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241 题号:1849519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体裁的诗意主要表现为语言文字的诗意性(形象、节奏和韵律)和思维语境的诗意性(感性体认和自然品格)两个方面。诗意思维指的是“我们民族在长期生存发展的环境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起普遍作用的具有文化艺术特质的思维习惯、思维方法等思维活动的总称”。因此,诗意思维所形成的文学体裁主要有诗歌、散文、书信、日记、童话等,而基本上或完全不具备这两个层面特征的文学体裁就被归入“去诗意”或“非诗意”的范畴,本文称之为“写实”,涵盖了小说、传记、速写、报告、实录、说书、政论等多种体裁。当然,诗意化体裁中并不排除写实内容,写实化体裁中也有诗意质素,只不过在具体文本中往往以其中一种为主导而已。

“五四”时期,诗歌、书信、童话等属于诗意化的文学体裁范畴,与现代小说互渗所生成的文本,在文体形式上呈现出诗意盎然的总体格局。诗意体小说文体形式的独特性:一是“诗语”的植入,即古典诗词与现代诗歌对现代小说的渗透;二是“情感”的激荡,即至真情绪倾注于创作,从而使小说文本充满着某种“情调”。书信的应用文体特征也被转化为一种合乎“情”的文体形式,文中写信者强烈追求合乎生命律动的有回应的情感倾诉与倾听,隐现着双向期待的审美心理。

1930年代以后,极富个性色彩的梦幻逐渐退隐,时代环境难以承受个人化的闲情逸致,甚至于“一九二七年以后,精致的闲话,微妙的对白剧,也使读者和作者有点厌倦了,于是时代便带走了这个游戏的闲情,代替而来了一些新的作家与新的作品”。向内的抒情显得不合时宜,而向外的叙事和明理则成为主导。于是,叙事型的散文体小说便出现了,其文体特征主要表现为叙事的容观化。散文与现代小说的互渗融合现象曾引发一番争论。1930年代,穆木天直言小说散文化倾向是“一种危机”,认为“近来有些东西简直分不出是小说还是散文”,与穆木天同声合气的还有徐悉庸,他批评创作散文体小说的作家因为“空虚浅薄”而不得不借助“随笔化”以吸引读者。他们认为时代呼唤着合乎自身的文体形式,即30年代以来的小说文体应当追求客观化的展示胜于主观性的讲述,即叙事长于抒情。他以丁玲小说《杨妈的日记》为例提出批评:“杨妈的生活是可以客观描写的,可是叫杨妈写出那一段漂亮日记来,则是滑稽的了。写实化文体对现代小说的渗透,逐渐褪去下通达心灵的自适色彩,反映的是从个体生命状态向群体生活状态的位移与嬗变。

文体互渗现象的生成不但与自身形式的发展变迁有关,而且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整个时代的处世态度和精神文化内容。但也并非是说,外部因素就是唯一的力量比如,30年代以后写实化文体潮流中,就间以诗意化文体的面影,如沈从文、萧红、萧乾、孙犁等的小说创作。这便说明了某一种文体形式的出现还得经过创作主体的过滤而生效,不可能完全由外部环境来直接决定。

(摘编自王爱军《诗性的放逐:中国现代小说“文体互渗现象》)

材料二:

在长期创作和对古今小说反思的基础上,顾随提出诗意描写和表现为小说艺术的最高境界,形成鲜明独特的小说美学。其诗意小说美学的内涵重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认为“写一篇小说而没有诗意,是没有成其为小说的理由的”,诗意是人生有意义的基础,一个作家要对人生、人世有一种大爱,有一种关怀、同情,而不是冷漠、麻木、无动于衷,才是诗心。他认为:“鲁迅先生有的是一颗诗的心:爱不得,所以憎;热烈不得,所以冷酷;生活不得,所以寂寞;死不得,所以仍旧在‘呐喊’”“惟其爱的极,所以憎得也深”,因此鲁迅才“无处不、无时不流露出诗的作风来”。其次,小说作为精心构思的艺术品,要追求完整之美。其中,顾随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物的塑造,要注重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丰富、复杂的个性,在《小说家之鲁迅》中他举了一系列的“将那人生与动力一齐诗化了,而加以诗的描写与表现,无须乎借了大自然的帮忙与陪衬”的例子,如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林冲买了尖刀满街寻陆虞侯,宋江得知何涛到郓城拿晁盖,都是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之后对人物进行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变得生动、完整。再次,在结构方面,顾随曾说过:“鲁迅先生好的作品则简直使人觉得好像一座经过整理了的园林。”又说:“像《彷徨》里的《伤逝》一篇,结构之谨严,字句之锤炼,即是在极细微的地方,作者也不曾轻轻放过。”而这种美感,有如安德列夫的那种严肃、深刻、纤细的“文章美”。

(摘编自李云《论顾随的诗化小说美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意思维是我们民族长期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特征和普遍作用的思维活动,它有着文化艺术的特质。
B.小说的诗意化由诗歌、日记、童话等文体的渗入而产生,小说重视客观写实,不具备诗意化艺术特征。
C.小说散文化摆脱了诗歌和日记体等形式向内抒情的不足,但仍可能弱化客观表现,而存在主观化倾向。
D.文体互渗现象受到时代变迁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艺术发展自身规律和艺术创作者因素的影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小说“诗意化”的内涵(不尽相同,前者重文体互渗,后者重小说诗化艺术特征。
B.两则材料都涉及到小说诗意化受小说自身特点限制的问题,不过两则材料表达这个意思显、隐不同。
C.小说文体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材料一从文体历史变迁的角度阐述,材料二从文体艺术追求的角度总结。
D.对小说创作规律的总结,材料一着眼于宏观考查,材料二着眼于微观分析,材料一的结论更具有客观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红楼梦》用诗词塑造人物、结构小说是对古代章回小说诗词运用的发展。
B.《狂人日记》以日记体与意识流小说结合的方式体现现代小说发展的特征。
C.《西游记》写神话传说故事与中国古代崇信神仙鬼怪的文化氛围密切关联。
D.《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漫画事件用漫画艺术形式创造了滑稽幽默的风格。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鲁迅小说被顾随先生称赞,是否会被批评家穆木天、徐懋庸称赞呢?请根据材料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圆明园为康熙赐名,雍正说这一名字意旨深远,“圆”指个人修养圆满无缺,君子立身行事,遵循中庸之道,“明”指光明磊落,睿智明达。后来乾隆又赋予“圆明”二字以先忧后乐的政治寓意。

在圆明园内景观建筑的命名中,不少是执政者政治理念与理想的映射,如“正大光明”等。正大光明建筑群位于圆明园南部。正大光明一语出自理学家朱熹:“古之圣君贤相所以诚意交孚,两尽其道,而有以共成正大光明之业也。”就是说圣君贤相竭诚以待,各尽其责,才能成就光辉的盛世。国家的各种重要大典,如贺寿庆典,乡试复试等一般都在正大光明殿内进行,因此有“御园正衙”之称。除此之外,圆明园二宫门命名为出入贤良门,寓意实现盛世,就要“亲贤臣,远小人”。圆明园西北的“汇芳书院”取汇集群芳之意,这里的“芳”是指有贤德,贤才的人,标榜好贤,尊贤,希望能够得到贤才的辅佐。

孝治在封建王朝时代维护着家庭宗族的稳定。孝悌礼制思想在圆明园内景观建筑的命名中也多有体现,如“鸿慈永祜”等。鸿慈永祜是皇家祖祠,又称安佑宫,是乾隆间来奉祀康熙、雍正的地方。

修身养性是儒家对君子的基本要求,治国、平天下,首先就要修身。圆明园内景观建筑的命名,不少是儒家修身思想的反映。在众多景观建筑中,“茹古涵今”“四宜书屋”等均是读书之处。“茹古涵今”表示皇帝在此汲取古人精华,接受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四宜书屋”,乾隆解释为“春夏秋冬无不宜,所宣乐总读书时”,一年四季皆宜读书。此外,还有一些景观的题名也体现出乾隆对修身养性的追求,如“涵虚朗鉴”“澡身浴德”等。

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是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鲜明特征,在圆明园内也有不少体现,如“北远山村”“杏花春馆”等景观命名。北远山村,竹篱茅舍,巷陌交通,如同王维田园诗歌景象。杏花春馆,矮屋疏篱,环植文杏,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意境有相似之处。

圆明园建筑还体现着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它会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不同文化中的仙佛境界。在营建过程中,它会借鉴很多江南园林的营建手法,甚至连名称也照搬进来,典型的如“曲院风荷”,此名原为西湖胜景。

古人认为:“善园者以名,善名者以意。”这些命名,是造景者摄取万象,塑造典型,借物写心的过程;是赏景者借物抒情,精神升华,自我重塑的过程。它们是园林文化内涵的高度凝练,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是圆明园这一不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让圆明园成了当今的“天生网红”,衍生出很多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如“圆明园四十景”“圆明园十二生宵”等,这也是对圆明园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取材于王洪波、沈爱群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的说法,出自法国传教士王致诚写给巴黎友人达索的信,他在信中说:“这是一座真正的人间天堂。园中的建筑造型,其美无与伦比……建筑与山石、花木之间巧妙结合……景色之多不能一目看尽……一切都趣味高雅,可以长时间地游赏。”他的《中国第一园林特写》一书影响比较大,致使欧洲上层许多达官贵人对圆明园非常青睐,要求建筑师给他们设计类似圆明园的房子,模仿中国园林,所以以圆明园为代表的中国园林在乾隆年间开始走向世界。

当时英国皇室建筑师钱伯斯也非常推崇中国园林艺术。他在《中国园林的布局艺术》中说:“中国人的花园布局是杰出的,他们在那上面表现出来的趣味,是英国长期追求而没有达到的。”又在《东方造园艺术泛论》一书中写道:“没有任何国家在园林结构的壮丽和数量曾经与中国相当。王致诚神父告诉我们圆明园有四百座楼阁,它本身就是一座城市。”

在当时英法等欧洲国家争相仿造中国园林的过程中,有的似是而非,有的模仿得有点像。因为中国皇家园林里有许多农业景观,所以在凡尔赛宫里出现了小特里阿农这样的农业景观。仿造最好的还是钱伯斯在英国伦敦郊外建的邱园塔。他仿的是广州六榕寺的六榕塔,因为钱伯斯到过广州,通过六榕寺六榕塔的老照片,可以发现它和邱园塔造型非常相似。

当时欧洲贵族将丝绸之路传过去的中国瓷器或者丝绸上出现的建筑物都作为中国园林的代表,在自己园子里仿造,实际这些根据并不充分,那些图案上的东西并不是真正的圆明园。不过也有一个传教士曾经把《圆明园四十景》图带回了欧洲,他带的不是绢本画,而是木刻版。法国的勒胡士出版了《新潮园林详解》,第四卷中他以圆明园为题介绍中国园林。

以圆明园为代表的中国建筑对欧洲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建筑,美国观念史学家洛夫乔伊说:“中国园林是欧洲浪漫主义的起源之一,它推动和促成了浪漫主义的转向。”

圆明园还被誉为“中国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正因如此,部分人提出要在今天重建圆明园,恢复其当年的富丽与繁华。中国拥有大量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古迹,它们既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是当地重要的旅游资源。但圆明园遗址则与众不同,它承载了中华民族遭受苦难的历史记忆,对世人具有教育和警示作用,其历史意义已远超园林作为建筑本身的艺术价值。如此一来,圆明园已无重建必要。首先,圆明园并不可能完全被复原,那些散落世界各地的珍宝还有许多不知去向;其次,就算恢复了当时的样貌,也只能称得上是仿古建筑,历史文化价值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逝去的历史是永远不可复制的。

其实,若想看到圆明园盛景有很多呈现方式。国家文物局表示,将在网络上“重建”圆明园,采用数字化等虚拟方式再现圆明园昔日盛景,并结合考古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公众考古活动,宣传、普及圆明园遗址核心价值内涵。我们要以历史的眼光、从文化价值的角度,正确认识历史废墟的价值。

(取材于郭黛姮、何欣禹等人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雍正认为圆明园名字意旨深远,既可指个人修养,又有“先忧后乐”的政治寓意。
B.贺寿庆典等国家各种重要大典,都会在有“御园正衙”之称的正大光明殿内进行。
C.“杏花春馆”环植文杏,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意境完全相同。
D.圆明园衍生出有特色的文创产品,是对其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2.根据材料一,下列圆明园建筑的名称最能体现“执政者政治理念与理想”的一项是(     
A.“濂溪乐处”B.“武陵春色”C.“勤政亲贤”D.“方壶胜境”
3.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王致诚直接评价圆明园的一项是(     
A.建筑造型优美B.亭台轩榭众多C.优美景观繁多D.审美情趣高雅
4.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以圆明园为代表的中国园林,在建造之初就开始走向世界,为欧洲达官贵人所青睐。
B.钱伯斯非常推崇中国的园林艺术,认为花园建造水平是英国长期追求而没有达到的。
C.在欧洲国家仿造中国园林的过程中,模仿得有点像的是仿广州六榕塔的伦敦邱园塔。
D.圆明园的历史意义已经远超其作为建筑本身的艺术价值,作者认为它已不需要重建。
5.学校将组织去圆明园的游学活动,让你做一日导游,届时需要向同学解说圆明园在建筑方面体现出的文化价值。请你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的相关内容,写一段简要的解说词。
2022-07-08更新 | 4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铜镜在青铜时代属礼器,春秋战国时代为贵族所佩戴和享用。古代的铜镜,功能有限,如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主要用途是照鉴察形。汉代的铜镜已经相当精巧,用途也更广泛。尤其是汉代铜镜背后的铭文,相当丰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的文化,成为了解汉代文化的一个窗口。

铜镜的铭文本是制镜者表达对佩用铜镜者的祝福、庆祷、期盼,有的也反映了制镜者与佩用者的特殊关系,从中可见制镜者的内心愿望,给铜镜的使用价值增加了意义。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制作铜镜的商业化,从前制镜者的特殊愿望就可能变为适用众多买者的套话式的吉语。但无论是制镜或买镜,送人或自用,铭文上的吉语无疑都反映了当时社会流行的价值观念。这对了解一个时代的社会流行观念,具有相当的价值。

首先,向往世俗幸福的内容在汉镜铭文中十分突出。其中可分为三类:一是长寿,如“延寿万年”“延年益寿”,这不仅反映了人们追求长寿的愿望,也应与汉代流行神仙观念有关;二是贵富,如“君宜高官,位至三公”“常富贵,乐未央”“大乐贵富毋极”,这些主要反映了当时官僚阶层对贵富的企盼;三是长乐,铭文中多见将长寿、贵富加以结合,而同时祝祷长乐,如“与天相寿,与地相长,富贵无极,长乐未央”。以上三类,属于汉代人追求世俗幸福的价值观的体现,其中把快乐作为幸福的要素,是值得关注的。

有更多的铭文是把对世俗幸福的追求和家庭伦理结合在一起表达的,体现出家庭伦理观念是汉代人的深切关怀。如“利二亲,宜弟兄,寿万年,长相保,宜子孙”“长保二亲乐富昌”“长保二亲及妻子”“夫妻相喜,日益亲善”“延年益寿,宜子宜孙”“天地和合子孙成,长保夫妇乐长生”。这表示,在汉代人心目中,对幸福的追求,不是仅仅追求个人的幸福,而是关切家庭幸福,关切父母、兄弟、妻子、子孙的幸福。值得特别提出的是相思镜铭文,如“长相思,毋相忘”“愿长相思,长毋相忘”,这一类情感相思铭文在汉镜中甚多,多属夫妇、男女之间真挚情感的表达,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离别之多,也是汉镜铭文给人印象最深的部分。

汉镜还有表达道德追求和家国情怀的铭文,体现了更崇高的价值观。如“可以取诚”“可以取信”“贤者戒己仁为右,怠忘毋以象君子”,这些都是个人立身的道德;“有君子之方,视父如帝,视母如王,爱其弟,敬其兄,忠信以为高”,这些是家庭和社会伦理观念;“居必忠必信,久而必亲;不信不忠,久而自穷”,是以德治家、以德治国的训言。这些都说明铜镜铭文也有道德警诫的功能,虽然这类铭文不多,但反映出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对汉代社会的深入影响。此外,有的铭文还期待“家给人足天下平”“中国大宁”,这些铭文都充分表达了对四夷服、人民息、天下复、五谷熟、百姓宽,亦即对太平、繁荣、富足、和谐的世界的企盼。

(摘编自《文史知识》2015年第7期)

1.下列关于汉镜铭文体现的价值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镜铭文是制镜者表达对佩用铜镜者的祝福、庆祷、期盼,反映了制镜者与佩用者的特殊关系。
B.汉镜铭文体现的价值观包括对“长寿”“富贵”“长乐”等世俗幸福内容的向往。
C.汉镜铭文把对世俗幸福的追求和家庭伦理结合在一起,体现出家庭伦理观念是汉代人的深切关怀。
D.汉镜铭文有对太平、繁荣、富足、和谐的世界的企盼,表达了道德追求和家国情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铜镜在青铜时代属礼器,功能有限,春秋战国时代供贵族所佩戴和享用,主要用来照鉴察形。
B.汉代铜镜背后的铭文,内容丰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的文化,成为了解汉代文化的一个窗口。
C.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制作铜镜的商业化,制镜者的特殊愿望就变成了适用众多买者的套话式的吉语。
D.铭文吉语折射了当时社会流行的价值观念,这对了解一个时代的社会流行观念具有很大的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人追求的长乐,大多是将长寿、贵富加以结合,而同时祝祷长乐,快乐是汉代人追求的幸福要素之一。
B.汉代人所追求的幸福,既包括个人的幸福,也包括家庭幸福,他们很关切父母、兄弟、妻子、子孙的幸福。
C.因为汉代社会男女离别很多,所以那些表达夫妇、男女悲欢离合的相思铭文情感真挚,在汉镜中最多,给人印象也是最深的。
D.汉镜中表现个人立身之德、家庭和社会伦理观念及以德治家、治国训言的铭文,反映出儒家伦理道德对汉代社会的深入影响。
2016-11-18更新 | 7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群体为本位的社会,强调向内调和。宗法制的国家形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僵化统一的思想教育、温柔敦厚的道德说教等,造成了克已思维模式。强大的社会力量往往支配着个体的性格,不允许他做出个人的独立判断。过于浓厚的群体意识使得个体人格趋于依附认同。他们只能放弃特殊性和独立性,把个人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整合同化到群体中去,按照群体意愿行动。如果执意要追求个体的人格独立,结果只能是在现实中被毁灭。这种思维模式导致中国悲剧讲究情感抒发的适度,把最初的矛盾化为最终的和谐,人物往往在不幸中选择隐忍,把自由与幸福寄托于来世。而西方社会是一个以个体为本位的社会,强调向外扩张。在西方悲剧中,主人公具有鲜明的个性。他们独立判断,常能够做出毫不妥协的选择,有时甚至会把个人的判断力凌驾于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之上。这种过于独立的判断往往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近乎武断,从而产生不理智的举动,走向意志的反面。

西方悲剧所揭示的是人与无法制伏的异已力量的抗争与冲突。在《俄狄浦斯王》中,异已力量表现为英雄意志所遭遇的不可知的命运;在《哈姆雷特》中,异已力量是主人公性格中的弱点;在《人民公敌》中,异已力量是某种与主人公为敌的社会势力。在这些矛盾中,人是主动出击的,冲突逐步升级。他们努力地想摆脱宿命,想通过自己的进取和拼搏把握自己的生命航程,然而他们越是努力就越接近置他们于死地的泥潭。而中国古典悲剧描写的主要是主人公悲惨的遭遇,不是剧烈的冲突。《窦娥冤》是个典型的例子。窦娥缺乏斗争意识,把自己的不幸看做命运的安排,既然命运决定了她的不幸,只好安分地修来世。她拒绝嫁给张驴儿为妻,主要是囿于封建礼教。她为救婆婆屈打成招,也是出于心。在整个过程中,窦娥步步退让,直到上了刑场,她也没有办法证明自己的无辜,只有靠上天为她作证,因此,她的抗争显得被动而没有力度。

(摘编自邹红《中西方悲剧特点比较与分析》)

材料二:

在西方文化中,人没有完全把自我同自然割裂开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主要的关系,人处于神的主宰之下,人性和神性的对立是戏剧中主要的对立形式。在这种对立中,人性有了对于人类的全面的覆盖性。也就是说,西方人观念中的人性不仅仅是人类中哪一部分人的性质,而是所有人都不能没有的性质。人的各种悲剧的最深的根须不是仅仅扎于人的自身,更扎于超人间的神的意志的存在。在人之外有一个更巨大的力量制约着人、人的命运和人的发展,人没有左右自己全部命运的自由性。人的自由性是在人的悲剧性抗争中获得的。这是感受和理解西方所有悲剧性作品的一种基本的观念。哈姆雷特的悲剧不仅有哈姆雷特的过错,不仅有他母亲和国王的过错,更有哈姆雷特根本无法超越的诸种无法直接感知的原因;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不仅由于她和渥伦斯基的道德情操上的缺陷,更由于存在于人本身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她的悲剧不仅是她的悲剧,也是所有女性的悲剧,甚至还是整个人类的悲剧。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和自然是绝对分离开来的,人与神的关系不是戏剧的主要关系。在儒家文化中,人是一个完全自足的系统,人的问题、社会的问题可以靠人的努力完全得到解决,人的所有悲剧都是由人的过错造成,而非社会因素。人应当为自己所有的缺陷而担负罪责。所以,中国的悲剧不具有真正的超人间的因素。

西方悲剧体现贵族性,多以皇家贵族和英雄豪杰为主角。中国古代戏剧则是平民的戏剧,主角一般是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贵族是强者,强者是有力量的人。强者重进取,重竞争,反抗道德束缚,因为他们不需要道德的保护,道德的保护限制着他们的力量的发挥。平民是弱者,弱者是没有力量的人,他需要道德的保护。因此,西方的悲剧是强者与强者的冲突,是人的意志与神的意志或社会意志的冲突,是力量与力量的冲突。中国古代戏剧的冲突是道德与非道德的冲突,是弱者与强者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中,只有弱者才有可能是悲剧主人公,强者则是悲剧的制造者。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的悲剧就没有悲剧性。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没有主动损害别人的人,应该获得自己正常的、平静的幸福生活。而悲剧主人公是道德的,是没有损害别人的人,但他却因别人的不道德的行为而失去了这样的生活。不论他的冤情有没有获得最终的昭雪,他的悲剧都已构成。尽管悲剧主人公反抗的不是神的意志、宇宙的意志、社会的意志,但他们同样反抗着自己的悲剧命运。他们是通过反抗不道德的人的不道德行为而表现出自己的悲剧精神的。这种悲剧同样唤起观众的悲哀的情绪,同样加强着观众对一种悲剧精神的渴望,同样能起到一种净化心灵的作用。当然,它的悲剧精神的发展是受到平民意识的局限的,是不可能提高到真正的人性的高度的,其悲剧精神的内涵相对薄弱。

(摘编自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方戏剧受不同的社会文化影响,中国以群体为本位,强调向内调和;西方以个体为本位,强调向外扩张。
B.中国古典悲剧淡化冲突,侧重描写主人公的悲惨遭遇;西方悲剧重在反映人与诸多异己力量之间的剧烈冲突。
C.西方戏剧中,人神对立是主要关系;但因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绝对分离,中国戏剧中的人神关系不是主要关系。
D.中国的悲剧根源在于人本身,不在于社会;西方的悲剧根源,则在于人自身,以及超人间的神的意志的存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悲剧讲究情感的适度抒发,把最初的矛盾化为最终的和谐,这是其异于西方悲剧的地方,也使悲剧人物显得崇高。
B.窦娥的故事表明,受宗法、道德说教等影响,把不幸看做命运的安排,安分地修来世,是中国悲剧人物的一致选择。
C.从安娜·卡列尼娜的例子可见,在西方人观念中,人无法自由左右自己的全部命运,同时,人性是所有人都有的性质。
D.中西方悲剧中的强者都是有力量的人,他们之所以会选择反抗道德束缚,是因为道德的保护限制了他们的力量的发挥。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克己思维模式”的一项是(     
A.《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为缓和爱情与家庭、伦理的冲突,无奈休妻,最终自缢而亡。
B.《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为报复李甲的背叛,将珍宝尽拋江中,愤然投江而死。
C.《梁山伯祝英台》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了家族安宁,不得不用殉情来成全来世的爱情。
D.《汉宫秋》中的王昭君,为了汉匈之间不再爆发战争,毅然选择出塞和亲,最后投江自尽。
4.中西方悲剧主人公的典型形象有哪些不同?请简要概括。
5.结合材料二内容,联系课本,简要阐述《窦娥冤》具有悲剧性的依据。
2023-03-25更新 | 12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