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94 题号:18427857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跟踪新时期以来的小说创作,一个突出而强烈的感受是:小说故事化倾向。故事情节作为小说的第二大元素,跃升为主导性元素。它不仅反映出小说内在本质规律的变迁,也折射了社会历史的运演。同时,小说故事化也给小说的人物、结构、意蕴、写法等,带来诸多嬗变,特别是负面的蜕变。

小说与故事的本质特性,教科书、工具书讲得明白。小说:以叙述为主,具体表现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相互关系、行动和事件以及相应的心理状态、意识流动等,从不同角度反映社会生活。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表现手法最丰富,表现方式也最灵活,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可以并用,也可有所侧重,一般以塑造人物形象为基本手段。故事: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生动性和联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通俗易懂。时世变迁,这样的概括依然是普遍真理。比较而言,小说年轻,故事古老,后者是前者的鼻祖。不管是中国小说还是西方小说,都根植于通俗故事。

中国小说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型,发生在20世纪最初的二十多年。正如陈平原在《中国小说小史》中所说: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基本是由以梁启超、林纾、吴趼人为代表的与以鲁迅、郁达夫、叶圣陶为代表的两代作家共同完成的。前者于1902年创办《新小说》杂志,催生出一大批带有明显过渡色彩的作品,时人称其为‘新小说’。后者以1918年《狂人日记》的发表为标志,在主题、文体、叙事方式等层面全面突破传统小说的藩篱,正式开创了延续至今的中国现代小说。

小说是由人物、故事、环境三大元素构成的。但人物与故事一直处于纠缠不清的状态。英国作家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说:故事是小说的基本面,没有故事就不成为小说了。可见故事是一切小说不可或缺的最高要素。不过,我倒希望这种最高要素不是这种流传于古代的低级故事,而是别的什么东西。中国现代小说家的卓越贡献,就在他们提高了小说的地位,小说成为为社会”“为人生重器;变革了小说的内在结构与特性,由以故事为最高元素变成了以人物为最高元素。他们凭借的有两种资源与优势,一是作家自身的主体性修养与精神,这成为他们批判现实、启蒙民众乃至知识分子的坚实根基。二是作家开放的文学思想与方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与方法,在他们那里兼容并蓄,并锻造成锐利的文学工具。但在新世纪小说中故事却具有了主导性地位。故事向传奇性、戏剧性、复杂性、精微性等一步步发展,深刻地改变着小说的整体构成与功能。首先是复杂的故事情节淹没了人物形象。人物被故事所牵制、支配,人物性格精神难以彰显,出现了众多意象化、理念化甚至物化人形象。其次是对思想意蕴的冲击。一个有序而完整的故事,往往会衍生出一个简单而明晰的主题来。此外是对创作方法的简化。从五四到当今的小说创作,创作方法与表现形式已经非常现代而多样了,但故事情节自身的起承转合规律,使用写实的、描述的方法足矣,它不需要更多样、复杂的创作方法与手法,这无疑降低了现代小说的艺术品位与品格。这种故事化倾向,不仅短篇小说中存在,中长篇小说中更为凸显。

小说故事化倾向绝不仅仅是小说内部运动的结果,它是社会现实趋于物质化、戏剧化的自然折射;是人们对小说故事性、娱乐性阅读需求的一种迎合。但小说是一种超越现实、物质的形而上精神形态,它肩负着照亮社会、人生的灯火的使命。因此,把小说的归小说,故事的归故事,就是一个十分紧要的问题了。

(摘编自 2023.2.3《文学报·小说不能沦为故事》作者段崇轩)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跟踪新时期以来的小说创作,最激动人心的感受是:作为小说第二大元素的故事情节,跃升为小说的主导性元素。
B.作者认为,比较而言故事古老小说年轻,故事是小说的“鼻祖”。不管是中国小说还是西方小说,都根植于通俗故事。
C.1902年梁启超等人创办的《新小说》杂志,催生出一大批色彩鲜明的新小说,完成了中国小说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型。
D.中国现代小说家凭借的有两种资源和优势,其中之一便是开放的文学思想与方法,使他们具有批判与启蒙的坚实根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跟踪新时期以来的小说创作的突出感受写起,提出了小说故事化倾向的问题,作者认为小说的归小说,故事的归故事,小说才能健康发展。
B.文章分析小说与故事的本质特征时,引用定义并运用比较的方法指出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小说一般以塑造人物为基本手段故事侧重事件过程描述。
C.文章紧紧围绕新时期“小说故事化倾向”这一中心论点,从定义的内涵以及小说发展历史的角度,对其形成的原因和正负面结果做了深入的分析。
D.文章引用英国作家福斯特的观点,一方面说明小说中人物与故事一直处于纠缠不清的状态,另一方面也说明小说还是应该有超越故事的别的东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故事化倾向是小说内在本质规律的变迁造成的,这种倾向给小说的人物、结构、意蕴、写法等,带来诸多嬗变。
B.20世纪最初的二十多年,中国小说从主题、文体、叙事方式等层面逐步突破传统藩篱,完成了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型。
C.小说故事化倾向表现在故事向传奇性、戏剧性、复杂性、精微性等逐渐发展,深刻地改变着小说的整体构成与功能。
D.小说是一种超越现实、物质的形而上精神形态,故事化倾向不仅会淹没人物形象,还会对小说的思想意蕴形成冲击。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和合理念具有重要价值

陈秉公

和合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在历史上,汉字有相近涵义。唐代学者孔颖达在解释《礼记·郊特牲》时说:和,犹合也和合理念强调世界是人与万物的一体性存在,构成世界的诸多要素存在既相互矛盾又相互融合的关系,它们在矛盾与融合中共同发展演变,然后产生新要素、新事物、新生命,客观世界因而不断发展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和合是变化之源、运动之力、发展之本、生长之根。

和合理念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首先体现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发轫于先秦。《周易》提出与天地合其德的天人内在统一思想。《左传》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意思是说,礼是天道与人道相统一的自然法则,必须按礼行事。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直言天人一体。天人合一宇宙观强调整个世界的有机关联,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身与心之间是共生共存共荣的关系。

③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内含着一种相互联系而非孤立片面看待世界的视角,这让中国人很早就产生了天下的观念,视天下为一体。《尚书·尧典》说: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说明中国人很早就形成了协和处理不同国家关系的观念,认为不同国家之间应和睦共处、相互合作。在天下观的滋养下,中国人生发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追求和责任担当。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追求天下大同,有一种要共同实现美好生活的担当。

④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是和合理念在社会领域的展开。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他提倡和而不同的人格、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人与人之间有性别、年龄、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分别,社会中也有因民族、宗教、地域、阶层、文化、职业等形成的差异,只有在承认和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求最大公约数、凝聚最大共识,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有序。

⑤在调适具体的人与人关系上,和合理念表现为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其核心是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特殊重要地位,孔子将解释为普遍道德原则,汉代儒学将解释为天心,宋明儒学以为核心构筑价值体系。千百年来,与人为善、人际和睦、立己达人、推己及人等道德准则已经深深烙印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之中。

⑥从宇宙观、天下观到社会观、道德观,中华民族对和合理念的认知和践行一以贯之。当今时代,和合理念为我们处理各种难题提供了宝贵智慧。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把握当代中国与当今世界的发展实际,我们就可以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摘编自2018118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和合”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是变化之源、动力之力、发展之本、生长之根。
B.“和合”理念的文化内涵非常之丰富,强调构成世界的诸多要素在矛盾与融合中共同发展演变。
C.“和合”理念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使中国人很早就有了追求天下大同、共同实现美好生活的担当。
D.“和合”理念在社会领域表现为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因此孔子提倡和而不同的人格、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即中心,结尾指出“和合”理念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方案,深化论点。
B.文章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和合”理念的丰富内涵,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C.文章第⑤自然段运用了对比论证,说明“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重要地位。
D.文章中引用了大量古代典籍中的内容,既可以佐证观点,又能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共荣的关系,它与“和合”理念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一脉相通。
B.人与人有差异,国与国有不同,“平等、互检、对话、包容”是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在文明交流中的具体体现。
C.“诚信、友善”属于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继承了“和合”理念中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D.充分吸收“和合”理念的精华,并将之与当今时代相结合,我们就可以解决世界各国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022-05-23更新 | 6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科技的善与恶
首先我们可以指出的是,现代科学家以四个世纪谨慎的工作,使我们对宇宙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其美丽与壮观程度(对那些不辞劳苦去看的人来说),大大超过了所有人类艺术家所有作品的总和;或就此而言,甚至远远超出了神话作者的一切想象。
此外,在现代化技术出现之前的岁月里,人类智慧与艺术的精华实际上被少数贵族和富人垄断。正是现代科学技术,才提供了丰富廉价的读物;也正是现代科学技术,才使艺术、音乐、文学向全体人民开放,甚至把人类心灵的奇迹带给了最卑贱的人们。
然而,科学技术不也给我们带来了各种不良的副作用吗——从核战争的危险,到半导体收音机播放早期摇滚乐的噪声污染?
是的,但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每项技术进步,无论多原始,都随之带来了某些人们不希望看到的东西。石刃斧头给人类带来了更多的食物,但它也使战争变得更加致命;火的应用给人类带来了光明、温暖、更多更好的食物,但它也增加了纵火失火的危险性;语言的产生造就了人类,但它同时也造就了说谎者。如此等等,无一例外。
然而,善恶的选择却在于人——1847年,意大利化学家索布雷罗(Ascanio Sobrero)第一个制成了硝化甘油。他加热了一滴硝化甘油,结果迸溅一地。索布雷罗惶恐地意识到了它用于战争的可能性,因此立即停止了这个方向的一切研究工作。这当然无济于事。别人把这项工作接着做了下去,不到半个世纪,硝化甘油连同其他高级炸药都用到了战争中。
难道这就使高级炸药一无是处了吗?1866年,瑞典发明家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学会了如何把硝化甘油同硅藻土混起来制成一种混合物,使用起来十分安全,他称之为“达纳炸药”。有了达纳炸药,开采土石方的进度远远超出了以往全部历史时期镐刨锹铲的成效,而且不再需要残酷地强迫劳工出苦力。
正是达纳炸药,在19世纪最后几十年中为修建铁路铺平了道路;也正是达纳炸药,帮人们建筑了水坝、地铁、地基、桥梁,以及其他成千上万的工业化时代的大规模建筑物。
归根结底,用炸药搞建设还是用炸药搞破坏,选择权在于人。如果他选择了后者,那么,错误并不在炸药,而在于人的愚蠢。当然你也可以认为,炸药能提供的一切好处都抵不上它可能造成的危害。你还可以认为,人没有扬善避恶的能力,所以,为了这一群傻瓜,必须将炸药全盘否定。
针对这种情况,让我们回想一下医学的进步。它始于1798年詹纳(Jenner)推行接种疫苗,19世纪60年代巴斯德阐明了细菌致病学说。医学进步将人类的平均寿命翻了一番,这是它有益的一面,但同时它也带来了人口激增,这是它有害的一面。
就我所知,几乎没有一个人反对医学进步。即使当今有那么多人为科技进步带来的种种危险而担忧,我也几乎没听到任何声音,抗议对关节炎、循环系统疾病、先天性缺陷以及癌症的病因与治疗方法的研究。
然而,人口激增是人类所面临的最紧迫的危险。假如人口激增继续得不到控制,即使我们避免了核战争,消除了污染,学会了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并在各个学科领域都取得了进步,那么,我们还是会遭受灭顶之灾。
在人类的“愚行”当中,最愚蠢的莫过于使死亡率降低的速度快于出生率降低的速度。
据此,有谁会赞成废弃医学进步,重新回到高死亡率?有谁会在“拥护传染病”的旗帜下前进?                                                         节选自《宇宙秘密》,艾萨克·阿西莫夫
1.下列关于科技发展的表述,不能体现其积极意义的一项是
A.我们对美丽壮观的宇宙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B.我们能有机会接触艺术、音乐、文学等人类智慧与艺术的精华。
C.硝化甘油连同其他高级炸药,都用到了战争中。
D.我们通过发展,通过科技手段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2.2.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认为科技是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潜在的威胁。
B.本文列举了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的不同种新事物,这些事物都代表着科技的发展。
C.医学进步将使人类的平均寿命翻了一番,尽管随之出现了人口激增的现象,但几乎没有人反对医学的进步。
D.我们只有通过大力推进医学进步才能解决困扰我们已久的人口问题。
3.3.文章说人类最愚蠢的行为是“使死亡率降低的速度快于出生率降低的速度”,但结尾又说不可能有人会赞成废弃医学,重新回到高死亡率。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为什么?
2016-11-18更新 | 4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谈到中国话剧艺术,人们首先会想到它的现代属性,其次会想到它的现实使命。它是顺应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转型,从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和开启民智的现实需求出发,借鉴西方戏剧经验而创造生成的舞台艺术,发挥着其它艺术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中国话剧未生成之前,中国戏曲顺应中国文化的诗学传统和抒情特点,以歌舞演故事,以写意性与程式化表演,以典型化、符号化脸谱和曲牌体、板腔体音乐模式,培养了中国观众的接受心理和欣赏习性。

20世纪初,近代社会的历史变局,决定了中国话剧的必然出现,它是民族意识走向理性自觉的文化选择,是中华文明涅槃重生的历史嬗变的产物,也是民族自强、文化振兴的使命承担。

1907年秋,王钟声公开声称要以演剧为手段,“唤起沉沉之睡狮”。他表示:“中国要富强,必须革命;革命要靠宣传,宣传的办法,一是办报,二是改良戏剧。”鉴于改良社会的急迫性,新剧的倡导者抛弃了门派众多、技艺复杂的戏曲,而选择了更具灵活性、实践性的话剧艺术作为创新的突破口。话剧不是供人欣赏的“玩意儿”,而是唤起民众、改造社会的有力武器。

早期话剧与戏曲的关系实属藕断丝连,朱双云《新剧史》所概括的“生类”“旦类”,显然脱胎于戏曲行当。然而,新兴的话剧不同于戏曲,话剧对以艺术的方式反映真实、思考人生、发挥现实作用的强调,显然不同于成熟的戏曲艺术对形式美的倚重,而是更加彰显了社会人生的参与感、在场性和现实功用。

话剧对传统戏曲精神的融通,充分表明话剧艺术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可行性。《商鞅》《李白》《蔡文姬》等话剧的持续热演,《杜甫》《苏轼》《詹天佑》等话剧对历史人物的重新书写,都表明民族文化史和心灵史对于当代话剧创作的重要意义。历史上出现的优秀话剧,无一不是作者良好的民族文化素养的显现,无一不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产物,无一不是中国式普遍伦理道德和社会正义的体现。

中国话剧的民族特色,不在于它多大程度地融入了传统戏曲的外在表现手法,尽管这是话剧民族化的有效途径之一;而更在于它在多大程度上契合了民族精神和美学神韵,即从骨子里流露出“中国特色”“中国气派”。没有深厚而活跃的民族艺术精神,没有深厚而扎实的传统艺术底蕴,中国话剧将难以立足;没有宽广的文化胸襟和广采博收的气度,中国话剧将难以发展。因此,话剧人应当不断努力,发扬传统文化精神、吸纳民族艺术精华,借鉴外来艺术经验,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艺术精品。

(摘编自宋宝珍《中国话剧:110年的回眸》)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话剧是在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期出现的、具有现代属性的舞台艺术。
B.中国话剧以满足时代要求和现实需求为目的,发挥着其它艺术不可替代的现实作用。
C.戏曲顺应中国文化的诗学传统和抒情特点,培养了中国观众的接受心理和欣赏习性。
D.中国话剧是国人民族意识走向理性自觉的文化选择,促成了民族的自强、文化的振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话剧的现代属性人手,阐述了中国话剧的产生、作用、精神内涵和民族特色。
B.文章通过梳理中国话剧与传统戏曲之间的关系,突出了二者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
C.文章引用王钟声的话,意在阐明话剧诞生之初,它的实用性远远大于其艺术性。
D.使用旧题材的《商鞅》等新话剧演出获得成功,证明话剧融通民族文化是可行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早期话剧强调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思考,对传统戏曲所倚重的形式美不太关注。
B.中国话剧如果能高度契合民族精神和美学神韵,日后的发展就一定会越来越好。
C.话剧是文化素养的显现,内容与形式结合的产物,伦理道德和社会正义的体现。
D.话剧人如果能够发扬传统文化精神,吸纳外来艺术精华,就能创造出艺术精品。
2019-11-24更新 | 15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