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367 题号:1843223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传统中国,从道家《庄子》起就十分重视美与丑的辩证关系,像《人间世》中的支离疏,《德充符》里的申徒嘉,这些丑的形象形貌粗陋怪异,但被庄子以“齐美丑”的思想赋予了独特的审美价值。的确,一方面,中国古代哲学以“道”“气”为核心的本体论视万物为一体,事物无论美丑皆“通天下一气耳”;另一方面,中国“天人合一”的诗性思维重视感性,多以直觉感悟的方式达到对宇宙人生的把握,对人的非理性精神要素有相当程度的重视。因而中国文化显现出美丑兼审的特点。所谓的美丑是主观的情意和想象力赋予的对象。概括来说,在中国传统的文学作品中有这样两个重要观念:

第一,以美为主、以丑衬美的审美意识。这种观念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如《宝玉挨打》,写宝玉得知金钏儿自尽,“五内摧伤”而“茫然不知何往”。宝钗到王夫人处道安慰,把金钏儿说成了“糊涂人”,并道“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这种冷冰冰的话,正反映出宝钗灵魂深处的冷酷无情。宝玉的悲痛、内疚、震撼对照薛宝钗的冷漠,辉映出了宝玉的心灵世界是多么美好而热烈。丑的特征因美的对照而更加显著,反之亦然。唐代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以死寂病态的丑来衬托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和自然的壮美,这种以丑衬美的认识早于西方近千年。

第二,化丑为美,即把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这是中国美丑观的又一重要观念,其效果是通过对丑恶现象的艺术加工引起审美快感。因为艺术所展示的不是现实中原封不动的丑,而是被赋予了艺术想象的对象,它的内容会引起人们道德伦理的批判,而形式却给人以艺术享受,唤起审美快感。甚至很多人认为丑的形象比美的形象更具感染力和冲击力。这里的化丑为美又分两种,即由人物外表丑化为对象心灵美的,和化人物丑为作家美的。

化外表丑为心灵美的,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有很多例子。《七品芝麻官》中的知县唐成,形象极丑,但他立下了“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做官宗旨;在审案时他与诰命夫人斗智斗勇,终将其绳之以法。观众透过其丑陋的外表,看到的是他的勤政、爱民、清廉、机智、不畏强权等美好本质,不由对其产生喜爱、尊敬、赞佩的情感,至完全忽略了他的外表丑,甚至从中获得强烈的审美快感。

化对象丑为作家美的也很多。比如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白居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等,都是以善的标准批判丑,以审美的标准欣赏艺术形式,从而体现作者的崇高价值观。这里要强调的是,这一类化丑为美的作品始终向读者展示的是一个完整的审美过程,即感官丑到升华的美。

(摘编自刘卿莉、徐冉《浅谈“丑的美学”》)

材料二:

书写极美是文学之当行本色,书写极丑则反映了追求谐谑的恶趣味。北京大学所藏西汉竹书中,有一篇名为《妄稽》的俗赋,可以证明极美、极丑的书写,可能在汉代相当流行。

赋中,容貌德行俱佳的名族少年周春,在父母的安排下娶妄稽为妻,而妄稽的丑恶触目惊心,令人不敢直视:“妄稽为人,臂夭八寸,指长二尺,目若别杏,蓬髪颇白……”即使想象力再充沛,恐怕也无法通过这大段的排比文字,在脑海中复原出妄稽的面貌。她几乎是一个全无人形的怪物。周春无法忍受与其一起生活,又纳虞士为妾,而虞士则是一位秀出人伦的美女:“色若春荣,赤唇白齿,长颈宜顾……”她让周春一见钟情,也得到了他的万千宠爱。妄稽不仅容貌丑陋,还既妒且悍。尽管虞士一再示好示弱,她还是对虞士大加迫害。妄稽之丑与虞士之美,赋中都一写再写,极力铺排。美、丑甚至有了相互催发的效果:妄稽越是丑拙暴虐,虞士就越发楚楚可怜。

这个看起来无法收场的故事,对于当时的读者或观众而言,从极美与极丑的反差中,从丑妇作怪的戏剧性情节里获得愉悦,才是赋作最主要的功能,此篇因此具有极其强烈的戏谑、调笑色彩。《妄稽》堪称早期文学中极美、极丑书写的集成之作。

在赋体文学中,摹写美人是一个经典题材,宋玉之后,曹植《洛神赋》最为知名。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丑妇书写在赋体中也代有所作,甚至不乏佳构。敦煌文献中保存了赵洽《丑妇赋》与《丑女缘起》等篇。必须承认,无论是书写美人还是丑妇,都有物化女性的嫌疑,但作为一个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这些书写既为文人提供了炫耀才华的契机,也给读者带来了开怀一笑的愉悦。

(摘编自刘书刚《早期中国文学中的极美与极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特意创造支离疏、申徒嘉等粗陋怪异的形象,旨在强调对于美与丑,审美态度应该是兼审,尤其是对丑的事物,要使之升华为美。
B.材料一引用“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使读者对宝钗的心灵世界之丑产生了真切感知,进而对宝玉之美也就能体会得更为深刻。
C.《妄稽》从外在与内在两个角度对妄稽进行了描写,从外在说,她容貌丑陋,几乎是一个全无人形的怪物;从内在说,她则既妒且悍。
D.无论是曹植摹写美人的《洛神赋》还是赵洽书写丑妇的《丑妇赋》,都是赋体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不仅展现出文人的才华,还给读者带来了愉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作品中丑的形象能引发人的审美快感,此时的丑不是现实丑,,而已成为艺术美。
B.《燕歌行》以“美人帐下犹歌舞”贬斥主将恣意享乐,是化对象丑为作家美的作品。
C.汉代的文人们对通过书写极美与极丑的人物来创造谐趣、娱乐读者的写法情有独钟。
D.《小二黑结婚》中的“擦着粉,穿着花鞋”的老太婆三仙姑,同样呈现着艺术之美。
3.下列对材料的论证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由《庄子》谈起,进而论及古代哲学,引出了对中国文化中美丑兼审特点的论述。
B.材料一第二段提及《宝玉挨打》和刘禹锡的诗句,运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两种方法。
C.材料二把妄稽与虞士进行了外貌与品行两个方面的鲜明对比,使她们的丑与美更为突出。
D.材料二运用了“可能”“恐怕”“几乎”等表意不太肯定的词语,使语意的表达十分严谨。
4.《妄稽》对妄稽之丑的描写,不合乎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化丑为美的观念,请简要分析其原因。
5.《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形象可以较好地体现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关于美与丑的重要观念,请联系材料一,结合小说内容作简要回答。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和词,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来诗词并称。有评论家对诗词的风格进行了高度概括,即“诗庄词媚”,这个说法影响深远,堪称经典之论。

“诗庄词媚”,所谓“诗庄”,是说诗歌大都庄肃严整;“词媚”,是指词相对婉约媚气。那么“诗庄词媚”之说产生的原因何在呢?

实际上,“诗庄词媚”的风格取决于诗词的格式、用途和历史原因。

近体诗发展以来,人们在写诗时,必须遵从严格的平仄和字数要求,写出来的诗也就带有严格的格式和韵律。词则不然。词是音乐性的歌曲,是当时被人们传唱的流行歌曲,词牌也是多种多样,所以并没有固定的平仄和字致要求。如此看来,诗工整,词自由,格式上的差异构成了“诗庄词媚”说法的一部分。

唐代科举取士的过程中,需要考诗赋,这也决定了作诗的严肃性。才子文人们需凭一手好的诗作来获取官位,内容上自然也不能放松要求,多是追求功业、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而落榜失意的人写诗,就是为了感慨身世,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情了。曹操曾说:“歌以咏志。”诗作也确实是人们言志的一种常用手段。《尚书·尧典》中有记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而词一直被人们称为不登大雅之堂之声,它一般用于娱乐场所的助兴。词中的女性形象也占了很大部分,包括符号化的美女、思妇,甚至女强人等等。题材上,词以言情为主,欧阳烔《花间集序》中写:“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妖娆之态。”可见,“用助妖娆之态”的词自然不能脱离“媚”这一形容词了。

在我国古典文学的传统中,诗歌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从《诗经》开始,人们便强调“思无邪”“发乎情,止乎礼义”等需严格遵守的戒条,孔子、荀子等儒家巨匠也阐释过“诗言志”这一中心命题。经过几千年儒家思想的洗礼,诗歌始终遵循着“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目的,起着教化作用。相对而言,词就不受任何的限制,并没有历史的规定和局限,一直以通俗文学、娱乐大众的身份存在并流传,正如张炎《词源》云:“簸弄风月,陶写性情,词婉于诗。”

人们说“诗庄词媚”,这对诗词的风格来讲固然是个大方向,但历史上也存在着诗“媚”词“庄”的现象。现在我们常讲一篇文章或一句话很有诗意,便是揭示出了诗也有美的一面,也有“媚”的一面。诗也存在着很多男女情爱之作,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名句。此外,诗歌自身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特性,也充分体现出诗歌的美感。另一方面,自古以来词的题材和体裁多种多样,其中不乏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词派,《念奴娇·大江东去》和《江城子·密州出猎》等名篇,都体现了庞大的气势和远大的抱负,这又是词“庄”的重要体现。

中国的诗词作为最美的体裁传达了人类的美好情怀与精神境界,二者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可谓“并蒂花开一树香”。它们不仅成为中华文化永远的经典,而且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永恒遗存。

(摘编自于溟跃《也谈“诗庄词媚”》)

材料二:

从起源上看,唐诗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诗歌的创作传统,主张对现实生活进行朴素真实的反映,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语言通俗自然,风格清新。而词,起初是一种音乐文学,是合乐的歌词,原来整齐的格律诗体已不再适应多变的曲调形式,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重为活泼的词。由于词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内容以表现男女情爱为主,吟唱风花雪月以娱人娱己,故有“词为小道、艳科”之说,这也与整个社会的享乐习气有关。

从题材上看,诗多表达政治共有的情感。有表达国家兴亡、民生疾苦的,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诗句;有表达胸怀抱负、宦海沉浮的,如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等诗句。总的来说,唐诗中除了刘禹锡等采取了民歌的内容外,都比较庄正严肃。反观词,其在题材内容上则常常以描写男女情爱、离别愁怨为主。如柳永的《雨霖铃》就是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情人的惜别之作,倾吐深深的离愁时,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更加关注词人自身的感情投射。因此,古人认为诗是庄正肃穆、质朴厚重的,而词是柔媚清丽,纤细轻佻的,诗往往流露出一种忧患意识或是言志倾向,而词则经常带有一股脂粉气,不如诗歌那般大气,词的语言相比于诗显得更精美典雅、轻灵细巧。

直到苏轼出现,才打破这种局面。苏轼的词在内容和题材上大胆尝试、不断扩大,来呈现词人的战争观、家国观、人生观,而不再局限于闺阁之内,逐渐改变了婉媚之气独主词坛的局面。

(摘编自晏婧《小议“诗庄词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人用“诗庄词媚”高度概括了我国古代诗词风格,“诗庄词媚”这个说法堪称经典之论。
B.古代的文人通过参加科举考试,用一手好的诗作来获取官位,曹操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C.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我国“诗教”的传统由来已久,而词相对来说不受限制、束缚。
D.唐诗中也有别于庄正严肃风格的诗歌,如刘禹锡等人在创作诗歌时采取了民歌的内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两句很好地诠释了“诗庄词媚”的风格。
B.诗歌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也往往用来展现诗人的志向抱负,这意味着诗歌在表现诗人精神境界方面要优于词。
C.词在题材内容上以描写男女情爱、离别愁怨为主,经常带有一股脂粉气,其语言相比于诗显得精美典雅、轻灵细巧。
D.苏轼的词在内容和题材上大胆尝试,使词不再表现闺阁之情,他突破了词婉约的特质,变婉媚之气为豪放之风。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诗庄词嵋”观点的一项是(     
A.画有诗人之笔,有词人之笔。高山大河,诗人之笔也;烟波云岫,词人之笔也。
B.词中的豪放词不乏“庄”,而诗中的宫体诗也不乏“媚”。
C.诗词同源,都是“缘情而发”的文体,二者抒情特征相同。
D.诗词最明显的差过于形式,诗的句式是整齐的,而词的句式有长有短。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欧阳修用诗句“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来抒发自己被贬后仍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个人情志,又用词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来写女子的闺怨之情。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2022-02-07更新 | 12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话剧《茶馆》等“老作品”每一亮相,总会引来叫好和追捧,甚至形成“一票难求”的文化热点。同时,一些新创作品却很难把人们引进剧场,有的即便一时获得好评,也很快被人淡忘,成为舞台“稀客”,更有甚者沦为“一日游”“节展游”。两相对比,不禁引人深思。经典作品长演不衰,圈粉几代人,奥妙何在?

戏剧艺术是靠表演立在舞台上的,也靠表演得以传承。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有赖于精湛的技艺。京剧表演艺术家张火丁曾说:我唱的永远是程派。她的《锁麟囊》每演必火,几乎成为“灯谜”的节日,足以说明正是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的执着守护与传承,才保持了“味儿”的纯正延续,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散发。

经典从来都是开放的、面向未来的,不但提供精彩的内容,而且提供续写精彩的可能。戏曲理论家李渔说,旧剧之可贵在于“本质如常”,又“能新而善变”。那些久演不衰的剧目,身段往往比较柔软,善于结合时代审美语境的变化而做出微调。这为创作者反复咀嚼生活的馈赠,耐心听取观众、文艺评论家的意见并加以运用提供了有利条件。事实上,经典作品正是以“小碎步”前行的形式登上了艺术的高峰,也走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给他们以温暖和力量。

经典作品之所以耐看,还因为其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作品的厚度,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时代的产物,反映着一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气质。随着时间的流逝,物质的东西可能过时甚至灭失,精神却永不过时,历经岁月的冲刷,反而会愈显光亮。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比如,豫剧《朝阳沟》讲述的是当年的知识青年扎根农村的故事。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当代青年投身社会建设、报效祖国的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更加丰富。但我们今天再看《朝阳沟》,依然会为作品中深藏的家国情怀感动不已。

更重要的是,经典作品还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说出了老百姓的心声。这也是其承载的文化精神、思想内涵和艺术追求真正抵达受众最根本的保证。戏剧是高雅的也是大众的。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戏剧所营构的,不只是艺术空间,也是伦常的尺度。在这里,生活中的善行义举得到更有故事性的表现,不公正不道德现象受到谴责与批判,向往地变成了“现实”,现实的昭示着愿景。比如,河北梆子《宝莲灯》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末,已演了1400多场,是著名的保留剧目。当人们为舞台上的“沉香”热烈鼓掌时,掌声是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也包含着对孝心孝行以及惩恶扬善的赞许。话剧《天下第一楼》首演于上世纪80年代末,经三十余年舞台打磨已成当代经典,剧中人与命运的不懈抗争,拨动着观众的心弦,引导人们思考人生,在生活的韧性中咂摸历史的流转。贴近百姓口味自然有口碑,而真正的经典作品恰是靠百姓口碑流传的,具有现实温度的。

(摘编自胡一峰《为什么压箱底儿的经典老戏永不过时》)

材料二:

随着中国文化在全球的传播范围愈来愈广,中国戏剧走出国门的频次逐年增加。在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罗马尼亚锡比乌国际戏剧节等著名国际戏剧节现场,中国戏剧的身影随处可见。通过科技手段丰富表现样式,中国戏剧与世界戏剧交流日益密切,打破了国外,尤其是西方观众将戏曲、杂耍等同于中国戏剧的刻板认知。

事实上,当下中国戏剧人正有意识地利用科技手段创新讲述中国文化与民族艺术的方式,并得到国际戏剧界的认可。亮相第二届老舍艺术节的戏剧作品《酗酒者莫非》,根据史铁生作品《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改编,由陆帕执导。与这位波兰导演来华演出的多部作品一样,《酗酒者莫非》的理念、手法均属于欧洲当代文学剧场,影像与心理两个时空的结合方式带出欧洲戏剧大师与中国当代文学碰撞出的火花。另一部在艺术节上登台的戏剧《铸剑》,文本取材自鲁迅同名小说及中国民间传说《干将莫邪》,由波兰知名导演格热戈日·亚日那与中国演员联合创作完成。

科技手段是助力中国戏剧走出国门的鲜亮“外衣”,然而究其根本,中国戏剧承载的厚重中国文化与艺术传统才是它能在国外赢得赞誉、获得尊重的根本原因。从1930年京剧大师梅兰芳访美、1980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经典话剧《茶馆》巡演欧洲,到近几年由陈佩斯、黄盈、赵森等执导的《戏台》《黄粱一梦》《罗刹国》等作品在国外引起的特别关注,都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魅力。这些都在提醒中国的戏剧创作者,中国戏剧未来若想在世界戏剧版图上占据重要席位,理应深入民族艺术的核心地带,创排出彰显中国气象和文化气息、有格局、有品质的优秀作品。

(摘编自梅生《中国戏剧走出去的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茶馆》等“老作品”每一亮相,总会形成“一票难求”的文化热点,但是一些新创作品却不能获得人们的好评。
B.经典戏剧作品善于结合时代审美语境的变化而做出微调,它们以“小碎步”前行的形式,登上艺术的高峰,给人以温暖和力量。
C.物质的东西可能会过时甚至灭失,但作为时代产物的优秀戏剧作品,其精神历经岁月的冲刷后,反而会愈显光亮、永不过时。
D.西方观众一度认为,中国戏剧与戏曲、杂耍是等同的,但随着中国戏剧与世界戏剧交流日益密切,这一刻板的认识已被打破。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火丁的《锁麟囊》每演必火,这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源于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的守护与传承。
B.当代青年投身社会建设的途径虽然与《朝阳沟》中所展现的不同,但两代青年都有炽烈的家国情怀。
C.由《宝莲灯》与《天下第一楼》的成功可以看出,经典作品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说出了百姓的心声。
D.材料二以《酗酒者莫非》与《铸剑》为论据,论证了中国戏剧要想走向世界,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是出路的观点。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在表演京剧《四郎探母》时,中外演员用特别突出拔高的音一起唱出“番”字。
B.观看歌剧《图兰朵》时需注意着装,正襟危坐,不能像在戏园子一样随意走动。
C.国外创作人员用多台投影等技术手段,与中国艺术家一起创作出话剧《青蛇》。
D.音乐剧《在远方》融合时尚元素,歌颂中国快递小哥辛勤创造、坚定追求的精神和形象。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2022-04-16更新 | 7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谁当你的父母,在你说,是机会,且是你存在之前的既定事实。

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两者是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

但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血缘社群构成的家族,当人口繁殖扩大到一个程度,就要向外扩张土地。但每个家庭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内向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个社群分裂,分出来的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

如果分出去的细胞能在荒地上开垦,另外繁殖成个村落,它和原来的乡村还保持着血缘的联系,甚至把原来地名来称这新地方,那就是否定了空间的分离。就如同我们的籍贯取自我们的父亲,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但很多漂流到别地方去的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因为想成为村里人,第一要在村里有土地。第二是要从婚姻中进入当地的亲属圈子。但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土地权受氏族的保护,不能自由买卖。所以这些寄居于社区边缘上的人并不能插入这村落社群中,他们不被视作自己人。可是就在这个特性上却找到了他们在乡土社会中的特殊职业。

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着若干社会活动,最主要的是冲突和竞争。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倚赖于相互间都拖欠着未了的人情。欠了人情就得找一个机会加重一些去回个礼,加重一些就使对方反欠了自己一笔人情。来来往往,维持着互助合作。亲密社群中“算账”“清算”等于绝交之谓。

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社会关系是以人情来维持的,亲属间的权利和义务必须有相当的平衡,这平衡可以在时间上拉得很长。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往来也愈繁重,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于是“当场算清”的需要也增加了。“钱上往来”就是这种乐意当场算清的往来,这就是商业。所以商业是在血缘关系之外建立起来的。

在乡土社会中,有专门作贸易活动的街集。街集时常不在村子里,而在一片空场上,各地的人各以“无情”的身份出现。在这里一切交易都得当场算清,因为在门前是邻舍,到了街集上就是“陌生”人、从街集贸易发展到店面贸易的过程中,寄籍在血缘性地区边缘上的外边人成了商业活动的媒介,村子里的人对他可以讲价钱,可以当场算清,不必讲人情。

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在订定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法律需要一个同意的权力去支持。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有删改)

材料二:

社会最讲究“圈子”。费孝通早在《乡土中国》一书,就提出中国的乡村“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乡亲交往,全凭相熟度、关系度。

存在决定意识。不过意识有相对独立性,打下血缘宗族出身印记的“圈子情结”会横向位移,从乡村走向各行各业各阶层。

一入“小圈子”,最须讲究“义气”。义气的优点是注重情谊,缺点是只重情谊。你看古代推崇的“义士”,有很多其实彰显的是圈内之谊亦即投桃报李的个人情义,缺乏大义,不够正义。专诸、荆轲不就是如此?

亲不亲,圈上分。费孝通是深刻的,他从“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不是见外了么”的寻常话语中,分辨出其间具备“现代社会的阻碍”之必然性。

现在,一个“陌生人社会”,概括出农耕小生产转入工业大生产时代的人际交往特征。陌生人保持日常互动,确定彼此边界,须依赖一系列契约规则,旗帜是教化的道德,底线是强制的法律。“有纠纷找法律”成为共识,欲找老兄老友老关系,难矣哉。难找,他还是使劲儿找。这时熟人社会的经验,或曰“圈子情结”,会发生纵向位移。但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契约不立、规则虚化,无劳而厚俸,建功却无酬,行为评价的不确定性陡增,人们难以对未来作出准确的预期,则公平竞争何可期,工作怎能搞得好?

硬件变,软件也须变。在日益成长的契约社会、法治社会里,作为乡土社会、血缘社会遗迹的“圈子情结”还有什么立足之地?

(摘编自司徒伟智《“圈子情结”的前世今生》,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稳定的乡土社会中,随着人口繁殖,每个家庭向外开垦的机会就会不断扩大,社群分裂成为必然。
B.如果分出去的游子能够在荒地上开垦,并且繁殖成新的村落,新地缘的形成也就必然会促生新的血缘。
C.“小圈子”讲究义气,只重情谊,缺少大义,不够正义,不懂是非,只根据圈子来判定,选边,站队。
D.作为意识形态的“圈子情结”表现出它的相对独立性,在陌生人社会中虽难有立足之地却依然存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于斯,死于斯”,将人与地联在一起,有血缘关系的生活之地成了灵魂的寄托。
B.商业活动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就是说血缘社会是不会发生贸易的。
C.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它虽然是血缘的投影与反映,但是更多地信奉信用与法律。
D.“圈子情结”纵向位移是指熟人社会形成的“圈子情结”在当今社会继续存在使用。
3.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血缘社会”稳定性特征的一项是(       
A.地位固定B.子填父籍C.相互馈赠D.当场算清
4.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血缘社会”与“地缘社会”的区别。
5.斯隆领导下的早期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曾久盛不衰。而在他担任总裁的50多年里,他没在通用公司结交一个朋友。请根据材料的观点,解读斯隆的行为。
2024-03-03更新 | 3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