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2 题号:1847926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批。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一般的,所谓“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全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描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材料二

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土社会逐渐出现离乡、离土、离家等生活形态,“陌生化社会”逐渐取代了传统圈层化的“熟人社会”,然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讯软件的普及,塑造了一个个微信社交圈层,变革了传统社交方式,将人们传统的社交路径由“线下”演变至“线上”,将人们重新拉回到“熟人社会”。

微信圈层作为网络聚合社交空间,它的参与主体无论是个体还是组织,都是基于熟人关系而连接起来的。“加微信好友”的前提是和对方熟悉,微信朋友圈的点赞、转发、评论往往也是在熟人之间进行。微信圈层相互交叉,不断重叠,但都是以“己”为中心,不断拓展出去。微信圈层建立的目的是信息交互,情感沟通。在费孝通先生的“羞序格局”理论中,社会圈子具有很强的伸缩能力,这种伸缩能力简单概括就是“推”,同样的,在微信圈层亦如波纹一般向外“推出”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的“微信圈层”。微信圈层迎合了人们多样化的社交需求,其呈现了一种公域与私人、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混杂互嵌的“网络羞序格局”移动场景,也由此开启了新型社交互动方式。

微信圈层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原生圈层,是基于血缘、地缘等传统关系而组建的社会交往圈子,工作在不同地区的亲属常常通过这些微信群组建成跨越时空的交流平台,拉近了亲情关系。二是拓展圈层,是通过广泛的社交而新组建的圈层,拓展圈层主要包括学缘、业缘、趣缘等圈子。学缘关系圈层,指的是以外出求学或外出学习而有着共同生活经历的朋友之间建立的关系网;业缘关系圈层,指的是工作中的同事圈子,或者是由于某项工作而有了工作交集的群体;趣缘关系圈层,指的是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朋友而建立起的圈层。所谓“拓展”,是指作为圈子中心的“己”通过个人努力和其他影响力而扩大圈子,以赢得更多的社会资源。这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国传统社会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在微信圈层中的变迁。如果去重温费孝通1948年所出版的《乡土中国》一书,可能会发现,即使70多年过去了,书中所描述的那个中国社会结构似乎依旧没有什么根本性的改变。

(摘编自方楠《互联网时代的“新差序格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费孝通想用“捆柴”的比喻来表明,西洋社会结构往往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之间有清楚的界限,不会模糊。
B.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是以“己”为中心,以亲属和地缘作为主要关系组建的社会交往圈子,圈子的范围取决于个人势力的大小。
C.费孝通认为,西方的“个人主义”与中国“自我主义”,一个争“权”,一个讲“情”,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模式。
D.作为新型社交方式,微信圈层虽然以线上取代了线下,但它仍然与传统社会圈层一样具有很强的伸缩性。
2.根据材料二判断下列微信群不属于微信拓展圈层的一项是(     
A.“每日一交作业”群B.“人力资源互助”群
C.“抗疫志愿者”群D.“远亲不如近邻”群
3.结合材料,请用一句话为微信圈层下个简单的定义。
【知识点】 学术论文 费孝通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招聚才学之士编纂而成,有人将它视为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有人说它是逸闻小品的典范。原共八卷,今存三卷,主要记述汉末至东晋间文人名士的言行风貌。书中所写人物上自帝王卿相下至士庶僧徒,从中可以看到当时人们尤其是士人的精神面貌、风俗习尚和价值观念。

此书的上卷虽首列德行,但文人名士爱才远甚于敬德,他们毫不掩饰地夸耀自己的才华,在才名上当仁不让。曹操欣然领受乱世之英雄的品评,全不计较治世之奸贼的讥诮。魏晋门阀士族固然看重门第,但更倾倒一个人的才情,那些高傲的世族对那些才藻新奇、析理精湛的天才,他们无不愿意屈尊纡贵与其交往。《世说新语》还写了六朝士人精神生活的另一方面,他们既爱智也多情。嵇康与吕安交好,每一相思,千里命驾。士人们追求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追求一种任性称情的生活:阮籍嫂尝还家,籍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辈设也?’。人们摆脱了礼法的束缚和矫饰,便自然地坦露出人性中纯真深挚的情怀。

《世说新语》通过历史人物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来描绘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再通过众多的形象来凸现一代名士的精神风貌。作者只是实录主人公的三言两语,便使所写人物神情毕肖:顾悦与简文同年,而发早白。简文曰:卿何先白?对曰: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简文帝的矜持虚伪,顾悦的乖巧逢迎,经这一问一答就跃然纸上。作者从不站出来发表议论,常用皮里春秋的手法月旦人物,表面上对各方都无所谓臧否,骨子里对每人都有所褒贬,如《管宁割席》、《庾公不卖凶马》、《谢安与诸人泛海》等,作者不偏不倚的叙述中,不露声色地表达了抑扬可否的态度,笔调含蓄而隽永。

由于书中记述的多是名士们的清谈,所以它的语言受清谈的影响很深。魏晋清谈逐渐由义理探寻转向审美品味。首先它要求以简约省净的语言曲传玄远的旨意,这样才能使名士们披襟解带和称叹不已;其次,清谈使用的是当时流行的口语俗语,但谈出来的话语又须清雅脱俗,这使得名士们要讲究声调的抑扬和修辞的技巧,义理上的拔新领异必须出之以语言的才藻新奇;清谈是一种或明或暗的才智较量,名士们为了在论辩中驳倒对手,不得不苦心磨练自己的言谈机锋,以敏捷的才思和机巧的语言取胜,因而《世说新语》的语言兼具简约典雅与机智俏皮之美。

《世说新语》早已成为历代骚人雅士案头的清供或枕边的读物。傅雷先生反复嘱咐远在西方的儿子傅聪要认真阅读《世说新语》,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世说新语》在床头与自己相伴一生。不过,由于该著行文既含蓄委婉,语言又简约冷隽,争辩中深藏机锋,清谈时更微妙玄远,对于现代读者来说,要想领略和品味它绝非易事。

(节选自戴建业《<世说新语>文本细读》序,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世说新语》由南朝宋刘义庆主持编纂而成,该书的主要内容是汉末至东晋间文人名士的言行风貌。
B.魏晋名士看重自我才名,他们追求任性称情的生活,也倾倒于别人的才情,他们爱才多情甚于敬德。
C.《世说新语》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塑造人物,再通过“皮里春秋”手法凸现名士的精神风貌。
D.魏晋清谈使用简约省净的语言和当时流行的口语俗语,因而表现出简约典雅与机智俏皮的语言风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三段列举《管宁割席》《谢安与诸人泛海》等篇目,论述了《世说新语》对人物褒贬较为含蓄。
B.文末作者借傅雷先生和朱光潜先生对《世说新语》的态度,证明了该书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C.文章多处引用了《世说新语》中的原文,既比较直观地介绍了该书的特点,也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D.文章分别从《世说新语》一书的主要内容、表现形式以及其语言风格几个方面向读者介绍了该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可以借助《世说新语》一书来研究六朝时期平民阶层的精神面貌和风俗习惯。
B.《世说新语》展现了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可见当时士人追求摆脱礼法束缚。
C.魏晋名士讲究声调抑扬和修辞技巧,是因为当时的口语俗语无法表达新奇的义理。
D.现代读者想更好品味该书中魏晋士人的风情气韵,需要把握魏晋清谈的语言特色。
2022-04-20更新 | 16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春秋战国之交,神州大地掀起了一场社会大变革的风暴。

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旧的奴隶制度和道德伦理观念,被新的封建制度和意识形态取代了;一部分农民获得较多的自由,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阶级矛盾尖锐激烈,兼并战争连年不断,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

在这个时期,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应运出现了,这就是士。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地位虽然较低,但很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有的是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学者,有的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其代表人物如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以及商鞅、申不害、许行、陈相、苏秦、张仪等,都是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或科学家。

由于士的出身不同,立场不同,因而在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时,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也不同。他们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许多学派。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儒、墨、道、法四家,而《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则是这四家的代表著作。其中《论语》《孟子》《老子》(《道德经》)和《庄子》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公元前2世纪中叶,汉武帝认识到孔子学说有利于中央集权大一统的社会格局,因而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中国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时期,一直尊奉孔子为圣人,尊称孟子为亚圣;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以及孔子后裔和孟子后裔,都自觉或不自觉地相信或认为孟子的学术思想与孔子一脉相承或完全一致,简言之即所谓的孔孟一家。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或许也是一个持续两千年的政治阴谋。因为,实际情况是,孟子的学术思想一部分继承于孔子的思想,另一部分则是孟子自己的创造,而这后一部分内容已经大大地超越了孔子。

孔子倡导的社会结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则鲜明地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中国的历史中,是他第一个明确主张民众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朝廷的利益要服从民众的利益,君王的利益要服从民众的利益和朝廷的利益。

为了约束君王的行为,孟子主张在任命或罢免官员的问题上,不能由君王一个人说了算,也不能由少数几个大臣说了算,而是必须要征求国人的意见;在定罪量刑上,也不能由君王一个人说了算,也不允许君王的亲信左右或大臣私自说了算,同样必须征求国人的意见。对于不称职的君王,孟子以大无畏的精神提出:“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孟子·万章下》)。”在君臣关系上,孟子也坚持人格的尊严与平等,他曾当面对齐宣王说:“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孟子·离娄下》)。”

事实上,孟子的上述主张,都是孔子未曾提出过的,这表明孟子的学术思想、政治理念与孔子有着相当大的差异,严格说来他们并不是一个学派,孔孟并非一家。其实,孟子与孔子思想存在着本质不同,封建帝王及其御用文人心里都是明白的。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对《孟子》一书的许多主张都大为恼火,一怒之下要把孟子像从孔庙里迁出,但是他冷静下来后却发现把孟子像放在孔庙中实在是太有必要了。这是因为,只要宣扬孔孟一家,那么孟子便永远屈居亚圣地位,孟子思想主张的正确与否,也就必须以孔子思想为准,这样便可以用正圣压制亚圣,用孔子的思想埋没孟子的思想,从而扼杀了孟子倡导的民主思想的传播。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节选,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之交,神州大地掀起了一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使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新的地主阶级兴起的社会大变革。
B.“士”出身地位较低,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皆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有的是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学者,有的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
C.百家争鸣的局面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儒、墨、道、法四家,而《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则是这四家的代表著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D.孟子的学术思想中有自己的创造,这一部分内容已经大大地超越了孔子,而从皇帝到百姓以及孔子、孟子后裔,相信或认为孔孟一家,这是一个持续两千年的政治阴谋。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了春秋战国之交,“士”这个新的社会阶层应运出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并列举了涌现出的众多代表人物。
B.在中国的历史中,是孟子第一个明确主张民众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这是孔子未曾提出过的,是孟子超越孔子的根本原因。
C.本文作者认为严格说来孔孟并不是一个学派,并非一家:虽然孟子的学术思想一部分继承于孔子的思想,但孟子与孔子思想存在着本质不同。
D.封建帝王及其御用文人心里都是明白孔孟思想存在不同,如朱元璋,但他也知道把孟子像放在孔庙中实在是太有必要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春秋战国之交的社会大变革中,一部分农民获得较多的自由,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而导致阶级矛盾尖锐激烈,兼并战争连年不断。
B.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是因为认识到孔子和孟子的学说有利于中央集权大一统的社会格局,中国在封建社会时期,一直尊奉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
C.在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时,士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不同,是因为士的出身不同,立场不同。他们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D.孟子主张在任命或罢免官员的问题上,不能由君王一个人或少数几个大臣说了算,而是必须要征求国人的意见,其目的是约束君王,坚持人格的尊严与平等。
2023-03-23更新 | 7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君 子 文 化

钱念孙

①文化的重要功能是以文化人,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进程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就是被历代中国人尊崇的君子人格。

②“君子”一词在西周时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到了春秋末期,孔子对“君子”概念的内涵进行改造,赋予其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君子”一词在《论语》里出现107次,足见孔子对君子人格的百般钟爱和悉心打造。如果说,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探求如何“做人”的道理,那么他苦苦求索的结果,就是做人要做君子。

③为了让世人认识和理解君子人格,孔子在《论语》里采取比较排除法,同时论述了比君子高大的“圣人”和比君子矮小的“小人”。关于“圣人”,他对弟子把他奉为“圣人”的做法表示反对,“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关于“小人”,他在与君子一系列比照中予以否定,比如,“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就告诉我们:君子一方面不是高不可攀的圣人,另一方面也与目光短浅、见利忘义的小人判然有别。君子作为孔子心目中的崇德向善之人格,既理想又现实、既尊贵又亲切、既高尚又平凡,是可见、可感,又可学、可做,并应学、应做的人格范式。

④孔子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创立了影响中华文明数千年发展轨迹的儒家学派。什么是儒学?儒学就是君子之学。无论是修己还是治人,儒学都以“君子的理想”为其枢纽的观念:修己即所以成为“君子”,治人则必须先成为“君子”。孔子确信文化教养能够提升人的品质,改善社会风气。儒学的价值就是培育具有这种文化教养的人即君子,再通过君子的言行与修为引领社会风尚。

⑤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其生命力主要是日常应用。中华传统文化的这一特点,与西方文化大相径庭。西方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等,都热衷于构造一个能够解释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关系的严密理论系统,热衷于探寻认识论、方法论、辩证法问题等。中国从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颜李等,其学说却并不层层追问“是什么、为什么”,而只是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做什么、怎么做”,其所探寻的问题多半集中在社会人生方面,主要涉猎生活方式、人生态度、价值取向,以及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等。

⑥这种“知行合一”的思想,在有关君子文化的论述中尤为突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中的这些论述,无不鲜明体现出儒家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洋溢的“实用理性”精神。这种重行动、轻言词,重实践、轻思辨的观念,使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都不是把仁、义、礼、智、信只是作为一种理论来探讨,而是作为一种应该遵循的伦理规范推向大众。其结果就是要在全社会尽可能多地培育和塑造君子人格,并以其为引导带动各阶层大兴君子文化、大倡君子之风、大行君子之道。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请简要概述第③段的论述层次。
2.文章第⑤段中,作者举西方文化的例子对论述儒学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孔子打造君子人格的目的。
2018-04-25更新 | 17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