,演员使用武汉、四川方言进行对话,赋予文艺作品鲜明的地域特色,让作品更有个性和特点。
B.云南曲靖某村干部以一口土味地道的方言,通过大喇叭宣传疫情防控工作,既接地气,又幽默诙谐,广受村民欢迎。
C.2020年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采录展示平台上线并向社会开放,其可保存、检索、展示全国各地的语言资源数据。
D.某海派音乐人用上海话改编的《钗头凤》通过方言独特的韵律平仄再现了宋词的细腻唯美,平台累计点击量超高。
4.材料一在论证“使用方言是一种文化自信”时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方言短视频《我是云南的》一时火遍全网,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方言短视频火爆的原因。

一段云南傈僳族小伙录制的视频我是云南的,云南怒江的……在网络平台走红。由此,在社交平台上,以家乡、方言为主题的热门话题衍生出新一轮传播热度,全国各地网友争相模仿,以类似的方式拍摄视频介绍自己的家乡。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迅在历史与未来之间执着于现在,主要体现为深刻的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这种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继承了中国儒家思想流脉中的士大夫济世精神,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是如果仅仅停留于这一层面的理解,就等于将鲁迅独异的思想与先锋的意识和传统精神混淆起来,如此鲁迅也就与传统士大夫并无二致,“鲁迅文化”也就不成其为“鲁迅文化”了。

鲁迅的思想来源和思想属性是与传统迥异的,也是与众不同的。他不像晚明时期李贽及公安派诸人那样,凭借原儒思想及生命力量在传统中反传统,而是以一种个性主义与人道主义来批判封建传统文化及其营造的“庸众”。但是,这并不影响鲁迅对于中国思想文化和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相反,这种贡献是独一无二、极其宝贵的。推动社会前进的有两种力量:肯定的力量与否定的力量。肯定是对于社会善行的歌唱,否定是对社会恶行的批判,这两种力量都是正能量。我们都认为鲁迅终生的使命是破坏与批判,其实不破不立,这本身就是一种建设。对假恶丑的批判本身就表明对真善美理想的坚守。

鲁迅的文化批判主要是来自于他对真善美的社会的追求,甚至表现出一种理想主义价值追求。最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往往是最高的理想主义者,因为每遇一事一人便用这理想主义的标准去衡量,便每每大觉失望,于是便成为了悲观主义者。鲁迅的悲观和绝望的反抗就表明了这种最高的人生理想、政治理想、社会理想和文化理想。鲁迅的真实让恶人作恶变得困难,特别是让伪善者暴露出恶的本质。

对于现实的认识程度决定着未来的正确程度,鲁迅的许多思想整整超前了一个世纪,其昔日所指正是今日所在。他一生中提出了许多攸关民族、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大命题,这些命题不只是指向当下的,也是指向未来的,成为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宝贵资源。有的命题我们理解了也实现了,有的命题我们理解了但是并没有实现,有的命题我们不仅没有实现甚至也没有理解。这不只是由于鲁迅思想的深刻与超前,也是由于我们与鲁迅思想存在的时差与异质。

鲁迅是常读常新的,他已经成为一个世纪性和世界性的话题,我们花费了半个多世纪的时光阅读鲁迅,理解鲁迅。当我们如梦初醒理解了某个思想难题时,发现鲁迅早已站在那里,静静地接受我们的敬意。千年历史,百年风云,在跌宕起伏的文化演进中,我们庆幸有过鲁迅。鲁迅思想的超前和深刻作为中国文化发展的一种精神资源,应该值得我们百倍的珍惜,让鲁迅活在当下。

(摘自张福贵《“五四”新文化方向与鲁迅思想的精神指向》)

材料二

“欧西”(西方)的哪些东西是不合中国国情的?当时鲁迅主要讲了两条,一是只追求物质文明,不重视精神境界的提高:“诸凡事物,无不质化,灵明日以亏损,旨趣流于中庸……物欲来蔽,社会憔悴,进步以停,于是一切诈伪罪恶,蔑弗乘之而萌,使灵性之光,愈益就于黯淡。”二是西方的选举政治。鲁迅认为那种民主并不高明,“见于西方者不得已,横取而施之中国则非也”;而所谓议会则无非是“将事权言议,悉归奔走干进之徒,或至愚屯之富人,否亦善垄断之市侩,特以自长营膰,当列其班,况复掩自利之恶名,以福群之令誉”。这些想法很能体现青年鲁迅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刻思考。

当然鲁迅当时还没有来得及对他心目中的“新宗”和“人国”提出更具体的意见,因而不免有些空想的色彩,但他否定了“言非同西方之理弗道,事非合西方之术弗行”的流行思潮,是无比深刻的。中国历史后来的发展充分证明了鲁迅这一思想的预见性和深刻性。

鲁迅强调中国应当走自己的路,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新社会,并且惟其如此,就要广泛吸收外来文化的营养。鲁迅翻译了大量的外国作品,又一向强调采用“硬译”的方法,严防思想走样,产生误解。鲁迅赞成将外国的可用的思想中国化,但这种“化”绝不是一个译者就能完成的,而应当在充分研究深入思考之后,在从事了大量的实践之后。洋为中用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指望立竿见影,译者只要译得准确、以供大家参考就好。这也正表现了一种文化自信,不管是什么东西,我们都能消化。

(摘自顾农《鲁迅的文化自信——兼谈五四文学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受中国儒家思想流脉中士大夫济世精神影响,因而在历史与未来之间执着于现在,具有深刻的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
B.鲁迅对中国思想文化和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在于,终其一生对社会恶行进行批判,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正能量。
C.鲁迅提出了许多攸关民族、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大命题,有的命题我们没有实现也没有理解,一个原因是鲁迅思想超前。
D.鲁迅否定了言必称西方的流行思潮,认为西方有些东西不合中国国情,如西方对物质文明的追求和对选举政治的崇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与传统士大夫有着很大区别,我们应准确理解鲁迅独异的思想与先锋的意识,不能将其与传统精神混为一谈。
B.鲁迅屡屡对社会失望,但他对社会的悲观和绝望的反抗,让伪善者暴露出恶的本质,表现出理想主义价值追求。
C.鲁迅主张翻译外国作品应采用“硬译”的方法,因为外国作品是供大家参考的,要译得准确,防止思想走样。
D.鲁迅思想的超前和深刻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种精神资源,只要不断研读鲁迅,中国文化就能不断向前发展。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
B.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拿来主义》)
C.每一新的事物进来,起初虽然排斥,但看到有些可靠,就自然会改变。(《补白》)
D.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学界的三魂》)
4.请对材料一的论证思路进行简要分析。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请结合材料二,并联系此证实鲁迅思想的超前性。
2023-02-24更新 | 10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112月,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教授注意到,作为城市化过程中衍生的一种新现象,断亲似乎越来越多地发生在青年人身上。

“断亲”指的是基于血缘联结的亲戚关系逐渐淡化,一些“90后”“00后”越来越疏于与亲戚产生情感联系的一种现象。“断亲”主要表现为“基本不走亲戚”,而非正式断绝亲戚关系。相关调查显示,越是年纪大的人,与亲戚之间的联系越频繁,关系越密切;越是年轻人,“断亲”现象也就越普遍。

那么断亲背后,中国家庭亲缘关系究竟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过去中国社会以扩大家庭为主,亲缘关系较为紧密。由于交通信息相对闭塞,人们的社会活动空间相对有限,生产生活及情感所需的信任关系和互助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依托各种亲戚关系,因而基于血缘关系的亲戚是最可靠和稳定的社会关系。

进入现代化、开放性、高流动性的社会后,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网络发生较大变化,以学缘而非血缘的同学关系、校友关系逐渐占据社会关系的重要方面。再加上现代社会中血缘亲朋因拆迁、借贷、财产继承、家庭攀比等造成的心态失衡,亲缘之间的“利益冲突”逐渐超越“利益链接”的比重。因此,从传统到现代社会的重大变迁中,亲戚关系式微成为一种客观社会事实。

“内卷”环境加剧。00后的独生子女常年游走于各种课堂之中,他们从小在内卷化的教育体系内生长生活。特别是大城市中的青少年学生,几乎从小就周旋于各类培训班,休闲生活被极大压缩,社会交往特别是走亲戚形态的交往更少。久而久之,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亲戚“不在场”或被同学所替代,致使“断亲”成为必然。

城市化与社会流动造成居住地分离。中国开启加速城镇化进程后,有超6亿人口陆续从乡村迁移到城市,其中超过2亿人口实现跨省市居住流动。远距离流动造成兄弟姐妹分别居住在不同城市。家庭成员居住分离,使他们的下一代从小缺乏对亲戚的亲密接触与频繁交往,亦加速青年世代“断亲”行为。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小家庭独立自主性增强,对传统社会相对紧密的亲戚关系冲击较大。市场经济下的银行贷款和国家先后推动的全民医保、社保,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以及大学内各种奖学金、困难补贴、勤工助学等方式,让很多家庭可以不再通过亲戚网络来获得生存和发展资料。这种因经济独立而带来的安全感和衣食无忧的生活方式,直接冲淡了新世代青年群体对亲戚之间礼物馈赠的渴求,并在情感上也降低了对亲戚的心理需要,青年世代“断亲”变得自然而然。

互联网时代的青年生活方式更加原子化。生活方式决定人们的交往方式。00后世代的日常生活,因互联网而改变,也都在互联网中实现。特别是随着国家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广大的乡村地区也基本上实现网络覆盖,乡村孩子与城里孩子共享同一个互联网世界。互联网让00后青年群体更加享受“人与网”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不是现实中“人与人”的生活方式,走亲访友这种长辈坚持的社交方式,已经被

青年群体逐渐放弃。“断亲”现象因“网络原住民”沉溺虚拟生活方式的陌生人社交,在现实中不断上演。

(选自胡小武《“断亲”背后的亲缘关系重构》,有删节)

材料二:

青年群体“断亲”之后,中国人的亲缘关系将会走向何处?

中国人向来重视情谊,这体现在乡野、在市井、在家国,在一切人与人产生联系的场景之中。也正因这份对情感的重视,类似亲缘关系、师生关系、邻里关系变淡等话题才屡屡引发热议。理性观之,今天的中国社会正在经历深层次变革,各种人际关系都面临着重新磨合调整再建构的过程。比如,亲友虽生活在不同时空,但各种“欢乐一家人”的微信群里,莫不是热闹非凡。再如,随着城市家园居住日久,邻里之间确实不再“鸡犬之声相闻”,但周末假期相约露营、抗疫期间彼此关照等,折射的何尝不是温暖关系的崭新回归。越是陌生人社会,人们就会越渴盼温情,只要内心这份情感追寻不变,只要中国社会文化的精神内核不变,便会有新的密切关系不断生长萌芽。

随着社会经验增长和心智成熟,身为家长的成年人必然遵循亲戚交往的基本伦理,逐渐适应婚后更多亲戚的交往习惯。为人父母后,在围绕孩子哺育、教育、生活、成长等问题方面,大多会形成中国式家长心理。绝大多数中国家长心里都期盼自己的孩子懂礼貌、有情商、合群、有朋友,这些心理期盼事实上包含一种“亲缘唤醒”功能,表现为对自己繁衍后代的自我认同,对血缘、亲缘关系有直接认知和生命体验。他们多数会逐渐适应“中国式”家庭亲缘关系规则,逐渐学会经营自己的家庭和亲缘网络,最终像他们的父辈那样,经营和维系中国传统的亲缘关系。

“人”字一撇一捺,意蕴着“相互支撑”的智慧。任凭时代变迁,人与人之间始终都需要互动交往、友爱相帮、彼此温暖。为加固这份情感联结创造条件,人人相善其群,延绵千年的中国温情必将在现代社会找到更好的存在方式。

(选自“中廉在线”《当代青年“断亲”现象恐引发亲缘关系恶劣,需警惕》,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社会“断亲”似乎越来越多地发生在了青年人身上。学缘关系也逐渐取代血缘关系,成为最重要的社会关系。
B.当如今的青年人有朝一日成了家长,这些包含有“亲缘唤醒”功能的心理期盼自然而然就会让他们慢慢都学会经营亲缘网络。
C.亲人拉起微信群、邻里之间相约露营、小区住户在抗疫期间彼此关照,这些即是中国社会文化始终不变的精神内核。
D.传统中国社会常需要依赖亲戚关系取得互助资源,如今人们获得资源的方式更加多元,这也成为如今青年世代“断亲”的原因之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断亲”现象可以说是传统社会迈向现代化社会过程中的一种衍生现象。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断亲”的问题,但是两者的侧重点有区别。
C.材料一通篇对“断亲”抱有一种明显的忧虑,相较而言,材料二的态度更客观理性。
D.互联网虽然让青年人的生活方式更原子化,但它其实也可以被用来维护亲情。
3.下列选项中,最贴合材料一观点的论据是(     
A.台湾青年演员魏晖倪因为工作留在北京过年,除了为自己备好“一解舌尖上乡愁”的年夜饭,更与岛内家人早早约好“云上”围炉、拜年。
B.“今年读书父母终于不用再帮我向亲戚借钱了。”来自千岛湖的学生戴建征接过杭州福彩中心的5000元助学金,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C.湖南多家教育类相关上市公司积极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免费开放在线课程,助力“云课堂”的搭建,保障学生在家学习质量。
D.在温州农村,婚礼习俗也越来越有文化味了——文化礼堂里张贴着喜字,披挂着红纱,父母致辞叮嘱传承家训家风,全村乡亲踊跃观礼贺喜。
4.从《论语》中子路、曾皙等人侍坐时的亲近,到今天同学们毕业分离时的不舍,中国人一直都比较看重“同窗”情谊——学缘关系。请结合材料一中第4-8段的相关内容和生活实际,分析“学缘关系”在中国社会为什么一直比较重要。
5.在讨论当下青年人的“断亲”现象时,有人说,如今的小青年都厌烦亲戚,就是因为现在的青年人普遍都很自私,对亲情很淡漠。这样的说法既不合事实,也有违逻辑。请运用相关逻辑知识,结合材料,分别对这种说法的论点和论证进行反驳。
2022-12-18更新 | 6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苏轼亲笔手书的《赤壁赋》,网友发现帖中原文写的是“渺浮海之一粟”,并不是此前广为流传的“沧海一粟”,疑似是后人抄写笔误,才造成这样的理解错误。“沧海一粟”是否要被改为“浮海一粟”,一时间引发热议。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此前教育部纠正过一些异读字的读音,比如粳(jīng)米改为粳(gēng)米、确凿(zuò)改为确凿(záo)、说(shuì)服改为说(shuō)服,都把之前大众容易读错的读音认证为了新的正确读音。后由于一些异读词的拼音打破了大众原本认知,因此有些修改读音已通过,而还有一部分则一直处于审核阶段,仍以原读音为准。

是以正确读音为重还是以大众读音为重呢?从教育部颁布的异读词修订表的底层逻辑来看,显然还是以后者为重。毕竟,读音是人们沟通交流的工具,最终还是要为人所用,换言之,文字和词语又何尝不是如此?文字和词语的发展过程会经历很多的变化,非要说存在一个亘古不变或者绝对正确的版本,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真相很可能是,某一时期大众普遍认可和接受什么版本,这一版本就将流传到下一时期。

就像一位网友所说“成语本质上是约定俗成的东西,用的人多了也就成了成语,原本的出处是什么已不再重要了”。原先我们有“沧海一粟”,现在又多了一个“浮海一粟”,在渺小的比喻上加了一层浮萍无根、漂泊不定的寓意,孤独感透纸而出,如果真的适宜人们流传,那么多一个成语又何妨?反之,若人们使用不便,它适用的语境较少,那么成语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也就不足为奇了。

(摘编自小亢《“沧海一粟”还是“浮海一粟”?不必太较真》)

材料二:

对照手书本《赤壁赋》来看,现行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中的“沧海”,手书本作“浮海”,此处异文所传递出的信息或可帮助学生对《赤壁赋》一文产生新的理解。文意贯通应是异文取舍的主要标准,“沧海一粟”广为流传,似乎不容更改,但对其理解是有不同观点的。高中教材曾将“一粟”释为“一颗粟米”,以粟之微小映衬海之博大,无理而有情。而有些学者认为沧海与粟米并无干系,此处“粟”应理解成颗粒细小如粟之物,释为“丹粟”,即丹砂,指海中沙粒。“沧海一粟”也就是“海中一粒沙”的意思。以上两种解释均可讲得通,但都有值得质疑之处。虽然“粟”作沙解有合理性,但海中并非只有沙,亦有水。而粟虽可以喻指渺小,但与海对举,未见类似用法,只为孤证。异文“浮海一粟”意为“浮在海上的一粒粟米”,其义甚明,没有歧义。可见,两种版本的《赤壁赋》中,“浮”“沧”之别也影响着对“粟”字的理解。

那么,这两处异文是如何产生的呢?笔者认为主要是文本在流传过程中传抄错讹造成的。现刊行比较早的三个版本中,《东坡集》和《皇朝文鉴》所载《赤壁赋》均与苏轼手书本所书“浮”相同,其中苏轼的曾孙苏峤刻本《东坡集》以家藏为底本,可信度应是比较高的。只有《经进东坡文集事略》本作“沧”。尽管如此,南宋期间“浮海”“沧海”二说已经并行了。也许是考虑到“浮海”与上句“好游”有二字同声之复,“沧海”一说后来者居上,逐渐为世人广泛接受。从汉字构形特点来看,“浮”“沧”二字楷书写法差异明显,不易混淆。而当时民间抄本往往用行草书写,二字草书写法形似,属于形似字,这应是致误的主要原因。

传世的古代文献中因字形相似导致传抄、镌刻失误的现象比较常见,讹误字会造成文意理解上的障碍。而判定讹误字最简便的方法是比勘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运用汉字的形似字相关知识分析,就可以发现有没有讹误的正字。但《赤壁赋》中两处因形讹产生的异文比较特殊,已为后世普遍接受,也许这就是所谓语言文字的约定俗成。面对苏轼手书本《赤壁赋》,有人可能还会怀疑现行公认版本是不是苏轼后来修改的。这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对不同版本异文的取舍判定应该回归文意,语义疏通没有问题是一个方面,还要关注作者的语言使用习惯、文本意蕴解读等其他方面。

(摘编自王智忠《〈赤壁赋〉两处异文成因及文意重新解读》)

材料三:

近些年来,可以看到的一个现象是,大家对包括汉字、成语、文艺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更“较真”、更“挑剔”了,对历史和文化中的细节、脉络更在意,更考究了。汉服热、博物馆热、“国风”文创热……这些新时尚充分彰显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而透过对传统文化元素的严肃讨论和仔细辨析,我们更看到,今天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追捧和喜爱,并不只是符号层面的,而是越来越深入文化的肌理的喜爱,去把握形式和表达背后贯通古今的精神与内质。比如,这次对“沧海一粟”和“浮海一粟”的分析,就有观点认为,尽管原文是“浮”,但从传统文学和美学角度讲,“浮”字雕琢痕迹太重,反而是讹传的“沧”字意境更开阔,更符合古代文人所追求的胸襟和气质。这实际上已超越单纯对错,成为一次文化意义上的“科普”。实际上,也只有深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内里,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更丰厚的资源、更扎实的滋养。

(摘编自苏砥《“沧海一粟”还是“浮海一粟”?不妨“较真”一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有人认为,之所以《赤壁赋》中出现“沧海一粟”和“浮海一粟”的争议,是因为后人传抄失误,进而造成了理解上的差异。
B.材料二中“有些学者不把一”释为“一颗粟米”,而将“粟”理解成颗粒细小如粟之物。作者认为这种说法虽讲得通,但有值得质疑之处。
C.讹误字现象在传世的古代文献中较为常见,讹误字会影响人们对文意的理解,通过比勘同一文献、运用汉字相关知识可以判定讹误字。
D.近年来,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人们对传统文化元素和历史细节更加在意,更能深入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由教育部颁布的异读词修订表可知,某个汉字的读音要关照到大众的普遍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如果大众不认可,那么该读音就是错误的。
B.材料二认为,“沧海一粟”如果改成“浮海一粟”,会导致学生对“粟”字产生不同的理解,但这并不影响学生对《赤壁赋》原来的理解。
C.刊行较早的三个版本中,苏轼的曾孙苏峤刻本《东坡集》可信度最高,表明虽然“沧海”一说被广泛流传,但“浮海一粟”才是最正确的版本。
D.“沧海一粟”和“浮海一粟”的争论可以促进人们加深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和理解,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同时获得创新。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文字和词语的使用以大众的普遍认可和接受为重”的一项是(     
A.湖南省的一名小学生致信教育部部长,认为《沁园春·长沙》词作的结尾应是句号或感叹号。而不应使用问号,获得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肯定。
B.世界上有些古老的文字已经成了死文字,因为历史学家、语言学家等学者都无法找到破译其含义的密码,这些古文字已经成为千古谜团。
C.《新华字典》贯彻规范,跟进时代,科学修订,适量增补了一些广为流传的网络新词,如“点赞”“卖萌”“拼车”“二维码”等。
D.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选文兼顾经典性和时代性,所选课文大部分是在文学史、文化史上广受好评的作品,还有一些优秀的当代作品。
4.三则材料都提到“沧海一粟”与“浮海一粟”的争议,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5.有观点认为,“沧海一粟”流传了千百年,这背后一定有某种集体无意识的原因,或许是朗朗上口,也或许习非成是,今天想纠正为“浮海一粟”,既不现实,也没什么意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看法。
2024-04-05更新 | 18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